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 大提琴协奏曲
九部足以影响人生的古典音乐作品

九部足以影响人生的古典音乐作品I. 巴赫——《圣马太受难曲》关于它:巴赫生前完成两部“受难”清唱剧之一。
它怎样影响我们:巴洛克音乐绝不仅仅属于在皇宫、城堡里过着优渥生活的贵族。
在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面前,所有关于巴洛克音乐的说法都显得微不足道。
《圣经》中到处是关于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的宣言。
对于它们,巴赫都在某种令人窒息的无调性或奇怪的和弦中挣扎,仿佛可以听到他的一次次痛苦地畏缩。
这是一种关于人性的体验,而在那个时期,“人性”恰恰还不是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II.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关于它: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交响曲,被后人称为“悲怆交响曲”。
首演后仅九天作曲家便离开了人间。
它怎样影响我们:许多人最初认为这是一封冗长的遗书。
无疑,柴科夫斯基的一生被太多困扰所纠缠折磨。
有人认为这部交响曲本质上是他最后的倾诉。
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老柴对于悲剧、感伤、光荣和纵情的艺术呈现。
只要听过“悲怆”,它就会永远留在你身边。
你几乎找不到更好的作品,去感受音乐怎样宣泄如此剧烈、奔放的情感。
III. 马勒——《第二交响曲》关于它:《第二交响曲》因在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复活》,故得名“复活”。
它怎样影响我们:宏大,这样真正的宏大!马勒雄心勃勃地尝试将一切关于“存在”的本质融于这段90分钟的音乐里。
对于更习惯用3分种欣赏一首歌曲的人,这部作品甚至会让你开始相信,完全值得花一个半小时沉浸在一个抽象概念里。
没有其他人可以像马勒这样让死亡的啼哭更令人着迷,或者更有意义。
IIII. 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大赋格”》关于它:贝多芬为弦乐四重奏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他著名的“晚期”四重奏之一,但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却被所有人厌恶。
它怎样影响我们:《大赋格》证明晚年贝多芬的音乐理想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时代。
历史上很少有作品如此赤裸裸地展示了作曲家如何把自己的斗争和努力付诸于一首作品中,尽管它并不总能令人用享受的状态聆听。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介绍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介绍大提琴的声音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时而低语,时而热情奔放,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那一开始的音符,轻轻地滑入耳中,像是一个小孩在你耳边讲故事,慢慢把你带入他的世界。
埃尔加用这曲子描绘了许多情感,既有忧伤,也有希望,真是让人忍不住跟着心潮起伏。
你听到那激昂的段落,简直像是在看一场波澜壮阔的电影,心情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经历着种种人生的起起落落。
再说到这首协奏曲的结构,哎呀,真是有趣得很。
一般来说,协奏曲分为几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情感。
埃尔加这曲子也是,像一个精致的蛋糕,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先是抒情的第一乐章,接着是活泼的第二乐章,最后再来个情感丰沛的第三乐章,整个过程就像是坐过山车,真是刺激又不失优雅。
尤其是第二乐章,哇,简直是个小天使。
那旋律就像微风吹过脸庞,轻柔又甜美,时而又带着一点俏皮。
听这段的时候,忍不住想要打个转,心里好像在放烟花,闪闪发亮,真的让人心情大好。
音乐就是这么神奇,能瞬间治愈你的心情,像是最好的安慰剂,虽然没有实际药效,但绝对让人感觉轻松无比。
然后就是那个激烈的第三乐章,哎哟,听了让人热血沸腾。
像是在经历一场大战,乐器之间的对话,简直就是心与心的碰撞。
每个音符都像是奔腾而出的野马,充满力量和激情。
你能感受到大提琴的每一次震颤,就像是在用心与灵魂诉说着,它的每一个旋律都充满了生命力。
这样的音乐,怎么能不让人热血沸腾呢?可能有人会问,埃尔加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音乐呢?这背后可不是偶然,他的人生经历也许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埃尔加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那种内心的纠结和对生活的热爱,最终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音乐总是能触动人心,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你低落的时候陪伴着你。
在现代,听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仿佛也能让人反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情感的宣泄。
每当耳边响起那熟悉的旋律,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温暖,仿佛生活再苦,也有音乐陪伴,让我们心怀希望。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情感表达方式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情感表达方式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于1919年首演,被认为是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协奏曲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它的情感表达方式:
1. 悲壮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开头就展现出了悲壮的氛围,在低沉的大提琴乐声和弦乐的陪衬下,音乐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伤和沉重的压抑感。
这种悲壮的情感贯穿整个乐曲,使人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未知命运的不安和恐惧。
2. 紧张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埃尔加通过快速的音符和紧张的节奏打造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情感。
这种紧张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乐曲的尾声,使人们产生一种即将崩溃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将在随时随地崩塌。
3. 感人
在乐曲的某些段落中,如第二个乐章,埃尔加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温情的音色传达出一种深情的情感。
这样的音乐情感使人们感受到了爱、友情和亲情等人类情感中的柔软和感人之处。
4. 寂寞
在乐曲的结尾处,埃尔加通过缓慢的节奏和清晰的旋律形成一种寂寞
的感觉。
这种寂寞的情感伴随着全曲的悲壮和压抑感,传达出一种深
深的孤独感,使人们感慨人生本就是孤独的。
总的来说,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极其丰富的,它通过大提琴的音色和旋律,钢琴和弦乐的配合,塑造出一种深沉而
又复杂的情感世界,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世界的复杂。
2018—202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2018—202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0分)◎(2018·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忆齐白石先生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
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
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
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
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
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
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
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
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
”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
”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
”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
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
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
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
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
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
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
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
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
”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
论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准。
伦敦大提琴家Goivanni 进行了第二次演奏,这位意大利血统的年轻音乐家将作品表现的十分完美,由此将这部协奏曲的艺术魅力释放出来,也将大提琴与管弦乐演奏结合艺术效果呈现出来。
大提琴家们慢慢的发现了这部作品,将其列入自己的必选演奏曲目。
在艺术思维方面,埃尔加的音乐创作宏伟且不偏激、敏锐的目光进行着创新和发掘。
埃尔加发掘除了英国交响乐的崭新时代,为提高英国音乐水平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一)曲式结构这部协奏曲突破了常规的曲式结构设置,由四个乐章的形式组成,打破了三个乐章的结构,实现了结构创新性发展,作品演奏起来就像单乐章曲目一般具有连续性。
重视宣叙调的作用,通过幻想的曲风开展音乐的发展,并将其贯穿到全曲中。
其与后浪漫主义色彩相吻合,既展现了创作者的内心真实世界,也通过夸张的音乐手法来传递情绪情感,有利于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彰显了协奏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各乐章以大提琴独奏为基础进行连接,而且在每章中大提琴独奏的部分比例较大,最长的达到了小三段体结构,最短也由八小节组成,就像叠部安排在回旋曲式中一般。
贴切的表达出作曲家的音乐构思以及个人化的抒情乐思表现。
第一乐章为复三部曲式,乐曲表现的很从容,速度很缓慢,带给听众怡然自得的感觉,常规的奏鸣曲式协奏曲运用结构形式被突破,强烈的同再现乐章形成了升华对比的效果,套曲的零散感弊端被减弱,形成了较大和复杂的规模结构。
第二乐章节奏欢快,带有明显的后浪漫主义色彩,乐曲轻盈如风,融合以大提琴熟练的演奏与拨弦技巧,丰富了音符的表现形式,增添了音乐跳跃的生命力,使得第二乐章在快速轻巧的节奏中结束。
通过独特的创作构思,作曲将核心动机B 的乐思发展到了极致十分具有创新性,调性的安排,音区的设计,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二)旋律特征整个管弦乐队被埃尔加设置到了《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伴奏配合中。
埃尔加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介绍

埃尔加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介绍一、概述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是英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曲和器乐曲等多种形式。
埃尔加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最后一乐章尤其精彩,令人留连忘返。
二、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概述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于1919年完成。
这部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Adagio – Moderato,第二乐章:Andante,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
其中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所在,具有极高的演奏难度和艺术价值。
三、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介绍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高潮,也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激情和活力的部分。
这一乐章采用了快速的拍子和激烈的旋律,表达了埃尔加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乐章开始时大提琴和管弦乐团进行了激烈的对话,展现了大提琴独奏的技术和表现力。
随后,乐章进入了主题的展开部分,音乐旋律高涨,激情澎湃。
整个乐章充满了挑战和激动人心的音乐元素,是大提琴演奏家和听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四、Allegro molto的演奏技巧Allegro molto乐章在演奏上要求极高的技术和表现力,对于大提琴演奏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速度和节奏的掌握,整个乐章以快速的拍子进行,要求演奏者有极强的指法和手腕技巧,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复杂的音阶和音乐装饰。
其次是音色和表现力的要求,乐章中有许多激昂激越的乐句,要求演奏者能用大提琴完美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情感和冲动。
Allegro molto乐章的演奏还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演奏经验,能够在演奏中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表达。
五、结语埃尔加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是大提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之一。
杜普雷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杜普雷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杜普雷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法国作曲家杜普雷埃尔于1919年创
作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之一。
这部
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乐章是快板,以强烈的节奏和旋律为特点。
大提琴在这个乐章
中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展现了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
整个乐章充满了
活力和激情,让人不禁想起了法国的热情和浪漫。
第二乐章是慢板,以柔和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为特点。
这个乐章中
大提琴的音色更加柔和,充满了温情和感性。
整个乐章给人一种梦幻
般的感觉,让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第三乐章是快板,以强烈的节奏和旋律为特点。
这个乐章中大提琴
的音色更加明亮,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整个乐章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让人不禁想起了法国的热情和浪漫。
杜普雷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了法国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其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和声丰富,节奏明快。
这部协奏曲不仅
展现了大提琴的独特音色和技巧,也展现了法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部协奏曲的演奏难度较高,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和音乐素养。
但是,一旦演奏成功,就能够给听众带来极大的享受和感动。
总之,杜普雷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了法国浪漫主义风格
的作品,其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和声丰富,节奏明快。
这部协
奏曲不仅展现了大提琴的独特音色和技巧,也展现了法国音乐的独特
魅力。
它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一部值得一听的经典之作。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1.埃尔加的音乐风格及历史地位由于埃尔加开启了英国的“民族音乐复兴运动”的序幕,因而埃尔加在英国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然埃尔加目睹了民族乐派、新古典主义乐派、表现主义乐派、印象乐派、序列主义乐派等多种音乐流派的变换交错,但他的音乐依然保持浪漫主义的风格不变,始终在传统音乐的基石上进行创作。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最佳的晚年作品,属于浪漫时代末期的伟大巨作,在大提琴曲目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千古绝唱”之佳作。
埃尔加的音乐从不会华而不实,真实的反应出生活,并且又具有标新立异的精神,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于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变化音的色彩,既亲切又忧郁。
他的艺术并不狭隘,思维广阔,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在英国现代主义风行期间,作曲家巴托克、史特拉文斯基、普罗高菲夫当道的这段时间,埃尔加却不肯随波逐流,他不屑于一味抄袭,亦或把先前另类的曲调炒热翻用,他认为作曲家的首要任务是创新。
他的浪漫主义与其时世界乐坛所流行的现代主义及民族乐风的不合,使他遭到大多数音乐家的鄙夷,认为他是一个创作鄙俗和主站音乐的承命乐匠,能哗众取宠一时,不过是因为英国迫切需要一位足以代表本国的重要作曲家,埃尔加声望徒降,直到去世30年后才开始恢复。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满腔爱国主义热血的作曲家,埃尔加的心灵世界顿时阴暗,不管是精肉抑或是肉体状况都极为不佳,他曾在当时誓言不再谱写承平音乐。
1917年埃尔加移居英格兰南部的乡村,一方面是预见战争即将结束,另一方面环境闲幽,埃尔加的创作思绪再次泉涌,两年后完成了堪称他生平代表作的巅峰《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20世纪埃尔加第一部产生划时代意义的经典大提琴之作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19年,也是英国史上挽歌式乐曲的开山鼻祖和压舱之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杜普蕾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杜普蕾的名字曾经让一代大提琴乐迷神魂颠倒。
这张可能是她录音最好的唱片里,她的琴声美得令人难以置信!音色竟然如此稠韧,恍若袅袅炊烟,成片地随风飘摆而久久不散。
在埃尔加的这首优雅迷人的四乐章协奏曲里,大提琴固有的缠绵,飘荡在乐队背景之上,始终带点幽灵般的飘忽、闪烁,美美地叙说着自己。
中速的首乐章主题非常抒情,其民谣般的吟唱令人想起那感觉甜丝丝嫩生生的《绿袖》的曲调。
第二乐章以其倔强性格激励了我们之后,接下来又是慢乐章的沉思般的短暂间隙,最后由激昂、开阔的末乐章把我们带向了登高远望的境地,而这里面的偶尔沉静下来的大提琴则仿佛是微风习习,拂面而过……
这张唱片上另有埃尔加的《海景》,是一首次女高音与乐队的声乐套曲。
五个乐章都不太长,小标题依次是:(1)大海的睡眠歌、(2)在海港里、(3)海上的安息日的早晨、(4)生长珊瑚的地方、(5)游泳者。
地道的英国风味,温文尔雅,多情而又含蓄,让蓓克唱来更是显出万般亲切、自在。
而指挥巴比罗利的名字也总是和精致、完美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