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

合集下载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班级:2013211605姓名:刘丛娜学号:2013212283在看《巴黎圣母院》之前,我一直在想音乐剧究竟是什么。

艺术学者们将它定义为一种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的艺术。

从未接触过音乐剧的我一直无法揣摩透其中深意,但看完《巴黎圣母院》我想我有些明白了。

这部音乐剧分为两幕。

第一幕从“大教堂时代”开始由葛林果主唱,刚开始的声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对巴黎建筑群所描写出史诗般的感觉,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棱角分明,很符合一个法国行吟诗人的浪漫气质,使开场的演出很让人的眼睛为之亮起来,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

然后是“非法移民”由克娄潘演唱,将那些无家的游民的真实写照唱了出来,他们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阶级和不公平带来的,所以克娄潘的强调是和义愤填膺的是充满了抗争和控诉的,正如他在后面的几出戏中都唱到了“控诉”“推翻”字样的唱词。

“弗侯洛的出场”仿佛就是在预示悲剧。

弗侯洛扮演者的唱腔不是很能让人一听就记住,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能感到他声音是被压抑了的,听到他压抑的灵魂虽然是博学的,是近乎于神人的,但是却能分明的听到他的声音的最下层是无助的,是人性的。

然后“波希米亚的女郎”艾丝梅拉达的出场让人为之激动,毕竟她太美了,看着她的舞姿,我就不由得感受到了那个在广场上舞蹈,充满了活力,美丽,善良,无暇的女子。

在“愚人教皇”中,卡西莫多出场了,他的外貌相信所有看过原著的人都能大概的想象出来,但是他怎么走路,怎么敲钟,等等他动作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到他借助手臂的挥舞来做走路的动力时,一切就豁然了。

但是一想到他即将在两个小时后的悲惨结局,又让我很为他伤怀。

他的声音有一点的嘶哑,但这时却是显得无忧虑的,比之见到了艾丝梅拉达及以后不能的到她的爱的悲痛欲绝,愤恨上帝的不公的声音要让人欣慰得多。

第二幕由“佛罗伦萨”开始,两位唱者声音交融,嘹亮。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让人痴迷的音乐剧,它的剧情曲折动人,演员的演技精湛,音乐的旋律动人心弦。

作为观众,当我在2024年欣赏这场音乐剧时,我深深感动并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剧中的剧情扣人心弦,紧张悬疑。

故事背景设定在十四世纪的巴黎,讲述了一段扭曲的爱情故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和费尔巴朵。

卡西莫多是一位长相丑陋的钟楼看守,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内孤独地生活着。

而埃斯梅拉达,则是一个美丽而天真的年轻女孩,她身上带着神秘的面纱,让人无法预测她的真实身份。

故事的发展随着卡西莫多的爱慕和妒忌的情感逐渐升温,恶棍的阴谋也逐渐浮出水面。

观众可以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整个剧情如同画卷般展开,让人过足戏瘾。

其次,演员们的演技精湛,使剧情更加真实感人。

音乐剧的演绎需要演员们具备高超的歌艺和舞蹈技巧,同时还要有出色的演技。

在这场音乐剧中,演员们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演技,他们用嘹亮的歌声和精彩的舞蹈,将角色的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观众。

卡西莫多这个复杂而内敛的角色由一位资深演员扮演,他真实地表达了角色内心的痛苦和复杂情感。

而埃斯梅拉达则由一位年轻演员饰演,她纯净的音色和灵动的身姿,赋予了这个角色以魅力与神秘。

而费尔巴朵这个恶棍角色,则由一位实力派演员狠辣演绎,让人忍不住对他的心计和阴险佩服不已。

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使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音乐的旋律令人难以忘怀,流淌在心底。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它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剧情的发展,增加情感的共鸣。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旋律激荡着观众的情感,使人忍不住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中充满了悲伤与希望,激烈与温柔,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述说着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埃斯梅拉达的主题曲《人生圣洁之歌》,这首歌曲充满了悲壮与坚韧,唱出了一个坚强女子的心声,在剧中引起了观众们的一阵阵掌声。

总之,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特色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特色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特色《巴黎圣母院》是另一部改编自法国名著的同名音乐剧,它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剧,在基本音乐剧框架中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巧妙地将美声唱法和摇滚乐有机地联系起来,动人的旋律令人百听不厌。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巴黎圣母院》特色的相关内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特色(一)与众不同的音乐剧: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

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

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

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

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

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

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 , ,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

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

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下面是关于电影电视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

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

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最佳导演年度奖”、“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

《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

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

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

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

(完整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

(完整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与美、英系的传统音乐剧相比,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确实显得有些“另类”。

最扎眼的是歌唱演员嘴边挂着的麦克风,如此大型的制作,难道连几个“小蜜蜂”(藏在服装或头饰中的无线话筒)都舍不得买?还有就是不用现场乐队而用“卡拉OK”(原意为“空的乐队”),有些段落的音响中还用了很大的混响,虽还不致于刺耳,但总让人想起KTV包房中的那种声音。

再听听音乐,多为短小的歌谣体,演员每唱完一段,都可以享受一下观众的掌声。

不象刚看过的《悲惨世界》,贯穿性的主题非常清晰、结构上也有些连续性和发展性的意思。

相对于美国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大制作,笔者对欧洲文化素有好感(看了不少这些地区的艺术影片以及一些富有创意的歌剧、清唱剧和舞剧制作后所形成的迷信)。

尽管与美、英相比,法国音乐剧还仅仅是新秀,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这种属于大众文化层面的艺术形式中也必然会有所体现。

笔者对《巴黎圣母院》所进行的音乐解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

一、结构整部作品的结构由两个因素来整合,一是以节奏强烈、情绪激烈、舞台画面较为喧闹的群舞合唱场面来作为结构上的支撑点。

如第一幕中吉普赛人的《异乡人》、《愚人节》、吉普赛人营地《我们都是兄弟》、卡西莫多的游街示众、以及“爱之谷”等。

第二幕中有吉普赛人在教堂前的申诉、进入教堂解救艾斯美拉达、以及最后被镇压的场面等。

另一个因素是作为叙述者的诗人甘果瓦,他在第一、二幕开场时的两段序歌和第一幕结束时的《命运》,象是为整个作品所镶嵌的“边框”(关于这种边框的表现意义,容后再叙)。

他的唱段有时还会与上述的第一种结构因素相交织,共同担负起“转场”的作用。

如第一幕中《愚人节》和“爱之谷”场面等。

另外两段独唱(第一幕中的《巴黎的城门》、第二幕中的《天上的月亮》)也分别出现在非常重要的结构部位。

这些框架性因素不仅提供了戏剧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也有效地控制了戏剧的发展节奏和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相对较为舒缓的歌谣曲形成对比。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分析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分析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

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的小说。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巴黎圣母院》剧团成员包括24位艺术家、7位音乐剧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1993年,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继他响誉世界的音乐剧Starmania 之后又开始着手改编法国19世纪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

之后的1994-95-96三年他同著名作曲家李查德、勾强特(Richard Cocciante)合作创作了包括12首主打歌曲3个小时音乐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从1977年他们开始选择导演和制作人,最后他们决定聘请著名加拿大导演吉勒、马于(Gilles 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最著名的制作公司"Charles Talar演艺制作公司"全权出资制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并于1977年成立《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

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备受瞩目的音乐剧,它以它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壮丽的音乐以及精湛的演员表演成为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能够观看这部音乐剧,并被它深深打动。

以下是我对于《巴黎圣母院》这部音乐剧的观后感。

首先,我必须赞美这部音乐剧所呈现的精彩故事情节。

剧情以维多利亚时代的巴黎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夏尔·德·舍鲁瓦对于美丽女歌手艾斯美拉达的爱慕之情,以及他与巴黎圣母院的怪人之间的纠葛。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情感冲突,让观众十分投入。

同时,剧中也渗透着一些深刻的社会思考,如人与社会的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等。

这使得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这些问题。

其次,音乐剧的音乐无疑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

音乐剧中的音乐充满了激情、感染力和力量,它们将故事和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既能体现角色的特点,又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时间与幸福的差距》这首歌曲,它以它深情的旋律、悲伤的歌词和精湛的演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每当这首歌曲响起,观众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和回忆之中。

此外,这部音乐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精湛的演员表演。

每一个角色都被演员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能够投入到剧情中去。

尤其是主演夏尔·德·舍鲁瓦和怪人角色的演员,他们的演绎让人难以置信。

夏尔·德·舍鲁瓦一方面展现出了一个英俊、浪漫的单位,另一方面又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怪人角色则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这些出色的演员表演成为了这部音乐剧的一大看点,也让观众对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共鸣。

总结来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

它以它精彩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以及出色的演员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爱与美、痛苦与迷茫的对冲,也可以思考一些深刻的社会议题。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听了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以其精彩的演出和感人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震撼。

首先,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巴黎圣母院的布景和舞台设计。

在音乐剧中,巴黎圣母院的舞台被再现得栩栩如生,壮丽的建筑和细节完美地呈现出来。

无论是大教堂的雄伟壮观还是地下室的阴暗神秘,每一个场景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整个舞台的设计更是将观众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巴黎圣母院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音乐剧中的演员表演也令人赞叹不已。

每一位演员都展现了出色的演技和才华。

主角卡西莫多的形象在剧中被完美地诠释出来。

他的音乐天赋和内心的矛盾让观众们感同身受。

而菲比琳娜的美丽和坚强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员们的声线和唱功都非常出色,配合上动人的音乐,每一首歌曲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中的舞蹈和编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的节奏明快而优雅,将故事情节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流畅而精准,让观众看得着迷。

整个剧目的编排紧凑而有序,无论是场景的切换还是节奏的控制都非常出色,使得整个音乐剧更加引人入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也让我深深感动。

故事发生在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卡西莫多的爱情故事和内心的挣扎。

卡西莫多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但因为他相貌丑陋,始终被社会所排斥。

然而,在与菲比琳娜的相遇之后,卡西莫多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尽管他们之间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悬念和冲突,让观众们倍感紧张和期待。

而音乐剧中传递的主题也使我深思。

它让我意识到了外貌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美和价值。

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他的音乐才华和善良的内心使得他深受大家的敬佩。

而菲比琳娜也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她用爱和激励改变了卡西莫多的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音乐剧传递了一个美丽的信息:真正的美是源于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赏析
杨sure
对于音乐剧,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我有幸这学期选修了这一门课,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堂课里,我们观看了几部音乐剧,而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改编自法
国著名小说家雨果所著的时代性小说《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剧。

小说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围绕人物卡西莫多为核心,以着重刻画几段不同的爱情,从而将宿命的悲剧提炼成爱的悲剧。

音乐剧则在延续了原作定下的悲凉基调的基础之上,借用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或自由,或压抑,或痛苦,或释然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小说,《巴黎圣母院》剧中角色与场面充满对立及冲突:倾慕与狂恋互相纠缠,誓言与背叛相互拆台,权利与占有互依而生,宿命与抗争连续不断,原罪与救赎充斥其中,沉沦与升华互相转换…… 美德与污秽在这里并存,道德与欲望在相对叫嚣。

《巴黎圣母院》这一音乐剧中,一大亮点就是其独特的法国舞台一一带给我们新鲜的听觉与视觉,展现出它不凡的魅力。

移动的方柱,抽象化的布景,绝对堪称舞台设计的经典,他们抛弃了沿用百年的歌剧布景规则,抛弃了群舞、干冰、甚至是绝对的主题曲一一显得此音乐剧更加纯粹,运用了与京剧布景技巧如出一辙的简化布景,用少量象征性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其中最令人过目难忘的恐怕就是用怪兽雕像象征巨大的巴黎圣母院,不仅充满了现代感,又渲染了整部歌剧的基调:强权下的压制,黑夜中的抗争,使我们感受到不屈的自由的灵魂在强权压榨欺凌的社会中叫嚣着抗争。

《巴黎圣母院》第二大特色就是它诗一般的语言及流行化的唱法,不但符合剧中各人物的性格,更使得音乐剧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艺术效果。

例如其中的《Le Pape des fous (愚人教皇)》、《Tu vas med ruire (致命狂恋)》、《Je revie ns vers toi (迷途知返)》,尤其是在音乐剧的最后一幕《Danse mon Esmeralda (舞吧!艾丝梅拉达吾爱)》,加西莫多这样唱道:
“时光流转
有一天人们会在地底发现
两具缠抱的骸骨
向整个宇宙宣告
加西莫多如何深爱着波西米亚女郎艾丝梅拉达
上帝将他造的如此丑陋
是为了帮他背十字架
只有死亡能将我们的名字结合
让我的灵魂飞翔离开这充满苦难的土地让我的爱融入宇宙之光舞吧,艾丝梅拉
达唱吧,艾丝梅拉达
再为我跳一支舞吧,艾丝梅拉达
我爱你至死不渝……” 一直跟着紧凑剧情的加西莫多的感情终于得到了倾吐,失去深爱之人时绝望的悲鸣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即使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能在他悲愤欲绝的歌唱中感受到那种“我爱的人已不在这世上,世界对我来说已别无可恋的”绝望。

《巴黎圣母院》的第三大特色即是场景的安排。

其中有一幕卡西莫多、腓比斯及弗娄罗分足鼎立的场面,卡西莫多的粗噶,腓比斯的华丽轻浮,弗娄罗的爱欲交横,三大声线相互交织,从跪倒在地的卡西莫多到挺拔站立的腓比斯,从最卑微的到最轻狂的,体现出一种逐渐变质的爱慕。

还有在《 The Bell 》中,当卡西莫多对着自己所心爱的大钟们诉说自己的爱慕之意时,三座大钟从天而降,里面的钟摆各由
一位特技演员扮演。

他们奋力的摇晃着大钟,配着大钟仿佛因为他们而有了生命,巨大的钟鸣声呼应着演员澎湃的激情,加上卡西莫多近似嘶吼的倾吐爱意的歌声,无望的爱情令人凄叹。

《巴黎圣母院》整部歌剧中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是剧中那些个性鲜明,造型各异的角色,这就不得不提到演员们的表演了。

在剧中的“流浪的游吟诗人”——及整部
故事的叙述者,一记简洁的吉他拨弦,引出了诗人气定神闲的叙述,伴随着意想与诗韵,我们听他娓娓道来,在他那种抒情柔美但又不失刚强的表演过程中又不由得
令人产生一种无法言语的厌恶感,就像在温阳的冬日还要感受北风的凛冽一样让人难受,他的开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整部歌剧的情感变化,奠定了整部歌剧的情感
基调。

而加西莫多的扮演者一一演员Garou,在本剧中由始至
终都是一个驼背弯腰,长相丑陋的卑微形象。

他的表演十分到位的表现了加西莫多
这一个卑微的、弱小的身体中存在的善良的灵魂中的力量与强烈的对自由的渴望。

在《愚人庆典》中, Garou 用他纯真的笑容将卡西莫多极度渴望被承认、被认知、小心翼翼、渴望温暖的内心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音乐剧中的扮演腓比斯的 Patrick Fiori 一开口,原著中花花公子的懦弱顿时被一扫而空。

这一幕的杀气腾腾道下一幕
的优美,伴随着腓比斯梦呓一般的轻声细语:“你来自何方,美丽的异国姑娘,你是天上抑或人间的精灵?美丽的天堂鸟啊,你为何来到这里?”充分显示出了腓比斯不
知身在何处的迷茫。

而《致命狂恋》中,副主教弗娄罗的扮演者 Daniel Lavoie 的激
烈表演更令人赞不绝口。

在这一段中,他不断地狂乱地行走,他在石柱后面偷望井边的艾丝梅拉达,他一边想要触摸美人,一边想要抵制这个诱惑,几经徘徊,几经犹豫,信仰与爱欲相互交缠最终他低吼着“你会毁了我” ,撕心裂肺,其痛苦不亚于高声嘶叫,所有的挣扎都烟消云散,爱欲终究战胜了信仰,此后种种疯狂举动皆因此而来。

因此,不得不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绝对堪称经典之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