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
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答案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原文: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 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 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 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 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 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6、画家赵广不屈
• 原文: •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 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 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 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 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 •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 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 翻译: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 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 “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 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 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 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 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 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 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 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 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 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激动昂扬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 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初一必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翻译: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通过正当途径得到,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通过正当途径摆脱,就不去摆脱。
”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加以改正。
”七、《论语·泰伯》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翻译: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
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民都无法称赞他。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些经典篇章,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初一语文的文言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之。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犹乎诸侯之下也。
”“点,若何?”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身边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于几个大国的夹缝之中,再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遭遇饥荒。
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起来,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可以治理它。
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待有才能的君子来施行。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又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主持礼仪的小官。
”“曾点,你怎么样?”孔子问。
曾点弹着琴,琴声渐渐稀疏,放下琴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同。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节选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二、《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三、《庄子》节选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之为宝,置于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翻译: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邀请他,说:“希望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
”庄子拿着鱼竿却不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有三千岁了,大王把它当作宝贝,供奉在庙堂上。
这只神龟,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而显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呢?”四、《史记》节选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律: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除对美色的追求;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戒除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五、《战国策》节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事情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初一文言文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初一文言文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
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
为主
初一文言文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之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之文言文翻译1.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先用“/”断句)[知识点]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断句[答案](1)读书人(有学识的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断句)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
(2)句重点词语:闻,听说;异,对……感到诧异(惊异);通儒,精通儒学的人。
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意思是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是说韩性对这件事感到诧异,应断开;“录为弟子”,是指把他(王冕)收作学生,应断开;“学遂为通儒”是说他(王冕)的学习成就,应断开;故划分为: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其不知丘亦甚矣。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答案](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2)他太不了解我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独:只,只是。
人教版初一语言互动同步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初一语言互动同步文言文翻译原文: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
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释①举世之物——所有人世间的东西。
举,全。
②咸(xián)无所好(hào)——全都不爱好。
咸,全,都。
好,喜爱。
③唯——只。
畜xù——喂养。
狸狌(líshēng)——狸猫、野猫。
这里指猫。
④家东西——指住宅周围⑤嗥(háo)——野兽吼叫,这里指猫叫。
⑥束氏日市肉啖(dàn)之——束氏每天买肉喂养它们。
日,每天。
市,买。
啖,吃,这里是喂。
7、若:及,至于 8、以啖肉故——因为喂养肉的缘故。
以..故,因为..的缘故。
9、辄(zhã)——立即,就10、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吃饱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乐乐(玩耍)。
已,完毕。
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
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
11、南郭有士病鼠——城南有家人家闹鼠灾。
病——以......为患(12)假——借。
(13)鬣(liâ)——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
(14)磔磔然——吱吱地叫。
磔磔(zhãzhã),形容声音。
(15)意为异物也——以为是什么怪物。
意,认为。
为,是。
异,反常,奇怪。
(16)度(duó)——猜测、估量。
(17)啮(niâ)——咬(18)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译文: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
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
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精讲课件专题 文言文翻译

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没有实际含义,可 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 “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 凑足音节,无需译。
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 可照抄不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 惑而无所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 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 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 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二 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 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二 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 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 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 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知识精讲】文言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专题第一课时一. 真题演练: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译:2.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
未冠,以词业称。
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
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
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
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
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译: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是“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二是“翻译”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它是文言文阅读专题中直接考查的内容。
二、指点迷津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
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
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
“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
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
“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
“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
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
“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读cuà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
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
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
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
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
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三、课堂练习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3.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文言文翻译专题第二课时一真题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诸葛孔明陈亮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二、指点迷津理解句子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
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
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
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
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
”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
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相许”,许之,答应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三、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