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化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掌握中药化学的知识,对于理解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和药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中药的来源、化学成分和药物代谢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个方面。

1. 植物药:植物药是指以植物全草、根、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等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例如,黄连、当归、枸杞等都是常见的植物药材。

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多种物质。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身体组织、分泌物或器官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例如,鹿茸、牛黄、熊胆等都属于动物药材。

动物药的主要成分有多种蛋白质、多肽、多糖等。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以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例如,石膏、硫黄、朱砂等都是常见的矿物药材。

矿物药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物质,如氧化物、硫酸盐等。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多种物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

例如,鸦片中的吗啡、罂粟中的吗啡碱等都属于生物碱。

生物碱的结构多样,具有镇痛、镇静、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2. 黄酮类:黄酮类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例如,柴胡中的柴胡素、葛根中的黄酮苷等都属于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复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3. 皂苷:皂苷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

例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都属于皂苷。

皂苷的结构多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菌、驱虫、镇痛等多种生物活性。

例如,薄荷中的薄荷脑、丁香中的丁香油等都属于挥发油。

挥发油的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知识也是中医药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的桥梁,其有机碱性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紧密相关,常见的有麻黄碱、黄连素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学成分,其常见类型有类黄酮、异黄酮等。

3.挥发油:挥发油是很多中药中具有药效成分的重要类别之一,常见的有薰衣草油、柠檬油等。

4.聚糖类物质:聚糖类物质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植物、菌类、动物体内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具有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中药提取及分离1.溶剂提取法:常见的有超声波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分子量较低、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提取。

2.微波辅助提取法:常见的有水煎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易破坏化合物的提取。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该方法适用于提取极少量的高价值化合物。

4.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可用于分离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又称液态色谱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析技术之一。

三、中药提取及纯化的质量控制1.纯度:纯度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占总量的比例,是衡量中药提取及纯化质量的重要指标。

2.特异性:特异性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对其他成分的影响较小的特点。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药物在贮藏、加工、运输等环节中不易分解、降解和失去活性的性质。

4.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是中药提取及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应通过化学处理、物理分离等手段减少其含量。

以上即是中药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提取及分离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

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复合途径2、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溶剂的选择:相似相溶,最大限度提取所需化学成分,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

溶剂:亲脂性、亲水性、水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挥发性成分(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4)其他方法: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3、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的不同)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分离极性大的—正丁醇-水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极性小的—氯仿(乙醚)-水沉淀法(可逆):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液体沸点不同):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分子蒸馏膜分离法(高分子膜)(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升华法:小分子生物碱、香豆素结晶法: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选择适宜的结晶溶剂: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着差别,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应,沸点适中。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原理):葡萄糖凝胶SephadexG亲水性、羟丙基葡萄糖凝胶亲水性亲脂性(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凝胶。

中药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沉淀法:基于有些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入某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溶液中析出的一种方法。

2.香豆素: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3.有效成分:中药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表临床疗效的,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来表示,并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4.低聚糖:又称寡糖,是由2~9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为单糖,如蔗糖和棉子糖。

5.盐析法:在混合组分的溶液中加入易溶于水的无机盐,最常用的是氯化钠,至一定浓度或饱和状态,使某些重要成分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或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来。

6.苷类化合物: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7.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8.三萜苷类化合物:三萜与糖结合而成的苷类,多数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故被称为三萜皂苷。

9.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持久性的似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甾体皂苷。

10.植物甾醇为甾体母核C17为侧链是8-10个碳原子链状侧链的甾体衍生物。

11.鞣质是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问答题:1、化学鉴别:黄酮显色反应 P138\A B C2、游离醌类的分离方法P81酸性: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依次填入大黄酸或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原理:采用ph 不同的碱性水溶液(碱性由小到大)进行萃取、蒽醌依酸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被萃取出来,再酸化得到沉淀。

3、a 、槐米的主要有效成分:芦丁b 、用碱溶酸沉提取该有效成分的的原因:芦丁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较多酚羟基,具弱酸性,易溶于热碱中,酸化后又析出。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题(含规范标准答案)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题(含规范标准答案)

函授《中药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强心甘:存在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管体化合物。

2菇类及挥发油:菇类是指具有(C5H8) n通式以及其含氧和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储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3苯丙素化合物: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 - 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4碱性皂和酸性皂昔:①管族皂昔,其皂甘配基是螺管烷的衍生物,多由27个碳原子所组成(如著薪皂甘)。

这类皂昔多存在于百合科和薯藤科植物中。

②三菇皂昔。

其皂甘配基是三菇(见菇)的衍生物,大多由30个碳原子组成。

三菇皂昔分为四环三菇和五环三菇。

这类皂昔多存在于五加科和伞形科等植物中。

三菇皂甘又叫酸性皂甘。

5PH梯度萃取:PH梯度萃取法是分离酸性、碱性、两性成分常用的手段。

其原理是由于溶剂系统PH变化改变了它们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了它们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

6生物碱: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在存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

7多糖:多糖是由糖昔键结合的糖链,至少要超过10个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可用通式(C6H10O5) n表示。

8糅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9香豆素:学名-苯并比喃酮,可以看做是顺式邻羟基肉桂酸的内酯,它是大一类存在于植物界中的香豆素化合物的母核。

10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药中医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它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和必要的结构改造,有效成分的生源途径等。

11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默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二、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说明每类成分的名称(可多选)A.生物碱、B.黄酮、C.香豆素、D.木脂素、E.甘类、F.强心甘、G.二菇、H.三菇、( )(E 、F )三、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1 .昔类根据昔键原子的不同可分为: 氧昔、 氮昔、 硫昔、碳昔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各类化合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合成脂肪酸类、分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符合途径2、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3、常用提取溶剂的分类与极性:4、分类:通常分三类:水类;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5、水类还包括酸水、碱水;6、亲水性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7、亲脂性有机溶剂为正丁醇后所有的。

溶剂提取法:(1)溶剂的选择(相似相容)溶剂的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2)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其他方法: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取代基极性大小: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8、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致方法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的不同)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分离极性大的—正丁醇-水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极性小的—氯仿(乙醚)-水沉淀法(可逆):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沸点不同)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溶剂的选择:a 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著差别b 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应a 沸点适中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队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果绿色谱(分子筛原理)(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分解离度)(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固定相:十八硅基硅烷、C8键合相流动相:甲醇-水、乙睛-水4、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1)物理常数的测定: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比重(2)分子式的确定(3)化合物的结构骨架语官能团的确定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炭分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糖和苷的定义,构型,分类和显色反应;苷键裂解的方法:酸水解法,酶解法和氧化开裂法;苷的提取方法和注意事项;苷键构型的确定方法(一)糖类化合物1、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2、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3、结构类型:Fischer式(C1-OH与原C5或C4-OH):相对构型—顺式为α,反式为β绝对构型--向右为D型,向左为L型Haworth式(C1-OH与C5或C4上取代基之间的关系):相对构型--同侧为β,异侧为α绝对构型--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二)苷类化合物1、苷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2、苷的分类1)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溶解度小,难溶于水)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醇苷--是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的苷。

如红景天苷酚苷--是通过酚羟基而成的苷。

如天麻苷。

酯苷--苷元以-COOH和糖的端基碳相连接的。

如山慈菇苷A氰苷--是指一类α羟腈的苷。

如野樱苷、杏仁苷吲哚苷--吲哚醇中羟基与糖缩合,如靛苷氮苷:糖上的端基碳原子与苷上的氮原子连接而成—巴豆苷碳苷: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芦荟苷硫苷: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硫基缩合而成的苷—黑芥子苷△苦杏仁苷在人体会缓慢分解生成不稳定的a-羟基苯乙腈,进而分解成为具有苦杏仁味的苯甲醛和氢氰酸。

小剂量口服时,由于释放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而镇咳,大剂量时因氢氰酸能使延髓生命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并能抑制酶的活性而阻断生物氧化链,从而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2)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3)苷在植物体的存在状况分: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的苷(杏仁苷)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苷(野樱苷)4)根据糖的名称分:葡萄糖苷、去氧糖苷、木糖苷5)连接单糖基的数目分: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6)按照糖连接的糖链数:单糖链苷、双糖链苷7)按照理化性质或生理活性分类:皂苷、强心苷等3、苷类的性状:多数固态、无色、无味,个别有色、有味4、苷类的旋光性:多为左旋,水解后生成糖呈右旋5、苷类的溶解性:苷-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苷元-亲脂性6、苷键的裂解: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氧化开环(1)酸催化水解:试剂――酸(盐酸、硫酸、乙酸等)、溶剂――水或稀醇水解难易的规律:aN-苷>O-苷>S –苷>C-苷b呋喃糖苷>吡喃糖c酮糖(呋喃结构)>醛糖d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e 2、3-去氧糖苷 > 2-去氧糖苷 > 3-去氧糖苷> 2-羟基糖苷> 2-氨基糖苷f 芳香属苷>脂肪族苷避免苷元脱水-难水解、对酸不稳定:①两相水解法、②改变水解条件(2)碱催化水解:具酯性质苷可发生碱水解:酯苷、酚苷、稀醇苷、β吸电子取代的苷(3)酶催化水解:专属性很强:特定酶只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条件温和:①保护糖和苷元结构②保留部分苷键得次级苷(4)乙酰解反应:特点: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用途: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易难顺序:1→6﹥ 1→4﹥ 1→3 ﹥ 1→2(5)氧化开裂法:最常用Smith降解法反应过程:①试剂 NaIO4 --- (邻二羟基)→二元醛②试剂 NaBH4 --- (二元醛) →二元醇③室温下酸水解产物:丙三醇,羟基乙醛,苷元,甲酸(三)苷类的提取与分离1、苷类的提取:提取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a 破坏酶①加温、沸水煮(>80℃)②加乙醇(>60℃)或加甲乙醇提取③加碳酸钙或硫酸铵处理④烘干药材(< 60℃)b 避免酸、碱接触c 溶剂的选择①多用乙醇、甲醇、醋酸乙酯②沸水不宜用于含淀粉多者,有时用含有机酸缓冲剂控制pH以防水解③亲脂性强者用氯仿等亲脂性溶剂2、苷类的分离:溶剂法、大孔树脂法色谱法:吸附色谱吸附剂:常用氧化铝和硅胶洗脱剂:氯仿—甲醇、氯仿—甲醇—水(四)糖和苷类的检识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含有糖或苷类菲林反应和多伦反应: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五)苷类的结构研究苷键构型的确定: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M]D=[M]D(苷)-[M]D(苷元)利用NMR谱: J=6~9Hz → d,β;J=2~3.5Hz → d,α第四章:醌类化合物(quinoids)掌握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及其分类;2、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3、掌握PH梯度法应用于蒽醌化合物的分离;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特征及其应用;5、熟悉蒽醌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制备,大黄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鉴定方法;一、分类与结构:1.苯醌类: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如黄精醌2.萘醌类:分为α(1,4)、β(1,2)及amphi(2,6) 如紫草素3.菲醌类:分为邻醌及对醌如丹参醌4.蒽醌类:单蒽核醌(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茜草素型—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蒽酚、蒽酮)双蒽核类(二蒽酮类、二蒽醌类、去氢二蒽酮类、日照蒽酮类、中位萘骈二蒽酮类)二、物理性质:1.苯醌和萘醌多游离,蒽醌多成苷,难结晶2.游离醌类一般有升华性3.游离醌类极性小,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4.醌类化合物母核上随着酚羟基等助色团的引入而呈一定的颜色三、化学性质:1.酸性:含-CO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故可从有机溶剂中依次用5%碳酸氢钠、5%碳酸钠、1%氢氧化钠及5%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目的2.微弱的碱性:溶于浓硫酸中成羊盐再转成阳碳离子,同时颜色显著改变四、颜色反应:五、提取 1.有机溶剂提取法 2.碱提酸沉法(提取具有游离酚羟基的醌类化合物) 3.水蒸气蒸馏法六、分离和检识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注意一般羟基蒽醌类衍生物及其相应的苷类在植物体多通过酚羟基或羧基结合成盐,必须预先加酸酸化使之全部游离后再进行提取2.游离蒽醌的分离 1)pH梯度萃取法2)色谱法:吸附剂用硅胶,不用氧化铝,避免与酸性的蒽醌类成分发生不可逆吸附而难以洗脱3.蒽醌苷类的分离1)色谱法: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2)溶剂法:一般用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将蒽醌苷类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4.理化检识一般利用Feigl反应、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和Keisting-Craven反应来鉴定苯醌、萘醌。

利用Borntrager 反应初步确定羟基蒽醌化合物;利用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鉴定蒽酮类化合物5.色谱检识1)薄层色谱:吸附剂:硅胶,聚酰胺蒽醌类及其苷在可见光下多显黄色,在紫外光下则显黄棕、红、橙色等荧光,若用氨薰或以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3%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喷之,颜色加深或变色。

亦可用0.5%醋酸镁甲醇溶液,喷后90C加温5分钟,观察颜色2)纸色谱:蒽苷类具有较强亲水性,采用含水量较大的溶剂系统,才能得到满意结果七、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一)化学方法:1.锌粉干馏:现已少用2.氧化反应:常用碱性高锰酸钾或三氧化络,通过氧化产物的分析,判断取代基的有无及位置3.甲基化反应:羟基对甲基化反应的难以顺序:醇羟基、α-酚羟基、β-酚羟基、羧基常用的甲基化试剂:重氮甲烷、硫酸二甲酯、碘甲烷4. 乙酰化反应:乙酰化的能力强弱:CHCOl>(CH3CO)2O>CH3COOR>CH3COOH羟基乙酰化,以醇羟基最易乙酰化,α-酚羟基则相对较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