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八年级美术三位美术家集体备课
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1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材分析: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1、《清明上河图》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掌握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伟大,产生热爱民族绘画的感情;通过对《群马》和《田横五百士》的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记写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感受潘天寿先生热爱平凡事物、大胆创新、激情勃发的艺术精神。
2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的,相对城里的学校来说,美术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不全具备,但学生普遍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美术技巧来表达事物,同时也具备的一定的美术赏析能力,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课前准备,上美术课时偶尔会不认真听讲,学生的自制力差,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喜欢跟老师合作的同时,偶尔还会抵触老师。
而他们却具有一定自学的能力,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一些,不同的学生个体间会有些差异,所以更多的是要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2、教学难点。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美术史中的三位杰出艺术家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美术史中的三位杰出艺术家: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
2. 探索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并区分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和文本材料进行艺术作品分析和解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张大千的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
2. 徐悲鸿的人物画和马画。
3. 齐白石的虫草花画和石涛山水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美术史中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 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图片和幻灯片展示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2. 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艺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3. 相关文本材料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中国美术史了解多少?你们知道有哪些杰出的中国美术家?2. 展示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图片:张大千的花鸟画和山水画,徐悲鸿的人物画和马画,齐白石的虫草花画和石涛山水画。
3.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正文(3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艺术家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相关文本材料和视频资源供学生参考。
2. 小组讨论和展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所选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包括艺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3. 教师引导学生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 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活动,尝试模仿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解释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法。
三位中国美术家 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案标题: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目标:1. 了解三位中国美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2.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3.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张大千:介绍张大千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
2. 徐悲鸿: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他的人物画和马的画作品。
3. 齐白石:介绍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他的花鸟画和虾的画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对中国美术的兴趣。
2. 引入三位中国美术家: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
3. 分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艺术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艺术家,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作品。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对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三位艺术家的理解和欣赏,进行创作,可以选择其中一位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模仿或创新。
7.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资源:1. 图片和简介:张大千、徐悲鸿和齐白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的图片和简介。
2. 书籍和网络资源: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供学生深入研究。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拓展活动:1. 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更多中国美术家的作品。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了解其他中国美术家的作品和风格。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位中国美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的理解。
通过小组研究、展示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机会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
通过评估和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完整版)初中八年级美术三位美术家集体备课

(2)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欣赏、观察、探索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欣赏,观察,探索
二、交流研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齐白石、张择端、徐悲鸿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入学习情境。
二、介绍《清明上河图》1、介绍张择端2、教师提问:
画面中大船上的人物情绪是怎样的?虹桥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图中有多少人物,你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吗?
请用简短的话总结这幅画给你的感受?
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和面,思考回答问题,逐步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细节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欣赏画面。
三、介绍徐悲鸿及其作品1、介绍徐悲鸿
2、介绍作品:徐悲鸿的两幅作品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油画,这说明什么? 3、展示《群马》、《奔马》等多幅徐悲鸿画马之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画家徐悲鸿为什么特别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4、介绍《田横五百士》的历史典故。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将士逃到一个海岛上。汉高祖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将来会对朝廷不利。于是,汉高祖便派使者来到海岛上,赦免了他的罪,并召他入朝做官。田横不肯,使者回朝向汉高祖作了禀报,汉高祖马上下了一道诏令给都尉郦商:“我即将召田横入朝,谁敢动他和他的人马,我就灭他的全族。”接着,汉高祖又派使
八年级上册美术 -7《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2)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学习欣赏艺术。
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2.把三位美术家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一一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每位美术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准备: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思考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吗?对它有多少了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经典的语录出自谁?课件展示潘天寿的达摩人物绘画作品,思考问题: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很独特?你知道是谁画的吗?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根据自己之前所积累的美术知识作简要的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小结,从而引出三位中国美术画家: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
课件出示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1.张择端及其作品《清明上河图》(1)介绍作者张择端。
课件出示张择端简介,学生齐读,对张择端有初步的认识。
(2)初步感知学生观看视频:《清明上河图》高清全图,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谈一谈你对这幅作品的总体印象。
尝试着概述图中所描绘的大致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小结:该画是描绘北宋京都汴梁市井的鸿篇巨制,表现的是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图中描绘人物500余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余艘,楼阁房屋30多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新版】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三位中国美术家》【创新教案】

《三位中国美术家》创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自主探究,展示课件《清明上河图》。
1、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师:《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画面描绘了哪些形象?你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吗?都是做什么工作的?从画面中能看到北宋的建筑是什么样?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描述虹桥上的人物活动以及情绪状态。
2、了解徐悲鸿的生平?徐悲鸿先生最喜欢画什么动物?《田横五百士》与《群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3、了解潘天寿生平?潘天寿先生画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记写雁荡山花》、《朱荷》两幅作品有什么突出特点?。
三位美术家教案

三位美术家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三位美术家的艺术风格教学目标:1. 了解三位不同时期的著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 分析并比较三位美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投影仪,展示三位美术家的作品。
2. 美术素材,如画笔、颜料、画纸等。
3. 学生笔记本或作画纸。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美术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对美术家的好奇心。
2. 展示三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作品来猜测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谁。
主体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美术家。
2. 小组研究:每个小组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深入了解所负责的美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记录重要信息和观点。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美术家。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口头表达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三位美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学生可以列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讨论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艺术作品。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三位美术家的风格和创作特点,进行创作实践。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位美术家的风格进行模仿或灵感创作,通过绘画、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总结活动:1. 学生展示和讨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彼此的艺术成果。
2.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他们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3. 鼓励学生对美术家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展示和口头表达的评价。
2. 学生创作作品的评价和展示。
3. 学生对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的书面作业。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比赛或展览,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并比较三位不同时期的著名美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欣赏、观察、探索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欣赏,观察,探索
二、交流研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齐白石、张择端、徐悲鸿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入学习情境。
二、介绍《清明上河图》1、介绍张择端2、教师提问:
画面中大船上的人物情绪是怎样的?虹桥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图中有多少人物,你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吗?
请用简短的话总结这幅画给你的感受?
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和面,思考回答问题,逐步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观察和探索,理解
教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观察法,探究法,理解法
三、达成共识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中国画家的名字。
集体备课记录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科目“三位中国美术家”美术课
年级:8年级1班
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美术备课组:音美组记录人:麦合木提·伊马木尼亚孜
备课时间
第5周星期四
地点
音美办公室
课题及课时
三位中国美术家欣赏评述,一课时
主备人
麦合木提·伊马木尼亚孜
参加人员
严娜龄,阿孜古丽·阿塔吾拉,麦尔旦·毛乌兰
内容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
一、
主备人说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理解绘画的方法和艺术的作用
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通过长卷式构图,用细腻的线条、丰富的造型表达了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特别是在风俗绘画中还表现了众多人物不同身份与情绪,十分生动传神。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学生回答:用线条造型,是工笔画,比较细腻逼真。
通过看书了解徐悲鸿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画家,即能画中国画,也能画油画,恒了不起。
马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画马的结构精准、线条清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作品《群马》的含义和美感。
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看到作品的感受。
通过历史故事和战争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题材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画面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通过历史点过加深学生对徐悲鸿作品风格的理解。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细节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欣赏画面。
三、介绍徐悲鸿及其作品1、介绍徐悲鸿
2、介绍作品:徐悲鸿的两幅作品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油画,这说明什么? 3、展示《群马》、《奔马》等多幅徐悲鸿画马之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画家徐悲鸿为什么特别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4、介绍《田横五百士》的历史典故。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将士逃到一个海岛上。汉高祖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将来会对朝廷不利。于是,汉高祖便派使者来到海岛上,赦免了他的罪,并召他入朝做官。田横不肯,使者回朝向汉高祖作了禀报,汉高祖马上下了一道诏令给都尉郦商:“我即将召田横入朝,谁敢动他和他的人马,我就灭他的全族。”接着,汉高祖又派使
四、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1、欣赏《记写雁荡山花》。
提问:山花、小草这些本来很柔弱平凡构图很奇特,一块大石头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红的山花显得生机勃发,分外眼里。
分层次训练修改意见
本课是欣赏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具有鲜明特色,妇幼艺术感染力,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刻理解其人其华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