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精品课件1(第1课时)

合集下载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40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40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该书作者是英国伦理学家斯迈尔,被誉为“精神导师”。 “你崇拜卑鄙的人吗?那你也是卑鄙的人;你崇拜诚实、 勇敢、刚毅的人吗?那你也是一个诚实、勇敢、刚毅的人。”
范围:中国的,古今均可,回避免娱乐明星
1.科学家 (如两弹一星,农业,医学,水利科学家) 2.优秀人民干部 (如焦裕禄、黄文秀) 3.知名人民教师 (如张桂梅) 4.文学艺术大家 (如“敦煌女儿”樊锦诗) 5.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感动中国人物等。
邓稼先
杨振宁
了解作者
杨振宁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物 理学家。
• 1938-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 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 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 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1年,中美 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 促进中美建交、交流合作上贡献巨大。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二、“两弹”元勋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四、民族感情?友情? 五、“我不能走” 六、永恒的骄傲
体会情感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 “最黑暗最悲惨”“亡国灭种的危险”
悲痛与不甘
“20世纪人类历史上” “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喜悦和自豪
1959年9月,中、苏公开决裂,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终止协定, 此时中国原子弹计划外援断绝。
体会情感
民族感情?友情?
• 这泪水既是为了民族而自豪,也是为稼先感到骄傲, 因为邓稼先和中国原子弹工程是密不可分的。
• 从侧面体现了邓稼先对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原 子弹工程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起来的。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 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 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 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 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 “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 质的人。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 绝对信任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 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 精神的儿子。
• 学习选取典型事件和通过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把握关键 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中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难点)
• 感受杰出人物非凡的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素养)
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的制造理论。 1986年7月29日因病去世。 1999年为他追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合作探究
说说你对第四部分中的“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 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 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 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 的人生。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 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勇担风险的崇高精神。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 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 挺起了脊梁。
【参考一】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疫情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四岁 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奔赴疫情第一线,为恐慌的人们打了一针镇静剂, 带领人们与疫情做斗争。
三次手术时间间隔短,身患绝症依然牵挂事业,至死不懈。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 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 品质和奉献精神。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 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 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有中国 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字词识记
( C )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不用感到惭愧。 ( D )每家每户都知道。 ( G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E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
非常感动。 ( A )很少有人知道。 ( B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F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 原籍安徽,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 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体知识
传记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 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 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 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每个部分都写了怎 样的邓稼先?
2、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邓稼先最杰出的贡 献是什么?你认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既要学习邓稼先的伟大 人格,也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还要学习作者不拘一格的人性化的创作精 神,希望我们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为了 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小练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向同学们 夸一夸他(她)让你喜欢的地方。
2、完成练习册知识导航和达标体验部分。
传的很广。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
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
逞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 有作详细介绍?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 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 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
3、最后一段中写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 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 格与品质。”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课文第三部分,作者把邓稼先与美国物理 学家奥本海默做了怎样的对比?有什么作 用?
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 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 ,它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经历的传记。 •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以客观的传人记事 为主,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 重对其事迹经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 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 模型厅;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工作到天亮。苏联单方 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 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 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邓稼先 杨振宁
整体感知
• 速读文本,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信息。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1924 年 , 安 徽 省 怀 宁 县 )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文中提到的一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你了解他们吗?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嫁先(左)。 1986年摄于北京。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 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 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 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 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 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 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奠基(diàn ) 选聘(pìn ) 萦带(yínɡ )
元勋(xūn ) 罗布泊(pō )
曛(xūn

孕育yù(n )
夐x(iònɡ ) 燕然y(ān )
挚友(zhì)
邓稼先(jià )
筹划ch(óu )
理解词义
彷 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指人人都知道。 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初步感知
1、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概括文段大意。
提示内容
划分结构
吸引读者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展示背景——百年屈辱 通过列举中国百年屈辱历史,邓稼先—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
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不凡经历——“两弹”元勋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2、邓稼先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 成功地领导设计、研制并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1964 年10月16日中国 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6月17日中国爆 炸了第一颗氢弹。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他们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 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课:邓稼先 课件(共33张PPT)

1课:邓稼先  课件(共33张PPT)

新知讲解
主要人物
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 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 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
论物理。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
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
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
新知讲解
传记文体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 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 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 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 “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 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 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 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 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 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课堂总结
主题归纳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 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 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 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 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 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堂总结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文章结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 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
重点分析
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 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 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 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
(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安徽怀宁
博士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 职务 “两弹”设计领导者
时间
主要事迹
1924—1945年 21岁大学毕业,受聘北大物理系
1948—1950年 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 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 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964、67年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稼先!
事迹、精神、评价
邓稼先颁奖词
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 ,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 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己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 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事迹、精神、评价
我国的两弹功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怀








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 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进行判断或进行分析后得出结 论。勾画评价性语句时,要注意将之与叙述性语句区分开来。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 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 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 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985年8月 做了切除直肠癌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括主要成就。 功勋之奇,人品之奇,民族气节之奇,拼搏精神 之奇,人生价值之奇……人是生活在一群人之中 的,也是生活在一个时代之中的,因此要结合文中 国力衰弱、科研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环 境不稳定的大背景,才能真正读懂人物之“奇”。
2.潜入文字,读懂评价。 (1)评价:“鞠躬尽痒,死而后已”准确地描述了 他的一生。
理解:“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
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 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病情如此恶劣、手 术频率如此密集、 离死亡如此之近,但邓稼先依然在生命最后 时刻争分夺秒地撰写关于国家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真可谓“鞠 躬尽痒,死而后已”。独句成段,掷地有声地对邓稼先的一生做 了最确切的诠释。
(2)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 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理解: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
成名之后这样的事情“仍然时 有发生”,而邓稼先“最不要 引人注目”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 的朴实气质的人”。文中的副词形成对比,作者以亲身经历写 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两人的性格气质正是两种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长句的表达层次分 明,情感充沛。
(4)评价: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理解: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以后的28年 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 线,但却“长期 以来鲜为人知”。这种巨大的对比中充 满感情的张力,一个人若没有“视功名如粪土”“许身国 威壮河山”的坚定信念和信仰,是绝对做不到的。短句铿 锵有力,将这种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 通览全篇,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 人物主要成就。 2 勾画、批注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 含义。 3 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 果。
CONTENTSBiblioteka 镜头激情,歌词促疑目 录
潜入文字,走近人物
诵读感悟,以读传情
第 一 课 时
镜头激情,歌词促疑 1.两个镜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 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 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 联、英国、 法国之后,成 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
诵读感悟,以读传情
再次朗读杨振宁建议的背景音乐中的歌词: 中华男儿 中华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
《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 时代的
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即:
中华男儿 中华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峨峨昆仑 至今热血犹殷红
3.朗读这首歌词,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潜入文字,走近人物
杨振宁为何称赞邓稼先为“奇丈夫”?默读课文,完成下列 任务单;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概括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录作者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 他。 理解:“文化大革命”初期,邓稼先“竟”有能力 说服对吵对打的群众继续工作;遭到批判围攻时, “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 奇迹”。他毫无私心、只求奉献的精神,让恶劣的政 治环境也为之退缩,让斗争险恶的人心也照见怯懦。 此句虽用语平实,但却情真意切。
原子弹爆炸
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的 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在西 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 弹。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 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 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氢弹爆炸
2.两个人物。 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 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 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 人和开拓者邓稼先。
邓稼先和杨振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