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 +3”、“KENC+4”等。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一、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三、实验原理: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的维度理论,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的研究出发,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E维度: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N维度: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P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sm)。

该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各量表的意义如下:E量表:测量性格的内、外倾向N量表: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两个量表均为双极量表,也就是说分数高与分数低都有意义,但两极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只有程度的区别。

如E量表分由低向高的变化,代表由内向转外向的一种程度上的变化,非常内向——内向——比较内向——内外向平衡——比较外向——外向——非常外向P量表:单极量表,即: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

L量表:原本为一个效度量表,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L分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成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性别:女性偏高;与民族有关等。

四、实验目的:掌握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

五、实验内容:(一)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定方法(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分标准(三)测验的记分(四)结果的解释(五)撰写实验报告六、实验器材:艾森克人格问卷、答题纸、铅笔、橡皮。

七、实验步骤:1、依据预定的参试人数在安静、整洁、无干扰的教室内施测。

2、发放问卷后,主试说明指导语,请被试依次回答问题,回答不需要写字,在每个问题后面的“是”或“否”中选择一个。

这些问题要求被试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3、完成了所有题目后,根据问卷的要求进行积分。

并将原始分转化为T分数。

八、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一)测验的记分1、分数划分标准: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56.7-61.5分或38.5-43.3分之间为倾向型,而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个体心理行为实验报告(3篇)

个体心理行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行为表现,分析个体心理特征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行为规律,提高管理效率,本实验选取了30名志愿者进行个体心理行为实验。

三、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30名志愿者,年龄在18-35岁之间,性别不限,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史。

2. 实验环境:实验场地为一个宽敞的会议室,环境安静,光线适宜。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随机分配的30个任务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任务描述,包括任务难度、完成时间、奖励金额等。

4. 实验步骤:(1)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人。

(2)每组志愿者依次抽取任务卡片,并按照卡片上的描述完成任务。

(3)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记录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决策过程以及最终完成任务的情况。

(4)实验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特征、价值观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任务完成情况:各组志愿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际完成时间、奖励金额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心理状态:在实验过程中,志愿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兴奋、紧张等。

(3)决策过程:志愿者在完成任务时,决策过程存在差异,部分志愿者倾向于选择高难度任务,部分志愿者倾向于选择低难度任务。

2. 实验分析(1)个体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心理特征、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实验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志愿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心理状态与决策:实验过程中,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对其决策过程产生影响。

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而兴奋、自信等正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

五、结论1. 个体心理行为受遗传、环境、心理特征等因素影响。

2. 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安静、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志愿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探讨人类对于社交情境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非言语行为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这些行为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于非言语行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为社交心理学领域提供更多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

实验一,肢体语言的感知。

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我们邀请了一批受试者观看一系列不同肢体语言表达的视频,并记录下他们对于这些肢体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试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视频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图,而且他们对于不同肢体语言的反应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这表明人类在观察和理解肢体语言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

实验二,面部表情的感知。

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我们将焦点转移到了面部表情的感知。

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图片,并描述他们对于这些表情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面部表情的感知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受试者对于基本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的感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一致性,这说明面部表情在社交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验三,眼神交流的感知。

最后,在第三部分的实验中,我们探讨了眼神交流的感知。

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眼神交流的场景,并记录下他们对于这些场景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眼神交流在社交情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试者能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不同眼神交流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这表明眼神交流作为一种非言语行为,在社交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于社交情境中的非言语行为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

非言语行为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传递情绪和意图,还能够促进社交互动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社交心理学领域提供更多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实验报告模板减法

心理实验报告模板减法

心理实验报告模板减法简介本实验旨在探究减法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通过进行减法计算任务,观察参与者完成任务后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状态。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将接受一系列减法计算的挑战,并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心理评估。

方法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的大学生,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

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实验材料- 随机生成的减法计算题目:共有30个减法题目,难度各异。

- 心理评估问卷:包括正情绪、负情绪、疲劳感等方面的评估。

实验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减法计算任务,但对照组的任务相对简单,实验组的任务难度更高。

两组的任务时间相同,均为10分钟。

实验步骤1. 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基本信息表格。

2. 实验管理员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内容,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3. 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始进行计算任务。

4. 每个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填写心理评估问卷。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结果减法任务表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如下:- 实验组:平均完成了28.5道题目(标准差=2.1)。

- 对照组:平均完成了29.3道题目(标准差=1.8)。

心理评估结果通过分析心理评估问卷的结果,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负情绪、疲劳感和压力感方面有所差异。

- 实验组:在完成任务后,实验组的负情绪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疲劳感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 对照组:对照组在正情绪评分上显著高于实验组(p < 0.05)。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进行较难的减法计算任务可能会导致负情绪的增加和疲劳感的提高。

然而,对照组完成较简单任务的参与者在正情绪方面表现较好。

可能的解释是,难度较高的减法任务需要参与者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和努力,导致疲劳感的增加和负情绪的产生。

而相对简单的任务则相对易于完成,因此对照组的参与者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

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影响首音作用和渐近线。

即:2s呈现时间下比1s呈现时间下的首音效应较高,延时回忆的近因效应将趋于消失。

2.方法
2.1被试
28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2006级学生,18-20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随机分为3个组。

2.2 仪器材料
PES系统。

共100个汉字,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分为五组,每组20个,从第一组到第五组,每组汉字笔画逐渐增多。

字的大小(像素)=80
间隔时间(秒)=18 //延迟回忆组的延迟时间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有3个自变量,被回忆汉字的呈现时间、回忆类型和在系列中的位置。

呈现时间具有两个水平:1s和2s。

回忆类型具有两个水平:立即回忆和延时回忆,延时回忆组在延迟时间内做倒减三的运算。

系列位置具有20个水平,即从第一位首位到第20位末位。

实验中,控制每个系列长度为20个汉字,汉字呈现时间、回忆类型两个自变量采取组间设计,系列位置自变量采取组内设计。

则实验共分为1s立即、1s延时、2s立即、2s延时四个条件,28名被试随机分为7组。

2.4实验程序
2.4.1立即回忆组的实验程序:
打开电脑,打开PES系统。

使被试在电脑前合适的位置坐好,被试阅读指导语:
“下面将向您呈现一系列汉字,请您尽量记下每一个汉字。

呈现完毕后请您立刻回忆您刚才看到的汉字,可以不按照呈现顺序。

您可以先在白纸上写下您回忆出的汉字,然后再将其输入电脑。


被试阅读完毕并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

根据其实验组,以1s/个或2s/个的速度呈现汉字。

每呈现完一组20个汉字后,让被试回忆所见汉字,输入完毕后开始下一组实验。

每个被试做5组汉字。

实验完毕由计算机统计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汉字个数。

2.4.2延时回忆组的实验程序:
打开电脑,打开PES 系统。

使被试在电脑前合适的位置坐好,被试阅读指导语:
“下面将向您呈现一系列汉字,请您尽量记下每一个汉字。

呈现完毕后,您将进行一段时间的倒减3的心算,请您将计算结果出声报告。

然后,请您回忆您刚才看见的汉字,可以不按照呈现顺序。

您可以现在白纸上写下您回忆出的汉字,然后再将其输入电脑。

被试阅读完毕并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

根据其实验组,以1s/个或2s/个的速度呈现汉字。

每呈现完一组20个汉字后,让被试开始做倒减三的计算,要求被试以声音的形式报告结果,18s 后让回忆所见汉字,输入完毕后开始下一组实验。

每个被试做5组汉字。

实验完毕由计算机统计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汉字个数。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图1 系列位置效应和呈现时间关系图0
0.20.40.60.81147
10131619系列位置回忆正确率1s立即
2s立即 图2 系列位置效应和分心作业关系图(1s)
00.20.40.60.8114710131619系列位置
回忆正确率1s立即1s延时
图3 系列位置效应和分心作业关系图(2s)0
0.20.40.60.8114710131619系列位置
回忆正确率2s立即2s延时
4. 讨论
实验结果据图显示呈现时间为1s 与2s 对首音效应的影响未能如预期所愿,两条曲线在首音效应位置处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渐进线处2s 显示出对1s 的优势。

推测其中有1s 、2s 均较为较短的时间,差异无法较为明显的区分,若将呈现时间的差异扩大可能或得到预期的影响,前人的实验中有类似的采取3s 和9s 呈现时间的实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据图2图3,分心作业对近因效应的影响在1s 、2s 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1s 情况下,1s 立即的近因效应明显高于1s 延时的近因效应。

总的来说,这些实验支持双重分离的观点,在本实验中具体表现为呈现时间自变量对渐近线的影响,和分心作业对近因效应的减弱乃至消除的作用。

实验结果在很大的支持了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假设。

实验当时由于断电的影响可能部分的影响实验结果,一部分人重复了部分实验。

在今后的相关实验中应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故。

5. 参考文献
[1]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第一版,2001.5第二次印刷,346-350
[2] 陈舒永,杨博明,高云鹏,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第一版,1997.7第三次印刷,310-312
6. 附录
以下为本实验的原始数据 (从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