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房空调通风设计
医院病房楼暖通空调工程系统设计施工图

(整理)东营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暖通空调设计.

东营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暖通空调设计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解勇 桑海龙 于晓明摘 要 东营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属大型医院建筑,建筑功能复杂,使用要求高。
本文介绍了空调冷热源系统、水系统、风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防排烟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医院建筑的特点,对手术室等特殊功能区的空调通风设计做了说明。
关键词 医院建筑 空调 变流量 手术室 节能1 工程概况东营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建筑面积73511m 2,建筑高度96.05m ,地下1层,地上23层,属一类高层公共建筑。
本建筑地下一层为供应中心、设备机房、总务及药库等,其中一部分为核6级甲类防空地下室;一层为候诊大厅、输液大厅、中西药房及影像科;二层为特检、影像及外科门诊;三层为病理检验、妇产科诊室等;四层为耳鼻喉科及口腔科诊室;五层为洁净手术室及ICU ;五层和六层之间为设备层;六层至二十三层为各科室病房。
综合病房楼的外观效果图见图1。
2 空调设计计算参数空调室外计算参数见表1,主要房间的室内空调设计参数见表2。
图1 综合病房楼效果图3 空调系统设计3.1 空调冷热源本工程夏季的设计冷负荷为5860kW,冷指标为80W/m2;冬季的设计热负荷为6000kW,热指标为82 W/m2。
综合病房楼采用冷热两用中央空调系统,制冷机房、换热机房及循环水泵房统一设置在地下一层。
夏季制冷采用2台2461kW离心式冷水机组及1台1044kW螺杆式冷水机组,总制冷量约为5966kW。
冷水供回水温度为7℃/12℃。
冷却塔设置在裙房屋顶,共设3台方形冷却塔,每台塔的冷却水量为585m3/h。
冷却水进出水温度为32℃/37℃。
冬季空调供暖热源为85℃/60℃的市政热水,采用板式水-水换热机组,热交换后二次热水的供回水温度为60℃/50℃,供热能力为6000kW。
冷水机组蒸发器水侧、换热机组的承压能力均为1.6MPa。
3.2 空调水系统空调水系统为两管制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水系统按照使用功能分成两个区:五层手术部及设备层为一区,其它为另一区。
医院安装空调施工方案

医院安装空调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医院接受治疗和康复。
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营和病患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医院中,空调系统的安装是保证舒适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施工目标医院空调的施工目标是为医院病房和手术室等重要区域提供舒适、洁净、安全的空气环境。
确保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并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三、施工方案1. 空调系统设计在医院中,建议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由空调机组、风管、末端设备和控制系统组成。
它可以集中供冷、供热和通风,实现整体调节和控制。
2. 空调选型根据医院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空调设备进行安装。
考虑医院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人流量和空间面积,选择适合的空调型号和功率。
为了保证空调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建议选择具有较高能效等级和长保修期的设备。
3. 综合管道布置空调系统需要通过风管进行冷热空气的输送,因此需要合理布置风管系统。
根据医院建筑结构和空调系统需求,设计合理的风管线路,使空气能够有效地流通到每个房间。
4. 控制系统医院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应具备精确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控制能力。
通过合理设置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风速调节装置,可以实现各个区域的精确控制和集中监测。
5. 安全性考虑医院是特殊的场所,对于空调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较高。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空调系统的电气安全和防火安全。
空调设备和线路的安装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如保证电源稳定、防雷措施、防火墙设施等。
6. 预算与进度控制医院空调系统的施工预算需要充分考虑到设备采购、材料、人工和其他费用,并合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和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施工任务。
7. 环保考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空调系统的环保性能。
选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材料,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并合理利用回收系统,如热回收系统,用于减少能源消耗。
四、验收标准医院空调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
医院病房空调通风设计

医院病房空调通风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引言病房常常居住着抵抗力弱或身心有某些障碍的患者,是医院中患者生活最多的基本场所,必须具有高度居住性能。
按美国《医院和护理设施设计与建设导则》将病房分为普通病房(Patient Room),空气途径传染的隔离病房(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Room),环境受保护病房(Protective Environment Room)以及用于精神病治疗的隔绝病房(Seclusion Room)。
我国通常将“空气途径传染的隔离病房”简称为隔离病房,将“环境受保护病房”简称为无菌病房。
其实无菌病房这概念并不确切,有的无菌要求并不很高。
按军队标准YFB004-1997称为洁净护理单元较为合适,这样可将各种特别监护病房也可包括在内。
高洁净度的护理单元才称为无菌病房。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标准对病房环境控制要求不涉及洁净度,只提细菌指标。
因隔绝病房在暖通空调方面没有太大的特殊性,本文不作论述。
长期以来病房,尤其是普通病房的暖通空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病房所采用的空调形式应该考虑到室内不产生不舒适的冷风感或大温差,对采暖环境也必须顾及到室内平均的辐射温度。
还应注意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布置,在考虑合适气流组织的同时,应尽力维持清洁的空气环境。
一般来说室内热负荷和空气污染负荷比一般居室为小。
其采用的空调形式除顾及上述要求外,还要对经济性、节能性、设备的维修性能、空调噪声等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后而决定。
但节能的前提不决允许以牺牲居住者的护理和安全为代价。
近年来我国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普遍采用了通风空调设施。
隔离病房与无菌病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但是装有空调的普通病房还是出现了为数不少院内感染与交*感染的案例。
对于普通病房来说,病房内可居住患者的前提应该是不存在空气途径传染的疾病。
引起院内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真菌类、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爱滋病毒、结核杆菌等在清洁空气中几乎不会出现,但附着在带菌患者的寝具和病房环境的可能性很高,不适当的医疗操作与清扫或人员走动,使这些附着在表面的致病菌飞扬到空中形成浮游菌,有的随着气流直接到达患者,有的附着在医护人员的头发和衣服上,转运到其他患者或病房,有的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空调系统,在系统中定植、繁殖、并不断传播到室内,影响的范围更大。
医院暖通、洁净设计要求

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7.1一般规定7.1.1 医院应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医院性质以及部门、科室的功能要求,确定在全院或局部实施采暖与通风、普通空调或净化空调。
7.1.2 采用散热器采暖时,应以热水为介质,不应采用蒸气。
供水温度不应大于85~C。
散热器应便于清洗消毒。
7.1.3符合本规范表8规定的III级、Ⅳ级洁净用房,应采用板式或光管式散热器采暖,且应采取防护防尘措施。
7.1.4室内采暖温度推荐值可参照表7的规定。
表7室内采暖计算温度7.1.5 当采用自然通风时,中庭内不宜有遮挡物,当有遮挡物时宜辅之以机械排风。
气候条件适合地区,可利用穿堂风,应保持清洁区域位于通风的上风侧。
7.1.6凡产生气味、水气和潮湿作业的用房,应设机械排风。
7.1.7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室内空调设计参数、医疗设备、卫生学、使用时间、空调负荷等要求合理分区。
2各功能区域宜独立,宜采用独立的系统。
3 各空调分区应能互相封闭,并应避免空气途径的院内感染。
4有洁净度要求的房间和严重污染的房间,应单独自成一个系统。
7.1.8无特殊要求时不应在空调机组内安装臭氧等消毒装置。
不得使用淋水式空气处理装置。
7.1.9 空调机组宜设置在便于日常检修及更换的机房或设备夹层内。
7.1..10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量不宜低于6次/11。
7.1.11 集中空调系统和风机盘管机组的回风口必须设初阻力小于50Pa、微生物一次通过率不大于 1 0%和颗粒物一次计重通过率不大于5%的过滤设备。
7.1.12 当室外可吸入颗粒物PMl0的年均值未超过0.10mg/m3时,新风采集口应至少设置粗效和中效两级过滤,当室外PMl 0超过年平均0.1 0mg /m3时,应再增加一道高中效过滤器。
7.1.13医疗用房的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量每人不应低·40ma/h,或新风量不应小于2次/h。
对人员多的场所,新风量宜能调节。
7.1.14核医学检查室、放射治疗室、病理取材室、检验科、传染病病房等含有害微生物、有害气溶胶等污染物质场所的排风,应处理达标后排放。
医院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医院空调系统设计规范一、普通用房的空调系统设置1、应充分注意利用自然通风,有中庭的必须保证其无障碍的自然通风,或辅助之以机械排风;气候条件合适地区可利用穿堂风,应注意保持清洁的区域位于通风的上风侧;2、凡是产生有味气体、水汽和潮湿作业的用房,必须设机械排风;3、普通空调系统应根据医院各房间的室内空调设计参数、设备概况、卫生学要求、使用时间、空调负荷等要求合理分区;4、各功能区域宜独立分区,采用独立的系统,并要注意各空调分区能互相封闭、避免空气途径交叉感染的原则,有洁净度要求的房间、严重污染的房间、应单独成为一个系统;5、医院的通风与空调机应采用容易消毒、清洗,停机后容易保持干燥、无积水的专用医用通风空调机组;没有特殊要求不应在机组内安装紫外线灯等消毒装置;不得使用淋水式空气处理装置,不宜采用风管式加湿器;6、普通空调系统的回风口必须设低阻中效过滤器,选用空调机时应考虑到回风过滤器的阻力;7、新风采集口应远离冷却塔排风口、烟囱排烟口、及所有排气口,新风采集口与排气口间应有足够的距离;新风采集口的下端应距地面3m以上;设在屋顶时应距屋面1m以上;8、对放疗室、核医学检查室、传染病病房等含有有害微生物、有害气溶胶等污染物质的排风,当超过排放浓度上限定值时应在排风入口设高效过滤器;9、没有特殊要求的排风机应设在排风管路末端,使整个管路为负压;二、洁净用房的空调系统设置1、医院洁净用房在空态或静态条件下,细菌浓度沉降菌法浓度或浮游菌法浓度和空气含尘浓度应按表1分级;换气次数不应超过表规定上限的倍;表1 洁净用房的分级标准空态或静态2、Ⅰ、Ⅱ级洁净用房的送风末端应设高效过滤器,Ⅲ、Ⅳ级洁净用房的送风末端可设亚高效过滤器;3、Ⅲ级及以上洁净手术室应采用局部集中送风,送风口集中布置于手术台上方;4、Ⅰ级洁净手术室中100级手术区的气流必须是单向流;5、准洁净手术室和Ⅲ、Ⅳ级洁净辅助用房可采用带亚高效过滤器或高效过滤器的立式净化风机盘管和立式净化空调器;新风可以集中供给,也可设立独立的新风机组;6、洁净用房不得使用静电空气净化装置作为房间送风末端;7、净化空调系统至少设置三级空气过滤;8、洁净用房室内应采用上送下回气流组织;走廊可采用上送上回气流组织;9、新风系统要设三级过滤,末级过滤应为亚高效空气过滤器;三、门诊部的空调系统设置1、门诊部在气候条件合适时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2、医院的门厅应尽量减少室外空气流入,维持室内合适的空气流动和热环境;如采用中庭形式的门厅,除采用自然通风外,当采用空调时,宜采用分层空调;3、候诊厅和走廊空调系统宜采用上送上回方式,在化验室、处置室、换药室等污染较严重的地方设置局部排风;4、诊室的空调温度应比候诊区高1~2℃,冬天温度不低于22℃;小儿科候诊室和诊室对其它区域为正压;隔离诊室及其候诊前室,当有空调时应采用单独的空调设备;当与其他诊室为同一系统时必须单独排气,无回风,必须维持室内的负压;四、急诊部的空调系统设置1、急诊部门应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送风量不低于10次换气,新风量不小于3次,能24小时连续运行;温度宜在20-26℃;2、急诊隔离区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并有排风系统,相对负压不小于5Pa;发热门诊室的负压应不小于10Pa,排风出口应设在无人流频繁或滞留的空旷场所,如无合适场所则在排风口处设高效过滤器;五、住院部的空调系统设置1、普通病区应满足以下要求:A、普通病区的病房首先应考虑开窗有纱窗通风;B、当有条件设置普通空调时,应有新风供应和排风,并尽量减小系统规模;C、病区洗涤机室、干燥机室、公用厕所、处置室、污物室、换药室、配膳间等应设排风,排气口的布置不应使局部空气滞留;排风量为10~15次/小时换气,应能24小时运行;且夜间可以设定小风量运行;2、产科应满足以下要求:A、分娩室以及准备室、淋浴室、恢复室等相关房间如设空调系统必须能24小时连续运行;B、分娩室宜采用变新风的空调系统,可根据需要进入全新风运行状态;C、新生儿室内空气品质要求与一般病房相同;室内温度全年保持28℃左右;D、有条件时,早产儿室NICU和免疫缺损新生儿室宜为Ⅲ级洁净用房;如室内有早产儿保育器时,室内温度夏季设定为27℃,冬季为26℃,相对湿度夏、冬季均为50%;3、传染病用隔离病房应满足以下要求:A、当设置空调系统时,应设置独立的空调和排风,并且能够24小时连续运行;B、呼吸道传染病病房,对单人病房或单一病种病房一般可采用回风设高效过滤器的空调末端机组,换气次数不低于8次/h,其中新风换气不低于2次/h,否则宜设全新风系统;不得设置风机盘管机组等室内循环机组;送、排风装置应设置在室外而用风管连接到室内,如因条件限制必须设置在室内时,室内不得出现负压风管;并应方便空气过滤器保养和更换;C、呼吸道传染病病房应设缓冲室,其压力梯度应使病房内气流不致通过缓冲室外溢,排风出口允许设在无人的空旷场所,如无合适场所则在排风口处设高效过滤器,不得渗漏并易于消毒后更换;排风机可集中设置,也可一室一机;D、新风可以集中处理,也可以新风机组的形式直接设在走廊侧墙上;E、室内气流应做到一侧送风,对侧床头附近排回风,形成定向流动,避免出现回流气流;F、非空气途径传染的隔离病房的空调系统可参照普通病房;G、区域应维持有序梯度负压,负压程度由走廊→缓冲室→隔离病房依次增大;负压差最小为5Pa;应在每个房间送排气风管安装密闭阀,且与配置风机连锁,风机停止时密闭阀关闭;H、温度20~27℃,相对湿度30%~60%;4、重症护理单元ICU应满足以下要求:A、重症护理单元宜采用不低于Ⅳ级洁净用房的要求,应采用独立的净化空调系统,24小时连续运行;温度宜在20-26℃,相对湿度宜为40%-65%;对邻室维持+5Pa正压;B、重症护理单元病房宜采用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要注意送风气流不要直接送入病床面;每张病床均不应处于其他病床的下风侧;排风或回风口应设在病床的附近;5、骨髓移植病房应满足以下要求:A、骨髓移植病房应按医疗要求选用Ⅰ、Ⅱ级洁净用房;一般应采用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方式;Ⅰ级病房应采用全室垂直单向流,两侧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当采用水平单向流时,病人活动区应布置在气流上游,休息时头部应朝送风墙,要避免吹风感;B、各病房应采用独立的双风机并联、互为备用的净化空调系统,24小时运行;C、送风应采用调速装置,至少采用两档风速;病人活动或进行治疗时风速取大值不低于s,病人休息时取小值不低于s;室内温度宜取22-27℃,相对湿度取45%-60%;D、对邻室保持+8Pa的正压;6、烧伤病房应根据治疗方法的要求,确定是否选用洁净用房;当选用洁净用房时应满足以下要求:A、重度烧伤以上的病房烧伤面积≥70%, Ⅲ度面积50%应按Ⅲ级洁净用房设计,采用集中布置送风风口,其辅助用房和重度烧伤以下的病房宜按Ⅳ级洁净用房设计;B、各病房净化空调系统24小时运行,应设备用送风机;C、对于多床一室的Ⅳ级烧伤病房,每张病床均不应处于其他病床的下风侧;D、温度30~32℃,相对湿度40%~60%;E、对邻室保持+8Pa的正压;F、病区内的浴室、厕所等应设置排风装置,并要装有中效过滤器,设置与排风机相连锁的密闭风阀;G、洁净病房噪声控制在白天不超过50dBA,晚上不高于45dBA7、哮喘病病房应满足以下要求:A、哮喘病病房宜按Ⅱ级洁净用房设计;B、各病房应采用独立的净化空调系统,24小时运行;C、严格控制温湿度波动,全年25℃±1℃,50%±5%;E、对邻室保持+8Pa正压8、解剖室、标本制作室、太平间应满足以下要求:A、非传染病尸体解剖室、标本制作室须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应在室的四周均匀布置下排风口;解剖室的空调应采用全新风全排气的独立系统;当标本制作室和保管室为同一空调系统时,应能根据各室的温度条件,可以独立控制;B、传染病尸体解剖室应、标本制作室在解剖台上集中送风,按Ⅰ级手术室要求设计,室内可保持10000级,采用全新风系统;排风应设高效过滤器;对邻室保持-10Pa的负压;室外排风管道应为负压管道;C、太平间应有足够的通风;设机械排风时须维持负压;六、手术部的空调系统设置1、洁净手术部的设计与均应遵循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技术规范GB50333的规定;2、一般手术室应采用末端过滤器不低于高中效过滤器的空调系统或全新风系统;室内保持正压,换气次数不得低于6次/时;七、医技科室的空调系统设置1、检验科、病理科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有单独排风系统,产生有害气体的部位试剂配置、标本处理、实验装置等应采用负压洁净工作台,涉及对人体或环境有危害的微生物气溶胶操作,应在二级含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B、若采用一般空调系统,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30%~60%;2、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实验对象确定是否采用洁净用房;B、涉及危险微生物气溶胶操作的应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C、生殖学中心的体外受精实验室应按Ⅰ级洁净用房设计,可以采用局部集中送风,倒置显微镜工作台应要求防振,振幅不大于2μm;;取卵室应按Ⅱ级洁净用房设计,并采用局部集中送风;以上噪声均应不大于50dBA;其他洁净辅助用房冷冻室、工作室、洁净走廊等可按Ⅳ级洁净用房设计,局部集中送风;所有装修材料均不应有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化学源和放射源,不得使用有刺激性气味的设备和材料;3、检查室应满足以下要求:A、电生理科、超声科、纤维内窥镜科宜设置独立的一般空调系统,温度22—26℃,相对湿度30%—60%;B、心血管造影室操作区宜为Ⅲ级洁净用房;洁净走廊比操作间低一级;对邻室保持+8P的正压;辅助用房采用一般空调;C、放射科的检查室、控制室采用一般空调,能独立调节,应考虑室内设备发热量的影响;当采用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时不应在机器上方设置任何风机盘管机组等末端装置及其水管;D、检查室、控制室和暗室应设排风系统,自动洗片机排风须采用防腐蚀的风管;排风管上应设止回阀;E、在设有射线屏蔽的房间,对于穿墙后的风管和配管,应采取不小于设墙壁铅当量的屏蔽措施;4、治疗操作室应满足以下要求A、当采用一般空调时,温度22~26℃,相对湿度40%~60%;当在操作区局部设净化区时,宜不低于Ⅲ级,对邻室保持不小于5Pa的正压;B、心脏导管治疗室、导管室、无菌敷料室均应不低于Ⅳ级空气洁净度设计,温度22~26℃,相对温度40%~60%,噪声≤55dBA;C、热伤处置室宜按Ⅳ级空气洁净度设计,温度24~27℃,相对湿度≤60%,噪声≤60dBAD、听力检查室若设空调系统必须采取周密的消声减振措施,噪声≤30dBA;一般宜设置集中式空调系统,如条件不允许,应该将末端装置设置在远离无声室的顶棚内,并采用消声装置、隔声设施;应降低回风口气流噪声;无声要求高的检测,可以采用暂时停止空调,隔断气流等方法;E、磁共振机MR室宜采用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室内温度宜取22±2℃,相对湿度60%±10%;F、扫描间内必须采用非磁性、屏蔽电磁波的风口,不允许任何建筑设施管道穿越;G、核磁共振机的液氦冷却系统必须设置单独的排气系统,直接连接到核磁共振机的室外排风管;管道必须采用非磁性材料,管径不小于250mm;H、核医学科ECT宜采用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扫描间温度宜取22±2℃,相对湿度60%±10%;且1小时内的温度变化不大于3℃;I、其他房间可采用一般空调,但排风应按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0和医用放射性废弃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GBZ133处理;J、放射治疗科空调系统必须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种类与使用条件确定;宜采用单风管的全新风空调方式;K、应保证各室的必要的送排风量;根据放射物质所规定的室内外浓度计算送排风量,室内外浓度应控制在上限定值以下;L、新风空调机内应设置粗效和中效以上两级空气过滤器;如当排气超过排放浓度上限定值时,应在排气侧使用高效过滤器;M、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区域内,相对于管理区域外要经常保持负压,排气风管的材料宜采用氯乙烯衬里风管;并在排风系统中设置气密性阀门;应在净化处理装置的排气侧设置风机,保持排风管内负压,排风机后于空调系统关闭;N、当贮藏室、废物保管室贮藏放射性同位素时,要求24小时排换气;八、中心供应室的空调系统设置1、中心供应站应保持有序梯度压差,无菌区相对正压不低于10Pa,清洁区相对正压不低于5Pa,生活或卫生通过区为零压,污染区对外维持不低于-5Pa的负压;2、中心供应站的无菌区应按Ⅲ级洁净用房设计,应采用独立的净化空调系统,高压灭菌器应设置局部通风,低温无菌室如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器要有独立排风系统,并设相应净化或解毒器;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30%~50%;3、污染区内发生污染量大的场所应设置独立局部排风, 总排风量不低于负压所要求的差值风量;污染区内的回风应设置不低于中效的空气过滤器,送风口不作特殊要求;4、清洁区、生活区和卫生通过区可采用普通空调;清洁区温度为18~21℃,相对温度30%~60%;医院暖通空调的目的1、医院供暖通风及空调的目的是在创建舒适、健康室内环境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院内感染;2、维持医疗过程中最适宜的医疗环境、卫生环境,实施合适的灾害防止对策,确保暖通空调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靠性;3、在保护地球环境的前提下采取防止污染扩散和节能的措施;空调系统节能1、新风变风量控制,以便在停机时维持洁净用房室内合适的正压;2、合理的分区和配管,尽量缩短输送距离,减少法兰接头、阀门数量,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压力降;3、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所需要的合理送风量,而不要由推荐的换气次数估算送风量;采用风机变转速运行;4、对高级别洁净室,区分出空调风量和净化风量,净化风量不需空调箱处理,经过再过滤就可回到洁净室;对低级别洁净室尽量采用低阻亚高效过滤器;5、合理利用蓄冷蓄热技术;6、空调主机实行热回收,产生卫生热水;。
医疗建筑空调通风设计探究

医疗建筑空调通风设计探究作者:邱炳蔚刘道永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05期摘要: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医疗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给医疗建筑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医疗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温、湿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医疗建筑的空调设计不仅提供舒适的环境,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及时有效的排出污染气体,避免交叉感染。
因此医疗建筑空调通风系统要综合医疗建筑功能和要求的复杂性开展设计,进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本文深入探讨了医疗建筑中空调通风设计。
关键词:医疗建筑;空调设计;空调通风设计就目前的医疗现状而言,我国就医人员众多,各地都涌现出综合性的大型医院。
这些医院往往以医疗为主,结合科研、保健为一体,医院的各个科室也集中在一栋医疗建筑中。
这就要求医疗建筑空调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医疗建筑的功能区域划分、医院运作方式、科室对空调通风、净化的要求等,来完成医疗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
1 空调冷热源冷热源是空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能源消耗巨大,科学合理的冷热源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医院的日常运行需要,还能够节约能耗,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
医院内区需要全年供冷,对热水的需求量稳定,使用的时间也比较固定,以此具有同时供冷供热的特点。
2 空调水系统医院主要分为急门诊部、医疗医技部、病房部、后勤部等几大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对空气温度、湿度的要求各不相同。
空调水系统可设计为双管闭式机械循环系统,运用一次泵变流量的水系统方式,同时应该在系统总供、回管之间安装压差旁通装置。
空调的冷、热水系统要设计为自动补水排气定压装置来稳定压力。
由给排水专业承担自来水源的供给,经软水器处理存储之软化水箱统一集中供应。
每个空调站房要配备全程处理器,进行防腐、防垢、防锈、过滤的处理。
水系统的制式既要满足功能技术的要求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和节能性,手术室等净化区域采用四管制,全年供应空调热水和冷冻水。
某传染病医院空调通风系统设计

98摘 要:结合某新建传染病医院实例,分别从空调冷热源系统形式、通风系统、空调冷凝水系统等方面,系统性地介绍了负压病区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点,并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负压病区;空调通风系统;平疫结合Abstract: Based on an example of a newly-built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points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ward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air conditioning cold and heat source system, ventilation system, and air-conditioning condensat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rational suggestions.Keywords: COVID-19; Negative pressure ward; Air-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Combination of peacetime and epidemic 中图分类号:TU83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21.04.022某传染病医院空调通风系统设计Design of Air-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in an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文/ 李钰楠 朱彦波By LI Yu’nan ZHU Yanbo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我国的医疗设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结合某医院的公共卫生楼,系统性地阐述了新冠肺炎负压病区的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要点,并充分结合非疫情时的要求[1],使空调、通风系统既满足疫情期间的功能性、可靠性,又满足非疫情期间的节能要求,以降低运行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病房常常居住着抵抗力弱或身心有某些障碍的患者,是医院中患者生活最多的基本场所,必须具有高度居住性能。
按美国《医院和护理设施设计与建设导则》将病房分为普通病房(Patient Room),空气途径传染的隔离病房(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Room),环境受保护病房(Protective Environment Room)以及用于精神病治疗的隔绝病房(Seclusion Room)。
我国通常将“空气途径传染的隔离病房”简称为隔离病房,将“环境受保护病房”简称为无菌病房。
其实无菌病房这概念并不确切,有的无菌要求并不很高。
按军队标准YFB004-1997称为洁净护理单元较为合适,这样可将各种特别监护病房也可包括在内。
高洁净度的护理单元才称为无菌病房。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标准对病房环境控制要求不涉及洁净度,只提细菌指标。
因隔绝病房在暖通空调方面没有太大的特殊性,本文不作论述。
长期以来病房,尤其是普通病房的暖通空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病房所采用的空调形式应该考虑到室内不产生不舒适的冷风感或大温差,对采暖环境也必须顾及到室内平均的辐射温度。
还应注意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布置,在考虑合适气流组织的同时,应尽力维持清洁的空气环境。
一般来说室内热负荷和空气污染负荷比一般居室为小。
其采用的空调形式除顾及上述要求外,还要对经济性、节能性、设备的维修性能、空调噪声等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后而决定。
但节能的前提不决允许以牺牲居住者的护理和安全为代价。
近年来我国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普遍采用了通风空调设施。
隔离病房与无菌病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但是装有空调的普通病房还是出现了为数不少院内感染与交*感染的案例。
对于普通病房来说,病房内可居住患者的前提应该是不存在空气途径传染的疾病。
引起院内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真菌类、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爱滋病毒、结核杆菌等在清洁空气中几乎不会出现,但附着在带菌患者的寝具和病房环境的可能性很高,不适当的医疗操作与清扫或人员走动,使这些附着在表面的致病菌飞扬到空中形成浮游菌,有的随着气流直接到达患者,有的附着在医护人员的头发和衣服上,转运到其他患者或病房,有的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空调系统,在系统中定植、繁殖、并不断传播到室内,影响的范围更大。
近年来黄色葡萄球菌中有一种耐多种抗生素的MRSA菌常引起在院内感染,治疗却十分困难,引人关注。
2.普通病房通风空调设计近年来由于关注普通病房内的空气品质,美国标准已将换气量提高到6次/h。
普通病房的空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其优缺点可参见表1。
欧洲新建医院常采用辐射板(辐射吊顶或地板)与定风量系统结合的方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仍采用的风机盘管机组加独立新风系统的方式。
这种系统与病房要求的隔离性(各室回风不串通)、灵活性(随时开关与温度调控)、可调性(病人可自行调节)和安全性(运行安全可*)相适应,另外室内噪声水平较为可取。
但是长期运行实践表明普通的风机盘管系统并不理想,毕竟病房与旅馆建筑客房不同,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全天居住和室内污染。
2.1风机盘管系统优缺点病房空调系统,由于风机盘管机组常处于湿工况,在病房中盘管的湿表面很容易滋生细菌,常常成为室内的细菌源、尘埃源和气味源(细菌的代谢物)。
为避免因风机盘管机组湿工况诱发的二次污染,国外常使独立新风全部承担室内湿负荷,以保证室内风机盘管机组处于干工况。
但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使得风机盘管机组湿工况难以避免,从使用的经验来看,这种方式难以达到。
由二次污染引起交*感染时有发生。
国内常在机组进出口配置高中效或亚高效空气过滤器(或比色法效率≥60%),并没有消除产生污染的源,只是将已发生的细菌除掉。
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风机盘管机组的风量下降或者噪声过大难以实现。
现在有了低阻的抗菌过滤器,阻止了细菌进入盘管,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抗菌过滤器的广谱杀菌能力(直接将孢子也杀死)和安全性(无化学污染)必须引起注意。
采用这种系统的另一个缺点在于单*新风稀释以及所产生的微小正压难以从建筑缝隙排出室内污染,尤其是室内不良的气味。
因此需要在病房内,或在天棚上设置排风,排风量与新风量相同。
设置排风后,室内空气品质大为改善。
2.3普通病房压差分布与气流流向病房部的空气流向的管理和防止污染扩散措施十分重要,应该注意病房和护士站、走廊、厕所、浴室等各室相互之间的空气流向,尤其要防止臭气和污染物的扩散。
这一原则是得到公认的,但是普通病房与公共走廊之间压差及气流流向存有不同见解。
一种方式设定为将病房的送风先渗透到走廊,然后由公用厕所、污物处理室等排风排出的流动方式。
另一种方式则在病房的各室同时设置送、排气口,使其空气平衡(即室内保持零压)。
并向走廊送风,使走廊保持正压。
同样在厕所、污物处理室等设排风。
我们认为这两种方式的选用主要取决于病房实际使用状况。
如易受感染患者的病房(如儿科病房等)则应采用第一种方式,如病房产生污染(如较强臭气)则应采用第二种方式,否则污染易扩散到走廊等公用空间。
对公用厕所、污染处理室、垃圾保管场所等产生臭气及其他污染物的场所,应确保充足的排风量(换气次数10~15次/小时),而且必须24小时运行。
在维持室内负压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送排气口的布置和形状,不使局部空气的滞留。
在夜间可以设定小风量运行,有利于运行经济性。
2.4护士站空调护士站24小时值班,工作繁忙,护士站内作业,需要有清洁的环境。
护士站的空调要求与病房系统分开。
希望能设置独立运行与控制的空调系统。
护士站病房部门的中心,往往设置在病房交通要道上,穿堂风气流大,尤其是开放形式的护士站,护士均反映腿部很冷,有风感。
这种场合普通空调难以胜任,需要设置辅助供热设备以防备冷空气穿流。
一般情况下常在护士站柜台下部设置辐射供热板,效果较好。
3.空气传染病隔离病房的通风空调隔离病房主要是控制以为传染媒介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为不使室内的空气扩散到医院内的其他场所,阻止对其他区域的传染,必须维持病房负压。
为防止病原菌传播到室外,必须考虑有效的除菌措施。
原则上要求设置独立的空调和排气,新修订的美国标准将空气传染隔离病房的换气量提高到12次/h。
并且要求能够24小时连续运行。
如果将建筑本身视为向病患和医护人员提供一级的物理保护。
则通过压差设计来控制气流流向可提供二级物理保护。
为了严格地防止室内空气向外部流出,希望设置前室。
负压程度由走廊→前室→隔离病房的依次增大。
另外当有必要维持病房侧的洁净度时,考虑把前室分成两段,即形成走廊→前室1→前室2→病房的空气流动形式。
对送排气风管,希望在每个房间安装密闭阀,且与配置风机连锁,风机停止时密闭阀关闭。
每间隔离病房应装上可视监控器,并确保隔离病房的护理人员可以听到紧急报警。
所有风量和警报应可直接连至医院的控制中心或医院管理系统。
隔离病房监控器应直接装于隔离病房的外面。
原则上在隔离病房内不能设置风机盘管机组等室内自循环机组。
美国1994年颁布的疾病控制中心CDC准则“卫生设施预防结核菌传染准则”,对结核患者的隔离病房以单一疾病为对象时,为提高室内的空气洁净度,可以采用带高效过滤器的高余压风机盘管机组。
并希望这种场合下带高效过滤器机组设置在室外而用风管连接到室内(参见表2第4种形式),维修时不必进入室内。
此外,为防止在过滤器保养或更换时不受污染,维修人员必须带上合适的呼吸保护器具,而更换的过滤器必须是严密不渗漏。
4.洁净护理单元4.1特别监护病房(1CU)现在我国已开始实行先进的护理制度(即PPC法),以充分发挥受过良好训练的医护人员的作用,以及先进的监护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建立起来的各类新型的护理室,如特别监护室(ICU)、术后监护室(PICU)、心血管病人监护室(CCU)、早产儿护理室(NICU)以及呼吸道病人监护室(RRCU)等都需要采用生物洁净技术。
洁净度在300 000级至1000级之间,新风量大,中央空调(不采用自循环空调机组),通常要求保持正压。
对于大多特别监护病房中的患者重在监护,室内洁净度级别一般在300 000级,换气次数为10次/h。
但对于接受各种治疗引起白血球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烧伤患者、严重呼吸器官疾病患者要采用无菌病房。
这种病人一般对别人无害,但万一被感染其后果不堪设想。
采用生物洁净技术是切断传染链、防止被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大多在病床上方设置1000级送风末端分布装置。
特别监护病房的空调系统应有如下特点:⑴对于特别监护病房往往以护士站为中心布置。
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要求能24小时运行,在维持空气无菌程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室内温度分布和气流分布。
⑵在特别监护病房中,由于重病患者抵抗力很弱,空气环境要求比一般病房的洁净程度高一些,但不要盲目提高洁净度级别,要保持对周围区域的正压,不使污染空气侵入室内。
⑶病床上部的顶棚面上,一般应该在狭窄的区间内布置带HEPA过滤器的送风口、照明灯具、窗帘轨道、门轨道等多种设备。
要注意病床面的送风气流均匀性、风速要小于0.2 m/s(国外则要求小于0.15 m/s)。
⑷如要使用正、负压可以切换的特别病房来隔离传染病患者,排气吸风口仅设于病床的附近,在回风口处设置抗菌过滤器,以免回风道被污染。
没有这一条,有的标准是不允许采用正、负压切换。
该病房最好采用定风量装置切换送风量,排风量也能定量切换。
⑸在ICU中,对于器官移植等易感染的重症患者,有必要时可使用1000级无菌病房。
4.2无菌病房无菌病房是医院中洁净度级别最高的病房。
往往独立布置,与护理室、治疗室、药浴室、护士站及其辅助用房构成一个特别护理区,自成体系。
从里向外依次划分洁净区、准洁净区和污染区。
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各类新型的无菌病房已经向集结化、规模化、大型化转化,成为由无菌病房和辅助用房组成的自成体系的功能区域。
不妨称为无菌病房部。
无菌病房部内应有白血病重症护理病房,后期恢复病房,由于它是一个卫生学与工程学有机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整体,除了上述集合性医疗优点外,这一综合整体起的医疗环境保障作用大大优于过去的单个病室的控制。
平面设计时应采用“入口分流”与“内外廊分流”的措施,严格控制洁净区和污染区的界面。
所谓“入口分流”在护理区入口处能有效控制、组织进入洁净护理区的各种人、物流线,各行其道,以阻止污染流线对洁净流线的干扰。
而“内外廊分流”是指将贴近洁净病房区设置封闭式的外廊作为探视廊,并配置污染流线(如与楼梯连接还可兼作疏散通道),护理区内廊仅配置洁净和准洁净流线。
为防止外界干扰影响到室内侧,一般设置前室。
在整个体系上保证了病房内达到一个完全无菌治疗环境。
4.2.1这种病房的特点在于病人治疗时间长,病人活动区域有限而且密闭,不能与他人直接接触,容易产生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