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精)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精)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精)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教学目的:

掌握: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

了解:血浆蛋白质测定的临床意义: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肝疾病)等

重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难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和种类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概述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占血浆固体成份90%左右,目前已经研究的血浆蛋白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用;如清蛋白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白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白、运皮质醇蛋白。

3. 维持体液pH恒定;血浆蛋白pI一般都小于7.4是弱酸,一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血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用的非特异球蛋白,如补体。

5. 凝血与纤溶作用;凝血与纤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凝血因子与纤溶因子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质,它们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流失和溶解血栓,防止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可分解成AA,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用;血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称血浆功能性酶,如凝血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白、LPL、LCAT、肾素等。

二、个别血浆蛋白质

(一)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移动速度较白蛋白快,位于其前方面得名,半寿期短12h,PA是一类运载蛋白,一种能与甲状腺素结合,称为甲状腺结合蛋白,一种能与VitA结合,称为VitA 结合蛋白,常用测定方法是免疫学方法,正常参与范围0.2~0.4g /L,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下降。

(二)白蛋白(albumin,Alb)分子量66458,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半寿期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40%~60%,主要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性,缓冲作用,运输作用,营养作用,调节某些激素或药物活性。

白蛋白可微量地通过肾小球,约0.04%,但大部分被血小管重吸收。

白蛋白的测定方法目前主要是溴甲酚绿(BCG)法,正常参考范围35~55g/L,血浆白蛋白增高临床少见,主要见于严重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血浆白蛋白降低临床常见。①合成障碍急;慢性肝炎。②丢失过多;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斑狼疮等。③分解过多;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疾病。

(三)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分子量约4万,含糖约45%,pI2.7~3.5,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某些肿瘤组织也可合成。

AAG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急性炎症时上升,与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AAG测定方法,使用AAG抗体,进行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检测,正常参考范围0.5~1.5g/L,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风湿病、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患者上升,营养不良、严重肝病下降。

(四)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或AAT),分子量5.5万,pI4.8,含糖10%~12%,电泳时位于α1区带,占90%左右,由肝细胞合成,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尤其是蛋白酶,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左右,抑制作用有明显的pH依赖性,在中性和弱碱性中活力最大。

AAT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功能是对抗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

AAT测定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免疫化学法,正常参考范围,新生儿血清1.45~2.7g/L,成人0.78~2.0g/L,AAT下降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症,AAT缺陷所致的肺气肿、肝硬化等,AAT上升见于急性炎症、外科手术后,长期服用可的松药物,妊娠及服用避孕药物。

(五)甲胎蛋白(α1-fetoprotein,AFP)分子量6.5~7万,pI4.75含糖量4%,主要由胎儿肝合成,妊娠13~15周血清AFP含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仅为高峰期的1%~0.1%,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仅10~30μg /L,功能不详。

AFP作为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Ca的诊断很有价值,80%以上原发性肝Ca患者血清AFP上升,但无特异性,肺Ca、胰腺Ca,肝硬化患者血清AFP亦

升高,此外,羊水AFP含量测定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AFP↑提示胎儿畸形(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死胎。

AFP测定方法,火箭电泳放射自显影,放射免疫分析法,灵敏度特异性很高,有放射污染。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操作简便,定量不够精细,适合于普查、筛选。酶联免疫法(ELISA),灵敏度接近放免,且操作简便,无放射污染,便于推广。

(六)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又名触珠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合成,电泳时位于α2区带,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为两对肽链组成的四聚体(α2β2),α链有α1和α2两种,其中α1有两种遗传变异体。

Hp的主要功能与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结合,(不可逆结合),并送至肝细胞内降解,因此Hp在溶血后含量急剧下降。

血浆Hp测定方法,①测定Hp-Hb复合物中过氧化物酶活性。②在血浆中加入过量Hb,生成Hp-Hb复合物,凝胶层折法收复合物分离,测定结合的Hb。

③电泳法。④免疫分析法,正常参考范围0.3~2.15g/L,个体间变异较大。

急性时相反应中血浆Hp上升,烧伤、肾病综合征引起Alb丢失时Hp上升,血管内溶血Hp下降。

(七)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G或AMG)是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分子量为62.5~80万,含糖量8%。

AMG最突出的特性能与多种分子和离子结合,特别是它能与不少蛋白水解酶结合而影响这些酶的活性,有选择地保护某些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AMG由肝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半寿期5天。

AMG测定方法,免疫化学法,正常参考范围1.25~4.10g /L,在低Alb血症,AMG上升,妊娠、服用避孕药时AMG上升。

(八)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含铜的糖蛋白,分子量约12~16万,含糖量约10%,因含铜而呈蓝色,故名铜蓝蛋白。

CER具有氧化酶活性,使血液中Fe2+氧化成Fe3+,故又称亚铁氧化酶。CER 还起着抗氧化剂的作用。防止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生成,CER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浆CER在感染、创伤、肿瘤上升,Wilson病(肝点状核变性)CER下降。

CER测定方法,根据其氧化酶活性或免疫化学法,成人正常参考范围0.2~0.5g/L。

(九)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浆中主要含铁蛋白质,分子量7.7万,含糖约6%,由肝及网状皮系统合成,半寿期7天。

主要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和RBC降解释放的铁,此外还可逆地结合多价

金属离子,如Ca、Zn、Cu等。

TRF测定方法,扩散法、放免法、散射比浊法,成人正常参考范围2.2~4.0g/L。

TRF在急性时反应中下降,如炎症、恶性病变时、TRF、Alb、PA同时下降,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亦下降,妊娠、口服避孕药,注射雌激素TRF上升。

(十)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BMG)分子量11800,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并由此释放入血,半寿期107mim。

作为人类淋巴细胞抗原β链交部分。

BMG测定方法,由于含量很低,常采用放免法,正常参考范围1.0~2.5mg/L。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特别是肾移植后,如有排斥反应,BMG在尿中排出量上升,肾功能衰竭,炎症、肿瘤血浆BMG上升。

(十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能结合肺炎双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分子量11.5~14万,五条肽链组成,肝细胞合成。

CRP能激活补体,促进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运动和吞噬,具有调理素样作用。

CRP测定方法,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ELISA法,放免法,正常参考范围:成人0.42~5.2mg/L。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指标,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瘤浸润迅速上升。

血浆蛋白质的组成与含量

组成分子量功能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PA)5.4万运载T3、T4、VitA0.2-0.4g/L

营养不良、肿瘤、急性炎

症、肝病↓

白蛋白(Alb)6.6万

维持胶渗、缓冲作用、

运输作用

35-55g/L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

α1-酸性糖蛋白(AAG)4万与免疫功能有关0.5-1.5g/L

风湿病、恶性肿瘤、心肌

梗塞↑

α1-抗胰蛋白酶(AAT)5.5万

对抗溶酶体蛋白水解

0.78-2g/L

胎儿呼吸窘迫症、肺气肿、

急性炎症、妊娠↑

甲胎蛋白(AFP) 6.5-7万10-30μg/L 原发性肝癌↑羊水AFP胎

儿产前监测

结合珠蛋白8-40万与血浆中游离Hb结

0.3-2.05g/L Alb丢失时↑、溶血时↓

α1-巨球蛋白(AMG)62.5-80万

与蛋白水解酶结合影

响其活性

1.25-401g/L

低Alb、妊娠、口服避孕药

铜蓝蛋白(CER)12-16万

使Fe2+→Fe3+,抗氧化

0.2-0.5g/L

感染、创伤、肿瘤↑、Wilson

病↓

转铁蛋白(TRF)7.7万运载Fe3+ 2.2-4.0g/L

炎症、恶性病变、慢性肝

病↓妊娠、口服避孕药↑

β2-微球蛋白(BMG)1.18万淋巴细胞抗原一部分1-2.6mg/L

肾小管功能监测,肾衰、

炎症、肿瘤↑

C-反应蛋白(CRP)10.5-14万

激活补体、促进粒C、

巨噬C的运动和吞噬

0.42-5.2mg/L

急性心肌梗塞、创伤、感

染、炎症、手术后、妊娠↑↑

上述蛋白质除PA、Alb、BMG外都属于糖蛋白,含糖量最高的是AAG、45%,除BMG外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三、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一)炎症、创伤在炎症、创伤、感染、心肌梗塞、肿瘤等情况下其血浆浓度会发生明显改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 phcse reactante,APR),主要包括AAG、AAT、Hp、CER、C3、C4、纤维蛋白原、CRP↑;PA、Alb、TRF↓。

(二)肝脏疾病血浆蛋白质大多数是由肝细胞合成,因此肝脏疾病会导致多种血浆蛋白质发生变化。如乙肝活动期AAT、IgM↑;而Hp、PA、Alb↓。肝硬化时AAT、IgA、AMG↑↑;IgG↑;CER、CRP轻度↑;而AAG、Hp、C3↓;PA、Alb、TRF↓↓。

(三)肾脏疾病肾脏疾病早期可因蛋白尿而导致血浆蛋白质丢失,丢失的蛋白质与其分子量有关,小分子蛋白质丢失明显,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因肝细胞代偿性合成增加。主要表现是Alb↓↓,PA、AAG、AAT、TRF↓;而AMG、Hp、β-LP↑。

第二节血浆蛋白质测定

临床生化检验中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很多,主要利用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或性质进行。

一、测定蛋白质特征元素——氮如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的经典方法,1883年Kjeldahl首创,精密度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费时、技术性强,不适合临床常规检测,一般用于标准血清的标定和校正。

二、利用重复的肽链结构如双缩脲法,1914年首创,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各种蛋白产生的颜色反应相近,但灵敏度较低,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总蛋白的常规方法。

三、利用酪氨酸、色氨酸残基与试剂的反应或紫外吸收如:

1. 酚试剂法1921年,Folim首创,后又经改进,1951年Lowry改良成今法、灵敏度高(较双缩脲法高100倍),主要用于微量蛋白质检测,但各种蛋白质中酪氨酸含量不一,故准确性较差,试剂配制复杂且不稳定,化学干扰多,目前临床上仅用于粘蛋白测定。

2. 紫外吸收法在280nm处有一吸收峰,快速、简单,不需加任何试剂,保留蛋白质活性,化学干扰大。

四、利用与染料的结合能力

1. 考马克斯亮蓝G-250结合蛋白法(CBB法)1976年Bradford应用于蛋白质测定,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但特异性不高,大分子肽(分子量300以上),也参与反应,线性范围窄,临床上主要用于尿、脑溶液蛋白质测定。

2. 溴甲酚绿结合清蛋白法(BCG法)灵敏度高,血清用量少,操作简便,但特异性不高,部分球蛋白也能与之结合(α1-球蛋白、运铁蛋白、触珠蛋白等),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清蛋白的常规方法。

五、利用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如比浊法、折光测定法,方法简便,试剂易得,但浊度的强弱受反应的条件影响大(加试剂的方法、温度等),结果准确性差,一般用于尿、脑脊液蛋白测定。

六、电泳法CAE、PAGE,目前临床上常用电泳技术,但只能计算各种蛋白质百分含量。

七、利用免疫学特性免疫化学法,特异性、灵敏度高,只能用于某种特异蛋白的测定。

第三节血清总蛋白的测定(双缩脲法)

一、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能与二价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产生的颜色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但双缩脲反应并非蛋白质特有的颜色反应,分子中含二个以上肽键者有此反应。

二、双缩脲试剂

未失结晶水的硫酸铜(CuSO4·5H2O)3.0g溶于500ml新鲜制备的蒸馏水或刚煮沸冷却的去离子水中,加酒石酸钾钠(NaKC4O4O6·4H2O)9.0g,碘化钾5.0g,待完全溶解后加入6mol/L NaOH溶液100ml,最后加蒸馏水至1L,置聚乙烯瓶内盖紧保存。

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结合铜离子,维持铜离子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碘化钾防止两价铜离子还原。

三、正常参考范围:60~80g/L

四、临床意义

(一)血清总蛋白增高

1. 血液浓缩严重腹泻、呕吐、高烧。

2. 合成增加主要见于球蛋白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

(二)血清总蛋白降低

1. 血液稀释静脉滴注过多低渗溶液,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水钠潴留。

2. 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加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消耗性疾病,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

3. 合成障碍严重肿瘤

4. 蛋白质丢失严重烧伤,大量血浆渗出,肾病综合症。

第四节血清清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

一、原理

溴甲酚绿(BCG)在pH4.2的环境中,在有非离子去垢剂(Brij-35)存在时,可与清蛋白结合形成蓝绿色复合物,颜色的深浅在一不定范围内与清蛋白含量成正比。

BCG与蛋白结合的特异性较低,它不仅与Alb结合呈色,还可与其他蛋白质呈色,其中α1-球蛋白,TRF、Hp最明显,但反应速度不同,Alb可立即反应(快反应),其他蛋白质反应慢(慢反应)。

二、试剂

1. 10mmol/L BCG贮存液BCG1.75g,溶于5ml 1 mol/L NaOH溶液中,加蒸馏水至250ml。

2. 0.5mol/L在琥珀酸缓冲贮存液(pH4.0)NaOH10g,琥珀酸56g,溶解于800ml蒸馏水中,用1mol/L NaOH溶液调pH至4.10±0.05,加蒸馏水至1L。

3. 叠氮钠贮存液叠氮钠4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4. Brij-35溶液Brij-35 25g,加蒸馏水80ml,置60℃左右水浴使其溶解,然后加水至100ml。

5. BCG试剂于IL容量瓶内加蒸馏水400ml,琥珀酸缓冲贮存液100ml,BCG贮存液8ml,叠氮钠贮存液2.5ml,Brij-35溶液2.5ml,加蒸馏水至刻度,配好的BCG试剂的pH应为4.15±0.05。

Brij-35可提高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力及溶解度,提高呈色稳定性,如无Brij-35可用吐温-20代替,叠氮钠有防腐作用。

三、正常参考范围:35~5.5g/L。

四、临床意义

1.血清清蛋白

(1)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浆浓缩。

(2)降低临床上较常见,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重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受损、肠道肿瘤与结核、

慢性出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清蛋白如低于20g/L,患者可出现水肿。

2.血清球蛋白

(1)增高严重脱水、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

(2)降低血液稀释、严重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会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浓度如低于10g/L时,可怀疑为无γ球蛋白血症。

3.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临床上常用A/G值衡量肝病的严重程度,当A/G值小于l时,称比值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方法评价】

1.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标本对本法不产生干扰。严重高脂血症可使结果偏高,应采用标本空白校正。若标本混浊,可做标本空白(血清0.02ml,加琥珀酸缓冲液4ml),用测定管吸光度减去标本空白管吸光度后再计算结果。

2. BCG系一种pH指示剂,它受酸、碱影响较大,所用器材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

3.BCG试剂的pH必须严格控制在pH

4.15±0.05,pH升高可使染料空白增高,与清蛋白结合率下降。所以,控制反应液的pH是本法测定的关键。

4.BCG与蛋白质结合的特异性较低。它不仅与清蛋白结合呈色,还与血清中其它蛋白质呈色,其中以α1球蛋白、运铁蛋白(属β球蛋白)、触珠蛋白(属α2球蛋白)最为明显,BCG与不同蛋白质的反应速率不同,与清蛋白可立即发生反应(快反应),与其它蛋白质反应较慢(慢反应)。实验证明,血清与BCG试剂一经混合,“慢反应”即可发生,约持续1h才完成。

5. Brij-35是一种非离子去垢剂,它可增强BCG-清蛋白复合物的溶解度,消除BCG同清蛋白反应时可能产生的沉淀,它的浓度高于或低于所指定的浓度时,均导致敏感度降低和直线性丧失,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故其配制浓度和所加试剂量一定要准确。

6.当60g/L清蛋白标准液与BCG试剂作用后,溶液在光径1cm、波长630nm 时,测定的吸光度应为0.811±0.035,若达不到此值,表示BCG试剂灵敏度较差。

7.本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并可用于自动化分析技术。

8.线性范围为10~60 g/L,CV<3%。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着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正常人从血管抽出的血液不加抗凝剂,自然凝固,经离心沉淀,下面红色部分为血细胞部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清,里面没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血浆的概念:正常人从血管抽出血液加抗凝剂(枸橼酸钠等),经离心沉淀,下面部分为血细胞,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浆,里面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这里指新鲜血浆,时间长了,第5、8、因子也就失去活性啦。)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就是加不加抗凝剂,再者上面讲的成分。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也就是说,血清是血浆的成分之一,现在知道血清去哪了吧 1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1-0-8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 1-0-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Wilson病时不可能出现以下哪种变化() A.血清总铜浓度升高 B.血清游离铜浓度升高 C.尿铜排出增加 D.血清Cp浓度下降 E.血清ALT升高 Wilson病是由体内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其具体表现有:血清总铜量和铜苎蛋白减少而疏松结合部分的铜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铜沉积,尤以肝、脑、角膜、肾等处为明显,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前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 B.血清中的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 C.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 D.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的阳极侧 E.半寿期很长 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是清蛋白;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半寿期很短。选项A、B、C、E都错,就是因为前清蛋白电泳在清蛋白之前(即阳极侧),故称之前清蛋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生理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D.也可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出处:山东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89817410.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 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 D.不能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清蛋白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580个;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7个;能运输青霉素;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选项B、C、D、E都错误。在胆红素代谢中,间接胆红素的运输主要靠清蛋白,这也是清蛋白功能之一,即载体蛋白。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一、前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l。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l。电极缓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一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此鉴定方法中,蛋白质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分子形状无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用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化学》讲义 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 (1)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2)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清蛋白(Alb) 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1)功能 ①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②维持血液正常pH; ③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④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医学认定水平:Alb>35g/L时正常;28~34g/L轻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2)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 3)浓度升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时。 4)浓度降低 摄入不足(营养不良) 合成障碍(慢性肝病) 消耗增大(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 丢失增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失血、组织炎症等) 白蛋白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腹水) 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罕见) 3.α1-酸性糖蛋白(AAG):又称血清类黏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 临床意义: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常增高。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 在急性时相反应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时,由于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升高,结合以上药物的能力增强而干扰药物的有效作用。 4.α1-抗胰蛋白酶(AAT):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功能: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 (2)临床意义:

蛋白质复性方法

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 摘要综述了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分离和溶解、包涵体折叠复性的方法、复性产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以及通过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的应用而提高了蛋白质复性产率。 关键词包涵体蛋白质复性 Abstract Strategies for decreasing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isolation and resolu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refolding of inclusion body proteins and the cause of decreased refolding yields were included. Renaturation yield of recombinant protein have been improved by using some additives, such as molecular chaperone, small molecules. Key words inclusion body , protein , renaturation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而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

一、包涵体: 包涵体的定义、组成与特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具有很高的密度(约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NMR 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 包涵体的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2.1、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其比较资料2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是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有四种古老的经典方法,即定氮法,双缩脲法(Biuret法)、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另外还有一种近十年才普遍使用起来的新的测定法,即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其中Bradford法和Lowry法灵敏度最高,比紫外吸收法灵敏10~20倍,比Biuret法灵敏100倍以上。定氮法虽然比较复杂,但较准确,往往以定氮法测定的蛋白质作为其他方法的标准蛋白质。 五种蛋白质测定方法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这后四种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因为一种蛋白质溶液用这四种方法测定,有可能得出四种不同的结果。每种测定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方法时应考虑:①实验对测定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②蛋白质的性质;③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④测定所要花费的时间。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由于其突出的优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 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 (1) 2NH3+H2SO4——(NH4)2SO4 (2) (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 (3) 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 氮即得。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 (一)实验原理 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化学讲义2019第四章血浆蛋白质检查

第四章血浆蛋白质检查 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 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这些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血浆中主要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蛋白质参考值* (mg/L) 半寿期 (d) 分子量 (万) 等电点 含糖量 (%) 功能 前白蛋白200~400 2.5 5.5 4.7 0 营养指标 白蛋白35000~ 52000 15~19 6.63 4.7~ 4.9 有较广泛的载体功能营养指标 α1-抗胰蛋白酶900~2000 4 5.18 4.8 12 APR,抗胰蛋白水解酶先天性缺 陷时易导致肺气肿、肝硬化 α1-酸性 蛋白酶 500~1200 5 4.0 2.7~4 45 APR 结合珠蛋 白 300~2000 2 8.5~40 4.1 12 APR,结合Hb,溶血时减少α2-巨球 蛋白 1300~3000 5 72 5.4 8 抗蛋白水解酶,肾病期增加铜蓝蛋白200~600 4.5 13.2 4.4 APR,含铜 转铁蛋白2000~3600 7 7.96 5.7 6 负性APR,运转Fe,在低色素性贫血时增加 血红素结 合蛋白 500~1150 5.7 结合血红素 β2-微球 蛋白 1~2 1.18 C-反应蛋 白 <8 11.5 6.2 0 APR,防御蛋白 *参考值可随所用测定方法、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PA) 电泳位于清蛋白前面,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2~5天。 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敏感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创伤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由肝脏合成,是分子量21kD,半衰期为12小时。 RBP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各种靶组织,保护其不被氧化损伤。 在血浆中RBP与TTR(甲状腺素转运蛋白)以1:1结合,可避免小分子RBP从肾小球滤过。在靶细胞内,随TTR-RBP复合物的降解,视黄醇被摄入细胞。 3.白蛋白(Alb) Alb由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7%~68%。

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盒使用说明

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盒使用说明 货号:BC0050 试剂名称规格(200T)试剂主要成分 R1凝血酶试剂(液体)1ml×6瓶>100u/ml牛凝血酶,稳定剂适量,防腐剂适量。 R2纤维蛋白原标准品1ml×1瓶200~400mg/dL纤维蛋白原,缓冲液适量,稳定剂适量。R3咪唑缓冲液(IBS)75ml×2瓶 2.84×10-2M巴比妥钠,稳定剂适量。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凝固法为原理的各类半自动及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含量。 二、试剂保存和稳定性: 2~8℃保存,未开封试剂有效期内稳定。 凝血酶试剂(液体):开封后2~8℃下可稳定1周。 纤维蛋白原标准品:复溶后在2~8℃下可稳定4小时。缓冲液2~8℃保存。 三、操作过程: 1、检测前准备 凝血酶试剂:使用前轻摇颠倒混匀. 纤维蛋白原标准血浆:按标签要求用去离子水复溶。静置使其完全溶解,轻摇颠倒混匀。禁 用含防腐剂的水。 2、样本收集和处理: 新鲜静脉血与0.109gM的柠檬酸三钠按9:1(V/V)混合均匀,以3000rpm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血浆,在2~3小时内进行实验。 3、检测流程:

①、标准曲线制作:将复溶后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μl血浆+400μl缓冲液)、1:10、1:15、1:20、1:30稀释,取此不同浓度的标准血浆各200μ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试剂100μl(不需预温),测定凝固时间。 ②、待测血浆用缓冲液作1:10稀释,取待测血浆200μl,37℃预温3分钟,加入凝血酶试剂100μl,测定凝固时间。 ③、标准曲线绘制:以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含量(mg/dL)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凝固时间为纵坐标,在双对数纸上作出标准曲线,或把FIB的浓度与相应的凝固时间输入到血凝仪中。不同稀释度的标准血浆浓度计算:以测标本时1:10的稀释倍数与其它稀释倍数的比值作为稀释系数计算。以下为范例(FIB标准血浆浓度为312mg/dL): 参比品稀释倍数稀释系数FIB浓度(mg/dL)凝固时间(s) 1:510/5=2624××× 1:1010/10=1312××× 1:1510/15=0.67208××× 1:2010/20=0.5156××× 1:3010/30=0.33104××× 待测标本FIB含量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或将标准曲线输入半自动或全自动血凝仪,标本结果即自动报出。 如果凝固时间不在标准曲线范围内,建议重新稀释病人血浆:凝固时间过长,可作1:5稀释后测定,结果乘以0.5;凝固时间过短,可作1:20稀释后测定,结果乘2。 四、测定原理: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过量凝血酶的作用下,它会由可溶的蛋白转变成不可溶的聚合物,从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过关(含真题)必做题-(血浆蛋白质检查)

第四章血浆蛋白质检查 A1/A2型题 1.不引起血浆清蛋白下降的是()。 A.手术后 B.吸收功能紊乱 C.肾病综合征 D.营养不良 E.急性肝炎早期 【答案】E 2.正常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 B.球蛋白 C.血红蛋白 D.凝血因子Ⅰ E.前清蛋白 【答案】A 3.不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是()。 A.ALB B.C3 C.Hp

D.AAG E.LDL 【答案】E 4.对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比较敏感的血浆蛋白是()。 A.清蛋白 B.C反应蛋白 C.前清蛋白 D.转铁蛋白 E.免疫球蛋白 【答案】C 5.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A.肝脏 B.胰腺 C.肾脏 D.小肠 E.脾脏 【答案】A 6.诊断有无缺铁性贫血可检测()。 A.AAG B.AAT C.TRF D.Hp

E.α2-MG 【答案】C 7.可鉴别诊断贫血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 B.转铁蛋白 C.C反应蛋白 D.前清蛋白 E.免疫球蛋白 【答案】B 8.在急性时相时升高最早的蛋白是()。 A.CpG B.AMG C.AAG D.CRP E.TRF 【答案】D 9.有关前白蛋白错误的是()。 A.是运载蛋白 B.是肝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 C.是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 D.不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E.分子量比白蛋白小

【答案】D 10.正常人血清进行琼脂糖凝胶蛋白电泳后,区带按泳动速度快慢依次为()。 A.清蛋白,α1,β3,γ1,α2 B.清蛋白,α1,α2,γ,β C.清蛋白,α1,γ1,β3,α2 D.清蛋白,α1,α2,β,γ E.清蛋白,α1,γ,α2,β 【答案】D 11.以醋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进行血清蛋白电泳,使用pH为8.6的巴比妥缓冲液,各种蛋白质的电荷状态是()。 A.白蛋白和球蛋白都带负电荷 B.白蛋白和α1球蛋白带负电荷,其他蛋白带正电荷 C.白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带正电荷 D.白蛋白和α1、α2球蛋白带负电荷,其他蛋白带正电荷 E.白蛋白和球蛋白都带正电荷 【答案】A 12.测定血清清蛋白时临床常规使用()。 A.溴甲酚绿法 B.双缩脲法 C.免疫浊度法 D.磺柳酸法 E.凯氏定氮法

医学检验--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近于纯品者就有200多种。 近年来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这些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参考值可随所用测定方法、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PA) 电泳位于清蛋白前面,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2~5天。 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敏感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创伤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由肝脏合成,是分子量21kD,半衰期为12小时。 RBP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到各种靶组织,保护其不被氧化损伤。

在血浆中RBP与TTR(甲状腺素转运蛋白)以1:1结合,可避免小分子RBP从肾小球滤过。在靶细胞内,随TTR-RBP复合物的降解,视黄醇被摄入细胞。 3.白蛋白(Alb) Alb由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7%~68%。 功能 (1)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 (2)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3)具有酸碱缓冲能力,维持血浆的正常pH; (4)运输和储存作用:是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 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 因分子量较小,它在血管外体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各种膜屏障完整性的良好指标。 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2)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时,可以影响一些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形式。 (3)血浆的清蛋白增高较少见,血液浓缩如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等。 (4)浓度降低见于 ①白蛋白合成降低,如急、慢性肝病; ②营养或吸收不良; ③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如大面积组织损伤; ④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 ⑤白蛋白异常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⑥白蛋白分布异常,如有门静脉高压腹水时; ⑦遗传性疾病等。 已发现有20种以上白蛋白的遗传性变异。 简单说:摄入不足;合成障碍;消耗增大;丢失增多;血液稀释及分布异常;遗传疾病。 4.α1-酸性糖蛋白(AAG) α1-酸性糖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抗体的免疫防御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α1-酸性糖蛋白的测定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 5.α1-抗胰蛋白酶(AAT) 肝脏合成,α1-抗胰蛋白酶是α1-区带显色的主要成份。 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 一般认为α1-抗胰蛋白酶的主要功能是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 蛋白水解酶。 临床意义 (1)浓度升高:见于急性炎症、外科手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妊娠、长期服用可的松、雌激素等药物也可升高。 (2)降低:可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α1-抗胰蛋白酶缺陷可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而致肝硬化,严重的遗传性缺陷常伴有早年(20~40岁)肺气肿。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

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SDS法)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一、实验原理 蛋白质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巯基乙醇的作用下,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氢键等打开,形成按1.4gSDS/1g蛋白质比例的SDS-蛋白质多肽复合物,该复合物带负电,故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向正极迁移,且主要由于凝胶的分子筛作用,迁移速率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有关,因此可以浓缩和分离蛋白质多肽。 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多数采用一种不连续的缓冲系统,主要分为较低浓度的成层胶和较高浓度的分离胶,配制凝胶的缓冲液,其pH值和离子强度也相应不同,故电泳时,样品中的SDS-多肽复合物沿移动的界面移动,在分离胶表面形成了一个极薄的层面,大大浓缩了样品的体积,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浓缩效应。 二、仪器及器材 垂直电泳槽及附件、直流稳压稳流电泳仪、移液器等。 三、试剂 1、凝胶贮备液:称取30g 丙烯酰胺(Acr)和0.8g 甲叉-双丙烯酰胺(Bis),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滤纸过滤贮存。 2、10% SDS:称取SDS 10g 加蒸馏水至100ml。 3、10%过硫酸胺(AP),用时现配。 4、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5、电极缓冲液:3.03g Tris、14.14g甘氨酸、1.0g SDS溶于水,混匀后用HCL调节pH至8.3,加蒸馏水至1 000ml。 6、样品溶解(缓冲)液:0.6gTris、5mL甘油(丙三醇)1.0g SDS溶于水,混匀后用HCL调节pH至8.0,再加0.1g溴酚蓝、2.5mL巯基乙醇,定容至100mL。 7、下层胶(分离胶)缓冲液:18.17g Tris、0.4gSDS溶于水,混匀后用1mol/L HCL 调节pH至8.8,加蒸馏水至100ml。 8、上层胶(浓缩胶)缓冲液:6.06g Tris、0.4gSDS溶于水,混匀后用1mol/L HCL 调节pH至6.8,加蒸馏水至100ml。 9、固定液:25%异丙醇,10%乙酸。 10、染色液:0.125g考马斯亮蓝R-250加固定液250ml。 11、脱色液:冰乙酸75ml、甲醇50ml,加水定容至1000ml。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1-1-8

血浆蛋白质检查题库 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前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 B.血清中的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 C.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 D.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的阳极侧 E.半寿期很长 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是清蛋白;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半寿期很短。选项A、B、C、E都错,就是因为前清蛋白电泳在清蛋白之前(即阳极侧),故称之前清蛋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生理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D.也可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分别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关于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 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 D.不能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清蛋白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580个;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7个;能运输青霉素;在血液偏碱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选项B、C、D、E都错误。在胆红素代谢中,间接胆红素的运输主要靠清蛋白,这也是清蛋白功能之一,即载体蛋白。 (安徽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389817410.html,)

蛋白质变性机理

蛋白质变性机理 1、蛋白质介绍 2、蛋白质变性结果 1)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要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2)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 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蛋白质分子凝聚从溶液中析出

3)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子就从原来有序的卷曲的紧密结构变为无序的松散的伸展状结构(但一级结构并未改变)。所以,原来处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在分子表面,而亲水基团在表面的分布则相对减少,至使蛋白质颗粒不能与水相溶而失去水膜,很容易引起分子间相互碰撞而聚集沉淀。 4)致变因素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热、加压、脱水、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的作用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重金属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在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于消毒及灭菌。 反之,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就能有效地保存蛋白质制剂。蛋白质的变性很复杂,要判断变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视是物理变化 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物理方法使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在变化过程中也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否则,鸡蛋煮熟后就不是蛋白质了。而我们知道,熟鸡蛋依然有营养价值,其中的蛋白质反而更易为人体消化系统所分解吸收。 5)复性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方法操作规程 一.【产品名称】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二.【预期用途】 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用于辅助诊断。 三.【临床意义】 FIB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含量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四.【检验原理】 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 五.【主要组成成分】 1.FIB凝血酶:5瓶/6瓶(内含凝血酶、缓冲液、高岭土、稳定剂、防腐剂) 2. FIB定值血浆:1瓶,定值见瓶标 FIB定值血浆经HBsAg、HIV抗体、HC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需如病人样本一样小心处理。 3.FIB缓冲液:2瓶(内含缓冲液、防腐剂) 4.说明书:1份 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份不可互换。 六.【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启试剂于+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FIB凝血酶试剂复溶后于+2℃~+8℃可保存7天;4小时内-20℃冻存,可稳定20天,使用时37℃迅速解冻,勿反复冻融。FIB定值血浆复溶后于+2℃~+8℃可保存8小时。 七.【适用仪器】血凝分析仪。 八.【样本要求】 1.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 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或2500g)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 2.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 3.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体积(ml)=0.00185x血液体积(ml) x(100 - 比容)。 4.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5.样本保存时间如下:+2℃~+8℃保存,不宜超过8小时。 九.【检验方法】 1. 试剂重建与保存 每瓶FIB凝血酶加入瓶标标示体积的蒸馏水,轻摇溶解。 每瓶FIB定值血浆加入1.0ml蒸馏水,静置3分钟,轻摇复溶。 2. 半自动血凝仪、手工测定 (1)标准曲线制备 将复溶后的定值血浆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ul血浆+400ul缓冲液)、1:10、1:15、1:20、 1:30稀释(有些型号的仪器血浆1:30稀释时可能测不出来,这时只需做1:5、1:10、1:15、1:20 四个点)。取不同稀释度定值血浆各200u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溶液100ul, 测定凝固时间(s)。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实验六报告: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根据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电泳现象,以及实践应用的需求,科学家不断完善了电泳技术,从移界电泳法、垂直管型盘状电泳、垂直板型电泳、垂直柱型盘状电泳到水平板型电泳。电泳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样品的分析鉴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临床中对于尿液中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以监测人体内的某些疾病(肾小管损坏、多发性骨髓瘤等)。这种需要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明。具体过程见原理。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它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以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从活性电泳到变性电泳经过了很多思考。从活性如果加入一种试剂使电荷因素及分子的形状消除,那电泳迁移率就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就可以用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1967年,Shapiro等发现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这种作用[1] 。 通过向样品中添加入巯基乙醇和过量SDS,使蛋白质变性解聚,并让SDS与蛋白质结合成 带强负电荷的复合物,掩盖了蛋白质之间原有电荷的差异。SDS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不仅 使蛋白质分子带上大量的负电荷,而且使蛋白质分子的形状都变成短棒状,从而消除了蛋白质分子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异和分子形状的差异。因此蛋白质在SDS-PAGE中的时迁移率 主要取于其分子大小。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电泳迁移率在外界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只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大小这一因素,使得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特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未知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和掌握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和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2.原理 由于技术的发展,理论上可以通过测序测出蛋白质分子量的真值,但是实际操作过于繁琐,且生物大分子的数量级是KDa,实际中往往不需要特别精确。所以转向寻求其它方法,如果两种性质具有相关性,就会有相关理论基础和技术,发现分子量与迁移速率有关,于是寻找相关方面的技术。通过沉降平衡法测定分子量,但是需要很大的转速,且要考虑安全性和造价,于是舍弃;分子筛层析主要以分子量差异进行分离,可以用来测定分子量,但是需要很长的分离柱,分离速度较慢,还要测定OD值,操作麻烦,浪费时间,而且带 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大;与此同时,电泳技术也发展起来,电泳相对时间较短,造价低,可操作性强。电泳与分子量、分子形状以及所带电荷量有关,其中含有分子量,理论上就可行了,于是用电泳测定分子量。首要矛盾是消除电荷差异和分子形状差异,从数学上彻底消除电荷效应是不可能的,使带电量相同也不可能实现,只有使分子带上非常大的电荷量从而使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可以忽略。想到通过引入外来物形成复合物,定量引入,定量结合,且结合后分子间差异并未发生改变。关于引入负电还是引入正电的问题,蛋白大多为球状,若结合后仍未球状,静电结合不稳定;双亲性物质彻底结合后破坏空间结构,所以引入负电,结合稳定。于是开始筛选阴离子去污剂,在众多的物质试验中,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很好的效果。SDS通常与蛋白质以1.4:1的重量比结合,所引入净电 荷量约为蛋白质本身静电荷 10倍的静电荷,从而形成具有均一电荷密度和相同荷质比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所带的电荷远远超过蛋白质原有的净电荷,从而消除或大大降低不同蛋白质之间所带净电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