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和同为一家”》教案_2
2024年关于和同为一家初一历史教案范文

2024年关于和同为一家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同为一家”这一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典型事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学习分析不同民族间融合的原因和过程。
增强学生的历史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鼓励其从多种渠道获取并整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历史、尊重多元文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同为一家”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意义。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历史,避免民族主义的偏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古代民族融合的小故事或历史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和同为一家’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指出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民族融合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 历史背景分析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多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的演变。
分析民族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4. 案例学习选取一两个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融合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元朝统一等),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民族融合的过程、特点和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现代社会中如何体现“和同为一家”的精神?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要点,强调“和同为一家”的历史意义。
鼓励学生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的历史画面。
实物展示:如有可能,展示相关历史文物或民族服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5.2 “和同为一家”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
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计课时教学目标:
1、唐朝周边主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现名、地理位置、杰出首领、民族特点及与唐朝交往的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同为一家”。
2、讨论松赞干布向唐朝提出和亲的原因,培养的思维拓展能力。
3、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发展的,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友好交流和团结发展,使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教学重点:
吐蕃的社会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
1、松赞干布向唐朝提出和亲的原因。
2、本课涉及众多族名、地名、人名、称号、历史词语,学生不易掌握。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图一图二
材料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风。
初中历史《和同为一家(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教学过程】课件2(唐太宗)课前:这个人物是谁?他开创了一个什么盛世?导入导语:对,贞观之治。
这一时期,我国边疆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和他的后继者们是怎样处理与各民族的关系的?曾写下了哪些民间佳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盛。
那它的民族政策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战”与“和”确实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那么,大唐天子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呢?我们通过解读太宗的一句话来了解。
(课件2:开明民族政策)学生:齐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教师:请一位同学们结合注释说出这句话的大致意思。
学生:过去的统治者都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在我看来,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对各族一视同仁。
教师:太宗的这话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民族政策?学生:平等、开明教师:太宗以开明、平等的政策对待边疆各族,赢得了各族的拥戴。
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领都尊称太宗为“天可汗”,把他看做大家共同的君主。
教师:要了解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首先要来看看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找找唐朝周边的民族。
(课件3: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北方邻近的第一个民族是?(东突厥)再往西北是?(回纥),往西是(西突厥),往南是(吐蕃),再往南是(南诏),东北方向的是(靺鞨)。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掌握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3.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2.掌握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掌握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通过讲述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引出“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展示中日之间的地图及重要事件,让学生初步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讲解中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如“自强”,“改革开放”,及中日之间的战争和议定书。
2.讲解“和同为一家”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对“和同为一家”政策的理解和评价。
2.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巩固(15分钟)1.给学生发放作业:请回家向父母或长辈了解他们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并将结果分享给全班。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和同为一家”政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问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1.调查你的父母或长辈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调查报告。
学生评价1.本节课我对“和同为一家”政策有了深刻理解和领悟。
2.在小组讨论中,我能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3.通过调查作业,我能够更真切的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观点差异。
4.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和思考,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
教师评价1.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问答等环节。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自由交流、思考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3.学生完成调查作业,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
初中历史《和同为一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5 课“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2、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课题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教学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三篇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三篇篇一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导入新课】历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
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首领――“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获得各族的尊重?唐朝与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样的关系呢?【学习过程】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
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
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
有“_______________”之称。
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3、六诏居民是_________和________的祖先。
在唐朝的支持下________统一了六诏。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精讲透析1、课本p22动脑筋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 北师大版

学生观察思考,
总结
老师巡视指导
小结
提问:请大家列举唐代的民族政策及史实
设机构管理:都督府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
册封:云南王、西海郡王
文物见证:唐蕃会盟碑、千寻塔
练习
《伴你学》
独立完成
检查批改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同时,在我国古代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பைடு நூலகம்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
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与它们的关系。
听讲
了解本课的
学习任务
想像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
提问: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有什么重大意义?
3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提到了一个什么事件?有何影响?又反映了唐蕃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
思考回答
看图
回答
观察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
随带的物品
及技艺
讨论回答
讨论回到
1金城公主入藏
2关系日益密切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归纳
总结
板书
点苍山
会盟
1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
回答
讨论
回答
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平等的民族关系
阅读
联系回答
思考回答
巡视,指导,点拨板书
开明平等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归纳板书
松赞干布与
文成公主
提问: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上溯到唐朝,藏族在唐朝叫什么?他们的生活状况?
1展示图片并提问
为什么说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②认识目标: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教学时间 ( 1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
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展示课题。
(二)自学
1.自学内容1:理清本课知识体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创造性练习P20 “课前思考”。
2.自学内容2:“天可汗”。
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2627“天可汗”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唐朝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
(2)唐朝为什么要用突厥贵族而不用汉人进行管理? (3)解释“天可汗”的含义,“天可汗” 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
拥戴?
3.自学内容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27-30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目的的内容,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完成创造性练习P20—23
(四)反思小结
唐和吐蕃
的关系
吐蕃生活在__________地区, 是______族的祖先,首领称为_______。
唐玄宗时,____________上表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唐蕃“甥舅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成公主 入藏和亲 ___________是吐蕃杰出政治家,唐太宗把___________嫁给他。
意义 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速一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
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朕从此语,天下大宁。
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要》
①魏征指出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②“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