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

(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

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害正(),宜放()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夫战国之际,诸侯并起,天下大乱,诸侯相争,各欲以强凌弱,以大吞小。

是时,智谋之士,纷纷出谋划策,以助其君,以定其国。

于是,各国史官,纪其事,载其言,汇编成册,是为《战国策》。

《战国策》者,记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之事,以其文辞华丽,辞藻丰富,故得此名。

其书成于战国末年,作者不详,或谓刘向所编,或谓汉武帝时所修。

然无论作者何人,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其所载之言,皆当时之声,故《战国策》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之重要文献。

《战国策》序,乃刘向所作,其文如下:盖闻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于是,智谋之士,纷然而起,各为其主,出谋划策,以定其国。

彼时,言辞锋芒,辩才无碍,智计百出,令敌国丧胆,本国强盛。

然而,岁月如梭,世事变迁,智谋之士,亦随时代而变迁,其所言所行,皆当时之需,后世难以效仿。

是以,吾辈后人,欲知战国之时,各国之政、军、经、文、外交,不得不读《战国策》。

夫《战国策》者,载战国之事,记战国之言,述战国之智,以其文辞之美,见战国之世。

观《战国策》,可以知当时之风俗,可以见当时之政治,可以识当时之人才,可以悟当时之智慧。

夫《战国策》之文,辞藻华美,语句隽永,读之令人陶醉。

然而,其中所言,皆当时之实,非虚言妄谈。

观其文,可以知战国之时,智谋之士,如何以智取胜,如何以谋治国。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启迪智慧,学习治国之道。

夫《战国策》之作,虽非一时之作,然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

自刘向编撰以来,历代学者,皆以此书为研究战国时期之重要依据。

然《战国策》之作,非为一国之史,亦非为一国之策,乃为一时之策,为一代之策。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当时之背景,当时之风俗,当时之政治,当时之人才,当时之智慧,为参照,以理解其文,以悟其道。

总之,《战国策》者,战国时期之智谋之书,亦为后世之治国之书。

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史为鉴,以智为舟,以谋为桨,以勇为帆,以德为舵,以达治国平天下之目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2,《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3。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4,而疑其不可考者5,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6,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7,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8。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9。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10!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11,其变固殊12,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来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事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13,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14,岂好为异论哉15?能勿苟而已矣16。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17;其设心注意18,偷为一切之计而已19。

故论诈之便20,而讳其败21;言战之善,而蔽其患22,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23;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24,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25。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26,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7,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28”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29,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30;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31?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32,有为墨子之言者33,皆著而非之34。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战国策目录序

战国策目录序

•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 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 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 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 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曾巩为 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 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 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 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 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 推崇。 •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和《隆平集》传世。
• (一)、实词 • 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 • 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 • 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 4、而俗犹莫之寤也。 • 5、邪说之害正也。 • 6、其相率而为之者。 • (二)、特殊句式 • 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 (一)、实词 • 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 访: 寻求 始:才 • 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笃:坚定 • 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明:阐明 • 4、而俗犹其之寤也。 寤:觉悟,明了 • 5、邪说之害正也。害:妨碍,妨害 • 6、其相率而为之者。率:循、沿着 • (二)、特殊句式 • 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被动句) •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定
• 3、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 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 译:制度是用来适应形势变化的,不必完 全相同;道,是用来治国的根本,不能不 保持一致,这个道理是不可更改的。 • 4、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 译:因此古代的圣君贤臣,从来没有人放 弃古代先王的政治理论,改而采取纵横家 的权宜之计。 • 5、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 译: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 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杨村宝坻蓟州芦台静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杨村宝坻蓟州芦台静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五校联考高一语文出题学校:宝坻一中蓟州一中Ⅰ卷(33分)一、语言基础知识(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被异化成一种_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

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__的人情。

人情债却是苦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

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

“化俗不易,贵在因民。

”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甚嚣尘上湮灭清规戒律健步如飞B.甚嚣尘上磨灭清规戒律奋勇前行C.愈演愈烈湮灭陈规陋习奋勇前行D.愈演愈烈磨灭陈规陋习健步如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曾巩传原文及翻译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巩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

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

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二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
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

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

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不作长久打算。

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

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并非没有益处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

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

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

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

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之人
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除。


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