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9)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分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分解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天系统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余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余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挨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色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由(课本P9)外面条件安全稳固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扰乱自己条件适合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供给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假如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根源是核聚变反响。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地,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困穷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给光热资源;⑵保持地表温度,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期间生物固定此后累积下来的太阳能;⑷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根源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种类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 年)有必定的有关性(课本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止;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祸、地震等自然灾祸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环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地理高一第一册知识点笔记

地理高一第一册知识点笔记

地理高一第一册知识点笔记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形态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扁球体- 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每天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的公转:绕太阳公转,完成一年- 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的划分2.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洋和大陆的分布- 海洋的主要特征:面积广阔、平均深度深、盐度高、水温低 - 大陆的特征:面积相对较小、平均高度高、气温变化较大3. 地球的地理事件- 地质构造:地壳构造和板块构造- 地壳构造:地壳的形成和演变- 板块构造:板块的运动和造山带的形成第二章:地球的气候与天气1. 气候与气象- 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气象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气候要素- 温度: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与影响因素- 降水:降水形式和分布规律- 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 风:风的产生、分类和作用3. 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的相互影响 - 温带气候:冷、暖空气交汇带的形成和影响 - 寒带气候: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特点第三章:地球上的生命1.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的概念与范围-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分类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 生物分布与适应-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方式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 资源的分类与能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能源的种类与利用2. 水资源与土壤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土壤资源的特性与保护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路径这些是地理高一第一册的知识点概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多样,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来更好地掌握,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地理学的精髓。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天体系统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缘由(课本P9)一、为地球供应能量1.太阳大气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主要能量来源(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更和黑子变更周期(11年)有肯定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及太阳活动有关。

其次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推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更推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缘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缘由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汇总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与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课本P6)其次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供应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更和黑子变更周期(11年)有肯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推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更的推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一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2.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三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4.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四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笔记1. 地球的家园1.1 地球的基本构造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地球的家园,这可是地理的开篇大菜哦。

地球分成三大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就是我们平时站着的地方,像一个薄薄的蛋壳;地幔就像地壳下面的海绵,厚厚的一层,里面的岩浆在不停地流动;地核则是地球的“心脏”,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总之,这个地球啊,真是分层分得很精细。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除了转转转,还有公转和自转。

自转就是地球自己绕着自己的轴转,咱们的白天和黑夜就是这么来的。

公转呢,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可是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哦。

记得大家可别搞混了,不然冬天跑到南极去穿短裤,那可真是“骑虎难下”啦!2. 地形与地貌2.1 地形的种类地球上的地形真的是五花八门,山、丘、平原、盆地,样样都有。

山就是高高的,有时候像雄伟的巨人;丘则是小山,矮矮的,比较温柔;平原呢,就是平平的,像是大地的绒毯;盆地则是四周高,中间低,有点像一个大碗。

各位小伙伴,这些地形的“大家伙”都是咱们地理学习的好朋友哦。

2.2 地貌的形成地貌是怎么来的呢?那可得从地壳运动说起。

咱们的地壳可不是什么安稳的地方,它在不停地动,有时候会推高形成山,有时候会把原本的山压低形成平原。

这个过程就像是地球在做瑜伽,不断地调整姿势,最后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可真是“千锤百炼”啊!3. 气候与天气3.1 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出来的,它是长时间的气象条件的总和。

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纬度、海拔、距离海洋的远近等等。

纬度决定了太阳光的强弱,海拔则影响温度的高低。

距离海洋远近则决定了降水量,远离海洋的地方干燥,靠近海洋的地方湿润。

各位同学,这就像给气候“量体裁衣”一样,让它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3.2 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可是一天一小变、三天一大变。

比如雨、雪、风等等,这些都是天气的表现。

下雨时,雨滴就像天上的眼泪;刮风时,风就像调皮的顽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202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202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以下是一份2023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

1.2 地球的赤道
* 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向两极逐渐缩短。

* 赤道附近是热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多雨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1.3 地球的自转
*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4秒。

*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1.4 地球的公转
*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
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长短
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还有少量的水蒸气、二氧
化碳和其他气体。

* 大气垂直分层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

2.2 大气的热力作用
*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散射。

*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3 气压系统和风
* 高气压系统和低气压系统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 风是由气压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分为水平风和垂直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 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一、宇宙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分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1) 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 运行方向: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3)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 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5) 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6) 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7) 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 1. 自身条件(1) 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自转周期适中大气的保温作用(2) 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3) 液态水2.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辐射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电磁波紫外区、红外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分层特征周期相互关系与太阳活动的关系黑子光球层温度比周围低,所太阳活动强弱11 年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以显得暗一些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的主要标志耀斑色球层突然爆发并增亮,11 年繁暴发太阳活动最激释放能量烈的显示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可能与某些自然灾害有关。

地震、水旱灾害等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④[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俄罗斯)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自转与公转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北自西向东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恒星日(23 时56 分4 秒,端始终指(北极上空所转过的角弧长,由赤道向两极自转360°,真正周期)、太向北极星看是逆时度,南北极点阳日(24 时,自转360°递减,南北极点为0 附近针,南极上59′,昼夜更替周期)为0,其他均空看是顺时.日5 时48 分46 秒)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 页图1-3-4 ,地球公转示意图1 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 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 “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赤道面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公转黄道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 页图1-3-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 页表回归运动两种形式判断两分两至点: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思考](1)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位置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2) 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三、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 时晨昏线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特点垂直于太阳光线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 (1)晨昏线的画法①过地心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③画上夜半球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2、地方时(1) 回忆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经线: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被等分为两个半圆为两条经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2)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 4 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 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 时52 分)(3) 时区和区时(20 页图1-3-8 ,时区的划分)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 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 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①经度判时区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 ,则+1余数≤7.5 ,舍去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

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 °- 东经127.5 °,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 °- 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 页图数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B 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 A 东,则+)②时区差:同减异加小(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B地区时=A 地区时±1 相隔时区数①±号: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则-1天,同时+相隔时区数②相隔时区数:(12-A 地时区数)+(12-B 地时区数)1日8时35 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 日15 时35 分)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3) 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北京地方时:115°经线的地方时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1)北京时间正午12 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 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1)判断某地地方时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 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 时或0 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时。

(例:同步训练13 页综合题1)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 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 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 6 时日出,18 时日落,赤道上全年为 6 时日出,18 时日落。

(例:同步训练13 页综合题1)(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 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0 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例: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则①NA经度为(45°W),NB经度为(180°)。

②此时北京时间为(7 月7 日11 时)。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白昼,角>0°昼半球上,角>0°晚上,角<0°夜半球上,角<0°早晨和黄昏,角=0°晨昏线上,角=0°(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