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三章 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4. 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 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季节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季节 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二) 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具体方法
论理的组织法
科学情感和态度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科学方法
3—4岁
(1) 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 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
(2)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 发现明显特征。
(3) 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 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
(1) 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 征、习性与生存环境之间的适应 关系。
(2) 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 功能之间的关系。
(3) 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 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
(4) 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 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 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 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单元目标
A 以时间为单元的学前 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单元
A
目标
B
B 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活 动目标,既包括集体科 学活动的目标,也包括 个别化活动的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人的心理活动
(1)感受、体验、表现自己的情绪,如高兴和 难过等,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的感受和体验, 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2)观察、体验和理解同伴的情绪表。 (3)学习适当地表现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 积极的情绪。
3.个体的生命过程(生长、发育和衰老)
认识人的生命过程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初步知道自己的出生、生长过程和生长发育 的条件。 (2)观察人的出生、长大和衰老的过程,并且知 道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小长大到衰老的过程,教育幼 儿尊老爱幼。 (3)初步知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生命是最 宝贵的,要珍惜和保护人的生命。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 目标及内容
三、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分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字的 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 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景观破坏与污染
天气 石 头 沙 土
浮力 水 形态 功用
生存环境
空气
溶解剂 产 生 压 力 空 气 污 染
水资源浪费与污染
地 球 成 分
功 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电路 导电机 功用与安全 静电 电 光 功用 反射 颜色 影子的形成
自然现象
磁铁
杠杆 轮子
螺旋
简 易 机 械
声音的形成
声音
声音的传送
传 介 性
桥
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
参观钱江大桥 操作角 视听角 图书角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主要,学前科学教育目标,《我从哪里来》活动目标,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表述,思考题等内容,欢迎学习知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第一节学前科学教育目标提问: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概念】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要取得的效果,是对科学教育效果的期望和要求。
【例如】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好吃的蔬菜》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蔬菜,知道它们的颜色以及外形特征。
2、通过活动,知道挑食的宝宝不是好宝宝。
3、在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大胆表达、交流。
【思考】一个活动可不可以没有目标,直接开展?如果答案是不可以,那么,没有活动目标,会产生什么后果?一、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1. 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1)根据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该活动可以从目标中判定,是单个活动还是单元活动,是整合活动还是单个领域活动,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才能达到目标等等。
(2)围绕目标营造环境气氛教师可以围绕目标营造富有童趣的良好的环境气氛,提供与目标相一致的多种多样的物质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探索科学的愿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种探索和制作活动。
(3)依据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以目标为依据选择科学的、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并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制作技能,供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学习。
(4)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操作发、观察法、制作法、讨论法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举例: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神奇的雨【小组讨论】尝试在没有目标的前提下,设计该活动的教学计划(即活动次数、活动领域、材料准备):教学氛围: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目标:A 能充满好奇地观察水蒸气蒸发的过程并参与讨论;B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是如何形成的。
第2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1)将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激发 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目标。
(2)以科技素养的培养为宗旨,使幼儿 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
(3)引导儿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萌 发其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2.依据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
(1)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观。儿童的发 展是一个整体,幼儿发展的需要是整体的需要。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
观察
学会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会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学会观察自然现象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
分类和考量
学习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 多少、轻重等特征的简单方法; 学会按物体的特征或用途进行分类; 能指出分类的标准或物体的属性; 学会使用不同的简单工具进行测量; 初步通过测量可以获得精确量化的信 息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
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 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 欲;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 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 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 动脑,探究问题;
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 环境,亲近大自然,珍 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 环保意识。
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结合科学教育的特点制定的,是幼 儿园教育总目标在科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制定学前儿童教育目标时,不仅 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遵循学前儿童学习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目标
1. 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和探索能力:通过观察和探索,学前儿童能够主动发现和理
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他们将学会提出问题、收集信息,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
2. 培养学前儿童的基本科学知识:学前儿童将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物体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等。
他们将能够以
简单的方式解释这些现象,并开始形成科学概念。
3. 培养学前儿童的实验和观察技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学前儿童将学会
观察、比较、测量和记录。
他们将掌握基本的实验步骤和规则,并开始培养科学方法论的
思维方式。
4. 培养学前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学前儿童将被鼓励思考和提出问题,积极参
与科学活动,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他们将学会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探索,发展自己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题库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题库(原创版)目录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正文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现象、认识环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1.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2.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和分享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1.自然科学:动植物、矿物、天气、四季等。
2.物理科学:力、热、光、电、磁等。
3.生命科学:人体、动植物生长、繁殖等。
4.环境科学:环保、资源、污染等。
5.技术科学:简单机械、电子设备等。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1.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实验法:让幼儿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科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游戏法:通过科学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5.绘本法:利用科学绘本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与反思1.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兴趣、参与度和能力发展。
2.关注活动的教育效果,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
3.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科学教育与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学前儿童的科学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使学前儿童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帮助其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学前儿童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世界的奥秘,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事物,并学会记录、分析和总结观察结果。
二、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学前儿童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可以让学前儿童初步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生物和现象,如水、空气、太阳、植物、动物等,并引导他们探索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游戏、实验等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培养学前儿童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是学前儿童科学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科学教育中,要引导学前儿童主动探究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实验等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四、形成学前儿童的科学习惯科学习惯是学前儿童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要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如不随意破坏环境、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等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五、提高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学前儿童科学素质培养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前儿童的科学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可以让学前儿童在探究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自信心和勇气等非智力因素。
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我国现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什么学前儿童阶段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兴趣:在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丰富多样的科学活动,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培养科学思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够帮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发展探究能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儿童主动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儿童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4. 培养科学素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儿童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儿童能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
为实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活动,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其次,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团体活动,让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科学思想和发现。
另外,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发展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目标,就不能科学地评价活动的优劣。目标既是评定幼儿学习和 发展是否达到标准的客观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育的客观尺度。明确 的目标可以避免教育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
所需时间:约一周
【例2】单元活动:春天里的快乐活动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丽,体验春天带来的快乐。 2.懂得爱护环境,不摘花、踩草坪。 3.喜爱美丽的春天,能够用多种形式表现对春天的热爱。 4.喜欢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 5.发展动手能力,学习用多种材料和形式制作。 6.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敢于在人前大胆表现。
【例如】在对儿童的“分类”这一技能设定目标时: 3-4岁: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
归入一类。 4-5岁: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5-6岁: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Fra bibliotek又如:
小班目标: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使用简单工具。 中班目标:会使用工具制作简单产品。 大班目标:会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
如:“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使用简单工具”, 如何帮助?简单到什么程度?具体是些什么工具?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1.以时间为单元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可简称“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 学教育目标。 幼儿园中以时间为单位的科学教育目标一般有月科学教育 目标和周科学教育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 它的作用是为不同阶段的儿童设定符合其年龄发展特点的 科学目标。
既体现学前儿童各个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 了各个年龄之间的连续性。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一般会按照“小班、中 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划分。(见课本)
【提问】各年龄阶段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如何体 现?
继续发展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了解人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基本的自我调节、保护
健康的方法 了解人类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这种单元活动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 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中科学教育主题的的依据也是多样的,有的是以季 节为主线构建主题;有的则以自然科学现象为主题;也有 的以人的活动为主线构建主题。
1.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讲一讲等形式,初步了解自己在妈 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2.能大胆想象,并用动作表现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 活。
3.通过体验,了解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结束后,我们逐个对照目标和幼儿的表现,可以从一个角度评价这 个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
其次,评价一个教师的活动组织是否有效,需要观察该教 师是否围绕目标开展活动。
(4)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操作发、观察法、制作法、讨论法…… 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举例: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神奇的雨”
【小组讨论】尝试在没有目标的前提下,设计该活动的 教学计划(即活动次数、活动领域、材料准备): 教学氛围: 活动内容: 教学方法:
目标:
再次,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培养学前儿童尊重自然、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儿童身心特点
1.观察能力的发展 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但总体水平不高。
因此,在设计目标时……
2.知觉发展特点
在空间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的发展上,学前儿 童都有其特点。
因此,在设计目标时……
3.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 常常能在无意之间记住经常接触的事物和现象的具体形象和名称以 及他们自己操作探索的结果——以无意记忆为主。
A 能充满好奇地观察“水蒸气蒸发”的过程并参与讨论;
B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是如何形成的。
C 用绘画或陈述的形式表现出雨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关系, 并显示出对雨的兴趣。
如果在明确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来设计教学计划、 营造环境、确定内容和教学方法,会不会更轻松些呢?
教学计划:根据目标,确定了这应该是一个单元活动,涉 及科学、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是由好几个活动组成 的。
动,能够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并 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目标内容一致,体现连续性;但目标难度有差别,体现阶 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年龄阶段目标可以凸显大班、中班、小班科学活动的儿童 发展差异,提出符合各年龄儿童的活动目标,但是它仍不 够具体,依然不具有具体指导设计和开展活动的功能。
【比如】如果目标中有一条是:“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那么,评价幼儿园活动时,需要对照目标和哪些 教师的表现呢?
➢ 内容,是否涵盖语言发展的内容,如引导学前儿童大胆说 出自己的想法;
➢ 方法,有没有采用提问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前儿童 语言能力的方法;
➢ 过程,有没有设计学前儿童发言和讨论的环节;
【例1】幼儿园小班10月份的科学教育目标
愿意接触大自然 有好奇心,喜欢模仿、摆弄。 认识易于接触的动物“兔子”,了解其主要外形特征及生
活习性 认识易于接触的植物“一串红”,了解其主要外形特征。 了解自己身体的主要部位“脸”,学习如何保护。
【例2】幼儿园大班4月份第3周科学教育目标
【例1】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水”的科学教育目标
有观察水和探究水的兴趣。 在玩水的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水的特
性(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 知道生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学习边观察边操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及时观察和
发现在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有趣现象,并能努力探究原因。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具体开展单 元中的某个活动时,需要根据单元目标再 次细化。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实现 的预期目的。
这种目标可以指导活动计划的拟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活 动环境的创设、活动方法的采用;也能用这些目标来评价 活动与教师。它们对具体活动的组织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概念】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 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 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 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和相对的独立性。
它不能直接用来当做具体活动的目标使用。(请在下面的 学习中找原因)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 纲要(试行)》中,提出了“科学”、“社会”、 “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 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学前科学教育目标
提问: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概念】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科学教 育活动过程结束时要取得的效果,是对科学教育效果的期望和要求。
【例如】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好吃的蔬菜》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蔬菜,知道它们的颜色以及外形特征。 2、通过活动,知道挑食的宝宝不是好宝宝。 3、在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大胆表达、交流。
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仍然要依靠操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科学经验。具体形象思维是这 个阶段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因此,在设计目标时……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特性
1.教育内容的生成性。
皮亚杰的儿童学习建构理论(通过活动在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中建构知识)支持生成型的活动。
教师在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时候要做到“心 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儿童的新目标”。
【思考】一个活动可不可以没有目标,直接开展?
如果答案是“不可以”,那么,没有活动目 标,会产生什么后果?
一、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1. 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
(1)根据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该活动可以从目标中判定,是单个活动还是单元活动, 是整合活动还是单个领域活动,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才能 达到目标……等等。
2.教育过程的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学前儿童认知水平低,思维以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 们只有通过感官体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知识。
因此,在目标设置中,不能满足于对儿童的知识目标的设定,对学 前儿童的技能性目标要足够重视。
(2)围绕目标营造环境气氛
教师可以围绕目标营造富有童趣的良好的环境气氛,提供 与目标相一致的多种多样的物质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好奇 心,引起幼儿探索科学的愿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 各种探索和制作活动。
(3)依据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
以目标为依据选择科学的、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并 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制作技 能,供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学习。
其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为:
①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③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④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 重要和有趣;
⑤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 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目标是科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评价时没有标准,会出现什么情况? 目标是科学地评价活动的标准,原因在于: 首先,评价一个活动是否促进了幼儿发展,需要评价该活 动结束时,是否达到活动之前设定的目标。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结束后,我们要 评价这个活动是否成功,之前的活动目标是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