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个体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理解和改善注意力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假设假设 1: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假设 2:嘈杂、混乱的环境会降低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 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被试者均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相关精神疾病,视力、听力正常。
四、实验材料1、注意力测试问卷:采用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含数字推理、图形识别等多个模块,总分为 100 分。
2、环境模拟设备:分别构建安静整洁的房间和嘈杂混乱的房间。
五、实验步骤1、将 100 名被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 50 人。
2、第一组被试者进入安静整洁的房间,第二组被试者进入嘈杂混乱的房间。
3、在各自的环境中,被试者需要完成注意力测试问卷,时间为 30 分钟。
4、收集并整理两组被试者的测试问卷结果。
六、实验结果1、在安静整洁环境中的第一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75 分。
其中,得分在 60 8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70%,8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20%,6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10%。
2、在嘈杂混乱环境中的第二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55 分。
其中,得分在 40 6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60%,6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10%,4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30%。
七、结果分析通过对两组被试者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处于安静整洁环境中的被试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普遍高于处于嘈杂混乱环境中的被试者。
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实验假设 1 和假设 2。
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被试者能够更少地受到外界干扰,从而更专注于测试任务,思维更加清晰,因此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
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各种噪音和杂乱的视觉信息会分散被试者的注意力,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思考和回答问题,导致得分较低。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动作技能的迁移与动作技能练习曲线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指导老师:宋凤宁 2005 年 10 月30 日系别:应用心理姓名:黄秀学二实验内容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1.实验目的:检验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练习的迁移作用2.实验设备:镜画仪——由一个金属双轨构成的六角星图案板、平面镜、遮板和计数器、计时秒表等构成。
3. 主被试:主试梁艳梅被试黄秀学4.实验程序:(1)被试面对镜子正坐,调整平面镜使镜内图案正对被试;同时,调节遮板,让被试只能在镜中看见案板。
(2)被试非优势手执笔,在主试发出“开始”时,被试先用探笔触一下计时圆点然后在六角星双轨内尽快画一遍,要求笔不能接触双轨的任何一边,当探笔接触双轨一次,计数器就会自动显示一次错误;画完一遍再用探笔触一下计时圆点,电子秒表自动显示画完一次所用的时间。
主试将被试的错误次数和实验时间记录下来。
(3)被试再用优势手按照步骤(2)做10遍,主试记录每次实验结果。
(4)被试再用非优势手做2遍,主试记录实验结果。
*注:实验过程中,被试右手为优势手,左手为非优势手。
图表一错误次数80 70 605040 错误次数 3020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尝试次数错误次数图表二时间140120 10080时间 60 40200 每次尝试的时间(s)1 2 3 4 5 6 7 8 9 10 尝试次数图表三第一次左手练习第二次左手练习第三次左手练习尝试时间(s) 171 64 46 错误次数 77 27 131. 实验表明右手的镜画练习对左手的学习有明显的迁移作用。
在实验的中,用时减少率为73.10%,错误减少率为83.12% 。
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知道,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被试通过概括出左右手练习的共同特点从而使后来的左手练习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实验中难画的部分是转折的地方以及向上画的地方,在此,被试的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实验题目: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表现差异。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工作记忆测量范式N-back任务,参与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并判断连续呈现的数字中是否与前面呈现的数字相同。
实验总共分为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情绪条件,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任务。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正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佳。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高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2.在中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居中。
他们的准确率和反应时略高于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但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3. 在负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差。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低于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实验结果支持了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这与理论预期一致。
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警觉,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记忆资源来完成认知任务。
其次,实验结果也表明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参与者的集中能力和注意力会受到干扰,导致工作记忆的表现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负性情绪会引发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体验,进而干扰思维过程,并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检索。
最后,对中性情绪条件下的结果,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激活程度处于正负两种情绪之间,因此表现也介于两者之间。
然而,中性情绪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仍然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这可能表明情绪的正性成分对工作记忆的激活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影响,正性情绪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的表现,而负性情绪则会导致工作记忆下降。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背景声音对人们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充斥,了解环境声音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注意力,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高于在有嘈杂背景声音的环境中。
三、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参与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且在实验前 24 小时内未服用任何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或饮料。
四、实验材料和设备1、注意力测试材料:采用了一套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括数字广度测试、图形推理测试和注意力分散测试等。
2、环境声音材料:准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分别是安静环境(无声)、轻柔的古典音乐和嘈杂的街市声音。
3、播放设备:使用高质量的音响系统,确保声音的清晰和稳定播放。
4、记录设备:准备了电脑和相关软件,用于记录参与者的测试成绩和反应时间。
五、实验过程实验在一个专门设计的隔音室内进行,以确保声音环境的可控性。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 30 分钟。
在第一阶段,参与者被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注意力测试。
在测试开始前,先让参与者适应环境 5 分钟,然后开始进行测试。
在第二阶段,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不会造成听力不适,然后让参与者再次进行相同的注意力测试。
在第三阶段,播放嘈杂的街市声音,同样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接着让参与者进行最后的注意力测试。
在每个阶段的测试结束后,参与者需要填写一份主观感受问卷,描述他们在不同声音环境下的感受和注意力集中的难易程度。
六、实验结果1、数字广度测试结果安静环境下,参与者平均能够正确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75 ± 12。
古典音乐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68 ± 15。
街市声音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52 ± 18。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记忆力的因素”,通过对实验参与者分组分别暴露于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记忆力测试,进而初步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以及探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记忆力的影响。
一、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2、实验对象本实验共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且无神经系统疾病、头部外伤等危险因素的影响。
3、实验器材排除外部干扰的同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本实验使用双层玻璃制成的隔音窗与耳机、关闭灯光等硬件设备。
4、实验步骤(1)将6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人,分别为A组、B组、C组。
(2)为每组实验对象营造不同的环境条件。
A组实验对象被暴露在无声环境中,不会听到任何声音。
B组实验对象被暴露在高音环境中,将耳机佩戴于耳朵中,同时听到持续高音。
(3)在完成以上步骤后,每组实验对象均进行记忆力测试,测试内容为阅读一段60秒的文字材料,离散复制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共进行3个测试。
5、实验结果(1)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所有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通过总体的统计分析,发现A组实验对象记忆力表现最好,B组次之,C组表现最差。
二、实验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影响记忆力的因素”的实验。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发现,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记忆力有卓越的影响。
在这一实验中,A组实验对象表现最好,即使在没有声音的环境中,也让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帮助实验对象集中注意力去更好地记忆。
进一步来讲,高音与低音环境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也非常大,降低了记忆力的发挥。
我们在实验进行时,还注意到实验对象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与体验。
实验对象在受到高音或低音环境时,产生了负效应,这与实验结果高度相关,因为在高音或低音环境下,实验对象的注意力与记忆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分散与干扰。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
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
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
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
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
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
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内取五个点,每步变化在2毫米,每种间距做8次,随机安排顺序。
主试对被试的指导语必须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为二,当感觉为一点时报告为一,不能确定时,报告说不知道。
每隔20次休息几分钟。
被试有时会产生相对持久的两点后像(即即使只有一点或两点相距很近也报告为两点),此时要让被试休息。
每隔数十次插入一个一点刺激,测试是否有这种后像。
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两点记为+一点记为-不知道的记录为?插入的刺激回答不记录。
全部测完后,在记录中挑出? 重新测量以获得确切的判断。
2.5 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法
3 结果
表1 刺激量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 =40) 所选取的自变量水平
被试反应为“两点” 被试反应为“一点” 3cm
1 12.50% 7 87.50% 4cm
3 37.50% 5 62.50% 5cm
4 50.00% 4 50.00% 6cm
7 87.50% 1 12.50% 7cm
7 87.50% 1 12.50%
020*********
3cm 4cm 5cm
6cm
刺激量和反应为两点百分数图
12.5
37.55087.5刺激的强度反应两点的百分比
图1 刺激量和反应为两点百分数图
4 讨论
4.1恒定刺激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只用经常被感觉到的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过度地带的5-7个刺激;而
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随机呈现的;根据出现的次数来决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来求阈限。
4.3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响度绝对阈限?
(1)用最小变化法粗略测定被试响度的两点阈:上升,下降序列各5次,找出被试既不是100%的判断为有,也不是100%的判断为无的大致范围,将这个范围5等份,就可选出间隔相等的5个刺激;
(2)将这5个刺激按随机原则呈现,各8次,共40次;
(3)每呈现一个刺激后,被试感觉到有就报告为“有”,感觉到无就报告为“无”。
主试分别记录为“+”,“—”。
(4)每测试25分钟休息2分钟。
5 结论
呈现刺激间距在差别阈限以下时,被试较难察觉;而在差别阈限以上时,反应的正确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