《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唯物论和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知识点一、唯物论知识点。

1. 世界的物质性。

-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和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矛盾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斗争又统一的统一体,矛盾的对抗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一个是次要的、被决定的方面,对立统一的法则在其间发生作用。

4.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而引起事物自身的转变和发展。

5.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不断的发展、转变、消亡,进而再发展、再转变的过程。

二、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物质的属性和运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背书到理论。

3.客观真理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虚拟的,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思考、实践可以逐步接近真理。

4.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

5.价值与价值判断的辩证关系:价值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价值判断要以实践和社会实际为依据。

三、社会历史的辩证法1.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规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常常需要通过革命来实现,革命是由矛盾的尖锐斗争推动的。

3.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普遍性:阶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4.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波浪式前进: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波浪式前进是由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复杂性导致的。

四、自然科学的辩证法1.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是由无数个矛盾和相互作用的事物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矛盾和斗争来推动的。

2.自然规律与发展趋势: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客观规律和趋势,如物质转化规律、能量守恒规律、生命演化规律等。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办法论】要求我们看咨询题办情况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讲”。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办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别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能够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别开辟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妨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具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全然没有别依靠于身边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办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咨询题,对事物的联系举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咨询题。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展开全文2019-08-15 09:41:58文/崔涵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

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 辩证唯物论的概念咱们先聊聊辩证唯物论。

你知道吗,这个名字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不怕慢,就怕站”,咱们得承认,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辩证唯物论主张,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思想什么的都是物质的产物。

说白了,吃饭睡觉才能做梦,这道理谁都懂。

比如,你饿了,脑子里想着美食,那是因为你的肚子在抗议啊!所以,辩证唯物论提醒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观察周围的变化,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

1.1 辩证法的作用再说说辩证法,它是辩证唯物论的一个重要工具。

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像一对老夫妇,虽然吵吵闹闹,但正是这点小摩擦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生活中,不同的观点、利益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一种辩证关系。

咱们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就能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打麻将,有时候一张牌看似废牌,但如果你运用得当,反而能让你逆风翻盘。

这就是辩证法的魅力所在。

1.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说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咱们常常会想:脑袋里那些想法和现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两者就像是鱼和水,密不可分。

我们的思想受制于现实,但同时又能反过来影响现实。

比如说,成功的人总是充满自信,那种积极的心态往往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影响。

可见,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接下来,咱们来聊聊唯物辩证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说,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别急着慌,先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矛盾点是什么。

这就像修车,得先找到毛病,才能对症下药。

你可能会发现,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表面,而是潜藏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唯物辩证法鼓励我们深挖细究,抓住关键,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2.1 处理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唯物辩证法也能派上用场。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总是喜欢和你对着干的人?别着急,这时候你可以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可能是他自身有一些压力,或者对你有些误解。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源头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主
要围绕以下几个基本原理进行展开:
一、世界是发展的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物质客观世界一直在发生变化,任何事物在发
展过程中都无法保持永恒不变的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
通过观察相互关联的矛盾冲突推演出,客观世界一直在发展变化。

二、世界是矛盾的
一切现象,包括每个个体状态及其交互关系,在其本质上都存在着矛
盾和内在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矛盾规律”,认为人们在认识客观
世界的过程中,运用的根本途径是克服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个体的认识活动构成的,个
体的认识活动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形式,直接连接客观世界,进而了解
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它是辩证法的唯物基础,强调必须带有对现实
采取解决实践难题的意识,才能得出实践合理、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四、唯物论
唯物论指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固定看法。

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是根据客观物质组成和发展而成的,而物质世界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物质本身就能解释世界的特征,解释世界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以及变化的本质。

五、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方法论,它希望能够把“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与“外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地研究客观世界的本质,把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它主张要反复思考和分析自身的体验和感觉,来改变自己的实践,从而有效地改变现实。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辩证唯物论主张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

它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形式。

辩证唯物论还强调了世界的辩证性和运动性,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物质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论还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第一”的原则,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发展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基础。

它来源于古代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辩证发展观、矛盾法则、转化法则和否定之否定法则。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更高的形态。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强调了事物的联系和互动,辩证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哲学学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认识论还讨论了关于真理、错误、观念、概念等问题,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反映,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

认识论也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强调历史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经济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和演进是由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斗争的结果。

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
二、唯物辩证法:
1
(1)联系具有:普遍性(
(2
a.发展具有普遍性
b.
2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
3
(1
(2
(3)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
1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唯物论部分(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原因及其表现)即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青年学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作出具体的分析。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角度一:(1)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任何整体都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要求我们要搞好局部,优化部分的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角度二:整体与部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区别体现在:(1)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区别。

(2)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和功能不同:第一,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第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第三,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果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首先,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示矛盾;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表面性。

6.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做事情简化处理,或千篇一律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就必定要碰钉子、犯错误。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两者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来体现,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第二,两者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这一原理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是: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

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9.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并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会相互转化,这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这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1.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1)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1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角度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1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角度一:因为事物发展的总均趋势是前进的,所以我们要对新事物的前途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角度二:因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所以我们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加以克服。

角度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角度四: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这遇到的困难。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认识也会影响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学习科学理论。

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

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我们应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事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两者的区别体现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2)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3)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两个条件:(1)在实践的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前提)(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关键)6.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而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7.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1)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