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实验报告模板减法

心理实验报告模板减法简介本实验旨在探究减法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通过进行减法计算任务,观察参与者完成任务后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状态。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将接受一系列减法计算的挑战,并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心理评估。
方法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的大学生,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
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实验材料- 随机生成的减法计算题目:共有30个减法题目,难度各异。
- 心理评估问卷:包括正情绪、负情绪、疲劳感等方面的评估。
实验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减法计算任务,但对照组的任务相对简单,实验组的任务难度更高。
两组的任务时间相同,均为10分钟。
实验步骤1. 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基本信息表格。
2. 实验管理员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内容,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3. 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始进行计算任务。
4. 每个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填写心理评估问卷。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结果减法任务表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如下:- 实验组:平均完成了28.5道题目(标准差=2.1)。
- 对照组:平均完成了29.3道题目(标准差=1.8)。
心理评估结果通过分析心理评估问卷的结果,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负情绪、疲劳感和压力感方面有所差异。
- 实验组:在完成任务后,实验组的负情绪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疲劳感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 对照组:对照组在正情绪评分上显著高于实验组(p < 0.05)。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进行较难的减法计算任务可能会导致负情绪的增加和疲劳感的提高。
然而,对照组完成较简单任务的参与者在正情绪方面表现较好。
可能的解释是,难度较高的减法任务需要参与者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和努力,导致疲劳感的增加和负情绪的产生。
而相对简单的任务则相对易于完成,因此对照组的参与者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强度对反应时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任务对记忆效果的差异。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人类感知、认知和反应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X名年龄在X岁至X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X名,女性X名。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和药物依赖史。
(二)实验材料1、刺激强度实验:使用了一个自制的刺激强度调节器,能够产生不同强度的光刺激。
2、记忆任务实验:准备了两组不同类型的记忆材料,一组是图像材料,另一组是文字材料。
(三)实验设计1、刺激强度实验:采用了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刺激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呈现X次刺激,被试需要在每次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反应按钮,记录反应时。
2、记忆任务实验:采用了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记忆材料类型(图像、文字),因素二为记忆时间(短、长)。
被试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忆给定的材料,然后进行回忆测试,记录回忆的准确率。
(四)实验程序1、刺激强度实验(1)被试坐在安静的实验室内,眼睛注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后,不同强度的光刺激随机呈现,被试在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按钮。
(3)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反应的时间。
2、记忆任务实验(1)被试首先接受关于实验任务的说明和培训。
(2)根据实验设计,呈现不同类型和时间的记忆材料。
(3)记忆时间结束后,进行回忆测试,被试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回忆出所记忆的内容。
三、实验结果(一)刺激强度实验1、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逐渐缩短。
低强度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为X毫秒,中强度刺激下为X毫秒,高强度刺激下为X毫秒。
2、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强度的主效应显著(F =X,p < 005)。
(二)记忆任务实验1、图像材料的记忆准确率普遍高于文字材料。
短时间记忆条件下,图像材料的准确率为X%,文字材料为X%;长时间记忆条件下,图像材料的准确率为X%,文字材料为X%。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条件下个体反应时间的变化,并分析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实验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均具有正常视力和听力。
2.2 材料- 计算机一台,用于呈现实验刺激和记录数据。
- E-Prime 2.0软件,用于实验设计和刺激呈现。
- 反应盒一个,用于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
2.3 设计实验采用2(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 2(任务难度:简单任务、复杂任务)的混合设计,刺激类型为被试间变量,任务难度为被试内变量。
2.4 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介绍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 参与者完成一项简单的训练任务,以熟悉实验操作。
- 实验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包含20个试次,每个试次呈现一个刺激,并要求参与者尽快做出反应。
- 视觉刺激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听觉刺激通过耳机播放。
- 简单任务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立即按下反应键,复杂任务则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进行简单判断(如大小、颜色等)再做出反应。
- 实验结束后,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结果:3.1 数据整理所有参与者的数据均经过清洗,剔除了错误反应和异常值。
3.2 数据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反应时间的数据。
- 比较不同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3.3 结果解释- 描述统计结果,包括平均反应时间的比较。
- 分析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讨论可能的认知机制和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讨论:4.1 结果意义讨论实验结果对理解人类认知加工的启示,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
4.2 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
4.3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并强调其对实验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
附录:包括实验材料、原始数据和数据分析的详细过程。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之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姓名李治原学号12094022 实验时间 12月2日实验名称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摘要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
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指按固定顺序呈现一系列位置之后,被试刚刚能够立即再现的空间位置系列的长度。
被试再现的顺序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关于人对空间方位的知觉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度量。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可以作为区分个体空间方位知觉的一种心理指标。
测定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对于从事某些军事兵工种人员、驾驶员及运动员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作为职业能力测评的一个指标。
有研究表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受性别、年龄及居住地区等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短时记忆1.引言1.1 问题提出1、学习测量空间位置记忆广的方法。
2、测定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实际意义。
3、说明这种计算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
1.2 实验目的1.学习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测量方法;2.探索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实际意义;3.探索男女不同性别之间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差异。
1.3 实验假设心理学软件Psykey可以较为精确的测量个人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通过Psykey软件的精确测量,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来探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意及其优缺点,将其优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学习测量的方法,加深对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理解。
2.方法2.1 被试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应用心理学李治原2.2 材料Psykey心理实验系统2.3 程序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