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ppt课件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ppt课件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 力。通过有氧氧化能力的训练,可以改善机 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有氧耐力素 质。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重复训练法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 制在10秒钟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 间跑、30-60m成组跑、篮球训练中10秒内 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10m冲刺 跑等。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 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 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 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 动,间歇为3-5分钟的间歇训练法。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酸 能力分析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运动生物化学(2.1.2)--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运动生物化学(2.1.2)--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第九章 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习 题 作 业1、名词解释1、尿肌酐系数2、磷酸原商3、乳酸能商4、乳酸阈二、填空题5、尿肌酐是▁▁▁的代谢产物,测定尿肌酐可评定▁▁▁▁▁▁▁▁▁的供能能力。

6、通常采用尿肌酐系数来评定运动员的▁▁▁与▁▁▁素质,男性的正常值为▁▁▁▁▁▁mg/Kg.BW,女性的正常值为▁▁▁▁▁▁mg/Kg.BW。

7、运动员从事短时间激烈运动,乳酸少成绩好,说明其▁▁▁▁▁▁能力强。

8、在测定AQ时,AQ值越高,说明▁▁▁生成少,功率输出▁▁▁,▁▁▁▁▁▁能力好。

9、在测定LQ时,LQ值越高,说明▁▁▁▁▁▁素质好。

10、运动员全力跑400米后,血乳酸仍为原来水平,而运动成绩提高,这说明运动员的水平▁▁▁。

11、乳酸阈是评定▁▁▁▁▁▁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mmol/L。

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故在评定时一般都要测定▁▁▁▁▁▁来进行评定。

在测定时,常采用▁▁▁负荷法。

三、A型选择题(单选题)12、尿肌酐是( )的代谢产物。

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磷酸肌酸D、蛋白质13、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 )的供能能力。

A、磷酸原供能系统B、糖酵解供能系统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D、A+B14、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机体的( )素质。

A、力量B、速度C、耐力D、力量、速度15、正常成年男性的尿肌酐系数值是( )mg/Kg.BW。

A、10-25B、18-32C、15-35D、12-1616、正常成年女性的尿肌酐系数值是( )mg/Kg.BW。

A、10-25B、18-32C、15-35D、12-1617、10秒的极大强度运动,乳酸生成量少,而所做的总功率增加,这是( )能力提高的表现。

A、磷酸原供能系统B、糖酵解供能系统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D、A+B18、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血乳酸最大浓度提高了,说明其( )能力提高了。

A、磷酸原供能系统B、糖酵解供能系统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D、A+B19、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45秒,所做的总功率高,而血乳酸的增加值不高,说明其速度耐力素质( )。

运动生物化学第九章PPT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运动生物化学第九章PPT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年龄(岁) 4~7 8~13 14~17
需糖量g/d 280~300 350~370 450~470
人体脂肪需求量的年龄变化
年龄
5~6岁 10~11岁 16~18岁
需脂肪量(g ·kg-1 ·d-1) 2.5 1.5 1.0
第九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 特点与评定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 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的 化学组成特点
(一) 体成分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一) 体成分
儿童 少年
成人
1. 体脂
>
体脂



2. 瘦体重 < 瘦体重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儿童 少年
成人
运 动
骨 : 水分、有机成分比例 > 水分25%、有机成分比例30% 骼: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 无机盐比例45%、骨钙化程度
适宜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两个 方面:
①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
②同一时间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控制,使机体 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二)休息间歇:
休息间歇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而评定恢复速 度采用半时反应。
1、磷酸原的恢复(20-30s/12s) 2、肌糖原的恢复(短时间极限强度5h,长时间
2、脂类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脂肪动员与肌 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
3、蛋白质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蛋白质的合 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
蛋白质需求的年龄变化
年龄
6个月 4~7岁 8~12岁 12~15岁
成人
需蛋白质(g/d)
2.0~4.0 4.0~6.0
3.0 2.25 1.0~1.5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 酸能力的分析
(1)1分钟左右的超量强度跑时,基本由糖酵解供能,运动后, 可使肌肉乳酸升高到较高水平;
(2)在4分钟的间歇休息,可使骨骼肌细胞中减弱,在继续运动 时,骨骼肌中糖原可持续分解供能,结果使间歇运动时血乳酸大 大高于一次力竭性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从而提高身体的最大乳 酸耐受力。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制在10秒钟 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间跑、30-60m成组跑、 篮球训练中10秒内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 10m冲刺跑等。
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 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 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
1、训练方法
1'游泳,4'休息
乳18 酸Bla耐(m受mo力l/L)训练常采用超量负荷1'游的泳方,法1'3。0"休在息第一次练习 后16 使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认为以12mmol/L的血乳
酸14 浓度为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 忍12 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提高耐 受180 力。在训练中可采用1-1.5分钟运动和4-5分钟休息 的6 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用最高乳酸训 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 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 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动,间歇为3-5分 钟的间歇训练法。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基本原理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基本原理

一、制定运动训练计划应遵循生化适应原则(一)超负荷原则为了使机体代谢能力得到提高,训练负荷量必须打破身体原有的代谢平衡,通过训练身体在逐步适应训练过程中建立新的平衡,最终使身体机能不断提高。

(二)特异性原则专门进行某一系统的训练会优先发展相应系统的能力。

比如,力量训练——肌肉壮大,肌力增强;耐力训练——有氧代谢功能能力提高,这是集体对适应性训练的必然结果。

此外还存在专项特异性:如进行游泳耐力训练,在游泳时有氧代谢能力提高11%,而跑步有氧代谢能力仅提高1.5%。

(三)重复性原则通过训练获得的生物学适应要不断加强巩固,不然所得到的训练效果会逐渐消退此外,还有循序渐进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和个别对待原则。

二、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一)了解不同训练项目的代谢类型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特低昂,可将竞技体育项目的功能分为5种代谢类型:1、磷酸原代谢类型;2、磷酸原代谢-糖酵解类型;3、糖酵解类型;4、糖酵解-有氧氧化类型;5、有氧氧化类型。

我们所针对的800米、1000米以及1500米跑属于糖酵解-有氧代谢。

(二)明确专项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体内各供能系统的供能百分比各异。

田径800米:磷酸原和糖酵解30%;糖酵解和有氧65%;有氧5%(三)了解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特点最大用力时间:2分钟:磷酸原系统4%;糖酵解系统46%;有氧代谢系统50%4分钟:磷酸原系统2%;糖酵解系统28%;有氧代谢系统70%(四)了解运动后能源物质回复特点和规律“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回复就不能继续训练。

”训练中被消耗的能源物质或产生的代谢产物,在训练后恢复期从新回复或取消。

在训练中,选择适宜的休息间歇,是完成训练计划,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糖原:长时间训练后半时反应10小时最长恢复时间46小时间歇运动后半时反应5小时最长恢复时间24小时乳酸消除:运动性恢复半时反应10~15分钟最短恢复时间30分钟最长恢复时间1小时休息性恢复半时反应25分钟最短恢复时间1小时最长恢复时间2小时。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2、运动时肝糖原的释放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肝糖原的分解占90%,但肝
糖原排空很少。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当大强度运动
40分钟后,肝糖原的分解逐步减小,肝糖原接近排空
是不同的。这与专项训练特点、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
的合理性关。
磷酸原系统中,ATP供能的效率为49%,CP再合成
ATP的效率为85%;糖酵解供能的效率为24%;糖的有
氧氧化供能的为29.5%。
作业
1、人体有哪三大供能系统?其主要的供能特点有哪
些?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供能的影响。
2、试述糖、脂肪、蛋白质有氧分解及能量生成的简
第四节、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人体内各系统的供能能力,参与供能的程度以及能
量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而代谢过程又是决定运动完整能版课力件pp的t 主要因素。
17
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1)能源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如ATP、CP和肌 糖原在骨骼肌中的数量;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如神经、激素、酶、内环境及各器官之间的协调等; 3)运动后代谢供能能力的迅速恢复。 1、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功率。 磷酸原﹥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 并且,最大输出功率呈50%的递度下降。 2、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数量及维持运 动的时间限度
不同的能源物质通过不同代谢途径可提供ATP的数 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脂肪的有氧氧化﹥肌糖原 的有氧氧化﹥肌糖原酵解﹥磷酸原系统 二、运动时有氧代放和无完整氧版课代件pp谢t 的能量利用效率 18
运动时能量利用效率是指人体内代谢过程提供的输
出功率转变为实际运动时功率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住低训(living high training low,Hilo)
1.训练方法的生物化学基础
高住低训是高原训练法的扩展和延伸,是指运动员居住在 高原或模拟高原上(人工低氧环境)(2500m左右),而 在相对较低海拔(1000米以下)训练。 用于Hilo训练和研究的设备分“低压氧仓”和“低氧仓” 两种。 “低压氧仓”是利用气压降低的同时,氧分压也下降的原 理来控制空气中的氧含量的。因此,所模拟的气压环境更 接近于高原环境。 “低氧仓”则利用氮气膜分离器降低空气中氧气成分,气 压不变。
(二)适宜休息间歇时间的选择
如果运动肌中有大量的乳酸生成,则 选择H+透过肌膜达二分之一量的时间,作 为适宜休息间歇的最适宜的时间。 1分钟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3-4 分钟,因此,休息时间要长达4-5分钟。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 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二、力量训练的适应性生化变化
力量是一种复杂的能力,要求肌肉对抗外来阻力或 力量。力量训练通过对身体产生相应的生化适应, 从而提高肌力。
(一)力量的生化特点 (二)力量训练的适应性生化变化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 力。通过有氧氧化能力的训练,可以改善机 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有氧耐力素 质。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有氧代谢供能是在有氧条件下能源物质 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 量的供能过程。其代谢的先决条件是氧,运 动时机体只有在中、低强度状态时才能获得 充足的氧气。所以,根据有氧代谢供能的生 化依据,在进行有氧代谢能力训练时,除要 求运动时间长以外,还要求降低运动强度, 间歇时间也需延长。 也即要遵循量大、时 间长、强度相对较小的原则。
2、乳酸阈训练
用乳酸阈速度训练,刺激乳酸的生成和 消除,体内不产生酸血症,又能长时间进行 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目前认为,乳酸阈强度训练属强化耐力 训练,按这样的速度训练,每次跑或游泳3045分钟,每周训练1-2次即可,进行一般性耐 力训练时,强度要降低,比乳酸阈强度低1015%,跑或游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
4.HiLo适应范围
Hilo及HiHilo除了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 谢能力,还可以提高一些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 目,国外已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如德国将高 住低训的方法应用于柔道、划艇、赛艇、游泳、拳 击、短距离自行车等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 表明高住低训对发展以无氧代谢能力为主的运动项 目同样有效的。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从生化原理出发,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 常采用最大速度(力量)的间歇训练。 (一)无氧--低乳酸的训练方法 (二)重复训练法
无氧-低乳酸训练的原则是:
1、最大速度或最大力量,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低于30秒,根据运动 员的训练水平休息间歇可选范围是30-90秒;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 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 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 动,间歇为3-5分钟的间歇训练法。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酸 能力分析 3、休息间歇时间与血乳酸变化
三、速度训练的适应性生化变化
四、速度耐力训练的适应性生化变化 五、耐力训练的适应性生化变化
一、训练适应
运动训练与人体化学组成和物质代谢的变化相适应, 这种适应性的获得是训练效果取得的体现。 (一)训练适应的概念
机体对不同训练方式所引起化学特性发生适应变化 的现象,称为训练适应。 (二)研究训练适应的意义 1、揭示了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本质 2、根据训练适应性变化指导不同年龄的人进行 体育训练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研究认为,血乳酸在 12-20mmol/L是最大 无氧代谢训练的敏感 范围,要达到这个目 标,采用一次1分钟 左右的超量负荷是可 以实现的,但完成的 训练量太小。 为实现超负荷训练,在训练课中必须重复多次。 即1分钟左右的超量强度间歇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 最大的乳酸刺激,提高最大乳酸能力。
乳酸阈
概念:
在递增负荷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随运动 强度增加而变化,开始阶段缓慢上升,经过一段 过渡而转变为急促的上升,在4mmol/L左右的剧促 上升点或区域(拐点),称为乳酸阈。
(三)最大乳酸稳态训练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不太大的强 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这期间血乳酸 达到一个最大的稳态水平。这是提高有氧代谢供能 能力最大负荷强度和量度最适宜的训练方法。其训 练的强度可用接近比赛的强度。
2.训练方法的基本特点
目前,高住低训有不同的组合,如高住低训-高住高 训相结合,低住高训-高住低训相结合等不同的组合 方式,以及采用的模拟高度训练相组合,以提高对运 动员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更为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 有氧代谢能力。
3.HiHilo的提出和应用
Hilo与传统高原训练相比,很明显,Hilo缺乏低氧运动 对心肺功能的强烈刺激。因此,Hilo结合部分低氧运动, 训练效果应该更好。这种训练方式则称为高住高练低训, 是让运动员居住在人工低氧环境,训练以常氧训练为主, 低氧运动为辅助的一种训练方式。
18 0
Bla(mmol/L)
1'游泳,4'休息
1
2
3
4
5
6

2、原因分析 2.原因分析
1分钟的运动可使血乳酸达到12mmol/L左 右,休息4-5分钟,血乳酸有一定的转 移,再进行下一次练习,使血乳酸又上升 至12mmol/L左右,运动重复进行,血 乳酸保持在较高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 激,从而提高耐受力,提高运动能力。
男女马拉松运动员在达到比赛速度时的血乳酸值
(四)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组织在缺 氧条件下ATP再合成能力。即利用高原缺氧训练提 高组织细胞获得氧和利用氧的能力,使机体的有 氧代谢能力得以加强。
在利用高原环境进行有氧代谢训练时要注意以 下问题:
1、高原适宜高度 2、训练的量和强度 3、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
3、休息间歇时间与血乳酸变化
运动负荷相同,而间歇休息时间安排不同,运动后 血乳酸变化不同。
因此,在训练中,可调整间歇休息的时间和运动与 休息的比例来提高乳酸的生成量。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乳酸有不同的耐受 力。乳酸耐受力提高时,机体不易疲劳,运 动能力也随之提高。
1、训练方法 2、原因分析 3、具体例子
由此可见,高住低训已经成为发展有氧代谢和无氧 代谢能力的重要训练手段,这也预示着高住低训良 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训练效果的生化分析
长期运动训练会导致身体内发生大量的适应性变化, 从而改善身体各部分机能,使之表现出更高的状态。 因此了解运动训练适应性的生化变化,对提高人们 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 一、训练适应 二、力量训练的适应性生化变化
(二)重复训练法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 制在10秒钟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 间跑、30-60m成组跑、篮球训练中10秒内 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10m冲刺 跑等。
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 于磷酸原的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 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改善无氧耐力,首先 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
第九章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二节 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磷酸原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糖酵解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功率最大, 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因此要 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就必须发展其磷酸 原代谢的能力。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1、40-60米段 跑的速度最快, 这时CP由准备 活动后的每千 克肌肉 10.9mmlo下降 到5.6mmol。 而ATP在不同 段变化都不大。
2、当CP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能量供应转而由糖酵解维持ATP 再合成。结果使血乳酸生成增加,输出功率下降,跑速减慢。
结论:
10秒以内运动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 但糖酵解供能也占一定比例。故在磷酸原供 能能力训练时,必须注意加强糖酵解能力的 训练。即有一定比例的长于10秒的高速度耐 力训练。
1、运动强度选择
2、间歇时间安排
1、运动强度选择
在以发展有氧代谢耐力为目的的 间歇训练中,运动强度要求在接近8085%最大摄氧量强度或接近无氧阈强度。
2、间歇时间安排
运动时间3-5分钟,间歇休息时间与运 动时间相同
2分钟、4分钟间歇运动时能源物质供能情况
供 能 百 分 比 血糖供能 肌糖原供能 2`运动、2`休息 5-23 57-95 4`运动、4`休息 23-24 47-50 间歇运动 ( %) 有氧供能与 脂肪酸供能 无氧供能比 18-31 3:1 19-34 4:1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常有间歇 训练、乳酸阈训练和最大乳酸稳态(持续耐 力)训练及高原训练。 (一)间歇训练 (二)乳酸阈训练
(三)最大乳酸稳态训练 (四)高原训练
(一)间歇训练
长跑、超长距离跑、越野跑和400米以上 的游泳,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有氧供能能 力,而且在完成规定的距离中氧供能能力。
3、成组练习后,组间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分钟,通 常在4-5分钟。
跑的间歇休息时间与血乳酸、跑次的关系
180 160 10"-10" 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