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库大全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公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答案:A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

A. 郡县制B. 封建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A3. 唐朝时期,负责管理财政和税收的中央机构是()。

A. 太常寺B. 太仆寺C. 户部D. 礼部答案:C4. 明朝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

A. 蒙古B. 日本C. 西方列强D. 东南亚各国答案:B5. 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是()。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A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 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决议B. 辛亥革命的失败C. 清朝的腐败统治D. 列强的侵略答案:A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是()。

A. 八路军B. 新四军C. 东北抗日联军D. 国民革命军答案:A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C. 人民万岁D.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答案:A9.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

A. 土地改革B. 农业合作化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 建立经济特区B. 实行市场经济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实施西部大开发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

答案:和亲2. 唐朝的盛世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开元盛世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宣扬国威4.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B.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D.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废除答案:D2.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开展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探索新航路答案:B3.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该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包括:A. 广州B. 厦门C. 上海D. 天津答案:D4.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历史意义不包括: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C.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D5.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A.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的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答案:D6.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21年B. 1927年C. 1935年D. 1945年答案:A7.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B.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C.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D. 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依靠中国自身的努力答案:A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是:A. 1950年B. 1953年C. 1956年D. 1959年答案:A9.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B.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在1966年C.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遭受了严重破坏D.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答案:D10.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是:A.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B.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C.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高考历史考题

高考历史考题

高考历史考题一、选择题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的主要是()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提高军队战斗力C. 打击旧贵族势力D.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一规定,是鼓励百姓分家。

分家后户数增加,按户征税的情况下,政府的赋税收入就会增多,所以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创立科举制D. 大兴文字狱答案:B解析: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的举措,A 错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B 正确;科举制创立于隋朝,C 错误;大兴文字狱主要是清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D 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A. 大西洋沿岸B. 太平洋沿岸C. 印度洋沿岸D. 北冰洋沿岸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因为新航路主要是在大西洋方向开辟的,促进了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商业发展,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掌握权力的人” 的办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 后控制“掌握权力的人” 的具体办法,并分析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1)理由:①秦朝设丞相后很快灭亡;②汉、唐、宋等朝代虽有贤相,但也存在小人专权乱政的情况;③废除丞相后,通过设置多个衙门分理政务,可相互制约,且最终由朝廷掌控一切,更为稳当。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并未统一语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C.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B.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贸易往来C.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D.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往来以及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并非寻找建文帝。

4.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抵御外敌入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直接引起的B.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引起的C.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引起的D.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和父亲共同引起的答案:B解析: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时期遗留的问题引起的。

5.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C.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现代化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但并未使得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B. 唐朝实行科举制C. 明朝废除丞相制D. 清朝实行世袭制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学而优则仕D. 知行合一答案:D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C.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D.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A4.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D.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答案:C5. 以下哪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A. 淞沪会战B. 甲午战争C. 平型关大捷D. 鸦片战争答案:C6.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D.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答案:D7. 下列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战略转移B. 长征历时两年C.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D. 长征的终点是陕西延安答案:B8. 下列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一五”计划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B. “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重工业C.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成功研制了原子弹D. “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实现答案:B9.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B.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C. 文化大革命的发起者是毛泽东D.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答案:C10.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B.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C. 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D.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1. 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科举制D. 推行均田制答案:B2. 唐朝时期,下列哪一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武则天答案:B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___。

答案:锦衣卫2.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_________的叛乱。

答案:三藩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意义。

答案: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意味着在思想领域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他学派的思想被边缘化。

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法令由一统。

”材料二:《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统一了法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五、论述题1. 论述唐朝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开元盛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二是唐玄宗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边防等;三是开元年间,唐朝对外关系稳定,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A. 选拔军事人才B. 选拔技术人才C. 选拔政治人才D. 选拔商业人才答案:C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2.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不包括______。

答案:废除科举制度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设立内朝,加强皇帝对朝政的直接控制;推行均田制,稳定农业生产。

2. 阐述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皇帝李世民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繁荣,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昌盛,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免受外来侵略的破坏,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未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局面。

2. 分析清朝乾隆时期“康乾盛世”的成因。

答案:清朝乾隆时期的“康乾盛世”主要成因有:政治上,乾隆皇帝继承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摊丁入亩”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乾隆皇帝重视文化教育,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繁荣;军事上,乾隆时期对外扩张,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描述,错误的是:A.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B. 统一后,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

C. 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了分封制。

D. 统一后,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答案:C2.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的皇帝是: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寻求佛教经典答案:B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哪项政策来加强中央集权?A. 废除科举B. 闭关锁国C. 废除八旗制度D. 废除藩王答案:D5.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

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资本主义。

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_。

答案:周朝7.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实行了_______。

答案:推恩令8.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

答案:唐高祖9.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下令编纂了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名为_______。

答案:永乐大典10. 清朝雍正皇帝实行了_______,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改土归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

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是唐朝的黄金时期。

12. 描述明朝的“永乐盛世”。

答案:明朝的“永乐盛世”是指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的时期。

这一时期,明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关系也有所发展,同时编纂了《永乐大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时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突破性发展的是()
解析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
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即为印制纸币的模版。

答案 D
2.乔万尼·阿瑞吉说:“……以中国南方广东的行商和北方山西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部分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
俄罗斯、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广东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
路建设。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我国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我国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能力
C.晋商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我国商界参与国际性的商业贸易活动活跃
解析本题以晋商为中心,考查我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解答时应把握具体的时
代特征并对问题的背景材料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做出正确判断。

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A、B、D三项符合题干材料,资本输出、国际商业贸易活跃并不能说明其就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3.《宋代商业史研究》:“‘市制崩溃’这一人们所熟知的大转变,正表明了过去那种政治都市与周边农村之关系的传统商业和市场规制,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的
社会分工所产生的新形势了。

”材料主要表明()
A.商品经济活跃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都市与农村界限消失
解析“市制崩溃”是指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政府对市场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不能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4.《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
的兴衰故事。

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B.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
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
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
解析明末清初商帮兴起,晋商是当时著名的商帮,以山西一带的商人为主,
是以地缘结成的商人群体而不是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故选A项。

答案 A
5.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
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对该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商业名镇”“商业中心”等,由此可见城镇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

A项错在“江河下游”,B项错在“经济政策调整”,C项错在“资本主义萌芽”,皆排除。

答案 D
6.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解析“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存在的朝贡贸易,“市舶使”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的政府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选A项。

答案 A
7.《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这表明宋代()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
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
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解析从材料相关信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反映出交易的商品种类;“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反映交易的规模大,能全面反映出材料信息的只能是A项。

B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排除;C项也片面,材料只举出了“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并不能说明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项从材料中也难以看出。

答案 A
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选C项。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
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活动的,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答案 C
9.《后汉书·王符传》:“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

”面对此景,统治者应该采取()
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中央集权制度D.郡国并行制度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务农者少,而经商者、游手好闲者居多,面对此情况,统治者应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项。

答案 B
10.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解析从材料“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可以反映不重视商品关系;从材料“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可以反映只重视农业,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下图所体现的制度,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A.促进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阻碍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迎合了世界潮流
D.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更是阻碍了中国社会
的转型,故选D项。

答案 D
12.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
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过程,就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工商文明”
战胜或者说取代以传统农牧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过程。

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