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简介
卡拉扬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 姚关荣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母亲会;学习机会;世界著名;指挥艺术;天才;交响乐队;首都;演奏艺术;交响乐团;莫扎特
摘要: <正> 以世界著名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为首的柏林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取得了完满的成功。
他们带来的德国交响乐演奏艺术,脍灸人口,使首都的交响乐迷大享耳福,也为我国交响乐指挥和演奏员提供了珍贵的学习机会。
卡拉扬于1908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一家都喜好音乐,父亲能演奏单簧管,常去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厅演奏,母亲会弹钢琴。
卡拉扬四岁起学钢琴,表露出音乐天才,九岁登台表演。
后来由于手指受伤,改学指挥。
十九岁的卡拉扬已登上了指挥台,。
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著名交响乐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而广为人知。
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和音乐学家,卡拉扬对于这部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解读。
本文将通过对卡拉扬的背景介绍、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特点以及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深入探讨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探寻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今后音乐创作的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构遵循了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
概述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简要介绍,概括出文章所要提及的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本小节所在的部分,用来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将读者引入到接下来的内容中。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的探讨,来分析其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史的重要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卡拉扬的背景介绍、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特点以及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
卡拉扬的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他的生平经历、音乐才华以及对音乐的贡献,以便读者对他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特点部分将探讨这首音乐作品的各个方面,如曲式结构、乐器运用、旋律变化等。
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部分将详述他对这首乐曲的独特见解和理解,包括他对作曲家意图的理解以及他对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的探索。
结论部分则是对前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包括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的意义、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今后音乐创作的启示等方面的讨论。
结论部分将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对于命运交响曲和卡拉扬的评价和观点,并对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以促使他们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史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我们的目的是探讨卡拉扬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理解。
通过分析卡拉扬作为一位杰出指挥家和音乐家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贝多芬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并揭示卡拉扬对这首交响乐曲中乐器的运用、音乐结构和表达手法的独到见解。
世界著名指挥家

祖宾·梅塔(Zubin Mehta)
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当代著名的印度指 挥家,生于孟买。1954年他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指挥。 1958年在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随即指挥维也纳爱 乐乐团,并开始在欧洲各国进行客席演出。1960年被聘为加拿 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后任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的常任 指挥与音乐指导,使得该团的艺术水平迅猛提高。1968年后又 兼任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顾问。1978年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 指挥。
梅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著名的亚洲籍指挥家,他与日本的 小泽征尔和中国的朱晖同被人们誉为“东方鼎足而立的当代三大 指挥家”。他在指挥时感情激扬、精力旺盛、风度豪爽,洋溢着 时代感,对音乐的处理既明快而又充满活力。
小泽征尔(Seiji Qzawa)
小泽征尔(Seiji Qzawa,1935-),日本著名指挥家,后加 入美国籍。生于中国沈阳,1951年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 校音乐系学习指挥。1959年在法国第九届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 伯克郡音乐节的指挥会演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1960年 初次登台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出色地指挥过纽 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乐团等, 1970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与波士顿 交响乐团签订终身合同,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 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卡拉扬有惊人指挥技巧,与乐队的配合如水乳交融般天
衣无缝,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 力地传达给听众。他擅长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 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甚至适度夸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 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卡拉扬一生共指挥录制了650多种唱片, 仅录制贝多芬全部交响曲的唱片,就有7000多万张。他在晚年 时期达到了他指挥艺术的最高峰。
卡拉扬 简介

卡拉扬18岁,开始担任乐队的指挥,他首先在德国的 乌尔姆市立歌剧院担任常任指挥。 作为德国的80个地方小歌剧院之一,乌尔姆歌剧院只 有22个乐队坐席,有限的舞台资源很难吸引大牌歌手。 卡拉扬后来又在亚琛市立歌剧院担任音乐指导。亚琛 歌剧院拥有70人的乐团,300人的合唱队。 卡拉扬1936年(27岁)被任命为这里的音乐总监, 成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并得到了在维也纳和柏林指 挥顶级乐团的机会。 其代价是加入纳粹党。
Hale Waihona Puke 伟 大 的 指 挥 家卡 拉 扬
(1908-1989)
赫伯特· 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 冯· 堡,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卡拉扬的祖籍是希腊,他的前辈最初从希腊来到德国 从事建筑设计,后来有一些亲属去维也纳定居。 卡拉扬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也是一名外科医 生,他爱好音乐,从小就想当一名乐手,可是最终没有实 现这个愿望,因此,卡拉扬去学习音乐使父亲感到特别高 兴。 卡拉扬的母亲表面上不太懂音乐,但她却能在内心感 受音乐,她是一个瓦格纳迷。
1955年,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卡拉扬和这个乐团在世界乐坛上占据 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病逝,终年81岁 20世纪末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卡拉扬一生录制过 900种录音,销售量超过一亿一千五百万张。 2008年4月5日逢卡拉扬百年诞辰,唱片公司推出的 卡拉扬视听产品几近疯狂。 卡拉扬是世界上唱片销售最好的指挥家。
1951年卡拉扬开始试验把自己的演出拍成电影。 1970年到1982年,他指挥的20场演出,由慕尼黑的 UNITEL公司进行了电视录像。
198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一家电影公司特里蒙代尔 (TELEMONDIAL),总部在摩纳哥。计划为后人保存他的 核心剧目,也为即将诞生的数字影碟准备素材。 影片拍摄时,卡拉扬多次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当要拍 摄卡拉扬的手的时候,卡拉扬就让拍摄人员把摄影机放在 他的肩上,以便把他的手的动作拍得更清楚,避免远距离 拍摄时造成的画面变形。 卡拉扬还把地下室装备成了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剪辑 室。
指挥帝王卡拉扬

指挥帝王卡拉扬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 年。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
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自卡拉扬的祖辈移居到奥地利以后,这个家族就不断地出现著名的人物。
由于祖上的功名着著,先后有两名成员被当时的奥皇封为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属于贵族家庭的。
趣闻:卡拉扬的贵族祖先分别是因为纺织业和健康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获得的爵位。
他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时就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由于才华和技艺的出众,他曾被当时的舆论界公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
卡拉扬首次登台指挥是在1928年,那次演奏的成功,受到了很多在座人们的好评,而20岁的卡拉扬,也首次尝到了作为一名指挥所具有的独特味道。
(这位果然也是越老越帅的典范了)至1943年。
卡拉扬的第一个正式录音,是指挥柏林国立乐团演绎莫扎特的《魔笛》序曲。
这也开启了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近半个世纪的“交情”。
1955年4月,柏林爱乐乐团选出的新艺术总监,是成立以来在任最长也是对乐团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大师,卡拉扬。
他与乐团紧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独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乐声,那扎实根基,使乐团在国内外备受推崇,无论是音乐厅的演奏,抑或灌录成数之不尽的唱片,都是音乐珍品。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9年7月,卡拉扬猝然离世。
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们慌乱了几个月后,才集体投票选出了卡拉扬的继承人。
卡拉扬热爱体育,经常滑雪,飙车,开船和飞机,还练瑜伽,而且他的记忆力惊人,一贯背谱演出。
终其一生,他都与技术结缘,从录音录影到机械,甚至手术都会引起他的兴趣。
卡拉扬很喜欢带携提拔年轻音乐家,如苏菲-穆特,小泽征尔,钢琴家基辛,女高音贡杜拉·扬诺维兹等等。
永远的卡拉扬

昨天是世界音乐指挥巨匠赫伯特·冯·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
这位奥地利指挥以他超常的指挥才能给全世界喜爱音乐的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他4岁半的时候就能登台演奏了,18岁的时候就开始担任乐队指挥了。
1954年的时候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和终身艺术指导;195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常任指挥;并相继成为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萨尔兹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极富激情,追求气势蓬勃的效果,善于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和对音乐线条的勾划,能够使音乐产生流畅、圆润、透明的效果。
他常常通过夸张的渐强和渐弱的对比使音乐产生一种让人发狂的效果。
卡拉扬对古典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独到的见解和诠释,使他成为当代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蔓、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等古典音乐大师作品的最权威的演绎者。
由于卡拉扬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具有惊人的指挥技巧,具有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因此他被誉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
卡拉扬一生指挥了无数场音乐会,录制了700余盘(张)磁带(唱片)。
他指挥的古典音乐作品创下了世界畅销纪录,仅贝多芬作品联篇就在世界上售出700万套唱片和录音带。
1989年7月16日,他因心力衰竭在位于萨尔茨堡市附近的家中辞世。
当时他躺在妻子怀中说:“我看到了上帝朝我微笑。
”言罢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
卡拉扬当年来北京的情况记录

卡拉扬当年来北京的情况记录卡拉扬当年来北京的情况记录导读:1989年7月16日在奥地利,一代指挥帝王卡拉扬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赫伯特·冯·卡拉扬(德语: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了整整70年。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亿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现代乐派的作品。
大约在1979年的十月下旬,根据当时的国家总理与当时联邦德国总理签订的文化交流协定,由卡拉扬率领著名的柏林爱乐管弦乐团访问中国,在北京举行三场音乐会。
其中二场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最后一场由柏林爱乐乐团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联合演奏。
这三场音乐会的票子不对外公开发售,由文化部统一安排全国各地艺术学院、演出团体专业人士来京观摩。
俺的外公与中央乐团的指挥李德伦-李大爷是老朋友故走了后门,不但看了其中的二场,且观摩了卡拉扬的排练。
当时到北京的车票非常难买,无法只好去真如站-上海西站,坐福州至北京的46次特快,这班车很挤,且无座。
和外公二人一直站到蚌埠才找到座位。
火车应是早上五点半进北京站的,可是晚点直到九点不到才到北京站,害的接站的人多等了三个多小时。
下午才见了李德伦,据李德伦讲看排练时要非常小心,以免招惹卡拉扬,卡拉扬近日火气特大没见他笑过,整天铁青着脸。
其实这是有原因:卡拉扬访华包的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DC10大型客机,我国民航没有那么高的舷梯,于是用木板接了一截!可是干活的工人粗心,没搞好。
导致柏林爱乐首席双簧管手科赫教授和另一名大提琴手从五米高的舷梯上坠落。
这情景导致另一名首席大惊,心脏病发作,当场送医院急救。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
1912年在钢琴家弗朗茨·兰多维尼卡的门下接受音乐启蒙。
1913年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中首次登台演奏。
1916年~1926年进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由于才华出众,其老师本哈德·帕乌姆加特纳鼓励他学习指挥。
其名言为:十个手指对你已不再够用,你应当有第十一个手指——指挥棒。
1917年1月27日首次以钢琴家的身份在莫扎特音乐学院演出。
1926~1928年在维也纳工业技术学院学习。
1928年12月17日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中首次以指挥身份出现。
1929年虽在维也纳音乐学校学习期间主要专业是钢琴,但毕业时他所取得的却是指挥证书。
与此同时于1月22日首次以指挥的身份在萨尔茨堡登台。
4月19日在萨尔茨堡节日剧院成功地指挥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
同年受聘于乌尔姆市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
1933年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并指挥由莱因哈特制作的大型歌剧《浮士德》。
1934~1941年在萨尔茨堡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并受聘于亚琛歌剧院指挥一职,同时他也辞去了乌尔姆市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职务。
1935年成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并赴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以及其它欧洲城市指挥。
1937年首次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作,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
1938年4月8日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莫扎特、勃拉姆斯与拉威尔的作品。
9月30日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出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10月21日又指挥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获得巨大成功。
同年也开始了与着名的DG唱片公司的录音合作,这一合作一直持续到1989年卡拉扬去世。
卡拉扬与DG在该年首张录制的唱片为莫扎特的《魔笛》序曲,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1939年除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职务外,还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同年正式与DG 唱片公司签属录音合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简介
赫伯特;冯;卡拉扬,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60多年。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卡拉扬一生中最令人不解的是他的纳粹身份,此外他还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音乐指挥家。
赫伯特冯卡拉扬出生在贵族世家,从小衣食无忧,在音乐方面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加上家族的有意栽培,通过钢琴走上了音乐之路。
他指挥生涯的巅峰时期是从德国柏林开始的,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那个时间加入纳粹党的,为了他的指挥事业。
当然在指挥这件事上他始终怀揣着最虔诚的心。
长期活跃于音乐舞台上的他拥有数量庞大的唱片和录音作品,同时还有非凡的影响力。
甚至在卡拉扬死后很多年,其音乐作品也被人们高度赞扬并加以演绎。
卡拉扬作为一个热爱音乐,是对音乐有赤子之心的人,加入纳粹党可以看成其追梦路上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他只是个音乐指挥家,国家大事、政治斗争、权力倾轧对他来说都是爱莫能助的,只有他想做并为之努力的事,如果能通过一些牺牲得到,他会乐意这么做,毕竟他是那么热爱音乐,热爱指挥。
世事就是这样,功过好坏留给他人评论。
客观来讲卡拉扬加入纳粹的行为并不影响他在音乐界的成就,赫伯特冯卡拉扬留给自己的是一首首优美的音乐,一场场成功的歌剧和他在指挥界令人望尘莫及的
地位。
无知者和嫉妒者对他的批评只会让他的音乐成就更加耀眼,这就是赫伯特冯卡拉扬,一个对音乐虔诚的指挥家。
卡拉扬纳粹身份之谜卡拉扬的一生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一个投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纳粹分子。
就现有的资料可以得知,卡拉扬确实是一个纳粹分子,存在争议的是他的入党动机。
由此,卡拉扬纳粹身份之谜引发人们热议。
1934年,卡拉扬到达柏林,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就他本人的说法,他加入纳粹是因为自身受到了威胁,加入纳粹能够让他的乐团继续存在,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卡拉扬的友人在回忆中指出,卡拉扬曾经说过只要能让他获得利益,什么他都愿意做。
根据现存的关于卡拉扬的资料,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卡拉扬加入纳粹并非他所说的原因,他并未受到纳粹的威胁。
这一点根据他加入纳粹的时间便可得出,当时希特勒上台不足三个月,正在发展的纳粹党不会花费太多的心血与精力强迫一个音乐指挥家。
纳粹博物馆也有相关的信件,表明卡拉扬曾经两次加入纳粹,如果第一次加入是受到胁迫,那么退出之后再次加入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纳粹不会再次胁迫一个已经退出,并且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再次加入,由此可以得出卡拉扬加入纳粹更多的应该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因此,卡拉扬纳粹身份之谜中最令人费解的,便是他加入纳粹的原因。
即便按照当下最主流的“利益说”,卡拉扬加入纳粹并非是受到胁迫,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疑惑,他之前为何退出纳粹?既然退出,怎么会再次加入?卡拉扬纳粹身份之
谜的最终答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如何评价卡拉扬卡拉扬是被称为“指挥帝王”的奥地利著名指挥家,他曾经带领过很多顶尖团队合作演出,并且热衷于导演和录音,在音乐界享有极高声誉。
这要从他的童年说起,卡拉扬从4岁半便开始登台,他的哥哥比他更早的学习钢琴,可是他无法容忍哥哥比他强,所以年复一年的听哥哥弹奏一首相同的曲子,两个月后卡拉扬就超过了哥哥的弹奏水平,由此可以看卡拉扬是一个不服输、非常上进,而且善于制定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人。
那么如何评价卡拉扬的人格魅力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卡拉扬因为曾是纳粹党员而被调查,当时他被阿特要求四周内不准离开维也纳并送予他五公斤土豆帮助他度过生活难关,后来他们重逢一起进餐,卡拉扬感激阿特当时的帮助并给阿特买了单;二战后的柏林爱乐乐团危机四伏,除了乐队及人员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首席指挥一直缺位,这时卡拉扬临危受命,在经历重重考验后通过了试用期,成功登上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坐席。
从这里不难看出,卡拉扬知道感恩,并且勇于挑战自我。
终将他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
如何评价卡拉扬的指挥风格呢?卡拉扬与爱乐乐团多年合作,指挥过如贝多芬、莫扎特等出色作曲家的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些作品将卡拉扬巨细无遗而又创新十足的风格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卡拉扬是奥地利著名的指挥家和导演,他本人并不作曲,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指挥演奏上,他的涉猎及其广泛,
从巴洛克时期一直跨越到二十世纪,涵盖的出名作曲家包括海顿、舒曼、贝尔格等人。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也带给世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背谱演出,动作幅度大但并不剧烈,另外卡拉扬在录音中很少加入剧情中的声响,他的演出是精确度与幻想的结合。
虽然卡拉扬作品涉及面非常广,但不能否定的是,他指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德国和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为主,他录制过贝多芬的交响曲,瓦格纳的剧目,施特劳斯的歌剧等,卡拉扬光滑细腻的指挥手法在这些经典艺术作品中得以完美呈现,卡拉扬的指挥风格非常光滑华丽,弦乐厚实,铜管粗壮,像是莫扎特的《女人皆如此》都是这个体系的代表作品。
1953到1954年,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合作逐渐增多,他们不仅一起以新的手法来录制了贝多芬的曲目,还一起出席了音乐会,并且这些演出活动得到了当时乐评家的一致赞扬,其中一乐评人奥尔曼曾说:正是这些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住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卡拉扬的指挥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