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doc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 要 采用双因素的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
以10心本班的10名同学作为被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的操作,并对所得的反应时的数据进行SAT 实验范式的检验。
假设正、反“R ”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
结果得出,01.6)80,3(=F ,001.0=p <0.05,即字母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16.0)80,1(=F ,69.0=P >0.05,因此推翻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且55.0)80,3(=F ,65.0=P >0.05,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SAT ;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陈录生,2008)。
心理学研究感官、大脑及有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及其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外部事物达于大脑形成表象的过程(袁红章,1995)。
在认知心里学中,表象不仅指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保存知识的一种形式(陈录生)。
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主要对表象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定量的评定,如Galton 测量了人的表象的鲜明性,并且确定了表象的某些年龄的性别的差异。
长期以来,心理学将表象和知觉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表象看作是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王甦,汪安圣,1992)。
有一些实验结果确实支持了这些看法,如定位实验、敏锐度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一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二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
谢帕德和库珀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字母R 的刺激物做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论证人们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真实物体的类似物进行加工一样(黄希庭,1987)。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1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ean SigSquares df Square F .Bet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
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
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篇二: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题目: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反(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引言表象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在人们的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的表象可能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以期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方法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0名受试者参与。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表象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二阶段,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表象的心理旋转的问题。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
在面对积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普遍更为积极和愉悦;而在面对消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则更为消极和沮丧。
此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也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产生了影响。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表象带来的心理变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Lower-bound
3684940.727
1.000
3684940.727
1.697
.198
Error(镜像*角度)
Sphericity Assumed
117274979.106
270
434351.774
Greenhouse-Geisser
117274979.106
74.248
1579503.943
结果预测
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2)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3)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实验结果
Tests of Within-Subjects Effects
Measure: MEASURE_1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185.765
2
-9.364
29.828
1.000
-100.976
82.249
3
-247.545(*)
37.618
.000
-363.084
-132.007
4
-488.491(*)
134.999
.010
-903.128
-73.853
5
-168.127(*)
33.578
.000
-271.259
-64.996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两因素6*2组内设计。自变量1:字符的不同倾斜角度,共六种;自变量2:字符特点,正像和镜像。因变量:被试判断按键的反应时。
实验过程
被试首先阅读指示语,然后作练习。练习结束后开始正呈现,被试尽快反应,正像按绿键,反像按红键。
表象得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表象得心理旋转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应用心理学表象得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与反R得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得规律, 及正R与反R得反应时得差异与反应时得性别差异。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 20名。
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 0°、 60°、 120°、180°、 240°、 300°得正 R与反 R字母 , 当刺激出现时 , 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 R还就是反 R。
结果显示 : 刺激偏离正位得度数越大 , 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1引言表象 (Mental Image) 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直观表征 , 就是真实物体得类似物 , 就是真实物体得抽象化再现。
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 , 人将视觉与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 , 表现就是信息编码得基本形式。
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 , 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得操作。
二十世纪 70年代以来 , 关于表象得研究迅速发展 , 其中心理旋转就就是表象研究得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旋转 (Mental Rotation) 指单凭心理运作 , 而不靠实际操作 , 将所知觉得对象予以旋转 , 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得心理历程。
心理旋转就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得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 , 也就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得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得研究始于 20世纪 70年代初 ,Cooper 与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得存在。
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 , 反应时越长得结论。
后来得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
有研究发现 , 不同年龄段被试得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无论就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得准确性还就是完成判断任务得速度 , 中青年组被试得成绩均明显优于其她两组被试。
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得灵活性有关。
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心理旋转信息加工 , 发现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得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 , 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
设计旋转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图形进行旋转,以获得正确的视觉感受。
心理旋转现象最早由库柏和谢帕德在1973年通过实验证实。
该实验揭示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并对表象和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理旋转现象,并进一步验证心理旋转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究心理旋转在不同任务和被试群体中的表现;3. 分析心理旋转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分为正像和镜像两种类型;2. 实验流程: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进行心理旋转任务,控制组进行非心理旋转任务;3. 实验步骤:a. 被试在实验前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实验流程;b. 实验组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对旋转后的R字符进行正像或镜像判断;c. 控制组被试在非心理旋转任务中,对未旋转的R字符进行正像或镜像判断;d.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控制组被试;2. 实验组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正确率低于控制组被试;3. 不同旋转角度下,实验组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呈现显著差异。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低于控制组,说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2. 心理旋转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心理旋转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反应时延长和正确率降低;3. 心理旋转与旋转角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心理旋转过程所需的认知资源逐渐增加,反应时和正确率呈现显著差异。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 心理旋转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反应时延长和正确率降低;3. 旋转角度与心理旋转过程所需的认知资源呈正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
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
1 前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
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
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
而0°(360°)时,应时最短。
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
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
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
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
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
对表象的心理旋转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 方法
2. 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0902班心理系大三学生,身体健康。
2. 2 仪器和材料
若干对不同方位的平面或立体图形,一边是标准刺激一边是比较刺激。
标准刺激为一个标准的二维图形与这个图形的镜像;比较刺激为标准刺激以某种轴线、不同角度旋转出的图象。
旋转角度分为6种,0°、60°、120°、180°、240°、300°。
本试验选用图形为“R”和“”(反“R”)。
2. 3 实验程序
2.3.1 本试验重复库珀的表象旋转实验,又不同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即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3次,共36次。
2.3.2 实验前主视对被试朗读指导语,并开始实验程序。
结束后抄录计算机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
表1.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所需的时间最少;而不论正“R”还是反“R”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而增加,当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所需反应时达到最高值,随后当旋转度数的继续增大,反应是反而减少。
误差10405.051 5 2081.010
总计7328649.606 12
校正的总计 284251.819 11
a. R 方 = .963(调整 R 方 = .919)
度数不同,反应时不同;同时“R”的方向主效应(p=0.017<0.05)显著,即“R”的方向不同时,反应时不同。
将每组实验中相同角度刺激的实验数据分别进行处理,求出每种刺激的平均值,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图,如下:
4.讨论
4.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转的角度为0°或300°,无论正“R”还是反“R”,判定所需时间都较少,而当字母“R”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字母“R”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字母“R”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心理旋转存在的事实。
4.2 正“R”旋转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反“R”旋转所需要的时间短
4.3 根据反应时的估算均值图中可以看出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达到高峰,两边依此递减,即反应时曲线在字母“R”方位转动180度的两侧是对称的。
这表明表象旋转既可以是沿顺时针方向的,也可以是沿逆时针反方向的。
具体的情况是:当字母“R”旋转的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字母R旋转的度数大于180度时,表象的旋转方向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通过这种策略,旋转角度为60度和300度的两个字母以及旋转角度为120度和240度的两个字母所需要的反应时几乎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节省了反应时。
实验结果表明,人进行心里旋转是需要采用一定策略的。
5.结论
实验结果与库珀的实验研究是一致的,即证明了连续的心理旋转确实存在,并且顺时针的心理旋转与逆时针的心理旋转没有差异,旋转遵循最短加工路径。
6 参考文献
郭秀艳著.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