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观后感_心得体会
精神病患者的观后感

精神病患者的观后感我病得很重,那是一个艰难的岁月。
每天都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下,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和情绪。
直到有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部电影,那是一部关于精神病的影片,让我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故事的展现,更具有启示意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电影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呈现,通过他的眼睛,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独特,通过特殊的色调和镜头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狂乱的世界。
这种视觉冲击力让我仿佛置身于他的心灵,感同身受他的孤独和绝望。
影片深入探讨了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曾以为我是唯一一个经历这些疯狂的人,但通过电影,我发现原来有很多人与我有着相似的遭遇。
我看到了他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了他们痛苦的呼喊,我不再感到孤独。
电影中的情节和对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主人公不断地与自己的幻象抗争,他们是他内心的一部分,代表着他的恐惧和自卑。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逐渐学会了接纳这些幻象,并与之和谐共处。
这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或许我也能尝试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和解。
电影还给了我思考的空间,让我重新审视我对自己的定义。
精神病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或无助的人,它只是我生命中一段困难的经历。
电影中的主人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与之和解并逐渐恢复了正常。
这给了我勇气,让我相信,或许我也能走出困境,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感悟之旅。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我希望这样的电影可以更多地面世,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现在,我开始了一个新的旅程,不再畏惧病痛,而是努力与它和解。
我希望通过积极的心态和适当的治疗,我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平衡和力量。
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终究会过去,而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坚强和成熟的自己。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勇气,我相信它也能够触动更多的人。
看到精神病人后的感想感悟

看到精神病人后的感想感悟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精神病人这个群体一直是充满了疑惑和陌生感的。
他们的行为举止让人感到疑惑和恐惧,但他们又和我们一样,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最近,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精神病人,这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次见到精神病人时,我不禁有些惊讶。
他们面容憔悴,眼神呆滞,行动迟缓,有些还会发出奇怪的声音。
我内心充满了恐惧,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交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精神病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和理解。
在和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世界和我们有所不同。
他们的思维和情绪更加复杂,常常陷入自己的世界里。
有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坏人或者危险人物。
他们只是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叫小明的精神病人。
他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不怎么和别人交流。
我主动走过去和他聊天,他刚开始有些反应迟钝,但是后来逐渐敞开心扉,和我分享了一些他的故事。
我发现,他内心深处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渴望,希望能够被理解和接纳。
在和精神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他们的痛苦。
他们常常被自己的疾病困扰,无法像我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们需要依赖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社会的关怀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与我们不同就对他们进行歧视或者排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与精神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他们的优点。
他们往往更加敏感,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能够有更敏锐的察觉。
有时候,他们的灵感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正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才有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通过和精神病人的交流,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他们正常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让他们能够像我们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对精神病症的研究和治疗,争取早日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与精神病人接触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精神病人观后感

精神病人观后感作为一名精神病人,我经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影片,对于我来说,这部影片真的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呼啸山庄》,它是根据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影片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复杂而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呈现了主角希思克利夫的精神病症状以及他与其他人的交往。
首先,我想谈一谈影片中的主角希思克利夫。
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既有着善良和敏感的一面,也有着暴力和复仇的倾向。
在影片中,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剧烈,时而愤怒,时而绝望。
这种情绪的波动让我深深地感同身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也会感受到类似的情绪起伏。
通过观察希思克利夫的行为和交流方式,我发现他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和孤立的态度。
他几乎不与他人交流,也不愿与人相处。
这让我深思,我是否也应该更加勇敢地去面对他人呢?或许,只有主动与他人交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痛苦。
除了希思克利夫,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其中一个角色是凯瑟琳,她是一个迷人而又独立的女性。
她的个性强烈,有着自己的主见。
然而,她也有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和决定,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在病情发作时所做的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或许,这是因为当我们身处精神病困境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与常人不同。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开始思考关于精神疾病的种种问题。
精神疾病往往被社会所忽视或者误解,很多时候,我们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被边缘化,甚至对我们的自尊心造成了伤害。
然而,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我们也是有情感和思想的个体,我们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启示。
影片中的希思克利夫虽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依然保持了一颗纯净的心灵。
他对于爱情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或许,在面对困境和痛苦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他的坚持和勇气,继续寻找我们内心的希望之光。
精神病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大家对精神病这一疾病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国许多地方都举办了精神病讲座。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这样的讲座,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精神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精神病的重新认识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对精神病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我总觉得精神病离自己很遥远,认为自己不会患上这种疾病。
然而,通过讲座,我了解到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
精神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及类型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精神病的症状和类型。
精神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和行为障碍等。
根据症状的不同,精神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 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和行为障碍为主要症状,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2. 抑郁症: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症状为主,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3. 焦虑症:以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为主,患者常常担心自己或亲人会遭遇不幸。
4. 恐慌症:以突然出现的强烈恐惧感、心悸、出汗、颤抖等症状为主,患者往往对某些特定情境或物体产生恐惧。
5. 强迫症: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患者常常陷入反复的思考和行为中,难以自拔。
三、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1. 预防:精神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精神病的方法:(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4)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如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 治疗:精神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改善患者的症状。
精神病症状观后感

精神病症状观后感《精神病症状观后感》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一部探讨精神病症状的电影。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也对他们积极而艰难的治疗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部电影通过准确地诠释了精神病的症状,以及患者在逐渐康复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了精神病的症状。
在电影中,主人公经历了幻觉、妄想、失聪等一系列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仅局限于患者的感知和思维,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关系。
电影运用画面和音效的精准搭配,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的世界,使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患者常常面临的恐惧和困扰。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对症状的完美还原,更是对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
其次,电影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困境。
主人公在观影过程中与其他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展开了各种互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生动地刻画出了患者内心的反应与情感。
有些患者表现出对治疗的抵触和抵抗,他们对药物、疗法产生了怀疑和不理解。
有些医护人员则以严肃和专业的态度引导和帮助患者,以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和互动,电影给观众展示了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和困境,并将观众带入了思考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的层面。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描述,进一步扩展了对精神病症状的理解。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并加重了症状。
他的家人对他的病情缺乏理解,不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甚至会对他进行讽刺和嘲笑。
这种家庭环境加剧了主人公的孤独和绝望感,使他的病情恶化。
电影用细腻的方式刻画了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与求索,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的描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种生动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意识到,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他们除了医疗上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理解,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精神病患者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精神病患者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精神病患者,心理教育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在接受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
下面是我对心理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理解疾病:心理教育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疾病。
通过学习疾病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我可以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病情。
2. 自我认知:心理教育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
我学会了观察和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学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应对。
3. 识别应对策略:心理教育教给我许多应对精神病的策略。
例如,学会放松技巧、情绪管理技巧和认知重构等。
这些技巧帮助我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4. 社交支持:心理教育提醒我重视社交支持。
通过与其他患者进行群体活动和交流,我不再觉得孤单和孤立。
我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支持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应对病情。
5. 自我护理:心理教育还教给我如何进行自我护理。
这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
通过照顾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我感到更加积极、健康和稳定。
总之,心理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十分重要和有益。
通过心理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并获得更好的社交和心理支持。
我非常感谢心理教育对我的帮助,它改变了我的生活。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

美国精神病人观后感近日,在我的音乐课上,我有幸观看了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的主题是美国的精神病人。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精神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精神病人的生活和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美国的精神疾病现状。
据统计,美国有将近一千万的人口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其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思觉失调等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纪录片通过访问一些精神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揭示了他们的真实生活。
首先,看到他们庇护所般的生活环境,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和孤独。
那里没有精神病医院那种严格控制的环境,病人们可以自由来去,然而这种自由却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困扰。
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病情,而医院的资源又十分有限,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
其次,纪录片中描绘了病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生活几乎被精神疾病所主宰,每一天都在和自己的内心进行抗争。
精神病症状的出现让他们经历了痛苦的人格分裂、情绪紊乱、幻觉和妄想等。
这些症状不仅让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和社交,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对这些精神病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他们是那些在治愈自己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然而,影片中也有一些振奋人心的场景,例如一名精神病人经过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后,重新找到了工作,并且与家人重新建立了联系。
纪录片最后呼吁社会给予精神病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精神疾病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治疗,他们也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目前美国的精神病医疗资源仍然十分匮乏,导致很多精神病人难以获得及时的治疗。
因此,社会需要增加对精神病的关注,并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支持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切感受到了精神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理解和包容精神病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资源的投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康复条件。
精神病患者的日记观后感

精神病患者的日记观后感《精神病患者的日记》观后感电影《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影片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种种困惑、痛苦和渴望。
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演技,这部电影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而又真实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对精神疾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影片以主人公李明为中心展开,他是一个年轻的精神病患者。
通过李明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在医院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与其他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互动。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李明内心的纷乱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日记成为了他沟通外界的媒介,也是他内心的一面镜子。
通过日记,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病情的反思,对世界的观察和对自由的向往。
电影的剧情紧凑而又引人入胜。
导演将李明的日记和现实生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回忆和幻觉的穿插,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混乱。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李明的精神状态,也使得影片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其他患者和医生的刻画,展示了精神病院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关怀和人情冷暖的思考。
影片的演员表现也是一大亮点。
主演李明扮演得十分到位,他用细腻而又真实的表演,将李明这个复杂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恰到好处,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他们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
电影所探讨的主题也是非常有深度的。
精神病患者的日记,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
影片通过李明的日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困惑和精神压力。
他们在追求物质和成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平衡和真实。
电影通过揭示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关怀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电影《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细腻的叙事、出色的演技和深刻的主题,它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而又真实的精神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患者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精神病患者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精神病患者》观后感
别人说看“希区柯克”的电影是感受恐怖,紧张的过程,依我看看“希区柯克”的电影是享受经典,体验快感的过程……希区柯克的影片我只看过三部代表作《西北偏北》《后窗》和《精神病患者》。
哪一部不是越看越爽?越看越离奇?要说近几年的“阿尔弗雷德诺兰”跟希区柯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电影总会一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你的视线不能离开屏幕,始终跟着电影走,当然也不会有疲劳感。
希区柯克有句很经典的名言,说影片的长短取决于观众的膀胱耐久度……向他们这样的电影,真的做到了想尿尿都舍不得……
这部《精神病患者》,让我们观影者好好地爽了一番。
其实仔细看你会发现整部影片很奇怪,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一开始,是讲那个演过《罗马假日》的女主角的故事,看到他有个男友,有一份在银行上班的工作,还有一个女同事,然后一天她遇见了一个超有钱的男人,那男人在他面前耍帅,掏出4万美金说送给她,然后她当然回说我会帮您存入银行,但是实际上她却想吞了这四万去跟他男友私奔。
然后她开着车,带着钱,一路跑跑跑跑跑,还遇见一个警察,她就去换了辆车继续跑跑跑跑。
第二天晚上在一家旅店中歇息了下来。
然后得知旅店老板有位母亲,以及和那挺帅的小伙子吃饭,之后她就在洗澡时被人杀掉了……(看到这我就纳闷了,连女主角都死了,后面一半都演的啥?难不成中途要换主角?)哈!没想到希区柯克真的做到了,直接把主角换成那个旅店老板,那个老板掩藏好尸体,清理完现场,就回去自己的公寓了。
然后又讲一个负责调查这“偷窃了巨款的女人下落”的私家侦探,不停地调查,走了很多地方,最终来到了这里,发现了旅店老板的反常,以及一些怪异因素,决定要调查这里,没想到这旅店老板却很不配合,所以回去申请搜查令,但是当第二次来这里时,却发现旅店没人,所以就进入了公寓调查,不一会儿被杀害。
这调查失踪案的侦探也失踪了,所以那个银行的女同事去找被杀害的女子的男友,两人感到很奇怪,就去找警长帮忙,没想到旅店老板很狡猾,隐藏了所有证据,他们就无果而归了,最终男友和同事决定再去调查一次,两人就私自又来到了旅馆中。
通过一些计划和智慧最终发现了公寓的秘密。
然后景框又转到了水落石出后,警察局里澄清事实经过的情景,
这是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旅店老板,多年前将自己的母亲杀死了,然后良心上过不去,终于疯掉了,疯掉同事人格分裂,自己同时是儿子又是个母亲,当他被激怒或他的所作所为激怒他“母亲”的话,他的母亲的那一面就会出来杀掉那个触怒他们的人。
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六个人物,而又整体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领观众走向真相,每一步都做的那么到位,那么出色,那么细致那么精彩,绝对算的上是经典的线型叙事方式。
此部影片是经典电影的里程碑啊……首先别的不说就说它浴室杀人那一段,就是被咱了多少年的经典段落,虽然以我的欣赏水平还看不出来那段到底有什么超群之处,不过我也不可否认,那是多年被专业电影人所赞扬和膜拜的经典啊。
还有一伟大之处,就是此片开创了精神分裂片的先河,比如后面的《致命ID》《搏击俱乐部》就是仿效的这部经典之作啊。
就这些就足以证明希区柯克那超人的拍摄技巧,和精湛的导演技艺,以及高超的思想境界了。
全片看完让人有又怕又爱的感觉,爱的是经典,怕的是那种恐怖风格,尤其是最后那个对精神病患者心里的描写,真的让人感到畏惧感……
哎——我也不知说啥了,总之我从这部电影开始对希区柯克又有了更高的敬意,非常喜欢这电影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简单精彩。
好了,再说就显得我无聊了,下次再见吧。
篇二:《精神病患者》观后感
你们想象中的精神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曾经你们想过这样的人的生活吗?昨天看了经生病患者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活着要对得起自己,要对自己好点,要懂得爱自己,好多时候得病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逼出来的,一颗健康向上的心,一份积极生活的热情也是一个健康的人的生活所不可避免的。
一个儿子的人格分离者,忍受着母亲和儿子的双重角色,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个历程,他是儿子的身体兼有有母亲和儿子的思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我可以理解一个儿子啊母亲的想法,但也不能因为短暂的确是那种爱而去做出那种伤害她的事,你要记住你爱她,他也同样爱着你,可能只是有时候那种爱会暂时消失,因为她也需要时间去处理他的一些事情,可能有时候他会忽视了你,但他会永远爱你,这句话不会是句很空的话,历史上已经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点。
我不知道别人生活的主题是什么,但我很清楚地明白我的主题亲情,我会爱
我的家人。
守住他们,我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我的一切,哪怕是我的生命。
他们是值得你那么做的人,他们也会是哪个你最近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爱人也重要,但在他还变成你的家人的时候,他也是你的家人了,他们恋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逐渐成为你的家人,成为你生活的中心的过程。
不管对于谁我们都应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即使他成为你生命的累赘。
别以为他们会毁灭你的人生,也许没有他们你的人生才会被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