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埃尔加作品12《爱的礼赞》Salut d'Amour,Op12;Edward Elgar古典吉他谱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爱的祝愿|苏少版

欣赏《爱的祝愿》教学内容:1.听:《爱的祝愿》2.动:《爱的祝愿》3.成长的足迹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细细品味《爱的祝愿》,感受乐曲的风格、情绪、意境。
2.用动作来感受音乐的旋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歌(乐)曲丰富的情感表现、风格、意境。
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爱的旋律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后你最大的感受到什么?生:“母爱”师: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跟“爱”有关的乐曲《爱的祝愿》二、欣赏《爱的祝愿》1、初听:《爱的祝愿》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细细品味《爱的祝愿》提问:听完乐曲后你能感受出乐曲的风格、情绪、意境吗?2、听辩乐段师:这首乐曲一共分几段?老师指导:听辩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段的。
3、学唱主题音乐师:听主题音乐并轻声学唱4、再次欣赏全曲提问:说说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相同还是相似?5、听辩乐段提问:乐曲不同段落的变化,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6、讨论:你觉得爱的祝愿是献给谁的,说说理由(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7、音乐体验: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达对祖国、对朋友、对同学、对老师、对父母的祝愿,放送背景音乐《爱的祝愿》8、教师简介《爱的祝愿》创作背景。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指挥家。
1857年6月2日在伍斯特郡莫尔文希尔斯区布罗德希思出生。
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
埃尔加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
但主要靠自学,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留学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
1885年继承父职任教堂管风琴师。
在他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浪漫曲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浪漫曲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浪漫曲Romance(即罗曼史)--浪漫小说,浪漫曲的意思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曲家所爱好。
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浪漫曲(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
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
浪漫曲”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浪漫曲。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浪漫曲是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
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浪漫曲。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浪漫曲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有作曲家常把它们流畅抒情的器乐独奏曲取名为“浪漫曲”。
例如贝多芬的小提琴独奏曲《F大调浪漫曲》和《G大调浪漫曲》、舒曼的《双簧浪漫曲》等。
' target=_blank>入选曲目(41)01 Plaisir d'Amour -- Nana Mouskouri“乔瓦尼.马蒂尼-法国歌曲《爱情的喜悦》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浪漫曲(Romance),一种短小又上口的歌曲,它是世俗化的,但同时又有不少作曲家创作这种短小的歌。
最有名的莫过于马蒂尼(Martini)的《爱情的喜悦》(Plaisir d'amour)。
《爱的礼赞》小提琴

《爱的礼赞》小提琴
《爱的礼赞》是一首受欢迎的小提琴曲,它原出自十九世纪的德国作曲家弗洛伊德·史特拉克斯的“歌剧中的回忆”中。
它以迷人的旋律传达出爱的美好和真挚,把人带入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之中,令人流连忘返。
它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几乎可以将爱情用音乐升华,可以表达我们心中无尽的期待,同时也可以在我们心中留下无尽的回忆。
《爱的礼赞》的旋律跳跃、音乐层次的转折相当有意思,它不落入俗套,每个变化都令人惊讶,让人欣赏上瘾,沉迷其中。
它给人以无尽的对爱的向往,不言而喻的表达了对美好的憧憬,激发了我们对爱情的热情和投入,让人沉浸在其中,与其同声呼唤。
《爱的礼赞》用小提琴演奏出来,会更加细腻动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音色,有着浓浓的情感,可以把爱情用音乐凝结出来,令人折服。
艾尔加作品集

艾尔加作品集
雅各
【期刊名称】《音响世界》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乐迷们也许还对去年音乐界纪念莫札特与肖斯塔科维奇的活动的热闹场
面记忆犹新。
而2007年则是另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爱德华·艾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诞辰150周年。
艾尔加是英国其中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出现
引领着英国音乐在20世纪的复兴。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雅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3
【相关文献】
1.贝加莱成功收购蒙迪艾尔 [J],
2.贝加莱成功收购蒙迪艾尔 [J],
3.艾尔加合唱作品《雪花》的钢琴伴奏分析及演奏 [J], 彭蕾
4.贝加莱成功收购蒙迪艾尔 [J],
5.音色-来自灵魂深处——漫谈著名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和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J], 吕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的礼赞》小提琴

《爱的礼赞》小提琴
《爱的礼赞》小提琴是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洛伊德·布莱克(Friedrich Bloch)1937年创作的一部钢琴曲。
该曲由一段叙事曲和
一段礼赞曲组成,旨在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敬意。
布莱克的音乐充满神
秘的气息,又文雅而优美,他的睿智思考深刻地表达了他情感复杂的
情绪。
《爱的礼赞》小提琴体现了布莱克强烈的宗教信仰,例如主旋律
之中有“明天会是更好的一天”的台词。
在歌词中,他借助弦乐器的
温柔旋律,表达着对上帝的崇拜和安宁的问候,这将是一个灿烂的明天,可以实现人们的希冀。
小提琴的声音柔和而又动听,如同温暖的
春风缓缓吹拂,抚慰人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歌曲使人联想到柔和、温馨的真爱,令人感到生活和希望的意义,被深深地渗透了大地。
《爱的礼赞》小提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一
直流传至今,并被翻唱多次,其持久的受欢迎程度也受到广泛称赞。
今天,这部作品仍然是许多人的爱好,使人们梦想着爱情的永恒,并
感受到匈牙利文化的华彩和辉煌。
《爱的礼赞》小提琴

《爱的礼赞》小提琴
《爱的礼赞》是由曲艺大师马友友作曲的一首小提琴曲。
作品采
用中国传统乐风,用非常有感染力的旋律表现出对爱情的赞美。
首先,开头的敲击声让人仿佛置身于时间的流淌,进入一个神秘
而又充满爱意的旋律。
接着,小提琴阔别以往的节奏,使用快板来表
达热情洋溢的激昂情绪。
随后,升调的小节将情绪提升到极致,这是
一个宣泄情感的过程。
最后,旋律舒缓逐渐,演奏者就像在用音乐的
语言表达对爱情的礼赞:无论爱可能被多少波折所磨砺,都不可战胜。
这也是人类永恒的真理,只有爱才能超越一切,永远像那枝小提琴一样,勇敢地高唱着爱的歌。
爱的致意小提琴怎么拉

爱的致意小提琴怎么拉爱的致意(小提琴二重奏)乐谱:1888年夏,艾丽丝和埃尔加准备结婚,埃尔加去度假,临行前艾丽丝送给埃尔加一首诗LoveGrace,作为回应,埃尔加旅途中作了一首短曲Liebegru(LoveGreeting),献给Carice(CarolineAlice的缩写,后来又作为他们女儿的名字),度假回来后,埃尔加将乐曲送给艾丽丝,并求婚。
第二年五月他们在伦敦结婚。
埃尔加的妻子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CarolineAliceRobert)是驻印度的英军少将的女儿,父母早亡,她不顾家族反对(家族认为至少应该嫁个商人,而不是没有前途的音乐家)与埃尔加结婚。
艾丽丝是埃尔加的学生和忠实粉丝,对他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她坚信埃尔加的天才,埃尔加的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1920年艾丽丝去世后,埃尔加的作品相对就很少了。
爱的致意于1889年11月11日在伦敦水晶宫首演,是管弦乐版。
爱德华埃尔加1857年6月2日出生于英国伍斯特附近的布劳德海(Broadheath,Worceter)。
父亲是伍斯特的音乐书商及管风琴师。
埃尔加未受过正规音乐教育,但学习过管风琴、小提琴和大管。
1879年曾担任伍斯特合唱队指挥、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82年担任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
1885年起任伍斯特圣乔治罗马天主教堂管风琴师。
1891年定居莫尔文。
1899年,他与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CarolineAliceRobert)结婚,卡罗琳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埃尔加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
1905-1908年,他担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24年被任命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一次世界大战时,埃尔加也以音乐回报祖国,写下不少激励士气的音乐,包含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国精神》。
晚年他还曾担任哈勒乐团指挥。
1934年2月23日逝世于伍斯特。
埃尔加是英国浪漫派音乐的传人。
爱德华·埃尔加(音乐伟人之一的人物)

音乐伟人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
其父为伍斯特的音乐书商及管风琴师。
埃尔加未受正规音乐教育,但学习过管风琴、小提琴和大管。
他有志成为专业小提琴独奏家,在伦敦从阿道夫·波利策上过几次课,但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
他早年担任过的工作有伍斯特合唱队指挥(1879)、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79)和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1882)。
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他的第一场重要演出是伍斯特联合唱诗班节上的音乐会序曲《弗鲁瓦萨尔》(1890)。
接着是各种合唱曲:《黑武士》(伍斯特,1896),《生命之光》(伍斯特,1896),《圣乔治的旗帜》(伦敦,1897),《卡拉克塔利斯》(利兹,1898)。
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1899)和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伯明翰,1900)——他的几部受天主教教义启迪而写的作品之一——树立了他作为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
但这部作品的演出次数不多,直到1902年在杜塞尔多夫才认为他的杰作。
艺术成就:1.从英国民歌及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创作中充分体现英国民族风格;他结束了英国二百年来依附于德国和意大利音乐的附属地位,是英国音乐复兴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2.他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品旋律优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音乐性格既亲切又忧郁。
总结: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