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一、知识反馈:默写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
能够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并初步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感受诗歌中宁静清幽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隐逸思想,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山水音乐)同学们,在这悠扬的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宁静清幽的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去感受诗人在山水之间的独特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东南约15 公里处,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也是孟浩然一直向往的地方。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研读诗歌,深入理解(1)诗歌开头两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昼已昏”点明时间,山寺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一片喧闹。
这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宁静的山寺,一边是喧闹的渡口。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中,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诗人也乘船回到鹿门。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
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
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
国家一等奖《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XXX《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赏析被删除的写景句,品味XXX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诗人夜归鹿门的复杂情感。
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刚刚开始系统研究诗歌鉴赏重点难点:赏析写景句,品味诗歌意境,掌握置身诗境,XXX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夜归鹿门歌一、导入新课XXX曾赞叹道,“吾爱XXX,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XXX。
”是何人,令XXX如此景仰?(XXX)又是何种风流,令XXX爱慕不已呢?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学生诵读)问:由这首诗可见XXX在XXX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风流天下闻”:风度潇洒、超然不凡“白首卧松云”: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师:在他人眼里,XXX是一个隧道的隐逸诗人。
今天我们来研究XXX的《夜归鹿门歌》,感受XXX的高风余韵。
看看这首《夜归鹿门歌》将展示一个怎样的XXX呢?二、读一读(整体感知)1、听读2、范读3、自在诵读三、比一比(删减内容,对比赏析)1.解题师:这首诗题目“夜归鹿门歌”,它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点出了工夫、地点、事件、体裁。
)2.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教师把这首诗稍稍删减一下,请大家看看,删减后的版本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课前板书: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XXX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原诗好。
被删减的地方恰正是体现诗味的地方。
(描绘图景、情况)我们来赏析被删减的诗句。
四、想一想(协作探究)(25分钟)讨论:品读诗景、品味诗境、体味诗情(哪些地方的景?哪些详细的景?景的特性?何种情感?)(每组任选其中两句分析讨论。
讨论10分钟,展示15分钟)①渡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被删除的写景句,品味孟浩然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诗人夜归鹿门的复杂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刚刚开始系统学习诗歌鉴赏
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句,品味诗歌意境,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夜归鹿门歌
一、导入新课
李白曾赞叹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是何人,令李白如此景仰?(孟浩然)又是何种风流,令李白爱慕不已呢?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学生诵读)问:由这首诗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天下闻”:风度潇洒、超然不凡
“白首卧松云”: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师: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个地道的隐逸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感受孟浩然的高风余韵。
看看这首《夜归鹿门歌》将展示一个怎样的孟浩然呢?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听读
2、范读
3、自由诵读
三、比一比(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1.解题
师:这首诗题目“夜归鹿门歌”,它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出了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
2.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老师把这首诗稍稍删减一下,请大家看看,删减后的版本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
(课前板书: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
明确:原诗好。
被删减的地方恰恰是体现诗味的地方。
(描绘图景、环境)我们来赏析被删减的诗句。
四、想一想(合作探究)(25分钟)
讨论:品读诗景、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哪些地方的景?哪些具体的景?景的特征?何种情感?)
(每组任选其中两句分析讨论。
讨论10分钟,展示15分钟)
①渡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具体分析:
(1)“渔梁渡头争渡喧”
问:这一句写出了渡头的什么特点?
明确:喧闹
问:为什么要写渡头的喧闹呢?
明确:①为了反衬山寺的幽静。
为了写环境的安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着手,以动衬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喧”字描写出世俗的喧闹,与山寺的僻静形成对照。
②隐约感受到诗人的超脱心境,归隐情怀。
仿佛可以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渡头时的沉思神情和潇洒超脱的心境。
(2)“人随沙岸向江村”
问:为何“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我们先来读读颔联两句,感受下这两句应该在什么地方强调重读?
明确:重读“向”和“归”。
“向”的是江村,尘世之人要回家,“归”的是鹿门,诗人要离家去鹿门。
鹿门是什么地方呢?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问:两种归途的对比,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表明了诗人自己隐逸的志趣和情怀,恬然自得。
“归”字,把归鹿门当作是归家一样,这是隐逸情怀。
(3)“鹿门月照开烟树”
问:“鹿门月照开烟树”描写一种怎样的景色?请同学们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个景象。
学生动笔描写。
展示、分享学生的描绘片段。
分享教师的描绘片段: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我的心头上,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自然的声音。
问:诗句中为什么用“开”字呢?
明确:烟雾笼罩,树木朦胧,转眼间,月光朗照,树影清晰。
一个“开”字,化静为动,意境全出,诗人脱离喧嚣尘世遁入山林的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写客观之景,还是写主观之情呢?关键在那个“开”字,出神入化。
与其说烟雾笼罩的山林转瞬之间赫然清晰,莫如说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4)“岩扉松径长寂寥”
问:这句诗中的“寂寥”如何理解?
明确:①鹿门寂静,因为“惟有幽人自来去”,除了作者外,没有人来居住。
②表现了诗人的无奈、落寞之情。
(知人论世,作者心境的反应)
问:“惟有幽人自来去”,“自来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逍遥自在。
问:前面说诗人喜悦、洒脱,后来说他无奈,这会又说他逍遥自在,这好像有点矛盾啊,怎么理解诗人的情感呢?
明确:孟浩然是个“假隐士”,其实他没有真正想当隐士。
援引《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
他在40岁时出游长安,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自荐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张九龄最后没有录用他。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
闻一多说“他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
”所以说,孟浩然是一个无奈的隐者。
(板书:无奈的隐者)
问:刚才这四句都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这四句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写景句。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这些含情的景语,诗就乏味了。
欣赏诗歌,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发挥联想和想象。
做一做(学以致用)(10分钟)
课后练习三: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王维的《归嵩山作》(10分钟)
六、背一背
背诵诗歌(5分钟)
七、小结:
原诗比被删减后的诗多了诗味,是由于原诗通过尘世之人来反衬或对比来写诗人的隐逸之路,借景物的描绘来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隐逸之乐,也有无奈之恨。
所以说,诗歌并不是简单的议论和抒情,必须借助意象营造诗境,来言志抒情。
因为,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世界。
(板书:置身诗境,缘景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