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在葡萄架下》教学反思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富有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节奏的语言,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在葡萄架下欢歌笑语的场景。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以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手法,展现了活泼欢快的氛围;第二乐段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展示了维吾尔族舞蹈的优美姿态。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对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此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在葡萄架下》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使学生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感受舞蹈的优美姿态。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特别是第二乐段的分解和弦。
2.舞蹈动作的掌握,特别是维吾尔族的特色动作。
3.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和舞蹈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4.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和舞蹈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器:吉他、手鼓等。
3.舞蹈道具:花环、纱巾等。
4.分组标志:不同颜色的卡片或帽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和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播放歌曲《在葡萄架下》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展示歌谱。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谣,描绘了人们在葡萄架下乘凉、唱歌、跳舞的美好情景。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第二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首歌曲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穿插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感。
2.了解歌曲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掌握。
2.歌曲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描绘的美好情景。
2.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聆听、学唱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钢琴、音响等教学设备。
3.乐谱、歌单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葡萄架下的美好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民族背景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在葡萄架下》,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节奏、音高,进行分组练习,确保学生掌握。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表演,如分组演唱、舞蹈等,巩固所学内容。
湘艺版音乐五下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下第7课《在葡萄架下》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富有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五下第7课。
歌曲以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为基础,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培养对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一民族音乐特色的介绍。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演唱、演奏和欣赏能力各有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学会演唱《在葡萄架下》,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学会歌曲《在葡萄架下》。
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提高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演唱、演奏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播放歌曲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
2.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3.练习法:分组演唱、演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音乐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视频、图片等资料。
2.乐器:吉他、手鼓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师简要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在葡萄架下》的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然后,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五年级上音乐教学反思在葡萄架下_湘教版

五年级上音乐教学反思在葡萄架下_湘教版由于我曾经交过二年级歌曲《新疆是个好地点》,因此在教授五年级歌曲《在葡萄架下》时,我借用了《新疆是个好地点》的教具和教学思路对《在葡萄架下》进行教学。
我采纳情形教学法导入,让学生“进入”新疆,充分了解新疆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服饰、歌舞特点后,引出铃鼓,并用铃鼓奏出切分节奏,并为《在葡萄架下》的范唱曲伴奏。
学生觉得专门有意思,同样的好奇心也专门强,整个课堂气氛就调动起来了。
之后,我还带领大伙儿跳新疆舞,如:转腕、移颈等,学生们都学的不亦乐乎,再加上我的鼓舞和确信,大伙儿完全沉醉在现在的欢乐和欢乐之中。
与我料想的一样,在这一段的活动之后,大伙儿都能差不多把握此曲的演唱了。
我便随时增加了一个项目,互动对唱曲谱,我与学生对唱,加上手势辅助唱准音高,学生也顺利地把握了。
这节课在合理的安排下,专门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能够反思却发觉我忽略了此课的大标题《欢乐的队日》,忽略了情感和德育。
这是一首轻巧轻松、富有维吾尔族民歌风味的儿童歌曲。
全歌以通俗易明白的语言,描述了在葡萄丰收的季节里,少先队员来到葡萄园过队日的情形,充分表达了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欢乐心情。
我采纳情形教学法导入,让学生“进入”新疆,充分了解新疆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服饰、歌舞特点后,引出铃鼓,并用铃鼓奏出切分节奏。
之后,我还带领大伙儿跳新疆舞,如:转腕、移颈等,加上我的鼓舞和确信,大伙儿完全沉醉在现在的欢乐和欢乐之中。
之后《在葡萄架下》的范唱歌曲伴奏,学生觉得专门有意思,同样的好奇心也专门强,整个课堂气氛就调动起来了。
与我料想的一样,在这一段的活动之后,大伙儿都能差不多把握此曲的演唱了。
这节课在合理的安排下,专门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失误,我忽略了此课的大标题《欢乐的队日》,忽略了情感和德育渗透。
课的导入有些时刻长。
今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应该考虑多整合,在短时刻内进入正课。
德育渗透应该在课堂结尾有所表达。
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在葡萄架下》教案

《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课型:歌唱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明亮、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会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切分节奏的特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切分节奏并学会切分节奏的运用。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运用智慧闯关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来解决本课歌曲的重点难点,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
并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带有切分节奏的歌曲《在葡萄架下》欢快热烈的情绪,了解新疆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并使学生感受下滑音的唱法所表现的欢快情绪。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在葡萄架下》中出现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唱导入)1、听音乐进入教室《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2、师生音乐问好导入语:10。
13日是建队日,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节日,刚才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字?(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队歌)今天,张老师想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和他们那的少先队员们共庆队日,大家高兴吗?是哪一个地方呢?请听,张老师将用歌声来告诉你们。
二、了解新疆(设疑导入)1、播放新疆歌曲《新疆好》(一段MV伴奏)教师随乐演唱。
师:听了刚才的歌曲,知道我今天要带你们去哪儿了吗?生:新疆。
2、你们了解新疆吗?谁来说一说?师小结简介新疆:边用(课件展示新疆特色图片)边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这里不仅有闻名于世的香甜可口的葡萄、哈蜜瓜,还有非常漂亮的大坂城姑娘和纯朴、热情好客、并能歌善舞的人民。
新疆的歌舞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向人们展示了他独特的民族风情。
3、师:你们知道新疆还有那些好听的歌曲吗?生:…(娃哈哈、库尔班大叔喜洋洋、大坂城的姑娘、我是天山小百灵、我的冬不拉等。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听,新疆美丽的葡萄园里传来了快乐的歌声,咱们赶快去瞧一瞧,去和新疆的少先队员们共过队日吧!三、学习新歌(闯关法解决难点)播放课件歌曲《在葡萄架下》。
《在葡萄架下》教学案例

《在葡萄架下》教学案例教学设计:1、指导孩子通过装饰音(上波音、下滑音)的学习,体验新疆语言的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体验新疆歌曲的特色。
2、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新疆舞曲知道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通过了解新疆舞蹈,学习新疆舞蹈,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和舞蹈组合创编。
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的方式,贯穿全课,让学生从老师的解说、图文说明、合作活动等体验感受新疆音乐的文化内涵(如热情的人民、新疆特色乐器、吐鲁番自然风情、丰富的物产、新疆语言特色等),从而使学生萌发对新疆的喜爱之情。
一、教材分析:歌曲《在葡萄架下》是选自五年级第上学期第七课,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C七声宫调式。
歌曲中包含的附点音符的舞蹈性节奏一下子就表现出新疆维吾尔族人民那种能歌善舞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切分节奏的特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切分节奏并学会切分节奏的运用。
2、感受带有切分节奏的歌曲《在葡萄架下》欢快热烈的情绪,并用听唱法初步学唱歌曲。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到切分节奏充满动感、强调语气、加强力度的节奏特性。
能准确唱出歌曲《在葡萄架下》中的切分节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打击乐器、口风琴等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方法:师生共同吹着口风琴、敲着打击乐器,在队列行进中表演乐曲《巡逻兵》。
/programs/view/9OKtVVDUsOI/2、复习歌曲《送别》学生听音乐演唱歌曲/programs/view/S0vCwhZBhMk/3、欣赏乐曲:《在葡萄架下》/v/b/16085377-1334668354.html4、总结分析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对以上环节中奏、唱、听的三首乐曲的风格、情绪进行分析。
说明:以上环节看似本课的导入、复习部分,实际已通过奏、唱、听方法使学生感受了不同乐曲的情绪,意在让学生体会出带有切分节奏歌曲热烈欢快、充满动感的特点。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在葡萄架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葡萄架下》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在葡萄架下,人们欢乐的场景,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活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民族音乐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葡萄架下》,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在葡萄架下》的歌词和旋律,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在葡萄架下》的歌词和旋律。
难点: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运用音乐表现民族欢乐的氛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视频等资料;使用乐器,如吉他、手鼓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在葡萄架下》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新歌教学:(1)教授歌词: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词的韵律和节奏。
(2)教授旋律: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旋律。
3.实践活动:(1)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比赛。
(2)舞蹈表演: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舞蹈,展示对歌曲的理解。
4.欣赏与讨论:播放其他民族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和舞台表现力。
《葡萄架下》教学反思

《葡萄架下》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葡萄架下》这首童谣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希望通过这首童谣
传递一种快乐和无忧无虑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
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唱歌、伴奏和编舞等。
首先,我让学生跟随我的节
奏和音调,一起唱出这首童谣的歌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
的音乐感知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配上简单的乐器伴奏,让学生在
乐器的音色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最后,我还编
排了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舞蹈的律动中体会到快乐和自由,同时也
锻炼了学生的协调性和动感表达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学
生进行歌唱和舞蹈表演时,我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的反馈,让学生感
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
此外,我也会倾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
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葡萄架下》的教学过程中,我设定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的目标,并采用了唱歌、伴奏和编舞等多种教学
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
进步和成就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葡萄架下》教学反思
本课以少先队员过队日为主线,全方位展开听、唱、演、等各种音乐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信歌唱的能力及综合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开式表达个人情感,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陶冶情操、体验美和感受美的快乐。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以音乐文化为主干进行歌曲新授,让孩子在情境体验、在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欣赏新疆音乐,调动学生的“想”,开启音乐思维。
本课在一段热情奔放的铃鼓舞的音乐中开始,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自信而又愉悦地跳着优美的舞蹈进入教室。
在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下出现一幅中国地图,通过老师的富有情境式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新疆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乐器特色等,继而通过欣赏一段热情奔放的《新疆舞曲》,要求学生感受新疆音乐的节奏特色,通过与上节课学习的《在葡萄架下》歌曲的节奏对比,找出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音乐本体(如节奏、速度、情绪等)进行想象,开门见山地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极其鲜明的节奏特点,以跳动的音符激荡起学生内心跳动的情感。
二、节奏舞蹈律动,调动学生的“动”,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课强调以动觉为切入口,因此我在揭示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型后让学生自己拍一拍节奏,并利用铃鼓的敲击(现场演示)带领孩子拍一拍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
然后媒体出示新疆舞蹈组合图,老师讲解并演示新疆基本舞蹈动作,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跳新疆舞,并结合刚才出现的新疆节奏,请学生采用拍击和舞蹈组合相结合的方式,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一跳,共同体验新疆人边拍击手鼓,边舞蹈的样子。
人人参与的自主实践将无声的人体节奏和有声的音乐和谐地表现出来,这是进一步理解音乐和体验情感的过程,孩子通过自我显示的形体之美、神韵之美诠释着音乐运动的内在变化。
三、交流风土人情,调动学生的“听”,感受新疆音乐的文化内涵。
感受了一番新疆音乐的热情奔放,体验了一阵新疆舞蹈的欢快活泼后,孩子们更有冲动和欲望想要走近新疆,了解新疆更多了知识,通过启发孩子用先前的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相互交流,传递信息。
都说每个孩子就是教学的资源,而教师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这些资源。
因此,在他们的各抒己见之后,我结合介绍葡萄的特色,把学生引入美丽的吐鲁番,通过媒体图文介绍吐鲁番的自然气候(四个之最),介绍著名的葡萄之乡葡萄沟,吐鲁番的风味小吃、美食特色等等。
四、学唱新疆民歌,调动学生的“唱”,展示音乐风格。
古人语: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之,叹之不足,故咏歌!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体验和感情积淀后要唱好这首歌曲已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用歌声生动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在装饰音演唱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新疆语言的特色,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即:学习新疆人卖羊肉串的叫卖声,通过幕后叫唤、听辩比赛、评出谁的模仿最象,并引出学习下滑音和上波音的演唱方法,结合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很好的展现音乐的风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自信的展现自己,个性得到了张扬。
怎样唱好这首歌?这一过程我特意设计了“帮助老师表现歌曲”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设计、自我选择喜欢的朋友、喜欢的表演方式等来表现歌曲。
因为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了他们的手中,培养了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扩与转换的能力,学生们兴趣盎然。
五、创设音乐情景,调动学生的“创”,表现音乐文化 .
怎样表现好这首歌?这一过程我特意设计了“帮助老师表现歌曲”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设计、自我选择喜欢的朋友、喜欢的表演方式等来表现歌曲。
因为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了他们的手中,培养了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扩与转换的能力,学生们兴趣盎然。
最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葡萄架下”,让学生自由创编,通过唱唱,跳跳,演演,奏奏、朗诵等方式进行。
老师则提供很多道具(现场出示实物)帮助他们营造气氛,如新疆男孩和女孩的帽子,葡萄串等。
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最大程度地渲泄和释放内化的情感。
最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新疆,这样升华了“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主题。
整堂课的设计意在让孩子富有兴趣,富有情感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了解音乐文化,让孩子在快乐中有收获,收获中有快乐,让孩子快乐中发展个性、张扬个性,做一个自信、乐观、善于合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