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军事合作协议

合集下载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全文)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全文)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订立双方:清政府、日本1905年12月22日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均愿妥定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即明治三十八年九月初五日,日俄两国签定和约内所列共同关涉各项事宜,兹照上开宗旨订立条约。

为此,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简授钦差全权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亲王、简授钦差全权大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翟鸿禨、简授钦差全权大臣北洋大臣太子少保直隶总督袁世凯;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简授特派全权大使外务大臣从三位勋一等男爵小村、寿太郎、特命全权公使从四位勋二等内田康哉为全权大臣,各将所奉全权文凭校阅,认明俱属妥善,会商订定各条款,开列于左:一、中国政府将俄国按照日俄和约第五款及第六款允让日本国之一切概行允诺。

二、日本国政府承允,按照中俄两国所订借地及造路原约实力遵行。

嗣后遇事,随时与中国政府妥商厘定。

三、本条约由签字盖印之时起即当施行,并由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御笔批准,由本约盖印之日起两个月以内,应从速将批准约本在北京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缮备汉文、日本文各二本,即于此约内签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事务庆亲王押、钦差全权大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瞿鸿禨押、钦差全权大臣北洋大臣太子少保直隶总督袁世凯押大日本国特派全权大使外务大臣从三位勋一等男爵小村寿太郎押、特命全权公使从四位勋二等内田康哉押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立于北京附约大清国政府、大日本国政府为在东三省地方彼此另有关涉事宜应行定明,以便遵守起见,商定各条款,开列于左:一、中国政府应允,俟日俄两国军队撤退后,从速将下开各地方中国自行开埠通商:奉夫省内之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吉林省内之长春(即宽城子)、吉林省城、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黑龙江省内之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

二、因中国政府声明,极盼日俄两国将驻扎东三省军队暨护路兵队从速撤退,日本国政府愿副中国期望,如俄国允将护路兵撤退,或中俄两国另有商订妥善办法,日本国政府允即一律照办。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则由此跻身世界列强。

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让古老的中国进一步沦丧。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希望你喜欢。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的全面失败,日本的完胜为结局,战后中日双方就赔偿事项协商,李鸿章作为中方的代表去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之所以被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的极不公平,将中华民族带入了黑暗的深渊。

中日甲午战争的领导者中方李鸿章、丁汝昌;日方山县有朋、伊东佑亨。

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丁公路,建于1985年3月21日,馆名由前江泽民同志题写。

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

属于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开馆以来,已接待6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100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万观众。

1988年,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5月16日,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对战争缺乏预见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蒋介石早期经历

蒋介石早期经历

蒋介石早期经历求学经历蒋介石于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大清浙江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溪口镇)[4]。

父亲为蒋肇聪,母亲王采玉。

蒋家自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开始经营盐业,家境可谓富裕。

蒋赴日本前,于五岁时先在家延师启蒙,六岁起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九岁时父亲辞世;1902年到奉化县城(今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应童子试,未考取。

[5]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惟传统经史仍占很大比重,引起学生不满,蒋被推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于“情态激烈”,几乎被开除学籍。

翌年转学至县城的龙津学堂。

过了一年,再转学到宁波箭金学堂,不到一年复返龙津学堂。

1906年4月,蒋首次东渡日本试图学习军事,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所以不能习军事。

他虽未能入学,但结识了陈其美;[6]同年冬天返国。

翌年夏天,蒋入位于河北的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因不守校规被开除[7]。

后被选取官费留日陆军学生。

蒋随即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就读,但蒋并未从士官学校毕业。

不过蒋对外仍然自称学历为士官学校。

参与革命1908年蒋介石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班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于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入革命运动。

1909年至1911年,蒋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

同年10月,武昌起义,蒋潜回大清国上海参加辛亥革命,与陈其美于江浙起义,并以先锋指挥官职位率百余人进入浙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

时清兵多为革命党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0月5日即控制市区,六日抵抗结束,俘虏巡抚增韫。

后陈其美在上海被举为沪军都督,任命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

陈、黄、蒋三人遂换帖拜把,结为兄弟。

1912年(民国元年)新历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月,蒋在陈其美的命令下,刺杀了孙文的异己——曾为光复会领导人的陶成章。

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_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李廷江

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_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李廷江

・专题研究・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李廷江提要:1898年5月,日本驻华公使建议日本政府接受中国留学生和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日本政府把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同对列强的协调外交结合起来,以促进日英同盟,企图实现联英联华一箭双雕的外交政策。

戊戌政变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根据各自的目的,就驱逐康有为等离开日本和招聘日本军事顾问等事进行交易。

此后,日本军事顾问迅速介入了清末的军事改革。

19世纪末,日本政府有计划地推行对华渗透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大量派遣日本顾问参与清政府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拟透过戊戌维新期间中日两国关于招聘顾问谈判的过程和背景,揭示日本军事顾问参与清末军事改革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探讨20世纪初期中日关系的走向与特征。

一积极地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直接产物,也是1898年前后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日本要求中国招聘日本人训练中国军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日本陆军大佐神尾光臣求见张之洞时①。

由于张对日方的警戒,神尾的要求未能实现。

然而,当张得知神尾的目的是建议中国“以派员往倭观操及派学生往学武备为请,以此为联交入①《上海总领事代理小田切万寿之助致外务次官小村寿太郎书简》(1898年1月4日),《清国兵制改革之件》,日本外交史料馆。

张之洞致神尾大佐的短信也附录在书简后,从日文史料中查实张信尚属首次。

手处”之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①,当即委托上海日本领事馆查询,希望神尾速返武昌面谈。

张之洞对日态度的这一转变很快被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代理小田切万寿之助报告给日本外务省和陆军省上层②。

随之,1898年1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大佐福岛安正和宇都宫太郎多次走访张之洞、刘坤一等,就派留学生和学习日本陆军,频繁游说③。

张同日本陆军之间的频繁接触引起中日双方政府的关注,并且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1898年1月5日,北京的军机处担心张之洞联日的举动刺激俄国,命其不可轻允日将所请④。

日本侵华史实

日本侵华史实

日本侵华史实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

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

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不久,辽东半岛陷落。

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

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名称平壤之战地点平壤时间1894年9月15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参战方兵力清军:约15,000人日军:约16,000人伤亡情况清军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日军阵亡约1200,负伤约500主要指挥官叶志超,左宝贵;野津道贯名称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地点黄海大东沟海域时间1894年9月17日参战方中国(清),日本结果北洋水师失利,失去黄海制海权伤亡情况北洋死伤八百余人日本三百人日军指挥官桦山资纪、伊东祐亨、河源要一清军指挥官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名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伤(1,132人阵亡)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佑亨第二次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oxer Rebellion)地点中国北部时间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参战方日俄等八国联军;清朝、义和团结果八国联军获胜,签订《辛丑条约》参战方兵力50,255人(联军)50艘军舰8万人清军,10-30万义和团伤亡情况600-2500人(联军)1.5-2万人(清军)主要指挥官西摩尔、瓦德西、载漪、荣禄背景义和团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租界第三次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马关条约的历史故事

马关条约的历史故事

马关条约的历史故事《马关条约》为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

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主要内容】●清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清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彼此的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清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台湾澎湖内清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相关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

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

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

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

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

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

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原因、启示

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原因、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今日历史】4月17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今日历史】4月17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今日历史】4月17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每年的4月17日为“世界血友病日”。

每年到了这天,世界血友病联盟都会举办活动,同时世界各地血友病患者共度节日。

一、国内大事记?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23年前,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决定恢复我国的代表权38年前,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议”而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

它的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向会员国提供中、短期贷款,解决其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以促进货币和汇率的稳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

? 1985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33年前,1985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

《规定》指出,对各种淫秽物品,不论是否以营利为日的,都必须严格禁止进口,制作(包括复制),贩卖和传播。

《规定》还指出,查禁淫秽物品的工作,既要坚决、认真,又不要扩大范围。

夹杂淫秽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表现人体美的美术作品,有关人体的生理、医学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作品,不属于淫秽物品的范围,不在查禁之列。

? 1989年4月17日中国台北体育代表队首次来大陆比赛29年前,1989年4月17日,参加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的中国台北体操队一行27人,在团长、中国台北奥委会副秘书长詹德基率领下,于1989年4月17日下午到达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派队到大陆来参加体育比赛,标志着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进入新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帝国与满清帝国军事合作协议
第一条缔约双方均对次协议高度保密,并保证不加以外传。

第二条缔约双方均对此协议无任何异议,并保证均会严格遵守此协议。

第三条缔约双方在次协议的基础上达成对俄国军事同盟,并共同发布友好声明以宣布两国之友好关系。

军事同盟属于绝密情报,缔约双方均不可泄露。

第四条鉴于辽东半岛之形势,满清政府将对沙皇俄国宣战,并保证撕毁所有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声明形势发布。

第五条日本帝国将在满清政府宣战后按照国力保证满清帝国之安全。

第六条日本帝国在满清政府向俄国宣战之后,会视情况对清政府进行必要的军事援助。

第七条清政府保证在宣战后对处于满清帝国境内的俄国军队出兵,并进行有效的军事打击,其部队由驻东三省日军将领统一指挥。

第八条满清帝国对俄国宣战后,将实行情报共享制度,满清帝国有义务将辽东半岛之地形、风土人情、气候情况等一切日军所需信息告知日军,此条款由双方派遣专人进行。

同时,满清帝国将提供辽东半岛之向导于日军。

第九条缔约双方均在日本与俄国战争期间均不得与俄国签订任何形式的军事、政治条约,满清政府任何与俄国谈判等外交行动均需告知日本帝国。

第十条缔约双方在日本帝国与沙皇俄国战争均不得撕毁该协议,否则等同于宣战。

签字: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桂太郎(王曦辉)日本内阁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逄鸿儒)
清内阁军机大臣张之洞(崔洋)清内阁外务大臣吕海寰(于子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