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3.2 简易方程
加减乘除算式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方程的意义、列方程、解方程
第一部分
四、量与计量
数与代数
常用的单位换算
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 单位的换算、单位的进率
第一部分
五、比和比例
数与代数
5.1 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和区别; 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的值、比的化简、比例方程;
第二部分
一、线与角
空间与图形(几何)
线段、直线、射线、平行、相交、垂直、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角的计算 二、平面图形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 圆、圆环、扇形、组合图形 三、立体图形
立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表面积与体积 拓展图形
第二部分
空间与图形(几何)
四、图形与变换 对称、平移、旋转
五、图形与位置 方向的知识 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位置 简单的坐标系 简单的路线描述
第三部分
一、统计
统计与概率
数据、数据处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统计图表 二、概率
确定现象、不确定现象、 一定、可能、不可能、 随机现象、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概率、游戏公平性
第四部分
实践与应用
关系的应用题 关系的应用题
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部分
一、数的认识 1.1 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自然数、正数、负数、整数、分数、 数位、位数、小数、百分数
1.2 数的读、写、改写 计数单位、数的读法、数的写法、数的改写
第一部分
二、数的运算
数与代数
2.1 数比较大小 正数、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数、 混合数比较大小
2.2 数的整除 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10以内的数的整除特点、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内容结构表一、数与代数㈡数的运算㈢常见的量㈣探索规律二、空间与图形㈡测量㈢图形与变换㈣图形与位置三、统计与概率㈡可能性四、实践与综合应用㈠数学广角㈡综合实践活动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㈢解决问题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系统图结构图架构图)

分数问题 类型
利息
*求a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a,求这个数 *求a是b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比a多(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 数是多少 *a比b多(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b *求a比b多(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一年级上:10以内的数的认识 11—20的数的认识 一年级下: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三年级下: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四年级上:大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
质数 1 合数
正整数
整 数
0
负整数
自 然 数
意义 计数单位 数位、级 数位顺序表 读数和写数 改写和省略
因 数 整 除
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
互质数
倍 数
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图形的认识
测量 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位置
图形与变换
基本图形
线: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 垂线。(相交,垂直,平行) 角:角的概念,角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圆和圆环 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
图形的 认识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圆锥
球
基本图形
线 角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数与形结合的规律
空间与图形(分值5—42)
与以往的大纲相比,现行教材改变了以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公理体系为主线, 以“线段、角;相交、平行;三角形;四边 形;圆”为章节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 而是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为四条线索将其自然展开,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 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 为目标。
小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数学知识?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确立起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的正式认知,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数与代数:1. 数的认识:从自然数、整数、分数到小数,学生必须理解数的意义,完全掌握数的读写、比较大小、进行简单换算等。
2. 运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学习是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代数:从简单的代数式到方程应用,培养和训练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确立代数思想。
二、几何与图形:1. 平面图形:线段、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学生需要完全掌握图形的特征、性质、分类,并通过简单的图形测量和作图。
2. 空间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学生要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3. 图形变换:平移、旋转、翻折等,培养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能力。
三、统计与概率:1. 数据收集与整理:学生需要学会收集数据、制作表格、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2. 概率:从游戏、实验等,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数学思想方法:1. 抽象概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用符号语言表达。
2. 逻辑推理:应用数学原理进行推理,推测结论的真伪。
3. 数形结合:利用图形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
4. 转化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5. 模型建立:用数学模型描述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数学的应用:1. 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增强语文、科学、美术等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行跨学科的探究,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六、关注学习兴趣和能力差异:1. 通过游戏、故事、生活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帮助不同学生都能完成数学学习的目标。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内容结构表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数的认识与代数:这一学段的内容主要是数的认识和代数。
学生将研究20以内、100以内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他们还将研究符号<,=,>的含义。
数的运算:此外,学生还将研究数的运算,包括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有余数的除法等。
图形与空间:学生将研究图形的认识和空间的概念。
他们将研究探索规律,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以及统计与概率。
第二学段(4~6年级)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学生将进一步研究数的认识,包括大数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因数与倍数,合数和质数等。
数的运算:学生将研究数的运算,包括分数、小数的互化及大小比较,比和按比例分配,负数的初步认识,百分数,正比例和反比例等。
图形与空间: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以及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可能性。
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在第三学段,学生将研究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代数概念。
图形与空间: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以及统计和概率等知识。
实践活动:学生将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和综合应用,进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包括数的认识与代数,数的运算,图形与空间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1.学会读时钟和计算时间认识小时、分钟、和秒钟,知道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钟。
能够读写时间,例如几点几分。
2.重量和单位换算认识XXX,以及不同的进率和单位换算。
3.日期和时间的关系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代数方程和规律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等式、方程、解方程。
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5.图形的认识和分类辨认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能分类。
小学数学知识框架整理完整版

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二):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加、减法的验算。
有余数的除法:表内除法竖式,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及余数的含义,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估算,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和连续进位,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分类:按不同标准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单分类。
渗透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条形)统计图
重点和难点: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认识钟表简单构造认读整时几时半
一下册
20以内数退位减法:(想加算减)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写数、数位(个、十、百)、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大小比较。
10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
四上册
大数的认识(正整数读写的完善和延伸阶段):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亿以内和亿以上数读写,大数比较,整万整亿数改写,求大数近似数,计算工具认识和用计算器计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整数乘法结束阶段):口算,笔算,积的变化规律,估算和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整数除法结束阶段):口算和估算,笔算,商的变化规律,验算
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作出判断推理。
难点:不确定性的体验和规律性及逆向思考的推理。
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简单的单位换算。
质量单位: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小学数学全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全知识体系本文整理了,小学阶段数学所有相关定理、公式、数量关系、基本概念,辅助毕业考、择校考复习。
一、各年级知识体系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基础加减乘。
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三年级: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数,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小学阶段面积、体积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圆形S面积C周长π直径d半径r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面积=半径×半径×π=πr29、圆柱体体积V高h底面积S底面半径r底面周长C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S表=S侧+2S底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10、圆锥体体积V高h底面积S底面半径r体积=底面积×高÷3=S底×h÷3三、运算法则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小学数学总结知识树

小学数学总结知识树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其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的认识:- 自然数:用于计数的数,如1, 2, 3等。
-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 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如1/2, 3/4等。
- 小数:表示小于1的数,如0.5, 0.25等。
2. 四则运算:- 加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
-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 乘法:重复加法的一种形式,表示数的倍数。
- 除法: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
3. 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分数的加减乘除。
- 小数的加减乘除。
4. 几何初步:- 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 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5. 度量单位:- 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
- 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厘米等。
- 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6.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
- 数据的整理:使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7. 简单的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简单的随机事件。
8. 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通过推理解决问题。
- 问题解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 数学语言和符号:- 数学表达式:使用数学符号表达运算。
- 数学术语:理解并使用数学术语。
10. 数学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 科学、工程等领域的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内容结构表
一、数与代数
㈡数的运算
㈢常见的量
㈣探索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㈡测量
㈢图形与变换
㈣图形与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㈡可能性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㈠数学广角
主要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㈡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㈢解决问题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
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