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心性论

合集下载

心性论

心性论

心性论大修行心内何曾有物万事无难在一勤,一勤万事有区分。

夫人之心,儒曰灵台,道曰灵关。

在体曰离,在用曰龙。

又为脏腑之君主,魂魄之宰令,司精气神之动静,和身心意之混合;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可以包天地,小可以入沙尘。

可集造化而超圣凡,可入鸿朦而溟縡;可处卑污而荣尊贵,可居幽暗而极高明;可以突尔灵通,可以逃避轮回;皆心役性,性役神,神役意。

心有形也,性无形也。

心为性也,舍性为心之柩。

性无心不存,心无性不用;心统四端而兼万善,性在其中。

性随心中之神,妙合而凝,感而遂通;此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所由生。

故有视听言动于外以接物,爱憎取舍于内以自私。

夫惟先知先觉,心源洞彻,性海澄清,能作能述,维持世教而补造化也。

忠良之性:冰心赤胆,以事一人,为国为民,忘家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也。

孝子之心:顺亲以悦耳,甘旨以承欢,天违命,母不敬,造次颠沛,每怀二人也。

正大之心:知孝弟忠信礼仪廉耻之行,识诗书之滋味,守名节之提防,敬以事上,宽以待下也。

严格之性:只只威威,修身以佚,常存三省三畏,尊四母,守三戒,慎九思而不苟也。

慈顺之性:动容周旋,应对进退济世为怀,力行功德,退思补过也。

才勇之性:片言折狱,解疑析结,果敢而前,受劳而不辞,任怨而不悔也。

豪杰之性:委身以处大事,倾囊以济危困,审度众务,筹划万金,临事不惧,临危不急也。

中正之性:见义而为,见善而行,处家庭而无惭,教子孙以克绳,待人宽恕,居己谦和,责人轻责己重也。

洞达之心:贫不谄,富不骄,知天知命,通权通变,闻善不喜,闻忧不忧也。

高尚之心:衣食淡泊,倜傥不群,藐珠宝如砂石,视金银如瓦砾,与世途若无言,逢知己而畅达也。

刚直之性:为己无二,遇公则一,奉命命行,临民民悦,不避斧钺,无有偏颇也。

守份之心:听天命之自然,顺时务之过去,天食而食,天衣而衣,不出怨声,不动妄念也。

大雅之性:神情潇洒,超迈群俗,喜精博艺,不恋繁华,读奇书而不倦,迎高大而不厌,室多悬古几,无俗韵也。

荀子 孟子 人性论

荀子 孟子 人性论

浅淡荀子与孟子人性论之间的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几乎都在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其中包含的人性论也各部相同,甚至同一学派之内的对人性论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本文基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对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这一点上的观点的异同作出讨论。

一、荀子的人性论——经验主义的人性论荀子的思想,以礼为中心。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荀子的一切论据,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

为感官经验所不及的,便不寄予以信任。

因为荀子是经验的性格,所以他所认定的天,不是道德的自然性质的天,因而他主张天人分途。

荀子不是不承认天的功用,也不是不承认天的法则性,但他认为天的功用与法则,不含有目的、意志在里面。

因而天的法则所表现的功用,只是天的自尽其职,并非借此对人指示什么,要求什么。

天尽天的职,人尽人的职,天人分工而各不相干,这就是他说的“参天地”。

荀子主张性恶,在《荀子·荣辱》中写:“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

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

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

孟子的心性理论浅析

孟子的心性理论浅析

孟子的心性理论浅析孟子(Mengzi),又名孟轲,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最早的伦理哲学家之一。

他的心性理论(moral psychology),也就是“内心有美”,是他的著名思想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孟子的心性理论以及它的影响。

首先,解释孟子的心性理论需要先简要介绍他的哲学观点。

孟子认为,在人的道德行为方面,一个人应该拥有“真知”和“正义”,而这些观念只能来自一个人的内心。

在其他许多哲学家看来,社会习俗和道德概念会限制人的行为,但孟子却认为这些不是真正的源泉,而是从内心写出来的。

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有美,才能达到真正的“正义”。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孟子的心性理论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认为,一个人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是建立在某种内心共鸣或感悟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习俗而已。

因此,孟子的心性理论最终消解了“社会习俗”这一传统观念,并将人的内心(孟子称之为“本心”)视为哲学讨论的核心。

从此,后来的哲学家们也将孟子的思想引入到他们的讨论中,纳入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

最后,孟子的心性理论仍然对当今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将哲学的重点从社会习俗的角度转向“本心”,这也激发了今天伦理学家们究竟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的本性,以及如何从这一本性中分析和认识各种伦理行为。

此外,孟轲还提出了“仁”这一哲学概念,他认为它是完善社会秩序,促进民众和睦相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今天的伦理学者们也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孟子的心性理论在解构传统道德概念,转到将“本心”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道德概念。

孟子的心性理论既改变了对待伦理哲学的方式,也影响了后代哲学家的思考,因此值得继续理解和探讨。

总而言之,孟子的心性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并开启了中国道德哲学思维的新纪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此,学者们仍需努力深入研究孟子的思想,以此推动孟子的心性理论的发展,并为当今的伦理学思考提供更多的启示。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的详细资料0873

孟子Meng.zi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前385年-前304年【孟子概述】【名人简介】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淫:乱。

移:改变。

屈:屈服。

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诸子百家之孟子

诸子百家之孟子

诸子百家之孟子孟子(约前385一前304),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288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一、哲学思想1、“性善论”思想《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即“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尽心上》)意思是说,人们不用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不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

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

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

爱父母便是仁,敬兄长便是义。

“性善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属性。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性善论浅析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性善论浅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心性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而性善论又是其道德修养思想(内圣方面)和仁政思想(外王方面)的理论依据。

所以厘清性善论的真正内涵,对进一步认识孟子心性学说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论文从原著的细致解读入手,充分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了“性”义源流及“性”的涵义。

从“仁、义、礼、智”四端详析了性善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孟子与告子的系统论辩,最后落脚到性善论在内圣外王方面的发用。

全文分为序言、正文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性字本义考辨(甲骨文中的性原始)探寻性义源流,考查了《诗经》、《尚书》、《左传》、《国语》及《论语》中“性”的涵义。

第二章,剖析孟子哲学中“性”的涵义,从“仁、义、礼、智”的意蕴,详析性善论的基本内涵,引发孟子与告子的系统辩论。

第三章,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论述性善论在内圣外王两个方面的发用。

关键词:孟子;性;性善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Mencius’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It’s the ground of his mor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ought. So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is theory of mind &human nature.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ystematical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It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t the view of the “four beginning” of human heartedness,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and then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ed of two parts: the preface and the text, and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based on its original meaning.Chapter two, analyzes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his debate with Gaozi.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Key words: Mencius; human nature;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试论孟子的“养心”说【最新哲学类】

试论孟子的“养心”说【最新哲学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孟子的“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立足于《孟子》文本,同时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尝试为孟子的“养心”理论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

本文通过对《孟子》文本的解读,首先分析了《孟子》中“心”的多重内涵,揭示了“养心”的含义。

“养心”主要是存养主宰心和道德心,存养主宰心能使人自觉其为人,而存养道德心能使人成为圣人。

其次,结合孟子的思想主旨,说明了“养心”的原因。

因为道德心是人特有的“良贵”,而心的“善端”又容易放失,所以,“养心”就非常必要。

再次,通过对《孟子》相关篇章的分析,总结了孟子“养心”的主要方法和“养心”的境界。

“养心”的方法有尚志、存心向善、寡欲、反求诸己和养气。

“养心”的境界是天人合一。

最后从思想史的角度,通过对《孟子》文本与相关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儒家佚籍和《管子》四篇的比较分析,简要阐明了孟子“养心”说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认为“养心”说的意义在于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同时也为儒家的工夫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孟子心“养心” “养心”的方法“养心”的境界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theory of“cultivation of mind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of Mencian thought.On basis of Mencius original text,this thesis absorbs some new research results and tries to draw the sketch of the theory of “cultivation of mind” of mencius.Firstly,by analysing many meanings of “mind” in Mencius,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meaning of“cultivation of mind”.“Cultivation of mind”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self-controlled mind and moral mind:The cultivation of self-controlled mind can make people realize themselves;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mind can make people saint.Secondly,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reasons of“cultivation of mind”by combining the main viewpoint of mencian thought.“Cultivation of mind”is very necessary because moral mind is people’s “Liang Gui”,and people’s “good beginnings”is easily gone.Thirdly,by analysis of mencius chapter related to the theme,this thesis concludes the main ways and spirit realm of“cultivation of mind”.The ways of“cultivation of mind”include Shang Zhi,keeping mind to good, discreasing desires,resorting to oneself and Yang Qi.The spirit realm of“cultivation of mind”i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Finally,from the aspect of history of thought, by comparison the Mencius original text with the Guo-dian new unearthed materials of confucianism and Guan-zi Four-chapters, this thesis briefly accounts for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cultivate mind”of mencius.The author belie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emphasizes two points:One is that Mencian “cultivate mind”theory uplifts people’s subjective spirit;The other is that the theory lay the foundation of confucianism moral self-cultivation theory.Keywords:Mencius mind cultivation of mind the ways of “cultivation of mind”the spirit realm of “cultivation of mind”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对孟子心性论的再解读——兼论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

对孟子心性论的再解读——兼论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
与“ 天人舍 一” “ 、 体用不二 ” 的思考模 式是 一致的。
关键词 : 子; 善论; 性 舍一; 孟 性 心 天人 合 一
中图分类号 : 2 2 5 文献标 识码 : B 2.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4—0 8 0 10 2 3 (0 0 0 07— 5
人性论问题是哲学上一个永恒 的话题 , 带有
收稿 日期 :0 0—0 21 4—1 6
日: 水 信 无分 于 东西 , “ 无分 于上 下乎 ? 人 性 之 善也 , 水之 就 下也 。人 无有 不善 , 犹
水 无 有 不下 。令 夫水 , 而跃之 , 搏 可使 过 颡 ;激 而行 之 ,可使 在 山。 是 岂水之 性
哉?其势则然也 。 人之 可使 为不善 , 其性
淮 北煤炭师范学 院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第 3 卷 第 4期 1 21 0 0年 8 月
J un lo ab i C a n u t e c es C l g o r a fHu ie o I d sr T a h r ol e l y e (hl oh n oi cecs P i spyad Sc lSi e) o a n

对 孟 子性 善 论 的反 思
其所说 的人是人文社会的人 , 是现实性的人。
告 子 日:“ 犹 湍 水也 ,决诸 东方 则 性 东流 , 决诸 西 方则 西流 。 性之 无 分 于善 人 与不 善也 , 犹水 之 无分 于 东西也 。” 子 孟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 对其所论之 “ ” 性 的认 识是 一个 关键 , 对孟 子 所论 之 “ ” 性 的反思 我 们 可
V0. 1 N . 13 o 4
Au 201 昏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的心性论彭富春摘要: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于人有一自然给予的心灵。

人的心灵不仅是认识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

此心具体化为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了人性,人性是人心的现实化和扩大化。

既然人有爱心,那么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

人的善良本性是人的良知和良能,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

虽然如此,但孟子认为人需要扩充其本心和本性。

人的心性修炼的关键是沟通天人,其唯一的道路是诚,诚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在诚之中,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心;性;人;天作者简介: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孟子是孔子的追随者,并被世人称为孔子圣人之后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将仁归结为亲子之爱,它是一种具体的人类情感。

仁爱虽然可以说成是人的本心和本性,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

作为人的本心和本性,仁爱在孔子那里依然是遮蔽的和朦胧的,但孟子则直接将此揭示出来。

他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心和人性本身作为仁爱是善良的。

人人皆有是心,同时,人人皆有是性。

由此,孟子建立了他的心性理论,这一直影响了后世儒学的研究。

他的思想主要记载于《孟子》(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以下引文只标明卷、节)一书中。

一、心孟子首先试图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也就是提出并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根本的思想问题。

人的规定性揭示了人自身的本性,但它刚好是在人和动物相区分时获得的。

人与动物的差异究竟如何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卷八《离娄章句下》第19节)。

在存在者整体中,人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动物,而与其他动物是最近的邻居。

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故人与动物之间区分的缝隙非常微小。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差异性。

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差异性的遗忘当然是一个思想的错误,但孟子认为是否保持人与动物的区分,也构成了君子与庶民的区分。

这在于小人放弃了区分,而君子保存了区分。

当小人放弃区分的时候,其与动物是同一的,自身由人变成了动物;当君子保存区分的时候,其与动物是分离的,自身由动物变成了人。

那么所去为何?所存为何?孟子指出,这并非他物,不过是一心而已。

但心为何物?心在汉语中一般指人的心脏,属于五脏之一。

但人们认为心脏与一般的脏器不同,而具有特别的功能,亦即去思考。

在这样的意义上,心就不再只是指心脏,而也是指心灵,它包括了思想意识乃至精神等。

因此,心灵就与人的感觉器官发生了关联。

但人的五官与心灵具有巨大的差异。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卷一一《告子章·98·2010年第4期(第25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10(Vol.25)句上》第15节)。

对于孟子而言,耳目等感觉器官自身依然是物。

这在于它们是身体性的、肉体性的。

当它们感觉外物的时候,不过是自身作为一个特别的物与其他的外物打交道,并会被外物控制和遮蔽。

与此不同,心的本性不是物,不是身体性和肉体性的,而是超出了物。

作为非物,心的本性是思考。

这种思考就是思索,也就是能够获得事物的意义。

于是,不是感觉,而是心灵才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界限。

只有确定了这个根本界限,其他的界限也才能够得到划分。

当然,孟子所理解的心并非只是一个单纯认识的心,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心。

这就是说,心灵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性,而且也能指引人类的行为,尤其是能去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孟子将如此这般的心称为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5节)。

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在孟子那里存在一个预先的设定,人的本心与他人的心都是相同和相通的。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卷一一《告子章句上》第7节)。

孟子认为,人拥有共同的感觉,这是一个经验和直观的事实。

人不仅拥有一样的感觉器官,而且拥有对于同一的感觉物的同一的感觉。

在感觉过程中,人区分好和坏的感觉物,亦即品尝和鉴赏。

虽然人与人不同,但人具有共同的趣味和嗜好。

孟子从人有共同的感觉而推论出人有共同的心灵。

心灵和感觉虽然不同,但具有相似性。

既然人有共同的感觉,那么也会有共同的心灵。

人都拥有一个同一能思考的心,同时,人都拥有一个同一的思考物。

人心的同一之处并非其他,而是对于同一理义的热爱和追求。

人天生和自然地拥有这样一颗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丧失它。

忍人之心就是人克制、压抑和阻碍了这样的心灵,它是对于他人的漠视与毫不关心,因此,是残忍的、毒酷的。

虽然忍人之心是对于本原之心的遮蔽和覆盖,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首先出现并且是普遍的。

于是,在世界上到处充满了仇恨、战争和屠杀。

所谓春秋无义战便是如此。

在这样的意义上,不忍人之心便是对于忍人之心的否定,并且是朝向人的本心的回归,是本心自身的直接呈现。

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的本心就是人本身具有的和他人相同和相通的心。

孟子将不忍人之心直接表达为恻隐之心,它是人对于他人的境遇尤其是苦难产生的同情心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对于他人的帮助之心。

孟子特别援引了一个例子:人对于一个将陷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儿童所产生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因为种种外在的原因,如与儿童父母的的交情、在所处社会上的名声、对于儿童惊呼声的厌恶,而是因为一个唯一的内在的原因,亦即同情。

当人设身处地如同儿童一样自身感受到危险而且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它就会同情这个儿童。

同情之心设定了人与人的心灵不仅是相同的,而且是相通的。

当然,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而言。

同情者和被同情者是主爱和被爱的关系。

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是强者,后者是弱者。

但正是在被同情者呼唤同情的时候,同情者的同情心被惊醒了。

在这种时刻,一个人就必须生发其同情之心。

孟子认为,作为同情之心的恻隐之心是每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

他甚至非常极端地说,只有当人拥有恻隐之心的时候,他才是人;否则,便不是人。

人心除了恻隐之心之外,还有羞恶之心。

羞恶什么?羞恶丑恶的东西。

恶相对于善。

善是好的,恶是坏的。

善恶的区分是人的心灵的基本的能力,这种区分还表现为心灵的意向,也就是向善避恶。

孟子将此表述为羞恶,也就是羞耻。

耻是人对于善恶的界限的意识。

当人保持在善恶的界·0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限之内,人是有耻的;当人越出善恶的界限之外,人就是无耻的。

所谓羞恶之心就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它警戒人们不要越过善恶的界限之外而保持在界限之内。

因此,它是人对于自身心灵的约束。

孟子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5节)。

人还有辞让之心。

辞让是人对于自身权利的辞让。

人虽然对某种事情拥有权利,但他却放弃了它。

不仅如此,他还将此权利转让给他人。

这虽然表现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之中,但主要表现在上下关系之中,如父子、兄弟等。

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本身就被安排了先后的秩序。

辞让之心不过是否定了自身的优先权,而肯定了这一秩序的规定性。

辞让之心就放弃而言,它是谦卑的、温顺的;就转让而言,它是恭敬的、大度的。

人还有是非之心。

是与非意味着真和假、对与错。

是与非不仅关涉一般的认识领域,而且还关涉道德领域。

人的心灵对于事物判断出是与非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行动问题。

这也就是说,当人区分出事物的是与非的时候,他也作出了选择和决定,亦即放弃错误的道路,行走真理的道路。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构成了心的四个方面。

但为何只有这四个心?而不多不少?孟子认为这如同人有四体或者四端一样,是天生的,是自然给予的,是无法追问其理由的。

显然,孟子在此将心灵与身体进行了比附,将心灵的结构身体化了。

但这是一个什么结构?人们很难将它们区分为手与脚,更不用说进一步区分为左右手和左右脚了。

这样一种结构也不同于一般流行的知意情三分法。

如果按照这种区分的话,那么心灵的结构将被分为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

事实上,孟子的四心说不能简单地归属于知意情。

不过,孟子的四心说在总体上显示出了一种道德心灵的特点。

所谓的认识和情感都是被道德所规定的。

因此,认识成为了道德化的认识,情感成为了道德化的情感。

与此同时,道德也成为了认识性的道德和情感化的道德。

这一切又集中到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

它既是道德的,这在于它是对于他人的关心;也是情感的,这在于它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同情感;同时也是认识的,这在于它也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判断。

孟子的四端不仅意味着人的心灵有如身体的四肢一样有四个分支,而且还意味着心灵自身有四个开端。

开端是事物的起源、萌芽和开始,对于事物的整体是重要的。

没有开端,事物就没有发展和完成;只有开端,事物才有发展和完成。

人必须承认自己和他人已经拥有了这一心灵的开端。

但人拥有了心灵的四端,并不意味着人已经拥有了心灵的整体,而只意味着人具有走向心灵完善的可能性。

当一个事物只是具有可能性的时候,它也具有不可能性。

这就包括了另一种可能性,亦即心灵完善的不可能性。

当人们否认和放弃心灵的四端时,他就遏止了心灵的萌芽。

于是,有些人将四端显示出来了,而有些人将四端遮蔽了。

故孟子强调,人要扩充本心。

四端只是心灵的开端,人们必须将它们扩而充之,使之成为发展了的且完成了的心灵。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心灵不仅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标志,而且也是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地方。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卷八《离娄章句下》第28节)虽然人就其本性而言都具有心,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