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上主要的语言种类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类型、教义及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尊重与理解,培养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标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区域,每种颜色代表一种主要语言或宗教的分布范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地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什么吗?它们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尝试猜测不同颜色的意义,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启发性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新课的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世界的语言教师行为:•介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几种语言(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并展示每种语言的分布区域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言的分布特点,如为何某些语言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分布区域图,并尝试总结每种语言的分布特点。
•分组讨论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地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主要语言的分布特点,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二、世界的宗教教师行为:•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区。
•展示不同宗教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如教堂、清真寺、寺庙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图片,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以及它们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色。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剖析】教学目的知识技艺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3.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散布的要素进程方法1.可以运用资料归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可以运用世界人口散布图,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的特点情感目的协助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散布的四大稀疏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剖析缘由。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形,引导先生思索;自主学习与协作探求法;针对练习稳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进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员活动先生活动创设情形〔1分钟〕展现春节时期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2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到达70亿。
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世界人口的增长〔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转机】假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出息程【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是什么【ppt展现】图片展现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转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议【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先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结】欧洲,北美等兴旺国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开展中国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机】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读图2】比拟各大洲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域人口的增长还要遭到人口迁移等其他要素的影响。
【协作学习】从1830年到2021年,地球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区分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剖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协作探求】剖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协作探求】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剖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区分代表什么。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总结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总结例题选择题1、图中的三大宗教建筑分别代表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C.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答案:A解析:世界上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的建筑各具特色。
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以厚墙壁、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清真寺,清真寺建筑以圆形穹顶和新月标志为特征;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佛寺等。
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以厚墙壁、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清真寺,清真寺建筑以圆形穹顶和新月标志为特征;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佛寺等。
世界上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的建筑各具特色。
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以厚墙壁、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清真寺,清真寺建筑以圆形穹顶和新月标志为特征;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佛寺等。
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以厚墙壁、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清真寺,清真寺建筑以圆形穹顶和新月标志为特征;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佛寺等,由图可知,图中三大宗教建筑中,第二个是教堂,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第一个是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第三个是寺庙,是佛教的建筑,故选A。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宗教。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答案:D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A正确;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B正确;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C正确;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优于乡村聚落,D错误。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主要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掌握聚落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培养。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难点: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分析,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民居特色。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地点,安排考察时间。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聚落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一.内容分析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和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
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学生分析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从不懂到入门,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读图能力比较差。
2.个别差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掌握的很好,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图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上较差。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本章内容涉及到的时事地理较多,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了解的内容可能有限,所以在学生学习本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和宗教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四.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原因3、城市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1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分布
2019年10月31日,世界在这一天迎来第70亿人口。
但这天让人一点也快乐不起来,结合右图分析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学生讨论),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世界的人口相关知
识。
第2课时人口问题与不同的人种
展示图片?全球人口膨胀,面临“可怕挑战〞?。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说出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地理课堂了解世界的人口问题。
(1)读课本P73~74,结合漫画,分析地球母亲为何发“愁〞?
答案: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缺乏,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2)替“母亲〞分忧,你有何解“愁〞的方法?
答案: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3)在世界人口剧增的同时,欧洲局部国家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答案: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缺乏等。
(4)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答案:人口过多或过少都既有利也有弊,只有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开展相适应才最好。
2. 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1)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将图中图例补充完整。
答案:略。
(提示:从左到右依次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1节 人口与人种 第2课时 人口问题 不同的人种

第2课时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本课主要讲述人口问题以及不同的人种。
在讲述“人口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时,除了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外,考虑到学生科学人口观的培养,教材叙述式课文还补充说明了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的问题,活动式课文的设计是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展辩论,认识到人口“多”或“少”的“利”和“弊”。
“不同的人种”这一部分内容用叙述式课文讲述了划分人种的标准,用图片式课文描述了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展示了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本节课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等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探究为主,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多媒体演示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知识与能力核心素养能够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能够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能够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区域认知教学重点:世界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
教学难点:世界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人口大爆炸”漫画,引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一)人口问题1.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人口增长相关视频),从这段视频中你们能找出多少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他们作为生产者的确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大量贡献,但同时作为消费者,他们也会消耗更多的能源、自然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测评(5分钟)
三、【教后反思】
四、【板书设计】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数量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3)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稠密区和稀疏区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解释一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区别
世界人口的分布(约18分钟)
【转折】亚洲人口总数为41.66亿(2019),南极洲无人定居,世界人口分布是否均匀?
【读图3】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整体上认知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读图3】衡量人口分布稠密或者稀疏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的。
辩论主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没有统一答案。教师最后的结论要朝着人口要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引导。
不同人种(约15分钟)
【PPT】展示三种不同颜色人种,安排学生归纳总结他们的体质特征
【转折】不同人种体质特征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归纳各人种的分布地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总结】人的肤色大致从赤道到极地逐渐变浅。这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各色人种一律平等。他们共同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理解不同人种的体质肤色
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黄色人种肤色淡黄,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合作学习】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填写表格。
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学生需要掌握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世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属于重点内容,安排学生首先合作学习,然后展示答案
归纳总结(1分钟)
2.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
的主要分布特点
过程方法1.合作学习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运用世界人种分布图,归纳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
情感
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019
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等于0表示不增也不减,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合作探究】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人口增长比欧洲快的多。
首先安排学生计算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整体认识。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属于较简单内容,结合具体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安排学生练习理解此概念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PPT】图片展示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PPT】图片展示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源不足等。
【总结】表格总结人口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措施
【合作学习】提前准备资料,合作探讨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过多,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应该鼓励生育。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
黑色
黄色
不同颜色人种体质特征,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所见,总结得出。关于人种的分布,安排学生合作阅读人种分布图得出。
归纳总结(1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达标测评(4分钟)
三、【教后反思】
四、【板书设计】
2.不同人种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以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那么人口数量多好,还是少好?复习上节课已学内容人口问题
(约20分钟)【活动1】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男生代表正方,人口多好,女生代表反方,人口少好。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分析1】根据人口密度,判断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分别是
【分析2】稠密区和稀疏区形成原因是
【总结】在影响人口分布的所有因素中,自然条件的恶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合作学习】结合人口分布图找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其稠密或者稀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分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
【合作探究】分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
【合作探究】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分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分别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