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针灸疗法

辨证取穴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针对不同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
针刺取穴原则
选取合适体位,消毒穴位,进针,施加刺激,持续10-20分钟,留针10-20分钟,然后出针。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中应保持针刺穴位干净,严格消毒;注意刺激强度和时间,避免出血和疼痛;治疗期间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治疗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禁忌
对于部分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面瘫,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等,针灸治疗需谨慎,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适用人群与禁忌
02
面瘫针灸疗法的中医学原理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联络脏腑和全身各部。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
经络理论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小肠主液,心与小肠相互影响,调节体液平衡。
肝与胆相表里
肝主疏泄,胆主贮藏胆汁,调节消化功能。
脏腑理论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机制
调和气血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促进身体自愈。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舒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经过针灸治疗后,多数患者的Bell麻痹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能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病情概述
治疗过程
治疗效果
06
面瘫针灸疗法的展望与未来发展
疗效与安全性的进一步研究
研究不同针灸方案、刺激参数和个体差异对面瘫针灸疗效的影响。
面瘫针灸治疗

01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
依据。
针灸治疗面瘫的标准化研究
02
制定针灸治疗面瘫的标准化操作规范,提高针灸治疗面瘫的疗
效和安全性。
针灸治疗面瘫与其他疗法的结合研究
03
探索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的结合
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垂,无其他不适症状。
针灸治疗
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 的方法,选取阳白、太阳、颧髎、 地仓等穴位进行针刺,每周治疗
2次,共治疗4周。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左侧面部肌肉 僵硬、嘴角下垂等症状明显改善,
面部表情恢复正常。
案例二况
患者年龄32岁,女性,因病毒感染出现右侧面部肌肉瘫痪、嘴角下垂、
疗效影响因素
病程长短
病程越短的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越 好。
年龄
年龄越小的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越 好。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越轻的患者,针灸治疗的疗效越 好。
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05
面瘫针灸治疗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轻度面瘫的针灸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45岁,男性,因受凉后 出现左侧面部肌肉僵硬、嘴角下
味觉减退等症状。
02
针灸治疗
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阳白、太阳、颧髎、地仓、
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
03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右侧面部肌肉瘫痪、嘴角下垂等症状明显改善,味觉
逐渐恢复。
案例三:重度面瘫的针灸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68岁,男性,因脑梗死后出现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嘴角下垂、闭目不全等症状 。
针灸面部中风(面瘫)的治疗

针灸面部中风(面瘫)的治疗面部中风,又称“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周围性面瘫又分为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中枢性面瘫(核上性)与周围性面瘫(核下性)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面神经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分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多数表现为面部额纹变浅、眼不能闭、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以下介绍面部中风的针刺治疗:!针刺患侧穴位前,建议先针健侧20分钟;对侧合谷:在头面部下针之前,要先刺对侧合谷,刺合谷有麻醉作用,可减轻在头面部针刺的痛感;地仓透颊车:3寸针透刺,平补平泻;!面瘫所致的嘴歪、流涎,在针刺地仓时必须用透针,eg:地仓透颊车;But半身瘫痪所致的嘴歪、流涎,针刺地仓的方法有所不同:单刺地仓,张口进针,穿透脸颊,像“拉锯”一样行针,如此刺地仓 2-3次即可改善;太阳:眼尾与眉尾延长线交点凹陷处,直针浅刺;阳白透鱼腰:将阳白下皮肤捏起,针尖从阳白穴入,刺到眉毛中间的鱼腰;!一说阳白位于眉上1寸,以“离穴不离经”为原则,二者皆在瞳孔直上;对侧解溪:久病者,用迎随补泻--补法,随经向下斜刺;!上眼睑闭合由足阳明胃经管理,解溪为胃经母穴,久病=虚症,“虚则补其母”;对侧内庭:新病者,迎随补泻--泻法,逆经向上斜刺;人中(水沟):向上斜刺,人中沟下1/3与中1/3交界;(编者注:人中位置一说于上、中1/3交界)承浆:唇下正中凹陷,舌强不语、语言不利,下针时张口;廉泉:对着舌根方向刺入1寸--1.5寸,舌强不语;!经治疗面部回正后,需再刺人中、承浆几次,起固定作用,不然容易歪向另一侧;偏方:用新鲜的鳝鱼血涂在患侧面部,可拉着歪的脸回正;!满头大汗,并对着冷气(电风扇)吹,易患面部中风,so流汗就要透发,不要让汗水停滞在皮下,否则不要流汗;!中风后针刺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一周之内效果最佳,针灸+中药对面部中风的治疗效果→“百发百中”;。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面瘫”、“口眼斜”。
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论,从发病部位上指出本病与中风病的不同,强调本病主要损伤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
《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病变部位在头面。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压迫可引起本病。
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
笔者就31年的临床经验,对针炙治疗面瘫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976年国际医学会通过《针炙治疗面瘫》认证,摘录了古代医藉对面瘫的论述及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将现代的科学方法与古老的针灸学融为一体,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融入了新的科学理念,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如面神经水溶激活再生疗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且经济实用性,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按诊断标准: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一侧口眼歪斜,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蹙眉,闭目困难,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口角漏气,进间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临床排除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鼻咽部肿瘤等病变 [1]。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由风邪侵入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中经络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辩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2]。
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受到国内外面神经疾病专家的充分肯定,该疗法能彻底斩断对面神经的各种损害,根除面神经的内邪,修复受损病变的面神经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延缓神经细胞坏死,对其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我们对面瘫都十分熟悉,甚至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周围的人出现面瘫的情况。
往往面瘫的发生十分突然,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和闭目不全的现象。
在对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对面瘫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越早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好,且后遗症出现的几率也比较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
“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頷,上结于鼽”。
“手少阳之筋,其直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2.详问病史,注重寸口脉诊;须了解病人此次发病前有无诱因,外因如有无外感受凉,有无情志抑郁,有无熬夜劳作,气血耗伤等等;内因如肝肾不足,风阳上扰,酒浆无度,痰热生风所谓类中风症,也往往有面瘫的症状。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贝尔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疾病,折磨着不少病人。
中医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方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治疗疾病中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王寅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系统性的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经验,现将其撷要如下:一、王寅教授的针灸治疗思路针灸治疗贝尔面瘫,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类型、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因素,采用不同的针灸操作方法。
在针灸治疗贝尔面瘫时,王寅教授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1. 双手配合技巧:采用双手配合针灸的技巧,即在针灸的过程中,一手固定皮肤,另一只手刺入针灸穴位。
2. 活动面肌配合技巧:该技巧主要用于治疗面肌萎缩较厉害的病人。
在治疗过程中,活动面肌可以帮助调节面肌张力,从而增加面肌受针的可行度。
3. 耳针配合技巧:移动耳针配合腰疼针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面部疼痛症状。
在治疗面部肌肉僵硬和抽筋时,可以将针头插入肌耳部位。
4. 局部压迫法:采用局部隆起女人压迫法可以有效刺激面神经,恢复面部表情肌的活力。
二、针灸操作方法1. 掺针法:在治疗轻度、中度面神经麻痹时,采用掺针穴的方法可达到取穴更深的效果。
在选择穴位时需注意局部瘀血、附近组织有疤痕、有血管、神经等重要部位一定要慎重选择。
2. “五一三”针刺法:在治疗较为严重的或有体质虚弱者,采用“五一三”针刺法可兼顾埋针和刺激两个方面,提高了获得良好疗效的几率。
3. 对侧穴位配合法:在治疗贝尔瘫面部表情肌点有力度感,大多数患者对同侧刺激痛感明显的穴位不敏感,于是采用对侧穴位相配合的方法可以使局部苏醒调整更全面。
三、治疗方法1. 针灸配合中药汁液顺行法:在治疗难以控制的面部肿胀、面部疼痛、患侧面颊拘挛时,可选用中药汁液顺行法。
汁液可以配合针灸的操作,使得患侧肌肉群得到更好的刺激,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2. 化瘀通络法:在治疗贝尔面瘫时,常常需要通过化瘀通络法来改善面神经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情况。
对于面部肌肉萎缩严重的患者以上方法优点更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的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治疗面瘫要选取哪些穴位呢?
方法/步骤
1.1
地仓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2.颊车穴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4.阳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5.太阳穴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6.四白穴
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7.迎香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8.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9.颧髎穴
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10.翳风穴
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
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
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