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针透穴法针灸配合自拟黄芪纠正汤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
透刺滞针抽提术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面瘫22例

透刺滞针抽提术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面瘫22例发表时间:2019-04-09T09:57:34.5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4期作者:吴燕君茶向君[导读] 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配合精神调摄及日常生活调护,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使面神经功能得到正常恢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云南保山678000)【摘要】顽固性面瘫是指因病情较重、治疗延误或是治疗措施不当等诸多因素,导致病程超过三个月仍难以康复而留下后遗症的面瘫患者。
顽固性面瘫患者采取单纯针灸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透刺滞针抽提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面瘫22例,总有效率达95.5%,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透刺滞针抽提术;补阳还五汤[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205-01本文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茶老师的指导下,对我科门诊及住院部顽固性面瘫22例患者,实施透刺滞针抽提术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
1.临床资料临床试验的患者选取我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我院门诊以及住院部的病人,12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
22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8岁,年龄最小者是13岁。
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3个月。
对患者进行了输液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以及面部推拿及理疗等方法,但是效果不明显,患者还存在有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情况。
2 .治疗方法2.1透刺滞针抽提术取穴: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太阳、下关透牵正、颧髎透颊车、颊车透地仓、迎香透颧髎[1]。
结合患者具体的情况,每次选取2-3组透穴,交替使用,再有效地结合远端取穴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
具体操作方法:将穴位进行局部的皮肤清洁,采取汉医牌0.25×40mm规格的毫针,攒竹、丝竹空使用提捏进针,进针得气后,使用滞针的手法,先顺时针捻转3到5圈,直至针下沉紧、不能将针拔出,同时患者会出现局部的麻、胀、重、紧、沉等感觉,此时再向外抽提针身3到5次,如此实施1次滞针抽提手法,留针期间需每隔5分钟实施滞针抽提手法1次,共留针30分钟[2]。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6 3 ( 3 6 . 8 6 + _ 8 . 2 4 1 岁: 病程 1 2 5 ( 1 0 . 2 6 + _ 2 . 5 1 ) d : 其 中左 侧发 病者
2 0例 . 右侧发病者 1 5 例, 也未见有双侧同时发病者 。两组患 者在一般资料 比较无显著差异 ( P > 0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 1 . 2 方法 对照组 患者单纯 给予 针灸 、 推拿治疗 , 患者 面部 经常规 局部 消毒后 . 采用 常规补泻 手法 . 局部 取穴与循 经取
病, 患者 往往 连最 基本 的抬 眉 、 闭眼 、 鼓 嘴等 动作 都无 法完
成。 严 重影 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 相关 文献研究 表示 , 采
用针灸 与推拿综合治 疗面瘫能有 效提高患者 的康复几 率[ 1 ] 。
为进~ 步提 高临床治疗效果 . 本研究将对 中药 汤剂 辅助治疗 面瘫 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 并与单纯 的针灸推拿 治疗效果作对 比 报道如下。
于面瘫 的治疗 中 , 可有效缩短治疗和住 院时 间 , 提高 临床治疗效果 , 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灸推拿治疗 , 值得在临床
上推广使 用。 关键词 : 针灸 ; 推拿 ; 中药 ; 面瘫 ; 效果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7 4 ( 2 0 1 5 ) 1 7 — 3 8 6 7 — 0 1
/  ̄ l 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5 S e p 2 6 ( 1 7 )
・ 3 8 6 7 ・
・
华 夏 医学 掠 影 ・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 中药治疗面瘫 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透穴配合理疗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

针刺透穴配合理疗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作者:邬宗祥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53-01笔者运用针刺透穴配合五官超短波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并与30例传统针刺治疗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共90例,其中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平均38.9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发病在左侧者25例,病发在右侧者35例。
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39.8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病发在左侧者13例,病发在右侧者1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参照《临床常见诊断诊疗标准》[1]周围西面瘫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1]拟定: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侧表情肌瘫痪,即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唇,示齿、鼓腮动作不能完成。
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取穴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迎香、牵正、地仓操作,攒竹透清明,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牵正透地仓。
针刺透穴后得气后,面部呈紧绷感,轻提插捻转通电,留针30min,取针后用WG—1(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频率50±1HZ,功率50W),五官超短波治疗机,二个橡皮电击置于患侧,面神经颊支及颊后支再固定,先通开关,再调调度调节1—4档,再调谐0-200MA,以病人耐受量为标准,一般80-100MA;时间定在20 min,以上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中风面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理疗配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中风面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理疗配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中风面瘫患者实施针灸联合中药汤剂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
研究对象:我院收取的70例中风面瘫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每组患者数量:35例。
单一组采用中医针灸理疗。
联合组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
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等数据。
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
其中,联合组治疗有效率:100.00%(35例);常规组治疗有效率:82.86%(29例)。
联合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
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在针对中风面瘫的治疗中,通过针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议在治疗中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中风面瘫;中医针灸理疗;中药汤剂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面瘫正并发症,需要通过后期治疗予以干预。
传统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面瘫症状予以更有效的治疗[1]。
因此,本文将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期间我院收取的70例中风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中风面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理疗配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
研究对象:我院收取的70例中风面瘫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每组患者数量:35例。
一般资料:联合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5.41±5.65)岁;单一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5.67±5.41)岁。
采集中风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数据显示: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单一组采用中医针灸理疗:选择患者风池穴、合谷穴、太冲腧穴等穴位,通过平补平泻施针,每次留针15分钟,每天1次。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面瘫的效果观察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面瘫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面瘫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面瘫患者47例,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对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灸;内服外敷;面瘫【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221-02面神经麻痹即是俗称的面瘫,主要是面部表情肌肉运动障碍,是一种多发病及常见病,一般不会受到患者年龄限制[1]。
在一年中春秋两季的发病率较高。
面瘫患者大多数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等,此类患者常伴有焦躁不安、自卑等心理情绪。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2]。
临床常用针灸治疗、按摩、物理疗法等保守疗法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了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面瘫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8年1-12月,1年间收治的面瘫患者47例,并且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使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进行治疗,其中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75±3.49)岁,以及对照组24例,使用纯针灸治疗,其中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29.56±3.63)岁。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得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此项研究知情并已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合谷、攒竹、鱼腰、风池、翳风、阳白、头维、迎香、颧髎、颊车、牵正、上晴明、瞳子髎、地仓、承浆使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
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

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
王正强;王卫刚;伦奕;郑萍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5(026)003
【摘要】目的:观察透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透针刺法(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等)结合穴位(地仓、频车)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本病32例,并设电针治疗本病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本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
【总页数】2页(P255-256)
【作者】王正强;王卫刚;伦奕;郑萍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学院医院,710086;陕西中医学院,712046;陕西中医学
院,712046;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电针透穴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50例 [J], 肖彬
2.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例 [J], 刘婷婷;金弘
3.针刺透穴法配合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 [J], 姚良;姚远增
4.透穴、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菱形肌炎113例临床疗效观察 [J], 安贵霞;周大
勇
5.透穴法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J], 李芳;胡新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54例临床观察

中医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54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中医针灸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法在面瘫临床上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面瘫患者54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中药药汤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再加用中医针灸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结束之后,实验组的总体有效率是9359%,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是7037%,实验组的平均显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更少,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针灸配合中药的治疗手段在面瘫的治疗中较传统中药汤药法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加速已损坏的神经恢复,能够在临床上取得不错的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药;面瘫;针灸;中医【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41-02面瘫的主要症状为口眼(角)向一处偏斜,俗称眼口斜歪。
中医医学认为面瘫归于“眼口歪斜”、“口僻”的范畴之内。
面瘫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有发病的风险,男性的发病概率较女性稍高一些。
面瘫除了会对患者的说话、饮食等日常活动等带来巨大不便,更会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巨大负担。
现今,人们对于健康更为追崇,对于面瘫的治疗更倾向中药中医。
此次试验选取了同期于我院治疗面瘫的54例患者,对其分组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面瘫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来院就诊时发病均不超过一月。
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为(6-67)岁,平均年龄为(3231±231)岁。
病程为(1-27)天。
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一般数据上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牵正散加减对其进行治疗,药汤的主要成分为白附子5g、僵蚕10g、全蝎5g、、枸杞子13g、何首乌16g、当归15g、黄芪15g、石菖蒲10g、郁金10g、赤芍10g、川芎20g、红花10g、桃仁10g、甘草6g,水煎至200ml服下,每天服用一剂,一个疗程为10日。
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面瘫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段 。 患者 临床症 状 一般 表现 为 口、 鼻、 眼歪 斜 , 患者 通 常会
连基本的闭眼、 抬 眉 皱 眉 都不 能 进 行 , 对 患者 的 生 活 带 来 了 严 重 的影 响口 。导致 该病 发病 的原 因有 很 多, 临床 治疗 具有较
有 药物 研磨成 粉末 ,加 入少量 姜汁进 行调 和 ,将其 贴 敷在 太
l 中医中药—
2 0 1 7 _ 年4且
针灸联合 中药 穴位 贴敷在治疗 面瘫 中的 运用效果观 察
陈 华
( 宝 鸡 眉 县 槐 芽 中心 卫 生 院针 灸 科 , 陕西 宝 鸡 , 7 2 2 3 0 5 )
摘要 : 目的 观 察分析针 灸联 合 中药穴位贴敷在 治疗面瘫 中的运用效 果。方 法 选取我院 2 0 1 4年 3月至 2 0 1 6年 3月治疗
1 . 3疗 效 判 定 标 准
采 取平补 平 泻法 针刺 , 可 加 头针 , 并 针刺 对侧 运动 区 。中药 穴
合 中药 穴位 贴敷 对 面瘫 患 者进 行 治疗 , 取 得 了令 人满 意 的效
果, 现将 结 果报道 如 下 。
没药 1 0 g 、 莪术 l 0 g , 将所有药物研磨成 粉末 , 加 入 白酒 进
阳、 下关 、 颊车 、 迎香、 阳 白等 穴位 , 在 远 端 位 置选 取 凤 池 、 合
谷、 风门、 列缺 等 穴位 , 采取 温针 灸 , 用泻 法 。中药 穴位 贴 敷 :
全蝎 6 g 、 肉桂 1 0 g 、 防风 1 0 g 、 白附子 1 0 g 、 制川乌 1 0 g , 将 所
的6 0 例 面 瘫 患者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依 据 不 同的 治 疗 方 法 将 其 随机 分 成 研 究组 ( n = 3 0 ) 和 对照组 ( n = 3 0 ) , 对 照 组 患 者 采 取 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中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466·
不随时间推移而在活化血小板表面消失,在活化血小板表面存在11000个单抗结合位点,且与抗体呈高亲和力结合,因此CD62p、PAC-1是血栓特异性诊断的指标。
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衰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系统评价证实了芪参益气滴丸在治疗冠心病心衰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
而芪参益气滴丸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受体的影响方面研究甚少。
本研究发现,健康组患者PAC-1和CD62p较慢性心衰组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研究CD62p与PAC -1相关性,发现服药前PAC-1和CD62p表达成正相关。
本文通过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受体表达率的观察,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的PAC-1和CD62p 受体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果提示,芪参益气滴丸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进一步证明芪参益气滴丸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相关。
现从芪参益气滴丸主要成分,分析其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可能机制。
其主要成分为黄芪, 丹参,三七,降香。
丹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黄芪能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等[6];降香挥发油及其芳香水通过提高血小板cAMP的水平,促进血浆纤溶酶活性,发挥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三七主要活性成分是三七总皂甙,有抑制血小板、抗血栓形成及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诸药联用,既可以利尿、扩血管、强心以治标,又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既能缓解心衰症状,又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
综上所述,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更好的抑制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血小板活化。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
[2]Pierschke EIB, Grant RA. Correlates between fibrinogen bingding to human platelets andplatelets aggregability[J].Blood, 1981,3:841-843.
[3]Giles H,Smith RE,Martin JF.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and size are increased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J Clin invest,1994,24(1): 69-72.
[4]袁敏,俞锋,房溶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Ⅱ聚体、CD62P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0):685-687.
[5]刘军刚,顾万红,刘效栓,等.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33:189-191.
[6]黄晖,李丽华,万敏娜,等.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5):509-510.
弯针透穴法针灸配合自拟黄芪纠正汤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
崔彦牛1王兵荣2李风军3
(河北邯郸涉县卫生院;河北邯郸涉县第四医院;河北邯郸涉县卫生培训中心 河北 邯郸 056400)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02(2015)02-0466-01
周围性面瘫也叫核下性面瘫,也叫面神经炎,患者多因病毒或细菌感染面神经,病人多有感冒病史或受风寒史。
患者得病后,口角歪斜,眼裂不能闭合额纹消失一般为周围性面瘫。
额纹不消失眼裂能闭合属于中枢性面瘫。
CT排除乳突炎或颅神经瘤占位。
1 中医辨证施治:
面瘫发生的主要病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暴食,或房室劳累,或疲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正气卫外之职受损,风邪乘虚入经络,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致。
或患者嗜食肥厚味,痰湿素甚,外风侵袭人体痰湿流窜经络,经络痹阻,而引起口眼歪斜之证,或情志过极,肝阳偏旺,肝风夹杂痰炎横窜经络,上潜窍络而发病。
总之,本病的根本病因在于脏腑气血虚衰,加之外邪侵袭。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祛风、祛痰、通络为主。
本病的治疗还应对患者的表现出来的症候分析病机侧重何在,而施以不同的治本之法。
(1)气血两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减便溏,苔薄,脉细软等。
治宜益气扶正。
(2)痰湿偏盛:表现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
治宜化湿祛痰。
(3)肝风痰火:表现为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熄风,滋阴清热。
2 治疗:
2.1西药治疗
主要抗病毒药和营养神经药,急性期(1—7天)给予地巴唑和泼尼松片治疗。
2.2中药:
用自拟黄芪纠正汤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0g,防风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丝瓜络10g,白附子10g,水肿重加泽泻10g,车钱草10g,病久者加天麻10g,地龙10g,耳后痛加白芷10g,羌活10g,阴虚内热加天花粉10g,生地10g,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早晚分服,7天为1疗程。
治则:益气温经通脉,疏风活血散邪。
2.3针灸治疗:
普通针灸浅刺:早期由于面瘫时,神经水肿期,不主张深刺。
深刺会加重临床症状,西医一般都不主张针刺,针灸医师大都先刺远端穴位,“治痿独取阳明”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同时以足太阴脾经穴位为辅加强后天补土之本。
局部穴位以地仓、頬车、牵正、翳风、太阳。
远端配合谷、足三里、太冲。
弯针透穴法针灸:针灸选用3号毫针,穴位采用透穴法,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四白透颊车、太阳透颊车,人中透地仓、鱼腰透阳白、四白透迎香、合谷透后溪。
四白透颊车时采用弯针,具体操作进针后一半当到颧弓时,右手抓针柄,左手按针尖,配合进针到达颊车。
中间留针30min,远端配穴双侧合谷曲池,后期足三里、血海,肥胖者配合丰隆。
弯针透穴法系来源针透法,采用对穴透刺是利用经络的理论中,面神经走向面部有多个分支,透穴法沿着面神经分支进行透刺,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进行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提捏皮肤先垂直进针达皮下,轻斜针体沿皮透刺达预定穴区。
透刺完毕后,补法时以食、拇指将针柄向顺时针方向捻转,泻法时向逆时针方向捻转(补泻之法结合病人的舌苔脉象辩证施治)。
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刺相反的方向进行快速的、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5min左右,每隔20min行上述方法一次。
共3—4次。
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出针,10—15天为一疗程。
第一个月隔日针一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一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一次,一般须三个月。
3 疗效评价:
选取病人84例,42例采用普通针刺,痊愈28例,好转5例,无效9例,有效率78%。
42例采用弯针透穴法针刺,痊愈39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7.6%。
4 讨论
西医认为,面神经炎发病原因主要与病毒细菌感染有关系,面部受风寒或着凉后,面神经周围组织水肿,进而累及面神经干支。
所以,糖皮质激素类药及抗病毒药来消炎镇痛、消除水肿以减轻面神经的嵌压症状,并配合B族维生素类营养面神经,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
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属“口眼歪斜”范畴,本病发生是本虚标实,乃患者气血虚弱,经脉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凝滞于经脉致气机失调,面肌力量失衡,目不得闭,嘴颊外向健侧。
因此,治则为益气温阳通脉,疏风活血散邪。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中用补阳还五汤治痿废,方中重用黄芪为君,取其力专性走大补真元之气的功效,加党参补后天脾土之气,绪气而不竭,当归、桃仁、红花补养活血为臣,佐以防风、川芎、白附子行血祛风,桂枝、瓜络为使温阳通络,可鼓舞气血运行,经络之气畅通。
早期水肿时加泽泻、车钱草、防己以利水消肿,恢复期加天麻、地龙通经活络,僵蚕、全虫、蜈蚣等虫药威猛宜耗真气,结合病人体征不宜久用,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天麻、花粉具有抗神经炎和恢复麻痹神经作用。
针刺取穴采取局部近取及循经远取结合方法,弯针透穴法针刺比普通针刺效果好,有效率高,配以灸法能加速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减轻淤血,促进神经元细胞体蛋白的合成,使髓鞘再生,达到通经脉,调气血[1-2]。
有利于病情恢复,治愈更快。
本研究采用自拟黄芪纠正汤结合弯针透穴法针刺治疗8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总有效率97.6%,无明显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兴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5例[J].广西中医药,1983,6 (4):24.
[2]王木琴,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J].中国针灸,1986.6(4):40.
作者简介:
崔彦牛,男,( 1973年10月15日 ),中西医本科, 中级,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