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2、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3、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猜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模型建构法等。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其他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材料、大白纸【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复习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引入:人的个体生命的起始点是?精子和卵细胞会不会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回顾旧知思考、回答的?请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同学们的推测与科学家是否一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斯曼的理论上的预测。

预见需要证实,在19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6页的相关信息,一、减数分裂的概念:绘图介绍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讨论: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是不是任意减半的呢?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到底哪种情况是符合事实的呢?教师讲述: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叫联会。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1课时)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郏海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让学生探究减数分裂过程,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

(2)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在制作模型中开展构思、讨论等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应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和构建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模拟探究活动,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2.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三、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2.构建模型材料:白纸、红色、蓝色纸片、双面胶、剪刀、记号笔四、教学方法构建模型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六、巩固练习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两条染色单体形成两条染色体发生在:()A、第一次分裂中期B、第一次分裂后期C、第二次分裂中期D、第二次分裂后期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七、布置作业1.复习看书P25-29,并预习“卵细胞形成过程”2.完成作业本练习八、板书设计第一节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一、精子形成过程1个精原细胞 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4个精细胞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分离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二、染色体的行为三、染色体的数目变化2N 2N N N。

2.1《减数分裂》教案

2.1《减数分裂》教案

2.1 减数分裂【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减数分裂的概念2.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表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3.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

能力方面:试验设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理解生物个体产生的过程【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的数目变化。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学习其过程,注意学生的对图示的理解【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大家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细胞增殖。

提问: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讲述:对,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提问:在讲述新课以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有丝分裂前后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意义?讲述: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变。

那么,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细胞如何分裂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讨论:1.如下所示,假设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体下一代细胞内2.?讲述: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问题便迎刃而解。

事实是怎样的呢?1883年比利时学者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根据这一发现,生物学家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

这和我们考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

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如何减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1)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2)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2.1《减数分裂》说课教案(通用6篇)

2.1《减数分裂》说课教案(通用6篇)

2.1《减数分裂》说课教案(通用6篇)2.1《减数分裂》说课教案篇1《减数分裂》说课教案-01-12(来源):[暂无]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其次部分。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学问、染色体学问、有丝分裂学问、生殖种类学问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同学全面熟悉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育同学识图、绘图力量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熟悉,培育对立统一和进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熟悉,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同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支配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其次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叙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同学思索一系列问题,使他们乐观主动参加到教学中,在猎取学问的同时,培育同学观看、比较和总结的力量。

在猎取学问的同时,培育同学观看、比较和总结的力量。

六、详细的教学过程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索(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示同学留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看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

减数分裂教案

减数分裂教案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课题: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能力目标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德育目标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2、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3、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2、比较精子与卵子形成过程的异同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知识回顾并导入新课)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哪三种?分别是形成怎样的细胞?(学生回答: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前二者形成体细胞,后者形成生殖细胞)新课讲授:师生互动1、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指出其特点。

)【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减半。

分析: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数目为何会减少,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2、 精子的形成过程(1) 形成部位哺乳动物的睾丸(屏幕展示睾丸的结构示意图)(2) 过程第一次分裂(以2对染色体为例,重点见屏幕图示)前期: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前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二个次级精母细胞 理解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的概念,及与染色体的数量关系。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图示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的变化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即前、中、后、末四个时期(见屏幕图示),让学生描述对比第一次的分裂。

结果:一个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精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即变形才能形成精子。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图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由精细胞到精子的过程知识巩固:(1) 次级精母细胞与精子中染色体数目、DNA 的关系?(2)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几个精子?(3)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的第几次分裂的结果? 巩固练习,屏幕展示课堂小结作业不属于减数分裂的过程精细胞精 子。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 同表现,他们之间的本质相同,存在形态不同。
①染色体结构:着丝粒、长臂、短臂
②染色体类型
端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3、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
人类在体正细常胞情染色况体下图,解每一种生物的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 态、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 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6、某一生物体的体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3对同源染色体, 那么下列细胞中,任何时期都不可能含6条染色体的是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场所
卵巢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原细胞 (1个)
减 数 分 裂
卵细胞 (1个)
受精作用
受精的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卵细胞n +精子n
c
d efg
h
分裂时期
含 c de
量a b
fg
分裂时期
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区别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形成细胞类型
体细胞
有性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次数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次数 细胞分裂一次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形成子细胞数目 染色体数目变化
有无同源染色体 的行为
2个 亲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3、第二次分裂就是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时染 色体不再减半而DNA再减半,结果染色体和 DNA数目都是精原细胞的一半。
4、形成的精细胞需经过变形才形成精子。
容易出错的地方
1、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不 是真正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染色体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目标导航 1. 结合图文分析,能够解释生物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结构特征对染色体识别的意义。

2.结合教材图文分析,建立减数分裂的动态影像,重点注意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

一、染色体1.概念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

2.功能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4.染色体的结构图示5.染色体的类型(依据着丝粒的位置划分)6.识别标志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

7.特点和存在形式(1)特点:每种生物的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相对恒定的。

(2)存在形式: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1.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育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3)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4)结果: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续表判断正误:(1)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 )(2)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 )(3)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 )(4)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 )(5)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 )(6)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 )(7)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 )(8)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增殖并形成精子。

( )(9)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①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 )(10)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 )答案(1)√(2)×(3)√(4)√(5)×(6)×(7)×(8)×(9)√(10)√一、染色体1.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在分裂间期以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存在,利于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在分裂期以螺旋状的染色体状态存在,有利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和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遗传学实验实验一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遗传学实验实验一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片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保存液,用解剖针在三 个花蕾中各取一个花药,清除其他残余物。
用洁净的刀片或镊子压在花药上向一端轻轻抹 去,将花粉母细胞压挤出来,或者用大头针钝端直 接捣碎花药,把花粉母细胞(呈半透明胶状)在小范 围内涂成薄层。
10
4.染色 在涂好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或半滴染液
(视滴管大小而定,由于花粉母细胞在压片过 程中特别容易随染液溢出,所以滴加染液宜 少不宜多),静置染色8-10分钟,染色结束剔 除花药残体。
3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 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为有性生殖过程中 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细胞染色体制片取材以高等动、植物雄性 生殖分裂较为方便。在适当的时机采集动物精巢或植 物花蕾(花序),经适当技术处理,压片就可在显微镜 下观察到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4
和方法。 2.通过观察进一步熟悉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及各个时 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形态特征。
2
二 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繁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
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进行两次连续的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Ⅰ)和减数第 二次分裂(减数Ⅱ);每次分裂都可分为紧密衔接 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以前期Ⅰ变化最为复 杂,又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 终变期。通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四分体细胞(或雌、 雄配子),其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
7
取材时间主要看植物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 而定。气温过低会影响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 这时取材细胞常常处于前期、末期等时期,而 终变期、后期、中期图像少;温度过高(30℃ 以上)时植株新陈代谢旺盛,减数分裂周期缩短, 核质粘连严重,也不易获得理想的制片和观察 效果。为了获得理想的减数分裂图像,取材时 间一般是上午8:00~1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核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了解染色体的类型,识记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量。

2.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3.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4.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构思、查阅资料、寻找实验材料、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应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联系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

3.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和构建模型的能力。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在于揭示生命延续体会的生物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本章“染色体与遗传”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第一章孟德尔定律,重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要从遗传学上理解孟德尔定律必须系统的学习“染色体与遗传”。

这一模块的其他内容与本章息息相关,如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

同时本章还是选修模块的知识前提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都是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必要的知识基础。

只有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才能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其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为以后的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

总之,“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遗传与变异”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建议课时】2课时。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完了《分子与细胞》模块,具备了比较强的生物学习的能力,学习过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于细胞分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虽然高中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抽象,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都比较强,而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非常抽象,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化抽象为直观、具体,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成功感。

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先用有丝分裂过程来回顾原有的关于细胞分裂的知识点,进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初步概念,再讲述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以先讲述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指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最后讲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层次需要逐步提高。

初次介绍减数分裂只能达到“识记的水平”,通过学习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达到“理解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并应用于对遗传规律理解中,才能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概念最终达到“应用”的水平。

【课前准备】教师:有丝分裂挂图或者CIA、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者CIA;哺乳动物睾丸示意图;带有磁性的各种染色体模型(可以自制)。

建议第一课时用挂图,第二课时用自制CIA授课。

学生:课前复习回顾关于《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特别注重对一些相关基础概念的把握: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以及遗传物质复制对三者数量造成的影响。

查找关于精子、卵细胞的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根据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来思考。

二、精子形成过程教师:下面我们以精子细胞为例系统地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

哺乳动物睾丸示意图:1、产生部位睾丸中的曲细精管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在这里教师要把握精原细胞来源和去路问题?让学生明确,精原细胞不但可以有丝分裂产生精原讲述减数分裂内容前要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A Ba b 能性。

A BCD EF教师总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再通过生殖的结合产生合子(受精卵),使染色体数再恢复体细胞水平,通过有丝分裂使体细胞数量增多,在通过细胞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生物个体。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遗传,又产生了一定的变异。

五、检测反馈1、人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比例分别是 ( )A. 4:2:1和4:2:1B. 2:1:1和4:2:1C. 2:1:1和2:2:1D. 2:2:1和2:1:12、下列人体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①口腔上皮细胞②精子细胞③初级精母细胞④极体⑤卵细胞⑥次级卵母细胞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①④⑤⑥3、在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是动物个体形成时一种必要的细胞分裂B.玉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0条,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有10条染色体。

C.任何生物体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不发生联会现象是没有同源染色体缘故。

4、在细胞第一次分裂期间,如果细胞核内有2个四分体,那么它体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依次是()A. 2和4B. 4和4C. 4和8 D .8和165、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A.染色体进行复制B.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C.有纺锤体的形成D.有着丝点的分裂6、图为一种高等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

该种生物的细胞核中染色单体数目最多为()A.8条 B.12条 C.16条 D.24条7、在个体中,从父亲传下来A、B、C、D 4个着丝点,母亲传下来A ′、B′、C′、D′4个着丝点,某一配子从这样的个体随机获得A、B′、C、D′4个着丝点的概率是()A.1/2 B.1/4 C.1/8 D.1/168、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4个图表示的细胞分裂顺序是__________。

(2)甲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判断的依据是_____。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细胞。

(3)乙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细胞。

(4)丙图表示____分裂_____时期。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_____条染色体,_____个DNA分子。

(5)丁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该细胞中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条染色体,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个DNA分子。

]六、相关链接减数分裂的三种类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减数分裂有三种类型:合子减数分裂,配子减数分裂和居间减数分裂。

1.合子减数分裂部分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丝藻、水绵和轮藻等),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合子刚一萌发就进行减数分裂,所以这类植物的减数分裂叫做合子减数分裂。

2.配子减数分裂绝大部分动物和人类以及部分低等植物(如马尾藻、鹿角菜、墨角藻、海松藻和各种硅藻等)是在产生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的,所以这类生物的减数分裂叫做配子减数分裂。

3.居间减数分裂全部的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以及部分的低等植物(如石莼等)的减数分裂,既不是在合子萌发时进行的,也不是在产生配子时进行的,而是在产生孢子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类植物的减数分裂叫做居间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减数分裂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但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分裂后形成的细胞里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而有丝分裂则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也分裂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没有变化(图5-7)二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主要出现在第一次细胞分裂之中,并且前期比有丝分裂的前期更为复杂。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要相互配对,形成四分体,并且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交叉、互换。

这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

减数分裂中的两次细胞分裂之前的间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已经完成。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没有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在不同的生物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之前的间期的长短是不同的,有些生物具有短暂的间期,而有些生物则在末期结束以后,立即进入前期Ⅱ。

受精两性生殖细胞成熟以后,精子与卵相遇,精子入卵并与卵结合时,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称为受精。

动物的受精过程包括顶体反应、卵的激活、精卵融合等主要阶段。

顶体反应绝大多数动物卵的外周都有卵膜(包括卵黄膜、透明带、放射冠等),主要成分是黏蛋白或黏多糖。

当精子与卵外周的卵膜接触时,就与卵膜上的糖蛋白产生特异性的结合。

这种结合能够激发精子产生顶体反应:顶体前面的部分质膜消失,顶体内所含的水解酶被释放出来。

在这些酶的作用下,精子穿过透明带等,附着在卵黄膜的一定部位上。

卵细胞的激活精子一旦与卵接触,能够激发卵本身发生一系列的激活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皮层反应、透明带反应等。

卵黄膜的下面是皮层,皮层中含有大量的皮层颗粒。

皮层反应发生在精子与卵黄膜融合的时候,它是指从融合点开始,皮层颗粒破裂,内含物外排,由此波及到整个皮层。

透明带反应是指皮层颗粒的外排物与透明带一起形成受精膜的过程。

这些反应起到阻止多个精子进入卵内和激发卵进一步发育的作用。

精卵融合精子头部进入卵的细胞质以后,迅速膨大,并且出现核仁,形成核膜。

精子和卵的细胞核相互靠近,有些动物的这两个核融合成一个,如海胆有些动物的这两个核不融合,而是相互并列,核膜消失,仅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的染色体组,这样就完成了受精作用,如哺乳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