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标题: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张继的《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
2. 能够朗读《夜归鹿门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朗读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夜归鹿门歌》的全文、相关图片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
3.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和诗歌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等古代音乐,营造古代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赏析的氛围。
2. 了解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张继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夜归鹿门歌》,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境。
4. 分析诗歌:通过诗歌赏析,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学习技巧:教授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理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
6. 情感沟通:通过诗歌朗读和赏析,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夜归鹿门歌》的部分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赏析,并写下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意境,能够朗读并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诗歌赏析和朗读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归鹿门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传说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词意象的分析。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诗词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夜归鹿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夜归鹿门歌》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诗词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解释关键词句。
2.2 分析诗词意象,如“鹿门”、“夜归”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4. 实践环节4.1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家乡”或“自然”为主题的诗词。
4.2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反馈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5.2 学生评价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及建议。
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5. 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家乡或自然的古代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家乡或自然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