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资产组的认定在具体操作上十分复杂,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从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监管来看,全面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l)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较低的管理水平不利于资产组概念的广泛运用。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3至5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IAS36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测算企业层面上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是测算资产组的现金流量。

(2)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都难以对此进行判断,客观上可能诱使企业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尤其是就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言,由于采取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核心指标,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组划分标准的模糊性,随意扩大或缩小资产组合据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国外上市公司而言可能会更为强烈。

(3)资产组的运用,将大大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会计成本,同时执行效果可能不甚理想。为提高按资产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必须提供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这可能大大增加准则制定部门的会计成本。即使这样,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辨认资产组以及对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测算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因此,资产组的运用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的目的秘密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公司明知故犯。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

一旦计提不得转回的做法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若该项规定得以实行,则会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如A公司拥有一项价值150万元的固定资产,2005年的可收回金额为120万元,计提30万元的减值准备,2006年该项资产可收回金额恢复至130万元,此时该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己恢复1予转回,账面价值仍为120万元。而此时的账面价值既不等于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等于历史成本,因此这样处理的结果,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并未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

(2)资产变现时同样产生巨额收益。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资产实际变现时,其存有的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抵减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因此,准则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操纵利润的随意性,但无法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

(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较为薄弱

良好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按证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l)未解决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问题,原始数据提供、测算、审核由一套人马完成;

(2)在授权审批控制方面未做到按减值准备额的大小进行分级审核和审批;(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审计监督严重弱化。

2、公司产权结构和治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传统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情形促使部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利己性选择使用(不提、少提、推迟确认和计提

或者相反)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特定目的或意图,即使这种选择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比如,当公司报告期内盈利目标可能实现不了时,公司管理者可能授意财会人员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报表利润,达到获取绩效薪酬,或避免被解聘的目的。

少数由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由于少数大股东与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也可能通过大股东控制的经营管理者有系统地利用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来粉饰报表,达到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满足大股东私囊的目的。

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标准仍然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以利润进行考核的初级阶段。这必定导致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利润操纵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制度所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准则自身问题

会计是反映性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随着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变革。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加快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其中第8项就是针对资产减值的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它的实施对治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在实务运用中是否真的可行仍然是个问题。本文就新准则的一些特点进行归纳,再对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准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界定。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存货、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减值,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相比以前的准则有了很大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合”、“总部资产”等概念

现行资产减值准备都是以单项资产为计提基础的,但在实务中,有些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在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时,引入了“资产组’夕、“资产组合”和“总部资产”等概念,对那些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要求以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单位进行资产减值的测试,计算和确认减值损失。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为依据。新准则提出了总部资产的概念,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总部资产的主要特征是难以脱离其它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其账面价值难以归属于任何某一资产或资产组。

(2)明确了资产减值的具体计提时间,即会计期末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明确了计提减值准备的时间是会计期末,包括会计中期期末。规范了计提的时间,避免了操作的随意性,增加了公司间的可比性。

(3)可收回金额的计量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新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在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的准则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都分别做了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便于实务操作。

(4)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新准则针对部分上市公司借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适用于新准则,其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适用于特定准则。从而杜绝了企业通过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5)取消了商誉直线摊销,采用公允价值法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只要存在活跃市场,存在公平价值,就可以采用公允价值,

但同时应停止采用历史成本法。

(二)企业业绩考察的不规范

国家对企业业绩进行考察时主要集中于企业本期经营中的获利状况, 并以此作为企业上市、退市和被st的依据。面对退市的压力, 部分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之机, 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面对被st的压力, 部分上年已亏损的上市公司会少计、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虚增利润。

(三)公司治理结构欠佳

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更真实的资产价值信息。这一目的的实现应该建立在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资产减值会计只是提供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却不能完全保证企业管理当局不滥用其中的职业判断。解决企业和其会计人员滥用职业判断的一个方法就是, 强制企业披露有关估计和判断的信息。

(四)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职能的制约

在对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这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综合能力。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 企业基层会计人员水平较低, 基本局限于记账与算账。近几年, 这种状况虽有所改观, 但对于错综复杂的资产减值问题, 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仍然显得无能为力, 从而限制了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深人。

(五)技术条件的制约

资产减值的确认需要以公正的资产评价为依据, 需要正确选择资产计量属性, 客观评价资产价值, 需要社会资产评估机构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对信息的公开程度、信息传递技术、外部市场成熟状况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一切都有待于我国信息市场及资产评估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三、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1、适当限制企业专业判断范围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资产减值政策赋予了企业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选择空间,目的是使企业更真实、稳健地确定当期收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许多企业没有正确运用政策赋予它们的会计选择权,相反使其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为了减少人为

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应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在现有资产减值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标准,全面完整地定义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各个概念,并在操作指南部分对资产减值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及折现率的确定等方面给出详细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和估计的范围,避免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

2、设置“资产减值准备损失”科目单独核算减值准备

上市公司频频在资产减值上违规操作,主要是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应按照不同的资产类别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等账户,不仅仅影响了当期利润的计算,而且由于合并计入利润表,使得减值相关信息不能单独反映。严格意义来讲,减值损失并不是企业的实际损失,是会计估计的事项,一方面造成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前后各期数据不确定性加大,缺乏可比性,对有关成本费用的变动分析也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使用和理解,因为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代表的是尚未实现的损益,使得利润表信息失真。因此笔者认为应单独设置“资产减值准备损失”科目来单独核算资产的减值情况,并根据资产类别设置相关明细科目,同时将资产减值准备损失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入利润表中,增加报表的信息含量。

3、强化相关信息的披露

IAS36对资产减值的披露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对资产减值披露的要求不是很完善,使得很多企业的披露处于十分随意的状态,笔者认为应加快制订强化信息披露的准则。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和其附表中均需单独列示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还应在利润表中单独计算资产减值损失,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具体说明计提和转回的原因、依据、标准等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可以根据资产的重要性、减值比例的大小和相关标准对资产实行有差异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重要性减值准备,要求信息的披露是详尽、客观的,包括详细描述确认资产发生减值的现实环境或具体事件,减值计量的具体标准和依据,并在以后年度继续披露企业为该资产减值所进行的努力和现实环境是否变化等,有关事件的发展情况等信息,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二)完善公司内部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为人为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机会,为了有效地遏止这种行为,必须完善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具体措施为: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

1、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问占上市公司的资产,伤害小股东。实行股权多元化可以避免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一下进行有目的的操纵企业利润的行为,同时也应加强公司内部的治理,确保财务信息的质量,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2、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是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理论,J实务研究

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善的核算程序和标准,规范资产减值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

上市公司健全的财务预算制度是其正确估量未来资产现金流量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算制度不健全,甚至有些上市公司根本就没有财务预算制度,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出于短期利益考虑,缺乏长远打算。因此,为了促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必须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

(三)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全面掌握资产的质量状况,就得靠采购与仓储、销售与收款、投资与决策、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建立一整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财务部门反馈各类资产出现的问题与原因。这里尤其强调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资料的准确与完整,提供的财务数据真实可信,为资产减值准备的正确提取奠定基础。

(四)完善与资产减值准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新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上市公司和财务人员进行相关准

备,而且相关机构也要在一定时期内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调整,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修订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为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税务机关应明确税务政策,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出台详细的税务处理规定,协调好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财政部门应产阐释新会计准则的要点,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实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做出专门的补充或问题解答,增进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作为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辅助手段,以减少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

(五)加大资产减值的外部检查与监督力度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的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有鉴证的职能,应注意审查企业是否存在应该披露而未披露的资产减值信息,对于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是否恰当与准确,对有关不恰当的做法应当予以纠正。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6年月第1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一应用指南2006》[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06年11月第1版

3.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课题主持人:刘玉廷,戴德明,夏大慰:《会计准则研究文库—减值会计》[J],大连出版社(大连),2005年12月第1版

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王建新,王璐,郭占春:《资产减值: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5年第9期

5.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6.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

7.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8.戴德明等:《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9.戴德明,毛新述等:《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第7期

10.陈敏:《资产减值新旧会计规范的利弊分析》[J],财会月刊,2006年第7期

11.薛爽,田立新,任帅:《八项计提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2.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第8期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理论基础 1资产减值会计的含义。 依据会计信息对资产的要求,资产投入到使用环节后,会随着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在会计工作开展期间,要根据资金的增减情况做出详细统计,并对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资金自身金额与应用期间创造的价值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准确判断资产减值情况。 2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企业发展受宏观环境影响,资产自身也会随之改变。会计信息为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充足的参照依据,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益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的信息,体现了会计辅助决策的作用。谨慎性会计原则是资产减值会计的依据。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记录企业实际面临的或者可能面临的风险损失。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上述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时,应用谨慎性会计原则非常必要,此时资产减值会计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3资产减值会计的本质。 引发资产减值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统计阶段市场价格低于采购阶段的市场价格,造成资金缩减,继而其损耗也严重影响价值。这是企业经营管理所无法避免的问题,但应将损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分析 1对准则制定机构的影响。 在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资料分析中,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利

用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向管理人员汇报,以便调整接下来的经营理念。会计工作是严格按照制度体系开展的,将其结果应用于企业宏观调控,是非常可靠的。企业要在会计实践过程中调整会计准则,准确反映资产使用阶段的变化,使信息真实有效。因此,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生成,对准则制定机构的要求非常高。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为企业实际资产会计信息处理提供了指导与监督。 2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 资产减值会计服务的主要功能是要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动态,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就目前来看,仍需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制度体系。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原则性很强,实际操作要求严格,客观上使资产减值的披露过于程序化,使风险的实际覆盖率过于书面化,相应降低了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现金流量的估值、资产折旧率的确定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为企业实际运营及未来审计人员工作降低了风险。 3对监管机构的影响。 对监管部门来说,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要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确保监管部门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一致。新会计体系落实期间,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了解存在的问题,促进制度体系快速落实,规范基层会计工作。当减值产生的原因与税法存在差异时,税务部门要积极出台方案,严格审查新准则实施过程中的工作。 三、资产减值会计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问题。 按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原则,要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和对商誉进行定期减值测试,其他资产在出现减值迹象之时进行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概述 (2) 1.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 (2) 1.1.资产 (2) 1.2.资产减值的含义 (2) 2.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2) 2.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计量理论 (2) 2.2.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谨慎性原则 (3) 2.3.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4) 3.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主要容 (5) 3.1.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5) 3.2.资产减值适用围 (6) 3.3.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6)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 (6) 1.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6) 1.1.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难以确定 (7) 1.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7) 2.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 (9) 2.1.企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变相利用 (9)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 (10) 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10) 1.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时间 (10) 1.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 (10) 1.3.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 (11) 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12) 2.1.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有难度。 (12) 2.2.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 (12)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14) 1.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宏观环境 (14) 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 1.2.发展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4) 1.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的外部监督 (14) 2.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部环境 (15)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 (15) 2.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论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论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 摘要:报表使用者利用统计的资产减值准备观察企业的资产质量、风险防范能力,以便于做出正确的投资、筹资以及经营决策。因此,合理的认识资产减值准备对于企业报表的影响,正确的计提减值准备对于现在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做了简要的概述,然后简单的介绍了资产减值准备及会计报表,其次分析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最后提出应该要采取的政策,通过TCL的案例,进一步论证了正确的计提减值准备对于企业的良好影响,倡导企业要正确计提减值准备。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数据会计报表

目录 1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2资产减值准备和会计报表简介 (3) 2.1资产减值准备的的含义 (3) 2.2资产减值准备的的计提范围 (3) 2.3会计报表的简介 (3) 3计提减值准备对会计报表中数据的影响和对策 (4) 3.1计提坏账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4) 3.2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5) 3.3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影响 (5) 3.4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6) 3.5对策 (7) 3.5.1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7) 3.5.2发展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7) 3.5.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的外部监督 (8) 3.5.4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8) 3.6案例分析 (8) 3.6.1企业介绍 (8) 3.6.2减值问题 (9) 3.6.3应采取的措施 (9) 3.6.4案例总结 (9) 4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11页)

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11页)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为充分贯彻谨慎性原则,“挤出”资产中的“水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价值,则资产已经减值。《企业会计制度》第53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无疑,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由于资产计量不实造成的浮夸资产和虚增利润的现象,从而使会计信息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情况。但这并不排除在其实际运行中由于操作不当,或主观操纵行为给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资产减值、价值、滞后

前言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一)坏账准备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21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

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

的个人津贴、奖金、补助等福利性开支。同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防止发生坐支现象。再次是把好综合“处理关”。实施会计监督前移,有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 事中监督。(二)要逐步建立健全会计信用评价系统,通过制定会计信用评价规则,协调税务、审计等部门搜集整理会计信用信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加强信用轨迹跟踪,并开设会计信用网站,促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在中国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的现象;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明确经济工作中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职责权限、制约措施和手段,并做到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关的会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查;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样就使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相互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阻断会计造假的环节和载体,使内部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公开办事制度、程序,坚持做到手续齐全,层层把 关,通过制度依法管理,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经常、及时的监督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达到内部控制规范化和自我约束的要求。最后,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在工作中。一些单位的负责人自认为是 “一把手”,会计上的事情“一言堂”,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则以不懂会计为由全盘推卸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会计责任主体,谁领导谁负责。 (四)联合执法,提高政府会计监督的效率。现阶段,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信息共享效率低。在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各部门应按照《会计法》的立法精神,通过工作协调,紧密联合起来实行联合执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真实、完整的基础信息。政府各有关部门可以在每年度的定期经济检查中设立联合办公室,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立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降低监督检查的工作成本,而且利用共有的信息平台统一了数据核算的依据,既避免了重复执法,又防止了执法不严的漏洞,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提高政府会计监督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莉萍.浅议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加强。现代商业2010 (15)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念和思想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阶段的意大利,在当时意大利商业会计实务当中,人们往往先通过比较市价与成本,再对存货进行计价。19世纪中叶,德国首先在其制定的公司法当中明确了对成本与市价进行比较的原则。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市价和成本孰低法进行记账处理,其出现标志着认可短期投资减值的永久性标准问世。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和实施最新会计准则IAS36,其对于健全当前的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实务,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强化减值测试的实践操作性,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减值会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制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规范,紧接着财政部又颁布和实施了专门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依据相关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到2001年初,财政部制定和实施了 《企业会计制度》,其基于谨慎性本质原则,要求企业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初国财政部在综合考虑了国际会计最新标准和国内资产减值会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资产减值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的现行准则趋同。 !!!!!!!!!!!!!!!!!!!!!!!!!!!!!!!!!!!!!!!!!!!!! 作者简介:李璐,(1979-),女,吉林通化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 李璐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处吉林通化134003) 摘 要:企业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处理,既能够影响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还直接涉及到企业管理层与 股东的利益纷争,而且这些利益矛盾关系的纠葛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具体实施的效果。资产作为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经济学和会计概念,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处理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企业,实施 李璐: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 74··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资产组的认定在具体操作上十分复杂,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从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监管来看,全面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l)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较低的管理水平不利于资产组概念的广泛运用。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3至5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IAS36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测算企业层面上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是测算资产组的现金流量。 (2)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都难以对此进行判断,客观上可能诱使企业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尤其是就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言,由于采取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核心指标,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组划分标准的模糊性,随意扩大或缩小资产组合据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国外上市公司而言可能会更为强烈。 (3)资产组的运用,将大大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会计成本,同时执行效果可能不甚理想。为提高按资产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必须提供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这可能大大增加准则制定部门的会计成本。即使这样,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辨认资产组以及对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测算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因此,资产组的运用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的目的秘密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公司明知故犯。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本科《浅谈资产会计减值》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本科《浅谈资产会计减值》论 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资产会计减值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提要 当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

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资产减值滞后原因问题对策会计准则 目录一、资产减值会计 1 (一)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理论起点。 1 (二)相关性原则资产减值会计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3 (四)资产减值会计实务。 3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 5 (一)资产减值是否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5 (二)在“浮夸”的理念下,不关心资产的真实价值。 6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之争。 6 (四)加速折旧等会计方法可承担资产减值会计的任务。 6 三、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7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7 (二)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

题 7 (三)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 8 四、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8 (一)进一步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8 (二)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 9 (三)发展资产评估业,建立全国性的资产专业评估体系 9 (四)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10 (五)适时披露资产减值会计 10 五、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2 浅谈资产会计减值一、资产减值会计

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单设了资产减值准则,但该准则并没有包含所有的资产减值容,还有一些资产减值的容是在其他具体准则中规的。本文将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以期为资产减值的学习抛砖引玉。 1.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一般规定。当发生减值损失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计提减值的因素消失,资产价值回升时,如已计提的减值允许转回,则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存货的减值为例说明(消耗性生物资产与建造合同本质上等同于存货,因此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与存货的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当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规定。在所得税准则中规定,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应调整“所得税费用”科目,同时直接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值直接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而不用另设一个科目核算。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借记“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3)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按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减值因素消失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3.当以前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已计提的减值能否转回。(1)一般情况。当资产减值因素已经消失,价值回升时,短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长期资产已计提的减值不允许转回。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391030855.html,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 一、资产减值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赵春光. [2].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8期.王跃堂.周雪.张莉. [3].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5期.王建新. [5].资产减值的可转回性、管理层责任与管理层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 《南开管理评论》.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张继勋.何亚南. [6].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6期.吴虹雁.严心怡. [7].我国企业资产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2期.何建华. [8].管理防御视角下的CFO背景特征与会计政策选择——来自资产减值计提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王福胜.程富. [9].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1期.黄世忠. [10].会计准则变迁、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 《商业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9期.周冬华.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2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2021年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及策略

2021年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及策略 一、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随着新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大量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它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示出来。目前,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规定来看,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资产减值准则针对会计实务中,部分企业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而估计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而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二是我国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从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来看,新准则对于资产组的规定要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施行有比较大的难度。 (二)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转回,符合中国遏制财务虚假信息的原则,但与新准则中普遍应用的公允价值有些矛盾,使整个准则体系看来有些不协调。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会计上主

要面临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的问题。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己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 (三)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一是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二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会发生价值贬值,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时间。 在运用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处理时,仍然要面临其他诸多的难题。例如,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方法有待明确,目前准则中的方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在中国很难操作;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一项内容就会使会计师疲于应付,还可能会形成会计差错。因此在实务操作中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二、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表现为能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不仅取决于准则本身的质量,还取决于准则是否与环

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

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它摈弃了只对实际已经发生的交易才予以确认的传统惯例,而采用了如下的确认观念: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资产减值确认的时间、条件、方式、应确认为何会计要素等方面。一、资产减值应于何时确认对于资产减值确认的时点,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第8段指出:“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显然,确认资产减值的时点是资产负债表日,但对于应在何种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规定并不十分明确。笔者认为,基于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等工作的复杂性和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告的时间要求,企业没必要甚至也不可能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减值予以确认,但在需要对外报送财务报告时,必须于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二、资产减值应在什么条件下确认理论上,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资产的减值都进行确认。笔者认为,资产减值确认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资产减值量的多少和可能性的大小。资产减值多少才应当予以确认?按照资产减值会计所体现的决策有用观的观点,财务会计系统要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类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和有用性,并不要求绝对精确可靠。再者,“会计面临的主要是判断和估计,而不是肯定”。就资产减值的确认来说,也就意味着,如果一项资产减值的确认与否并不影响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决策,那么对该项资产减值的确认就没有必要;反之,就应当予以确认。这是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中的具体应用。实际工作中,也不可能对每一项资产价值的微小变化进行确认。因此,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应依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视其金额大小而定。由此产生的问题是:(1)重要性标准如何确定?(2)若干项单项资产的减值均达不到重要性标准,但其综合却达到了重要性标准,那么单项资产的减值是否予以确认?笔者认为,为避免企业在执行中采用多重标准进而造成信息使用者理解上的不便,国家应确定统一的重要性标准,如减值幅度达5%时应视为重要,等等。单项资产减值达不到重要性标准但其综合达到的,也应分别予以确认,因为作出许多经济决策所依据的往往不是某一单项信息而是反映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资产减值可能性的大小,意味着资产减值有多种类型,如确定的永久性减值、暂时性减值、不确定的减值等。对哪种资产减值应予确认?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种判断标准:(1)永久性标准,要求只对永久性(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进行确认;[!--empirenews.page--] (2)可能性标准,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3)经济性标准,要求对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任何资产减值进行确认。上述确认标准中,可能性标准包含永久性标准,因为永久性的减值实质上是可能性很大甚至是100%的减值,但却排除了对暂时性减值的确认。鉴于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应用中很难确定哪些是永久性减值哪些是暂时性减值,大大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而经济性标准避开了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能够反映环境变化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不利影响,真正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所以很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都广泛采用经济性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未明确规定应采用的标准,但从相关条文中可以看出,三种确认标准兼有,只是不同种类的资产确认标准有所侧重而已(如表1)。表1 资产类型与其减值确认应用标准对照表标准应收短期委托存货长期固定在建无形款项投资贷款投资资产工程资产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经济性标准√√从表1可以看出,八类资产中只有两种(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采用经济性标准确认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实施。 鉴于此,本文拟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通过对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分析,以及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概括了新准则的优缺点。然后结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指出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方法以及所引用的文献。第二部分,从资产减值定义出发,阐述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产生与发展。第三部分论述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这是资产减值会计最核心的问题。 第四部分将资产减值会计与企业会计制度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进行评价。第五部分选取了华新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影响。第六部分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和会计实务提出一些观点和改进意见。最后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结论及研究局限性。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范宇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文章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企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动机,通过对比国内外资产减值准则指出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减值转回 一、资产减值准则的产生 (1)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准则产生的起点。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应当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资产减值准则试图通过将账面金额大于实际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来剔除企业资产中的“水分”,使企业的资产价值更真实和公允,从而夯实资产的质量。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则的目的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可靠信息来帮助他们决策,而这正是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相关理念。(2)资产的定义与本质对计提资产减值提出了要求。在如今的会计理论研究中,对资产的定义是基于斯普拉格(Sprague,1907)在《账户原理》一书中提出经济学的思想。资产被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么,当资产的账面金额大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资产定义要求的。(3)实务操作中对资产减值计提的人为操纵产生了准则规范的必要性。资产减值准则要求管理当局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计提资产减值从而更稳健地确认企业当期收益,更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在实务中管理层往往出于某种需要(如平滑利润、扭亏为盈等)少提或多提减值准备,以影响当年度的盈利。 二、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称价值毁损因素,是指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基于外部的宏微观环境变化导致公司资产价值下降。因此计提资产减值是为了使公司资产价值更加接近其真实的市场价值。戴德明等(2005)研究亏损了2001~2003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动机后发现行业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率等经济因素对亏损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显著影响。王跃堂等(2005)研究上市公司执行2001年准则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后发现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行为能够反映出公司所在行业或其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2)盈余管理因素。盈余管理因素是指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源于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或股东利益进行的人为干预和操纵。实证研究表明,根据目的不同可以将盈余管理因素分为利润平滑、大清洗、管理层变更等。一是平滑利润。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避免业绩的大起大落,存在通过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来平滑利润的动机。在企业利润 较高的年份,管理层会通过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建立起“秘密储备”。当企业业绩未能达到预期时,管理层就能释放之前的“秘密储备”来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二是大清洗。在国外,企业高管的薪酬合约中往往包括了激励性薪酬条款,而当公司业绩下滑时却缺少相应的惩罚机制。这样当企业的利润低于预期且无法通过盈余管理改变时,管理层就存在动机将以后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提前确认,从而为将来提高盈利水平创造空间。而在我国,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特殊处理或取消上市资格,同样存在着动机,通过以上手段来人为实现盈利。三是管理层变更。在企业更换管理层后,新的管理层可能会以会计估计变更的形式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来向市场传递其严格管理企业的信号。同时,资产净值的减少提高了公司的资产回报率等一系列指标,能够让新的管理层“轻装上阵”。(3)谨慎性因素。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风险和损失。因此,企业对于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值这个“坏消息”应当充分及时地确认减值损失。代冰彬等(2007)检验了在资产减值计提过程中谨慎性动机的存在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另两个因素相同时, “坏消息”公司将比“好消息”公司计提更多的减值损失。这就证实了除了被广泛接受的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谨慎性因素也能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1)我国资产减值制度发展历程。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2年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提出企业可自愿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随后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减值的资产扩展到了存货。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取代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境外及香港上市的公司在会计期末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要求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采用备抵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账准备外,对其他三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可比照上述规定自愿计提减值准备。随后,1999年财政部出台的补充规定四项将资产减值准备由上市公司推广到了到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由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扩展到八项资产减值准备。2007年颁布实施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 金融财会 95 企业导报2012年第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