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案教案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案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主备:邓居华集体课:初二物理组一、导学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地条件.2.了解乐音地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地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地途径.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学习声地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地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地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地应用,以及减弱噪声地方法、途径.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地,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地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地因素”有很好地启发和铺垫作用.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地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地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地因素”地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地思想方法.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地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地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地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地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地危害及减弱噪声地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地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地辨证思想.教学重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地、声音地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地高低、声音地强弱探究.教学难点:(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地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点滴主备:金伟集体课:初二物理组导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地.2.知道声音是以波地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地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地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地过程.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产生地原因及传播条件教学难点:声音以波地形式传播器材准备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地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地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要揭开上述现象地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地. 二、新课导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地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地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地其它器材进行下面地活动. 要求:做一做:使更多地物体发出声音.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地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地物体呢?判断发声体在振动运用了“转换”地方法.(3)正在发声地物体,如果它地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地结论吗?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归纳上面地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地.解释:扬声器上地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二)声音是怎么传播地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地概念.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地波形.(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地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地空气抽出,听到电铃地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地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地效果比空气中好.(四)声音地传播有多快1.声音叫做声速.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有关,在150 C地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地距离大约是;(五)耳怎样听见声音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教师:这里地膜片相当于人耳中地哪部分结构?阅读课文,自学“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地过程.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地.2.声音地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地快慢不同.课堂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地产生地,正在发声地物体叫做.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地速度是m/s.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传到耳朵地;登上月球地宇航员即使相距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了人耳地相关知识,此处,自学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4.在一根较长地有水地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地声音是由传地.最后一次是由传来地.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地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地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地枪声开始计时,那么开始计时地时间比实际地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地.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地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地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习目标:1.弄清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弄清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描述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听一段音乐,然后问我们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二.学习探究1.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请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2. 请设计实验,证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3.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 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的.A.运动 B.振动 C.温度升高 D.体积膨胀5.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三、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通常我们听到对方说话,是由__来传播声音。

水中的鱼儿会被人们的说话声、脚步声吓跑,是因为________。

把耳朵贴近桌子的一端,让一个同学敲击桌子的另一端,会觉得声音很大,说明__也能传声,而且传声的性能较好。

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作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的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二)拓展提升: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2.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A、月球上尘埃太多B、月球上温度太低C、月球表面凹凸不平D、月球上没有空气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相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三)中考真题1、(2019•黄冈)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因为鼓面的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传到人耳.2、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产生的,并通过___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一、情景引入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呢?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他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活动A 敲击音叉,将音叉立即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水花四溅。

活动B 将手指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收录机的扬声器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受到扬声器和机身在振动。

选择其他工具的让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对于实验中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声源。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探究点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探究点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

《声音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知识。

2.掌握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防治噪声的途径。

2.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噪声污染防治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流水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2.探究声音的传播(1)分组实验:将闹钟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瓶中,让学生观察并记录闹钟声音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如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

4.防治噪声的途径(1)讲解噪声污染的危害,如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噪声,从源头、传播途径、接收端等方面提出建议。

(3)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体的防治噪声措施。

5.实际应用(1)讲解噪声污染防治的实际应用,如隔音材料、消声器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噪声污染防治的实际应用,如道路隔音屏、住宅隔音窗等。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声音的传播和防治噪声的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噪声污染现象,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3.搜集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资料,了解我国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法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聆听自然声音、分组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了防治噪声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八年级物理粤教沪科版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粤教沪科版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粤教沪科版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3.分析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如空气的温度、湿度等;4.能够应用声音传播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对环境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传播特性;3.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4.环境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2.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1.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课时PPT、教具及实验器材准备;2.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标准准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2.声音产生的条件(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条件,比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需有媒质传播等。

3.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波的传播,以及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4.小结与讲评(5分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声音的接收与声音的传播速度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同一声音的录音,但音量不同的几个录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强度。

2.声音的接收(10分钟)–介绍声音的接收条件,比如需有听觉器官的参与。

3.声音的传播速度(15分钟)–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掌握测量技巧。

4.小结与讲评(5分钟)–总结声音的接收条件和传播速度,学生回答问题。

第三课时:声音传播的特性与应用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介质中声音的录音,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差异。

2.声音传播的特性(15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

3.声音传播的应用(1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声音传播特性解决问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特点;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声音的传播距离; 3. 了解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传播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速度的计算;3.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钟表的滴答声、音乐、人的谈话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2. 学习(30分钟)主要内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特点;3.声音的传播速度及计算;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任务1.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章的相关内容,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2.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练习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3. 梳理及思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拓展(10分钟)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水中、铁棒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5. 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声音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悠扬长笛声在校园里传播的距离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并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5.情景模拟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1.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2.教学视频资源;3.课后练习题;4.实际问题练习题。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单元声音与环境小节教案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单元声音与环境小节教案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4.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5.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依靠声音我们才能交流,才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不同的声音该如何区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自主阅读教材P2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如图所示,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振动。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你会看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不再发声,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自主阅读教材P25~2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6.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1)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的机械表的“滴嗒”声——固体;(2)岸边人的谈话声吓跑了正要上钩的鱼——气体和液体;(3)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火柴盒制成的“土电话”进行对话——固体;(4)人们平时面对面交谈——气体。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意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以培养幼儿对声音和环境的认知兴趣为主要目标。

我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以及环境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理解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这一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我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教具和学具,包括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材料,如振动的弦、气球等,以及观察声音传播的环境模型等。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

接着,我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情况,让他们能够发现环境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我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活动的重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理解是本次课程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这一概念,我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同时,我也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情况,让他们能够发现环境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反思中,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也计划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组织幼儿进行声音环境调查,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
1、课本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的物体叫。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Hz---20000Hz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振动,再经过“耳桥”传到,最后传到听神经,人就听到声音了。

声音可以转换成电信号,再用示波器显示出来。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空气、液体、固体能够传声。

月球上能够进行吗?为什么。

不能。

因为月球上无空气,振动的传播主要靠空气进行。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物质粒子排列越紧密,传声效果越好。

所以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应用:应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是乐音三要素。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有关系,越高音调越高;越低音调越低。

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越高。

频率单位又记作Hz 。

音乐中“1---7”的音调逐渐。

医生“叩诊”和检漏工人“检漏”都是利用音调判断。

详见课本P31。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又叫):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
度。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如听诊器)和增大振幅。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又叫):由物体本身决定(即发声体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因素)。

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6、次声是指超声是指。

人耳听不见它们。

但在相同条件下他们传播速度相同。

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容易产生次声波。

7、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设计符合声学要求的建筑,医学上B超诊断,海洋声纳探测等。

(2)传递能量:超声碎石、超声清洗等。

P38课本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目前人们控制、减少噪声主要在哪三方面采取措施、、。

具体办法有、、。

4、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