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总论

合集下载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2.病毒总论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2.病毒总论

病毒的分类与名称
分类方法
病毒可以按照核酸类型、宿主种类、病毒形态 等进行分类。
命名规则
Hale Waihona Puke 病毒名称通常基于宿主、疾病名称、发现者或 地理分布等因素。
病毒的繁殖方式
1
溶菌与菌落
病毒通过使寄主细胞溶解,释放新形成的病毒颗粒。
2
内源加壳
病毒核酸复制过程中,新的病毒颗粒形成并包装在宿主细胞内。
3
外源加壳
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外组装和包装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2.病毒总论
病毒是微小的传染病原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它们依赖于寄生于宿主细 胞内复制,并引起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疾病。
病毒的结构与复制
病毒结构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一种或多种结构经过 自我组装形成复制体。
病毒复制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 制自身,生成新的病毒颗粒。
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来避免宿主免 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疫苗可以模拟病毒感染,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提 供免疫保护。
病毒的疾病和控制
病毒疾病
病毒感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控制
控制病毒传播的方法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措施、隔 离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 侵入宿主细胞
病毒通过特定的受体结合宿主细胞表面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2 操纵宿主细胞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和传播自身,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3 免疫逃避
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病毒与免疫的关系
免疫应答 免疫逃避 疫苗开发
宿主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响应 来抵抗病毒感染。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病毒总论.doc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病毒总论.doc
E.基因组分节段数可多少不一
10•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A.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产生能量
B.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合成蛋白质
C.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复制酶
D.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才能获得病毒核酸
E.需要宿主细胞膜成分,构成病毒的包膜
11.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包括
A.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敏感性突变株、缺损性干扰颗粒等毒力变异株。
11.温度敏感性突变株或称ts株(temperature sensitive mutants),为在许可
温度(28°C〜35°C)能增殖,但在非许可温度(37°C〜40°C)不能增殖的病毒 株。而其亲代野毒株则在这两种温度下都能增殖。这种突变是因为病毒基因组中 单个核苜酸的改变而导致病毒蛋白(酶)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这种蛋白在允许温 度内能发挥正常功能,而当温度升高时其功能受限而使突变株不能增殖。一般ts株同吋又是减毒株。
A.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B.病毒基因组核酸类型和结构
C.病毒衣Leabharlann 的对称类型D.病毒致病性强弱
E.病毒又无包膜结构
7.用以判断病毒有无包膜的根据是
A.致病性的强弱
B.对咼温的抵抗力
C.对石炭酸的抵抗力
D.病毒的浮力密度
E.对脂溶剂的敏感性
&关于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成为杀宿主细胞的病毒
D.病毒使细胞形成新抗原
E.病毒基因整合入细胞染色体
21.可产生丫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屮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
22.抗体对病毒阻抑作用的机制,主耍是

病毒习题1 总论

病毒习题1 总论

病毒习题1 总论病毒习题1总论第23章病毒基本特征试题一、名词解释1.病毒2病毒3帽状体4尖峰5核衣壳6缺陷病毒7挫折感染8干扰现象9失活10亚病毒11病毒基因重组二、填空1.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中复制。

2.病毒形态为球形、杆状或丝状、砖状、子弹状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

又称核衣壳4亚病毒,包括类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c-j病、疯牛病等。

6.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根据壳的数量和排列可分为二十面体对称性、螺旋对称性和复合对称性。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脂质和糖蛋白。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小,结构简单。

它必须在敏感的活细胞中存活,并以复制的形式增殖。

它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以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是耐寒性和耐热性。

在56℃加热3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传染性,即失活。

三、单选题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刺突;2.以下关于病毒体的概念是错误的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包括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3.以下描述病毒的基本特征,有什么不对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c.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4.以下与病毒蛋白的作用无关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免疫原性;5.朊病毒的化学性质是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e.糖蛋白;6.通过“出芽”从宿主细胞释放的病毒是a.溶解细胞病毒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c.病毒基本结构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d.有包膜病毒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7.病毒概念的错误之处在于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8.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周期过程的正确描述如下: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c、吸附、结合、渗透、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和释放E.结合、复制、组装和释放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病毒学总论题库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病毒学总论题库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病毒学总论题库1、单选病毒的致病物质是().A.内毒素B.外毒素C.热原质D.蛋白质和核酸E.侵袭性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病毒与细菌不同,是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自身没有细胞结(江南博哥)构,病毒只有感染细胞利用其核酸和氨基酸来复制增殖。

因此,病毒的致病物质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

2、单选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A.阻止病毒的吸附B.抑制病毒的致病作用C.直接灭活病毒D.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E.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为诱导免疫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3、单选缺损病毒本质上指的是().A.包膜表面刺突缺损B.复制周期不完整C.壳粒变异D.基因组缺损E.衣壳缺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缺损病毒指病毒核酸基因有遗传缺陷,这种病毒单独在宿主体内不能合成病毒所需要的全部成分,故不能增殖成有感染性的病毒体,所以称为缺损病毒。

4、单选对酸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鼻病毒C.副流感病毒D.疱疹病毒E.HIV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属肠道病毒属对外界抵抗力强,对酸和乙醚稳定。

5、单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学检查常采用().A.鼻咽漱液B.粪便C.血液D.脑组织E.尿液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狂犬病病毒侵犯脑组织,HIV导致血液感染,流感病毒侵犯呼吸道,巨细胞病毒可通过尿液等排出病毒。

6、单选诊断HIV感染应取().A.鼻咽漱液B.粪便C.血液D.脑组织E.尿液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狂犬病病毒侵犯脑组织,HIV导致血液感染,流感病毒侵犯呼吸道,巨细胞病毒可通过尿液等排出病毒。

7、单选不适于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的技术是().A.形态学检查B.病毒抗原检测C.早期抗体检测D.晚期抗体检测E.病毒核酸检测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晚期抗体出现较晚,不适合用于早期诊断。

8、单选有包膜病毒释放的方式主要为().A.出芽B.细胞融合C.胞吐作用D.裂解细胞E.细胞穿孔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有包膜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从而获得细胞膜成分构成包膜。

2020年病毒习题1 总论.doc

2020年病毒习题1 总论.doc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病毒(virus)2.病毒体(virion)3.壳粒(capsomer)4.刺突(spike)5.核衣壳6.缺陷病毒7.顿挫感染8.干扰现象9.灭活10.亚病毒 11.病毒的基因重组二、填空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建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砖状、弹状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又称为核衣壳4.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C-J病、疯牛病等。

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3种对称型。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脂质和糖蛋白。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生存,以复制方式增殖。

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冷不耐热。

加热56℃30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三、单选题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刺突;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包括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 ,错误的是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C.形态微小 ,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免疫原性;5.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E.糖蛋白;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A.溶解细胞病毒 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C.病毒基本结构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D.有包膜病毒 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 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 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 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 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B.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医学微生物 病毒学总论

医学微生物  病毒学总论

主要生物学性状
• 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 • 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 • 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 专性细胞内寄生
• 复制增殖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发病率高 传播迅速 病死率高 传染性强 流行面广 特效药少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特性比较
种类 结构 大小 细胞壁 细胞器 核酸 繁殖方式 人工培养基 抗生素敏感 病毒 非细胞 最小( nm) DNA或 RNA 复制 细菌 原核细胞 0.5~ 3.0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 支原体 原核细胞 0.2~ 0.3μm + DNA+RN A 二分裂 + + 立克次体 原核细胞 0.2~ 0.5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衣原体 原核细胞 0.3~ 0.5μm + + DNA+RN A 二分裂 + 真菌 真核细胞 最大 + 完善 DNA+RN A 无性+有性 + ±
整合 (integration)
•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有时病毒基因组 中DNA片段插入到宿主染色体DNA中重组过程。 • 既可引起病毒基因的变异,也可引起宿主细胞 染色体基因的变异,导致细胞转化发生肿瘤等。
表型混合 (phenotypic mixing)
• 基因产物间相互作用; • 装配过程发生错误形成; • 基因未改变,生物学性状不能遗传。
(一)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1) 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裂解死亡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流感的防治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28
二、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预后良好, 并发症常见。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



+
+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19
病毒的感染
3. 病毒的感染类型
1)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2) 显形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学总论2016-10

病毒学总论2016-10

(二)免疫病理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II、III型超敏反应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IV型超敏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 :
病毒感染---自身抗原暴露 或细胞表面抗原性质改变
4、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直接损伤或抑制: HIV. 麻疹V
五.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P227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病毒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病毒还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病毒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工程中研究工具
第十五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体(virion):是指结构完整,成熟的、 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1. 病毒大小 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 : nm (P128图) 2. 病毒形态
多样, 多数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合
成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称为顿 挫感染。 不能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条件的细胞称非容纳细胞, 能支持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细胞称为该病毒的容纳细胞。
* 缺陷病毒 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 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当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后者能为 前者提供所缺乏的物质,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 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称辅助病毒。
毒基因存在细胞内,有的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某种组织器官内而不复制,与 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无任何临床症状,机体通常也不排出病毒. 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如冷热、劳累、感染、辐射等导致机体免疫功 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而重新活化增殖是疾病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整合感染与细胞转化 RNA-V: V-cDNA
DNA-V: V-DNA

Fig Cultured rat pancreatic cells and transformed cells.
5.细胞凋亡
调节细胞凋亡的部分病毒基因
E1A
p53
E1B (–) apoptosis
(二)免疫病理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3、直接损伤免疫系统
IFN-γ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 II型IFN
或免疫IFN
3、作用机制
IFN 细胞AVP基因去抑制
转录、翻译
AVP
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病毒不能增殖

2—5A合成酶
RNaseF
mRNA
病 毒
磷酸二酯酶
抑制蛋白翻译

蛋白酶

多肽键起始受阻
4、特性 * 具有种属特异性 * 广谱抗病毒 *免疫调节、抗肿瘤
(二) NK细胞
一类可编码自身的衣壳蛋白 一类需利用辅助病毒的蛋白衣壳,曾被称拟病毒
(2) 类病毒(viroids)
单链环状RNA分子,不含蛋白质,无包膜和衣壳
(3) 朊粒(prion)
由一种耐蛋白酶K的蛋白分子组成,具有感染性,没有 核酸 。
三. 病毒的增殖
1. 吸附和穿入(absorption and penetration)
病毒释放
裸露病毒——溶解释放 有膜病毒——芽生释放
四.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1、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
染过程。 病毒的成分可存在,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完整的子代病毒。 *缺陷干扰颗粒 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导致病毒不能复
吸附 : 病毒表面结构和与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穿入 : 膜融合—有膜病毒 胞饮——无膜病毒
其他方式
2.脱壳(uncoating)
病毒在细胞内必须脱去衣壳,其核酸方可在宿主 细胞中发挥指令作用
3.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dsDNA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
4. 装配与释放 (assembly and release)
包绕在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外壳 衣壳--- 壳粒(capsomere)--- 多肽分子
(形态亚单位) (结构亚单位)
1) 对称型
壳粒
数目 排列
螺旋对称型 20面体对称型(1 2)
复合对称型
2)衣壳功能
◆衣壳蛋白能维持病毒的形态结构,保护病毒核酸 ◆衣壳具有粘附作用,与病毒致病有关 ◆具有免疫原性
作用特点:
(1)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也不依赖抗体; (2)广谱抗病毒(自然杀伤) (3)杀伤作用出现早,4 h; (4)IFN- γ可激活NK细胞杀伤活性
细胞毒作用 分泌TNF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1、中和抗体 由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中和 病毒的感染性。 阻止吸附 调理作用 ADCC 激活补体(有膜病毒)
II、II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
◆侵犯免疫细胞; ◆MHC-I/-II ↓; ◆ EBV-BCRF1
Th1 IL-10
五.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3、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多样, 多数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二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病毒体 裸露病毒 核酸 + 衣壳 有膜病毒 核酸 + 衣壳 + 包膜
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 nucleocapsid
(一)核衣壳(nucleocapsid)
1.核酸
卷曲状或螺旋状,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 功能:
2.衣壳(capsid)
血清抗体(IgG、IgM)—阻止病毒的血行扩散 局部抗体(SIgA) —抗再感染 2、非中和抗体---病毒病的辅助诊断
(二)细胞免疫
1、CD4+Th1 分泌细胞因子 活化巨噬细胞和NK细胞
清除细胞内病毒 2、 CD8+CTL
发挥细胞毒作用,特异性的杀伤 病毒感染的细胞。
病毒学(Virology)
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1886年Mayer证实了烟草花叶病的传染性 1892年 Iwanowaski证实其病原是一种新
的病原因子。
1896年 Beigerink给这种病原起拉丁名叫
virus。
概述
病毒(virus)的基本特征
◆病毒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 ◆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RNA)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以核酸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颗粒---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 缺陷病毒不能复制,但能干扰同种成熟的病毒体进入
细胞 — 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 DIP) 2、病毒的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 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二)包膜(envelope)
1.化学成分和来源 类脂 + 蛋白
类脂: 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或核膜.
蛋白质: 病毒基因编码的产物.镶嵌于类脂层中, 呈钉状突起,称为 刺突(spike) 或包膜子粒 (peplomere)
(2) 包膜的特性
◆对脂溶剂敏感 ◆与致病性有关
包膜刺突可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刺突具有免疫原性
隐性感染
没有临床表现 可向外播散病毒 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显性感染
病毒性传染病
(3)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短分为: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 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多余的病毒结构蛋白镶嵌在靶细胞膜表面 靶细胞隐蔽抗原的暴露 靶细胞表面抗原被修饰
◆细胞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
3. 包涵体(inclusion body)形成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浆中或细胞核内出现的嗜酸 性或嗜碱性、大小、形态、数量不同的团块状结构,在 LM下清楚可见。
病毒包涵体对病毒具有鉴别意义
病毒抗原的检测 检测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
4. 检测病毒核酸
核酸杂交
PCR扩增
抗病毒感染免疫
一、非特异免疫
遗传因素、 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机体抗病毒感染中
起重要作用----阻止病毒扩散,促进感染的恢复。
(一)干扰素
1、 含义
2、分类
IFN-α 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I型IFN
IFN-β 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Fig Acute viral infection.
Fig 2a latent infection, 2b&2c chronic infection.
Fig Slow virus infection
慢性感染:

病程长,机体可经常或间歇排出病毒。
续 潜伏感染:

可反复激活

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3. 病毒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病毒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病毒还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病毒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工程中研究工具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体(virion):是指结构完整,成熟的、 具 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1. 病毒大小 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 : nm
2. 病毒形态 (1 2 3)
(三) 病毒的分类
1. 病毒分类的原则
◆核酸类型与结构 ◆病毒体的形状和大小 ◆病毒体的形态结构 ◆对脂溶剂的敏感性等
2.常用的分类方式: *核酸类型 DNA病毒 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临床类型 呼吸道病毒、 消化道病毒、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性传播病毒。
2. 亚病毒
(1) 卫星病毒(salelletes)——单链RNA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一)水平传播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血液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动物咬伤 (二)垂直传播
亲代感染的病毒经胎盘、 产道传播给子代。
二、病毒感染类型
(1) 据病变部位分:
局部感染,如流感病毒 全身感染,如肝炎病毒
(2) 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分为:

如 HSV、VZV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 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寻常病毒——麻疹病毒 非寻常病毒——阮粒
三、病毒的致病机理
(一)细胞水平的致病
1. 溶细胞型感染 多见于裸露病毒
◆抑制宿主大分子合成; ◆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破坏宿主细胞溶酶体; ◆损伤细胞器。
2.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