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风格建筑专题研究及青岛的德国建筑研究.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国的渗透 , 青岛城市的发展在 近代也被打上 了“ 殖 民” 的烙 印 , 城市 中形 态 不一 、 各 具特 色 的建 筑 景 观
恰 好是那 一 段历 史 的有 效见 证 。青 岛 的近 代 史 上 ,
受殖民帝国影响最大的非德国莫 属 了, 像今 天八大 关的别墅区、 江苏路的天主教堂 、 医药商店旧址以及 大港 的火 车站 等等 。 青 岛德 式建 筑形成 的可 能性 、 必 然性
收稿 日期 : 2 O 1 3 —o 1 —2 3 作者简介 : 刘勇杰( 1 9 8 8 一) , 男, 山东青岛人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历史地理学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l l 。如 : 礼 和商业大楼。 ( 三) 顺应 山势 , 营 造浪漫 情调
一
、
( 一) 可能性
1 . 起源于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区域价值 的认识 李希霍芬是德 国著名 的经济地质学家、 德殖民 局长, 号称 “ 中国通 ” 。1 8 6 0年 曾受 普鲁 土政 府 的派
遣, 首次来 华 调查 土地资 源 , 但未 深人 中国 内地 。 早在 1 8 6 9 -1 8 7 2年时 , 李 希霍芬 就在 德 国政府
誉, 以是 德人 愈益垂 涎 ” 。1 8 8 2年 , 李希 霍 芬在 他 的
查 胶州 湾和 山东半 岛的 军 事形 势 与经 济 情况 , 认 为
胶州湾有许多优点适宜做军港。当时的海军部建筑 顾问佛 朗求斯首先对港湾和它附近的土地作了最仔
细 的研 究 , 他发现 :
两部著作《 山东及其人 口门户——胶州》 及《 胶州 的
2 0 1 3年第 o 3期 第2 9卷 ( 总3 2 7期 )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1898年开始,成为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至1949年,归属于中国,这段时间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为青岛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以欧式建筑风格最为著名,这是因为青岛曾经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因此,青岛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欧洲特色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
德国式建筑以红砖瓦屋顶、尖顶、花窗玻璃、铁艺栏杆、木制窗户等为特点,英国式建筑则以白色石灰石墙、石柱、石雕、拱形门廊、玻璃穹顶等为特点。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城市中随处可见,如八大关、小鱼山、栈桥等地都有德国式建筑,而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等则是英国式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精美,造型独特,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除了欧式建筑外,青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如德国街、中山路等地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物以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传统元素为特点,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青岛本土特色。
在青岛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啤酒文化建筑。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啤酒文化建筑则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代表。
啤酒文化建筑以青岛啤酒为主题,建筑造型和装饰均与啤酒有关,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节主会场、青岛啤酒厂等。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青岛欣赏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岛德国建筑群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景点
01 历史背景
03 建筑特点 05 建筑一览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02 分布区域 04 建筑类型
青岛德国建筑群主要分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1897年德国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后, 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周边、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如1905年建的德占 领军提督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四层,正面四角用花岗石砌筑,屋顶系红筒瓦,坡度大,楼 上嵌大时钟。当年德国青岛总督官邸,建于1908年,系德国古堡式建筑。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 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 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建筑类型
青岛德国建筑按其类型、使用性质可分为行政性建筑、军事类建筑、公共设施类建筑、经济和文化类建筑、 商业娱乐性建筑等。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 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 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 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 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 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 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 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 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的外立面。
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内容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城市建筑的首要印象,而建筑立面的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会成为我们对这个建筑观察的焦点。
一个城市建筑外观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为直观的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再比如重庆的吊脚楼、地形高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首要印象和感受。
因此,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是对青岛这个城市最简明的评价了,形成这样的风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岛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而这段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青岛城市风貌定型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一、建筑外立面概念阐述及构成元素建筑外立面,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根据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入口设计、墙体及柱式设计、门窗设计、屋顶设计、细部设计。
(一)入口设计建筑入口就是指人们进入建筑所经过的门或者口部,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渡性空间。
构成建筑入口的主要元素为门、门口周边的界面、雨棚及门廊、台阶坡道及周边的铺地、附属设施等,建筑入口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包含交通的组织、入口的标志、空间的划分、文脉的彰显等。
(二)墙体及柱式设计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墙体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承重、围合、隔热、隔声、保温等功能要求,然后考虑它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建筑性质影响了墙体材料及色彩选择。
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由柱和檐构成,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由于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柱式上主要分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式和西方古代柱式,而西方主要柱式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三)门窗设计门是建筑的构成元素,也就是建筑的入口,而窗户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印象 设计师是德国设计大师—— 奥托·施泰德勒;
润枫水尚 德国ABB建筑师事务所主持。
基本特点六:和谐一致
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格十分精美精致。
德国建筑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哲学: 简洁、统一、多样、独特、有序、对话
4、 舒展:走不出风景 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精致的树阵,就在你家后院,在你经过的时候,你 将欣赏到为你而设的花草排场。
【青岛与德国】
寻找德式在青岛的痕迹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首先要了解其历史沿革。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 租借条约》。从此,胶澳沦为德国殖民地。 1914年11月,日本趁德国发动一战无暇东顾之机,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等同直辖市)。1930年改 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收回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并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德国风格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 在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起源】
关键词:罗曼式;哥特式;巴罗克式;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建筑地方性很强,有着很明显的地区差异:
南德巴伐利亚地区 ---- 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 北德 ---- 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
以至16世纪初,迟迟不能形成有影响的风格。
基本特点三、材料品质
精良,采用德国原装进口的材料和新技术,关注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
基本特点四、注重细节设计
北京印象的窗台下沿采用特别配置的 “披水 板”,也是德国住宅所特有的,在混凝土上加 了一层不生锈的铝制金属板,能挡住雨水污染 墙面;北京印象是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奥托·施 泰德勒设计的。
基本特点五——由德国设计大师担纲设计
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实的砖石墙、窄
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修 长花窗都是德式建筑的风格元素。
空间营造:
德式建筑简洁大气,非常注重人的活动空间,无论内外部都通过有层次 的空间营造(走廊、中庭、院落等)来满足人的需要。 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和艺术高度,对精确、尺寸性的到位有极高的要求。
弗赖堡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
圣· 彼得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巴罗克式建筑
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 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这 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 建筑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 克风格有于教堂有德国建筑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 丽堂皇的豪华感。 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洛可可
小花,也能营造一个古朴的 角落。能让你清晰地感受到, 时光仿佛在你面前停滞。世
事的繁杂已经消失无踪,生
命的蓬勃会让你感动 。
德式风情园林要点分析:
1、 秩序:秩序的力量 挑选优质的石材,和精选的植物,经过修剪,洗刷,培植。 2、 层次:泾渭也分明 原生态的绿草,百花齐放,万物生长,不需要设计师的改动,只是在此 基础上为每一类花草精心排序。 3、人性:以你为中心 不管你坐到哪儿,阳台?窗口?卧室?休闲椅?水廊前?时尚广场上? 在你生活的地方,风景总是以你为中心向外辐射。
精致典雅的德国住宅建筑风格,设备先进,面积宽敞,环境幽雅, 故国际上有“吃在中国,穿在法国,住在德国”的说法。
综上,解读“德式风情” 要素:
●社区与城市的互动。 德国的小区一般比较注重从大的城市规划角度来做建筑,而不是把小区建 成独立的区域,割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追求细致的人性化空间。 建筑通过有层次的空间营造出满足人的需要。这些空间可以包括走廊、中 庭、 院落等等。 ●不追求纯粹的容积率。 以尊重人性与实现效率的微妙平衡,做出“近人”的尺度。 ●追求工业设计。 对精确、尺寸性的到位有极高的要求。不仅施工到位,选用真材实料,并 且在细节处理上精益求精。
德国现代建筑, 简朴明快,色彩庄重, 重视质量和功能, 在现代世界建筑上,
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建筑欣赏
德国建筑欣赏
德国建筑欣赏
【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
关键词:工业美感;风格元素;空间营造
工业美感:德式建筑表现出高度的规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
风格元素:
清晰的转角、简洁的造型、精确的比例、功能的强调以及良好的施 工品质给人光洁而严谨的整体感觉。
德式风格建筑专题研究
2012.1.16
目 录
一、风格起源 二、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 三、建筑特点解析 四、德式园林解析 五、青岛与德国
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整个城市建筑整齐、市容美观。
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古迹名胜,特别是 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
这正是德国特有的建筑风情,表现出高度的规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
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有明显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 的、巴罗克式的、古典主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风格。
罗曼式的建筑风格:
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外表轮廓分明,厚实的砖石墙、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门窗和拱 卷采用半圆型、桶型或交叉拱顶,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感觉。 代表作:沃尔姆斯大教堂、施佩耶尔的纪念教堂
德国的景观是综合的理性化的,按各种需求、功能以理性分析、逻辑 秩序进行设计,景观简约,反映出清晰的观念和思考。 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按照既定的原则推导演绎,它不可 能产生热烈自由随意的景象,而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深 沉、内向、静穆。 自然的元素被看成几何的片断组合,但这种理性透出了质朴的天性, 来自黑森林民族对自然的热爱,自然中有更多的人工痕迹表达,自然 与人工的冲突给人强烈的印象,思想也同时得到提升。
【建筑特点解析】
关键词:明快、简单、准确、高度理性化
德国建筑崇尚功能主义设计
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中的民主特色,并反复提倡“优良造型的 原则设计遵循理性原则、人体工学原则、功能原则。 德国产品设计的总体特点:明快、简单、准确、高度理性化。 德国建筑设计界注重创造高质量的建筑环境,从外形、功能、材料到细节等,其 是在生态方面还国际居于领先地位。
勃 兰 登 堡 门
文艺复兴式
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 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 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 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
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
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 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 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
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
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 宫邸和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
德国到处都是森林河流,墨绿色延绵无际。 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他们更尊重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规划,使景观确实体现真正冥想的空间或“静思 之场所”,它迫使观者去进行思考,超越文学、历史、文化常规,不 断地对景观进行理性分析,辨析出设计者的意图及思想。
●不仅研究建筑物的本身,甚于对理念的研究。不是先编制理念,再根据理 念去设计产品。
●建筑外形简洁,多用直线条,整体形状敦实。 ●注重节能与环保。
国内知名案例分享
深圳金地·龙梅镇
深圳金地·梅陇镇
上海金地·格林郡
北 京 卡 尔 生 活 馆
德国风格 天津万科·假日风景
总体而言,德式建筑风格是最历久弥新
式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
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
维尔茨堡主教宫
古典主义:
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 代希腊罗马文化。 在建筑上以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 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代表作:柏林的勃兰登堡门
的,即使经历百年,这种建筑风格也不
会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会随这岁月的积
累变得更加珍贵。
【德式园林】
人为痕迹重,突出线条
设计理念:德意志民族的性格里,好像有种大森林的气质:
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必备元素 修剪 设计
搭配
歌德曾说过:德意志人就个体而言十分理智,而整体却经常迷路。 理性主义、思辨精神和严谨而秩序,这已经成为德意志民族精神中 的一部分。 从二十世纪初的包豪斯学派到后来的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都能清晰 而深切地体会到德国理性主义的力量。
工业美感。
随处可见的清晰的转角、相对简洁的造型、精确的比例、功能 的强调以及良好的施工品质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光洁而严谨。 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实的砖石墙、 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
嵌的修长花窗都是德国风情的建筑元素。
还有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 雕刻的教堂和宫殿建筑。
德国先哲们的智慧,日尔曼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德语的僵硬 与一丝不苟,让我们对德国的印象似乎只有理性。 但是当我们深入德国的生活,莱茵河畔音乐大师的灵感,慕尼 黑啤酒屋的豪饮,白雪掩映的古堡的神秘,又无一不在印证着 德国的率真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