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文言文阅读5 Word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文言文阅读5 Word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5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后赤壁赋(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霜露既.降既:既然B. 履.巉岩,披蒙茸履:登上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好D. 掠予舟而西.也西:向西飞去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今者.薄暮\此三者.,吾遗恨也B. 以.待子不时之需\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C. 听其所止而休焉.。

\盘盘焉.,囷囷焉D. 揖予而.言\弃甲曳兵而.走12. 和“将归于临皋”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秋以为期。

B. 惟尔马首是瞻。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自主测验卷18 Word版含解析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自主测验卷18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埋.怨(mán) 押解.(xiè)飞扬跋扈.(hù) 翘.首期盼(qiáo)B.蒙.医(ménɡ) 木讷.(nà)为虎作伥.(chānɡ) 咄.咄逼人(duō)C.着.落(zhuó) 蛊.惑(ɡǔ)拾.级而上(shè) 原形毕露.(lòu)D.落魄.(pò) 要挟.(xié)无耻谰.言(lán) 趑.趄不前(zī)解析:A项,“解”应读作jiè;B项,“蒙”读měnɡ,“讷”应读作nè;C项,“露”应读作lù。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连通合龙碍面子金字招牌B.坚苦变形馏馒头出据证明C.伏法扫描话外音束之高阁D.叩门辐射急救章力行节约解析:B项,据—具;C项,话—画;D项,救—就,力—厉。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有人搞戏曲艺术创新,总担心把传统颠覆了,就会弄出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其实创新和继承是一个整体。

B.近期大盘平稳上升,银行股成为力挽狂澜....的护盘主力,本月以来银行指数表现了良好的抗跌性。

C.国际礼品展今开幕引发连锁创意效应,生活中想找到既有创意又别出机杼....的礼物,逛逛礼品展是个不错的选择。

D.几年前,公募基金首次推出专户一对多业务之时,一度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种,一日售罄是当年常出现的。

解析A项,“不伦不类”指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B 项,“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该句中没有提到险恶的背景,相反是“平稳上升”。

此处不合语境。

C项,“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新颖。

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D项,“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新课标Ⅱ-2】201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2)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新课标Ⅱ-2】201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2)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

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

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读记: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2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读记: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2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的语言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一、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如:(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4)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6)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归,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7)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8)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虚词两个方面。

实词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为主。

(一)炼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第3节 外国小说欣赏(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第3节 外国小说欣赏(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外国小说欣赏1.(2012·长沙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您的鹦鹉死了[法]梅里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是的,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

它是怎么死的?”“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腐烂的肉?到底是谁喂它吃的?”“没有人喂它,先生,它自己吃了一匹死马的肉。

”“死马?什么死马?”“是那匹纯种马,罗德先生。

”“你是说,我最珍爱的那匹纯种马死了?”“是的,罗德先生,它是因为拉洒水车累死的。

”“你有神经病呀?什么洒水车?”“是那辆我们用来灭火的洒水车。

”“上帝呀,你说的是什么火?”“是您的别墅发生了火灾,先生,一根蜡烛倒了,它烧着了窗帘,引发了火灾。

”“该死!你是说,因为那根蜡烛,我的别墅全完了?”“是的,先生。

”“可是,别墅里有电,点蜡烛干什么用?”“因为葬礼,先生。

”“什么葬礼?”“是您妻子的葬礼,罗德先生,一天晚上,她很晚才回来,我认为她是小偷,所以,所以就用您新订制的超四方460高尔夫球棒打了她……”沉默,长时间的沉默……“欧内斯特,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1)简析小说在情节和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2)试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亲的来信[苏联]克拉夫琴科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

半年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就知道。

母亲每周来一封信,开头千篇一律:“我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

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我日子过得挺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好儿子,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好好保重。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第1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第1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1讲诸子百家思想1.(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③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④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

(120字左右)2.(2013·长沙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

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揪着别人的辪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自主测验卷15 Word版含解析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自主测验卷15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包扎.(zhā)矫.揉造作(jiǎo) 强.颜欢笑(qiǎnɡ)B.倾轧.(yà) 媲.美(bǐ)轻手蹑.脚(niè) 间.不容发(jiān)C.胜券.(juàn) 模.具(mú)顺心遂.意(suí) 人心惶.惶(huánɡ)D.拙.劣(zhuō) 掣肘.(zhǒu)飞来横.祸(hènɡ) 匡.正时弊(kuānɡ)解析:A项,“扎”应读作zā;B项,“媲”应读作pì;C项,“券”应读作quàn,“遂”应读作suì。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缄默绩优股险相环生目不暇接B.糟糕消声器嬉笑怒骂金瓯无缺C.澜言圆舞曲不蔓不枝芸芸众生D.蛰居耍笔竿步履蹒跚真知灼见解析:A项,相—象;C项,澜—谰;D项,竿—杆。

答案:B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________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②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________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③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也隔不断彼此________的思念。

A.萌动调剂地久天长B.涌动调节地久天长C.萌动调节山长水远D.涌动调剂山长水远解析“萌动”指“(植物)开始发芽,(事物)开始发动”,“涌动”多用来形容人的心情。

所以排除A、C选项。

“调剂”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调整;或者指根据医生的处方配置药物”,“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因为题目中有“紧张”两个字,后面跟“忙和闲”意义,排除B选项。

“地久天长”指“友谊和情谊”,适用于人,“山长水远”指“比喻道路遥远艰险”,据此也可以排除A、B选项。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第4节 文章写作与修改(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6章+第4节 文章写作与修改(含新题详解) Word版含答案

第4节文章写作与修改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有人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是: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染上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字数不得少于60字;(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2.阅读下面一则素材,根据表达目的的不同,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

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

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

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下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

逃过一劫的妞妞在昏迷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

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1)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稳派教育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踉.跄稂.莠鼓囊.囊豕突狼.奔B.虾.蟆下颌.乞骸.骨溘.然长逝C.氽.水鸡豚.小屯.子朝暾.夕晖D.亟.待起讫.包身契.锲.而不舍【答案】B。

B项读音依次为há/hã/hái/kâ。

A中“稂”和“狼”同音,念láng;踉音liàng,囊音nāng;C中“豚”和“屯”同音,念tún;氽音tǔn,暾音tūn;D中“讫”和“契”同音,念qì,亟音jí,锲音qi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账薄佝偻簸箕流水浅浅B.踯躅孱头拊掌头昏脑涨C.谣诼纹身阜盛东榆已逝D.戮力租赁惫懒好景不常【答案】B.A中应为“账簿”;C中应为“东隅已逝”;D中应为“好景不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呀!A.昂然高步然而耀妩媚B.温顺安静而且闪肃穆C.昂首阔步并且印柔媚D.坚忍不拔可是跳庄重【答案】A.用前后照应法,选“妩媚”或“柔媚”;用语境推断法,选“耀”或“闪”“跳”。

综合选择,确定A。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于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纷争,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事实不容争辩。

B.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展较快,编织一张城乡居民社保网络的重任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已经覆盖全省百分之九十的地区。

C.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令人心里耿耿于怀,读者从他们身上无疑感受到封建家长制对自由爱情戕杀的残忍。

D.一只花瓶——弧形的腰身、素淡的色彩,古雅而精致,端坐在藤萝形的木架上,瓶中几枝刚采摘的菊花,更添韵致。

【答案】D.A中在“日本”前面加上介词“和”;B主谓搭配不当,“重任”不能和“覆盖”搭配;C项重复赘余,去掉“心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探春有倡办诗社之意,于是宝玉和众姐妹聚在秋爽斋商量起社。

大家起了别号,推李纨为社长,当日探春做东在秋爽斋先开一社。

时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大家便以此为题作诗。

李纨评论以宝钗为第一,黛玉为第二。

B.《社戏》中开头写“我”倒过去二十年看的两场戏的情景,为后面写儿时看社戏的情景作陪衬。

双喜等十几个少年本来白天去看过戏,但是为了陪我,又趁着夜色摇了“八叔”的大船去看,回来还吃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豆。

C.陶渊明的诗歌主要是两类,田园诗的代表是《归园田居》,咏怀诗的代表有《杂诗十二首》,发扬了田园诗风格的有后世的王维、孟浩然,继承咏怀诗传统的是阮籍,他有《咏怀八十二首》,鲍照的《拟行路难》也属此类。

D.小说讲究情感的节制,《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努力压制失去儿子的悲痛,表现得稳重、沉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节制在另外一些小说中表现为作者叙述时客观、冷静的语调,《桥边的老人》就是如此。

【答案】C.陶渊明是东晋人,而阮籍是西晋时期的,不能说“继承”。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通过源于现代西方的时间观,五四新诗显示出与追随‚现代性‛的‚世界性热情‛之间更深刻的关联。

正如帕斯在《变之潮流》一书中所指出的,在这种直线时间观中融合了几乎全部被视为‚现代性‛特征的要素:未来的卓越性、不断进步和物种日趋完善的信念、理性主义、传统和权势的丧失、人道主义,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不同程度上都曾经是五四新诗热衷的主题。

在经历了最初分散而乏味的‚观念化‛和摆脱粗鄙形式的尝试阶段之后,它们逐渐汇聚成形,终于在郭沫若的《女神》(1921)中以爆发的方式获得了完整的表达。

《女神》发表后立即引起同代诗人的大声赞美不是偶然的。

其中闻一多的称誉尤有代表性。

在闻一多看来,之所以只有郭沫若的诗‚才配‛称为‚新诗‛,是因为‚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换句话说,《女神》同时满足了新诗反叛传统和加入‚现代性‛世界潮流的双重要求。

他把《女神》体现的‚二十世纪底精神‛概括为‚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世界大同‛的精神。

《女神》将这些纳入黑暗-光明的二元对立模式,并最终突出‚涅槃‛再生的主题同样是意味深长的。

把《女神》称为中国新诗‚真正的开山之作‛是有道理的。

它所体现的元历史投射和宏大抒情特征一直被称为经典,而当作‚新诗传统‛的源头之一。

但它同时也标示了五四新诗追求‚现代性‛的边界。

朱湘敏锐地感到了在这种热情中所蕴涵的‚紧张‛,并指出‚构成这紧张之特质,有三个重要份子:单色的想象、单调的结构、对一切‘大’的崇拜‛。

而‚紧张‛与其说存在于作品内部,不如说存在于个人和即将到来的‚历史新纪元‛之间。

苦闷、期待、恐惧和亢奋的混合要求某种‚一次性的解决‛,没有比宣泄式的大叫大嚷更能满足这种要求了。

回头去看,正是在《女神》式的‚现代性‛热情中埋藏着新诗后来遭受的毁灭性命运的种子。

‚新纪元‛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

越是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诱惑的人就越是不能自禁的踊跃向前,并自觉地将其化为内心的道德和美学律令。

既然‚新纪元‛意识已经成为黑暗尽头的尊神,它被偶像化,并找到现实的对应并与之重合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和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不同,五四新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独立的艺术运动,而是一场远为广泛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场运动有明确的指归,就是要救亡图存,使日益衰败的古老国家重新崛起于现代的断层。

它决定了新诗本质上的功能主义倾向,并把启蒙理性暗中降低为工具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现代性‛不但已经徒具其表,而且已经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除了自焚以求再生,它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唐晓渡《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节编)6.下列对“五四新诗现代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五四新诗的现代性观念来源于西方的直线的时间观,诗的主题是追求未来、进步、完善、理性、人道主义,反叛传统和权势。

B.五四新诗表现现代性的形式开始是用分散和乏味的观念,直到《女神》才摆脱形式的粗鄙,开始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情感。

C.五四新诗中《女神》被视为开山之作,它彰显了与世界拥抱的二十世纪时代精神,并将这些精神纳入黑暗-光明的对立模式中。

D.五四新诗的现代性和反抗性紧密相连,涅槃主题就是指反叛传统才能迎接新生,这种反叛不仅是诗歌形式的也是思想意识上的。

【答案】B. “直到《女神》才摆脱形式的粗鄙”错误,原文是说《女神》是“完整的表达”,说明前期有一些新诗已经开始这种尝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帕斯对直线时间观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观念的一个特点,将客观时间进程和“卓越”“进步”“完善”这些价值判断结合起来,赋予客观时间以价值意义。

B.《女神》黑暗-光明的对立模式中的“黑暗”代表沉寂、封建、愚昧、狭隘的传统,光明代表跃动、科学、民主、进步的新世界,两者截然对立。

C.《女神》的元历史投射和宏大抒情特征是“新诗传统”源头之一,它所体现的“苦闷”“期待”“恐惧”“亢奋”标示了五四新诗追求“现代性”的边界。

D.《女神》“单色的想象、单调的结构、对一切‘大’的崇拜”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急切期盼,这种期盼中缺少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情感是单一的。

【答案】C。

偷梁换柱。

原文中说,它同时也标示了五四新诗追求“现代性”的边界。

句中的“它”指代的是《女神》,而不是“苦闷”“期待”“恐惧”“亢奋”。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神》对现代性的追求重视宏大,将新世纪之神偶像化,已经违背了现代性中“动”的精神和“反叛”的精神。

B.《女神》强烈的“一次性解决”意识会使诗人迟早将确立新纪元的重任交给现实中的对应物,实现其内心的道德和美学律令。

C.五四新诗开始就不是一场独立的艺术运动,更像一场启蒙运动,就是要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新诗本质是功能化的。

D.五四新诗从追求现代性开始,到走向现代性的反面,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了诗人们都必须把启蒙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

【答案】D.诗人们“都必须把启蒙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以偏概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记毗陵驿马(清)刘可毅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孔.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

驿臵马,故无弗良也。

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

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

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

’而厩故所畜者,兰筋①竖面,雄健出马上。

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

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

而他马则驯伏枥下。

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

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

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

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

‛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

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

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

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

’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

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辕马说(清)方苞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

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

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

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

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

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

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

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

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