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别心理差异的理论

合集下载

性别差异心理学2ppt课件

性别差异心理学2ppt课件

.
11
3、性腺激素
男性的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女性的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雄激素和孕激素都能提高智力。 性腺激素也能对男女两性的气质、性格发生影响。
.
12
例如,在过量雄激素子宫中出生的男性具 有更强的攻击性。
在过量雌激素子宫中出生的男性攻击性更 少,脂粉气明显。
.
13
二、环境因素
差异性,是指在同一年龄阶段中个体与个体之 间、男性与女性之间心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和性 别差异。
.
7
第三节 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 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 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1、染色体遗传特性
人类的染色体共23对,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 男性为XY,女性为XX。女性的X染色体较大 ,男性的Y染色体则较小,长度只有X染色体的 三分之一,基因数目只有X染色体的1%。
.
18
三、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作为特殊的环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教育 因素对于男女心理发展影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的。
我国古代对妇女进行的“三从四德”教育,禁锢了妇 女的思想,个性发展遭受束缚,性格发展趋于内向, 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从而形成了感情脆弱、意志薄弱、 懦弱拘谨等不良心理品质。
.
3
四、综合发生观
生物系统(基础)、环境系统(外因)原有心 理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内因)的相互作用是 推动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
.
4
第二节 男女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断产生量变 的基础上出现质变,而使得某个阶段具有不同于其 他阶段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与探讨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与探讨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与探讨在心理学领域中,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区别。

虽然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性别差异的产生原因以及两性间可取得的平衡。

一、性别差异的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是性别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男女在社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受到不同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方法。

例如,男性更可能接受理科教育,女性更可能接受文科教育,这种差异在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上都会有所反映。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主张,性别差异是由于男女在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例如,男性有更多的肌肉和更加发达的下颌骨,女性则具有更多的脂肪和更细的喉咙。

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男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是性别差异的主要推动力。

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会对性别角色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要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更为强调阳刚之气,而女性更为强调柔和之美,这种看法会对男女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表现方式。

二、性别差异的产生原因1. 基因研究发现,男女在基因组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患有某些遗传疾病,而女性则通常有更多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的差异可能对男女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产生影响。

2. 生理男女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

例如,男性具有更高的肌肉密度和更大的肺活量,可以更好地应对运动和竞争类的任务,而女性则具有更多的雌激素,并且更加适合进行精细的动作和情感表达。

3. 社会文化文化和社会环境对男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男女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不同的表现。

例如,社会强调男性应该具有更多的自信和力量,而女性则应该具有更多的同情心和细致。

社会心理学02性别角色心理差异

社会心理学02性别角色心理差异
在经济发达、生产现代化的城市中,已不难看到男女两 性在气质与性格上的差距正渐渐缩小的趋势,男性显示 出与女性同样的细心与温柔,女性也像男性那样大方与 爽朗,尤其是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层次中,这种现象已不 罕见。这种性格与气质上的互补的结果,使每一个男性 与女性均能获得和谐发展。
3、性别角色的未来——优化发展 (1)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提出 男女双性化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性别角色的内涵 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 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 性别角色的互补与优化
一、性别角色的内涵
性别角色(sex role 或 gender role),是指 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 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 方式(行为模式)。
1、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 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 3、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
1、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物学因素 遗传基因:首先表现为染色体的不同 性激素:对行为会发生影响,如侵犯行为 大脑:下丘脑、大脑两半球的组织
2、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性别角色分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主要通过文 化中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而实现的。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 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 (1)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
质的心理特征。
(2)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测量与实验研究 贝姆建立了一项测验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
研究表明,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许 多场合下,要比具有性别定型气质的人表现 出色。
男性
(男性气质) (男女双性化气质)
非女性
女性
(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气质) 未分化的 非男性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性别差异心理学导论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内容性(sex)——男性与女性的生物特征(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性别(gender)——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第三性征)↓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规律、各方面差异、原因)2、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半期英(高尔顿)→德(Stern)《差异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立分支→20世纪70年代长足发展→1974美(麦考比、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消除偏见,因性施教)第二章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男女心理差异形成的基本动力生物发生论:大脑结构不同、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感觉器官机能类型不同社会发生论:外界条件(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社会学习、成人榜样心理发生论:把男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作为性别心理发展的实质综合发生论:生物因素是基础,社会因素是外因,通过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产生作用二、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因素: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内部结构、分泌物、两半球专门化)、性腺激素环境因素:社会分工、家庭环境、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教师态度、教学方式、教师比例、教材中男女形象,等第三章认知过程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视觉——差别不大;触觉——女性更敏感;听觉——女性感受性高,乐感强;嗅觉——女性更敏感;味觉——女性优于男性。

原因复杂,很可能与男性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相对较差有关。

2、错觉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错觉(女性更易受到周围背景的影响)3、空间知觉男性更容易辨认方向,更容易在复杂的方位关系中寻找目标(方位知觉),原因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都有关。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并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一、性别差异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期望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认知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定义为理性、坚强和冷静的,而将女性定义为情感、温柔和柔弱的。

这些社会角色的期望会影响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认知习惯。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生物学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基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例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物体操作能力方面往往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往往优于男性。

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异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释1. 发育心理学理论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的形成受到遗传、生物学、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多重影响。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对性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是由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动态所决定的。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的心理冲突和欲望中形成的。

个体的早期亲子关系、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三、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1.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

例如,他们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来揭示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女性心理学第二讲男女差异

女性心理学第二讲男女差异
• 初潮后一年达到女性一生的最高身材,此后一般不再增高。
• 月经初潮后0.5-3年后,一般转为规律性的月经及排卵性月经。
• 月经初潮后的最初期阶段为无排卵性月经,一般无受孕能力。也有个别,年 龄太小的妊娠妇女,妊娠并发症比成年妇女要高。
第9页,本讲稿共16页
3、月经周期
• 4个阶段,平均28天
• (1)卵泡期,4-14天,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一些卵泡和卵子的生长,子宫 内膜发育
酸分泌减少)
• 第二阶段,大部分呕吐和疲劳症状消失,约到第4或5个月,开始感觉到胎 动。
• 在第3阶段,体重增加,腹部隆起非常明显,一些日常活动挑战。子宫的 扩大给其他内部器官施加了压力,引起压迫感和不舒服
• 情感变化惊人,受经济状况、怀孕欲望,身体状况、童年经历等影响
• 40岁以后怀孕艰难且比年轻女性容易早产,并发症高,更多进行剖腹产。都能生下健 康的宝宝,死亡率也差不多。
第13页,本讲稿共16页
2、妊娠
• 夫妻最佳生育年龄的优化组合 • 柴柯夫斯基与居里夫人
• 孩子智商高低影响因素
• 高跟鞋与怀孕
第14页,本讲稿共16页
3、产后抑郁与产后抑郁症
• 产后抑郁
• 分娩后的第一个星期。40-85%经历。
• 特点:大喊大叫、焦虑、脾气暴躁,开始于分娩后的3到4天,持续约2-4天。
• (2)排卵期,第14天左右,卵泡破裂,卵子释放
• (3)黄体期 月经来潮的前一天,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血管滋长、(4)
行经期:1-4天,当低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不能再维持子宫内膜时,月经从宫颈和阴 道流出。
• 在美国,女孩对开始月经有复杂情绪,
• 在一项对9-12岁研究中,有2/3盼望, • 认为是长大的标志,1/3认为是尴尬的, • 超过1/4的人认为是厌恶的。

给学生性别差异心理学PPT课件

给学生性别差异心理学PPT课件
概念
性别差异心理学关注男性和女性 在心理层面的差异,探讨这些差 异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 响。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重要性
促进性别平等
优化教育和社会环境
通过了解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层面的差 异,有助于消除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 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
了解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有助于 教育者和社会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的 需求,优化教育和社会环境。
03 性别差异的心理表现
认知能力差异
01
02
03
智力结构
男性在空间和数学能力方 面较强,女性在语言和记 忆能力方面较强。
思维方式
男性倾向于逻辑思维和问 题解决,女性更注重情感 和直觉。
信息处理
男性更擅长处理视觉信息, 女性更擅长处理听觉信息。
情感表达与体验差异
情感表达
男性通常更直接和客观地 表达情感,女性则更倾向 于细腻和主观地表达情感。
给学生性别差异心理学ppt课件
目 录
• 性别差异心理学概述 • 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 性别差异的心理表现 • 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 性别平等与心理健康 • 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展望
01 性别差异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性别差异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男性 和女性在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 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学 科。
性别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
性别平等能够减少女性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女性的心理健康 水平。
提高自尊和自信心
性别平等有助于提高男性的自尊和自信心,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 挑战和困难。
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性别平等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减少家庭暴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维 护社会稳定。
促进性别平等的策略与措施

性别差异—理论篇

性别差异—理论篇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Socialist feminism) 當經濟生產方式不改變時,女性的 地位也難以更動。因此要徹底重新思考 「生產、性、生殖與養育」的問題,女性 的問題方可能得到解決。 §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
認為女性的被壓抑主要來自長期的男性 壓制、控制與父權專制體制,特別著重社 會制度中父權思考對女性的壓抑,嘗試從 制度及結構層面改變兩性關係與地位。
你相信什麼?
你認為改變性別關係/位置的 關鍵是什麼?
認為社會化是造成男女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透過教育文化女性主義culturefeminism認為兩性的問題不在于不同而在于女性的貢獻經常被忽略或不被重視提倡應尊重差異存在主義女性主義existentialistfeminism以西蒙波娃debeauvoir為主倡議女人是形成的而非天生的oneratherbecomeswomen1947
性別差異—理論篇
~Nature vs. Nurture:本質論與養成論的爭辯
如果有某些性別差異的話, 你認為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Q:What do you believe?
一、進化論—社會生物學 性別差異來自於生存與種族延續的 生物天性,適者生存的假設 進化論對於男性的攻擊性較強、較 主動及偏好多重性伴侶的解釋 二、生理決定論 男性賀爾蒙激發攻擊性, C同:
男性因為閹割焦慮而認同強勢的父親 女性因為「陰莖欽羨」而自卑,解決 自卑的方式是轉而認同母親以便能得 到「像父親一般」的男人。當女性也 孕育產下具有陰莖的兒子後,其自卑 方得到轉化。
四、社會學習 性別認同與行為差異來自模仿、期 待與強化
五、認知發展—性別基模理論 當認知能力成熟到一定的程度時,主動以 「性別」為組織訊息及瞭解世界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9世纪。男女两性的身体被视为是互 相对立的系统。科学家们想用一个特定的器 官来界定“什么是女人”,卵巢在当时被认 为是男性所没有的“危险的器官”而且对卵 巢的关注导致了卵巢切除手术在欧美各地大 为流行。从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间,有数 千名妇女为治疗月经失调或精神衰弱而切除 卵巢。
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在于性荷尔蒙,在20世纪初 期。人们习惯于用性荷尔蒙理论来解释那些被视为是 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角色、功能、性格特征等。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只有女性的身体,而不是男性的 身体,越来越被描述成一个完全受控于荷尔蒙的身体。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晨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夜
生理性别的印记不只局限于生理器官,还应该 遍布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首当 其冲被性别化的部位是骨架,其关注焦点在头颅, 主要是通过夸张头颅的比例来突显性别差异。头颅 受到解剖学者的青睐是有目的的:头颅的大小成了 聪明才智的指针,女性的头颅都画得比男性的小, 以此说明女性在才智方面比不上男性。此期医学论 述中关于身体出现的变化,事实上是此期女性所扮 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折射。是为了呼应当时逐渐被 理想化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如男性是主动的, 女性是被动的)
心理学早期对性别差异心理进行研究所 观察、测量并加以解释的脑的大小形态、智 力、成就和抚养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证明了 千百年来社会文化传统所认定的女性劣势的 看法。所不同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试图寻 求更为精确的方式去理解所观察到的两性差 异。然而,这种探讨依据的假设是:女性对 社会很少有文化上的贡献,但女性在家庭中 的角色行本身就有问 题。
小结
心理学早期对两性的研究是基于传统的男 优女劣的假定, 并力图根据生物学的论据 ‚科学地证明‛这个假定。当然,这些研究还 是零乱的。弗洛伊德所创始的精神分析学派首 次提出关于女性心理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 但也是以生物特性为基础而建立的。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与以上受传统观念制约和生物学影响的 两性心理差异研究同时,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举起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旗帜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对传统的男优女劣的假定 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因为排斥所有生物遗传的本能特性, 行为 主义很快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他们认为,科学被用来支持 了偏见,用脑形状、母性本能、相偏离性解释女性行为,是试图 把男女的性别差异作为自然特性固定下来,并以此解释男女的社 会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他们提出,这种因果关系是相反的,是社 会的不平等造成了男女心理上的差异,性别心理差异是社会不平 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他们提出对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不应该只 是论证差异的存在,而应该指出差异的成因和改变的途径。
但是,20世纪初期对两性心理的研究,并未超 出传统观念的制约,认为女性突出表现的是自己的 魅力,而不是追求成功的能力,因此缺少像自主性、 创造性、情绪控制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等‚男性特 征‛。这是非常普遍的男优女劣的观点。与此相呼 应的另一 个观点是,由于女性所要进人的母亲角 色,女性只适于在家庭养育子女、侍候丈夫。因此, 女性没有能力像男子那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作用
评价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问题,弗洛伊德不仅 完全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女性心理的重要 影响,而且假设了男性生理的优越性和女性 心理的缺陷,从而形成男尊女卑、男优女劣 的理论,反映了大男子主义的性别偏见。精 神分析理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女性,并仅从 生理的角度解释性别心理差异。
2、女性具有明显的心理弱点 弗洛伊德指出,成熟的女性有三个心理 弱点:第一是过分自爱,妇女容易沉湎于先 入为主的强烈的被爱的观念中以能够被人所 爱为荣。第二是虚荣心,妇女特别看重自己 的生理魅力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补偿她的性 劣势的重要手段。第三是羞耻心,弗洛伊德 认为,女性的羞耻心也是由于生理结构的 ‚缺陷‛引起的。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的 论述性别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家。他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有一个名声, 即‚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 他所持有的男主动女被动的看法,他所认 同的关于男人是活跃的、富于攻击性的,而女人 是被动的观点一直没有受到过认真的挑战。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性别差异的基本观点 1、女性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心理特点是以其生 理解剖构造为基础的,即女性与男性的性器官 的不同使得男女产生了心理差异。他提出,儿 童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发现了生理形态上的性 别差异,从而使女孩产生‚阴茎妒忌‛,男孩 产生‚阉割焦虑‛。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女 孩的这种生理自卑的结果会导致女孩失去约束 自己和形成‚超我‛人格的重要机会,不具有 超我因素所带来的良心道德的发展,缺少社会 正义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兴趣。(道德的发展)
杜茨根据自己的精神分析实践,包 括个案分析和诊断经验,提出了女性人 格的三个重要特征:自恋、被动性和受 虐性。
‚自恋,指女性对自己身体和容貌的喜 爱、欣赏和不切实际地自我想像。杜茨指出, 女性表现出来的‚自恋‛具有肯定和否定、 健康和非健康的双重性。肯定性和健康性表 现在‚自恋‛能够导致女性的自尊心、荣誉 心和关心自己成长的上进心,并有助于女性 形成稳固的人格同一性即‚我即我‛,而否 定和不健康性则表现为,不关心自己的进步, 总要求他人的照顾,惟我至上,形成依赖性 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芙蓉姐姐)
单性模式-强调性别的相似性。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的事 实,即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 性别,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而是直到18世纪末才逐渐成型的 医学论述。事实上,从古希腊到18世纪初,西方性医学论述的 主要框架是“单性模式”,即就身体而言,男、女身体被刻画 为基本相似,男、女并非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生理类别。男体 结构在当时被视为解剖学的标准型,所以,这段时期的医学论 述其实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身体被视为是 男性身体的向内翻转,即阴道是阴茎的向内翻转。对两性身体 相似性的强调,将女性身体仅视为是男性身体的变体,体现出 一种彻底的父权思想,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公共世界的 价值观。 男性是所有事物的衡量标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是不存在 的。
第二章
性别心理差异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遗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对性别心理差异的早期研究
对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始于个体差异心理学; 1883年,高尔顿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 究》一书,汇总了他在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研究 成果,其中就有他通过测量对男女身体和心理特 性进行的定量比较; 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心理 测验为主要方法,大大推进了差异心理的研究, 对性别差异的探讨使得女性的心理特征得到了更 为广泛的学术关注
被动性是说女性有一种等待和期望的态度, 她们不是主动追求目标,而是被他人推动时才 有所行动。杜茨认为女性最主要的使命是生儿 育女,她的骨骼和肌肉都不很发达,在现实面 前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被动性使女性易受环 境的暗示和影响。 杜茨认为女性的被动性是相 对于男性的主动而言的,她在一定程度上看到 社会环境对女性心理的影响,如现实社会阻碍 女性从事竞争性活动,通过向妇女灌输仁爱、 温柔等观念来代替女性的雄心壮志,社会对女 性的限制要比对男性的限制严厉得多。(主动恋爱)
3、女性人格的女性化与男性化
由于上述人格因素的不同结合及人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正常女性又是有个 别差异的,杜茨将女性的人格分为女性化 和男性化两个基本类型。
(1)女性化 女性化的特点是被动、自恋、受虐。 这一类型的妇女把生活的全部内容都建立 在爱与被爱的基础上,感情指引着她们的 人生之路。她们缺少主见,易受他人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依赖并服从男人,善于克制 自己,宁愿为了他人的快乐和愿望奉献自 己。
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憎父,在情与性 两个方面把父亲当作情敌,害怕父亲会阉 割他,‚阉割焦虑‛使男孩压抑对母亲的 欲望,认同父亲,从而发展起自我、超我 和男性的性格。
伊莱克特拉情结,即恋母情结。女孩发现自己 没有男性生殖器,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从而嫉妒 男孩和男人(阴茎嫉妒)。她认为是母亲阉割了自 己的,因而拒绝母亲,下意识地将父亲作为欲望的 对象。弗洛伊德认为女孩永远不能解决其伊莱克特 拉情结。她认同了母亲的价值观、思想和性别,阴 茎嫉妒使她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 不够成熟,表现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性 欲望,依赖男性的意识,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 的超我)。她在解剖学上的低下导致了她在道德伦 理方面的低下。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 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
受虐性是指妇女愿意承受有快乐体验的 痛苦,例如生育、 痛经等。杜茨认为,妇女 愿意从事这些活动就是受虐,明明知道生育 是很痛苦的,但仍心甘情愿地生儿育女,生 育虽然痛苦 但可以得到从孩子身上获得的巨 大安慰和快乐。所以,女性正常的生物功能 都包括着痛苦和愉快的奇特结合,痛苦的体 验往往与某种心理满足相联系。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是当 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女 性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贝克 莱大学期间,艾里克森开始研究10 -12岁男女儿童的游戏特点,结果 提出了著名的内部空间说(The Concept of Inner Space)。
男女儿童所选择的游戏外部空间与男女 性解剖学的内部空间性是一致的。男孩的性 解剖结构是向外的、突出的、主动的;而女 性的结构是封闭的、防护的、接受性的。认 为生殖密码所决定的人类不同性别的身体结 构与人们的空间反应有密切的关系,内部的 空间(身体的、性解剖学的)决定了人们对外 部空间的认识,这一男女内部空间区别还决 定了人类的生物经验和社会角色。
艾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说仍未逃脱最终用生 理结构来解释女性心理的结论,他的理论也同 样陷人了生物决定论的困境。但是,艾里克森 发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强调人生全 过程的发展,
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学 者代表是海伦.杜茨(Helene Deutsch, 1884一1982)。她曾经在维也纳随弗洛伊德学医, 并于1943-1944年写了两卷本《妇女心理学》。 杜茨坚持老师的基本观点,相信妒忌男性和恋 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有巨大作用。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她指出,尽管女孩对男孩 的生理优越性的嫉妒是存在的,但在女孩人格 发 展中不具首要的作用,不是女性人格发展 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