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新【摘要】目的:观察药灸百会穴区和针刺治疗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百会穴区药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以治疗15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价治疗前后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5.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2组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穴区药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9(032)006【总页数】4页(P117-120)【关键词】面瘫,顽固性;灸疗;穴区;百会【作者】文新【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甘肃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通过常规针灸疗法可获良效,但面神经损害的程度、患者的体质、精神因素、就医的时间及医者的治疗方法等因素皆可导致病情迁延,久治不愈而成顽固性面瘫。
本病通常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以20~40岁患者多见,男性多于女性[1]。
周围性面瘫约50%的患者在发病2天内面瘫达最严重程度,绝大多数患者在5天内达到高峰[2-3]。
本病虽非凶险之证,但遗留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经久难愈[4],不仅影响容貌和面部机能,而且给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使患者承受较大的压力。
患者在发病期间,大多数接受过西药及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线治疗,其生理及心理都承受一定痛苦,而没有创伤及痛苦的灸法治疗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而言,灸法治疗不光在方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疗效上也颇为显著。
近年来,笔者运用百会穴区药灸治疗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1. 引言1.1 病例介绍这里是病例介绍的内容,请根据要求输出2000字的文章内容。
1.2 治疗目的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面部肌肉麻痹、面部表情僵硬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的治疗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面部神经功能:通过针灸、刺络和闪罐的综合治疗,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恢复,增强面部肌肉的收缩能力,从而改善面部表情不对称的情况。
2. 提高面瘫治疗效果:针灸结合刺络闪罐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治疗效果,加速疾病康复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3. 减轻面瘫的症状:针灸结合刺络闪罐的治疗可以缓解患者面部肌肉的疼痛和僵硬感,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和咀嚼能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4. 预防面瘫并发症:及时进行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面瘫患者出现并发症,如面部肌肉萎缩、面部表情呆滞等情况。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的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整体综合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重现自信笑容。
2. 正文2.1 针灸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1.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刺激穴位,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加速废物代谢的排出,有助于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力和功能恢复。
2. 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面部神经的传导功能,从而恢复面部肌肉的收缩和表情功能。
3. 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面瘫患者常伴随着疼痛和肌肉痉挛的症状,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祛风散寒的作用,减轻面部疼痛,缓解面部肌肉的紧张和痉挛,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4. 提升免疫功能:针灸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面部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加快面瘫患者的康复速度。
2.2 刺络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刺络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口内针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11例

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则生黄褐斑片;忧思伤脾,脾气运化不足,水湿内蕴,也致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肾精亏损,虚火上炎,郁结不散等均可致生黄褐斑片。
针刺治疗首取病损局部,可疏通局部气血,改善色斑局部的血液循环。
足三里与太阴少阳邻里相通,补足三里可健脾运湿,泻足三里而能平肝降逆;曲池为阳明经合穴,循行于面,有阴阳通化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可健脾益肾,调理气血。
另外该病患者大多月经不调,血海为妇人调经要穴。
诸穴相伍,可疏肝健脾,滋阴补肾,祛瘀消斑,故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
膏方是指一类经特殊加工制作成膏状的中药制剂,是中医药中汤、丸、散、膏、丹五大剂型之一。
膏方讲究辨证论治,针对性强,且具有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服用时又无需煎煮,口味好,便于携带等优点,故我们选用膏方配合治疗该病很受患者欢迎。
方中地黄、何首乌、菟丝子、女贞子均有滋补肝肾之功;黄精补脾润肺,补而不腻,有使肌肉充盛,容颜亮丽的作用;茯苓补益脾胃,渗利水湿;红参益气补元,润肤美颜;五灵芝补益五脏,安神养颜;鹿角胶生精填髓,温补肾阳;阿胶养阴补血润肤;因“久病必瘀,无瘀不成斑,”故加入郁金、川芎、当归、桃仁、鸡血藤活血养血之品;白芷、白僵蚕均是润肤祛斑佳品[4]。
全方共奏疏肝补肾、健脾利湿、活血祛斑之功。
药理作用显示该方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对皮肤具有营养及促进皮肤吸收能力的作用。
临床上针刺、膏方结合,相得益彰,收到比单纯针刺明显高的疗效。
因为本病调治周期较长(一般需3个月以上),故一定要做好患者的配合工作。
另外还要嘱患者适当参加运动,坚持每晚面部胃经穴位按摩,不宜熬夜,心情平和,不可纵欲或抑郁压抑,注意防晒等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1]胡津丽,傅海扬,蒋彩云.美容针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31例[J].中国针灸,2005,25(10):698.[2]颜乾麟.实用膏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223.[3]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1.[4]任旭.中医美容美体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8290.收稿日期:2008203214(编辑 侯勇谋)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9-0063-02针灸经络口内针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11例戴丽娟,邓桂荣,徐炳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6)关键词:面瘫/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志码:B 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与本病相当。
管遵惠老师针灸治疗面瘫学术经验述要

其中眼闭合不全10倒,鼻唇沟漫T-8倒,皱额、蹙眉、鼓腮、吹
哨困难7洲,面肌痉挛6冽,u跟联动5例。运用导师的学术 经验:双侧取穴,根据病情,施以不同的手法,按照病变肌样选
用导师的经验穴或奇穴,治疗1,2月,36例患者痊愈15例,好
转14例,未愈7例,治愈率为41.66%,总有效率}j()55%。率 组病例说明,导师的铡灸治疗方法.对重型而瘫和病程较艮的 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l管道惠232例周同性面神麻痹分fft}『ft疗疗救分折矗南中蹑学院学
肌群的营养,加快病情R々瘴愈;而瘫早期患者,导师不丰张使用 激素,大量的激素可能对茎乳孔内的组织水肿有加重的作用, 加强面神经的受压程度,使面瘫难以恢复。对中枢性面瘫,如 果是困脑出血或脑栓塞等所致,应采取相应的治疗;对双侧同 时面瘫的患者.多属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导师 采用双侧取穴,配台中西药物治疗。 2分型分期区别治疗 根据发病的程度,丽肌静止时的张力及主动睛况分为重 型、巾型、轻型。病情的轻重与病变损害部位有密切联系,损害 在膝状神经节和以上部位,多属于重型;损害在镫骨肌或鼓索 部位,多属中型;病变在茎乳孔以下,较为单纯的面神经炎,多 属于轻型.,导师多年临床研究发现,面神经麻痹的轻重,标志 着面神经变性的程度,病变重的则预后欠佳,病情轻的则预后 伴。在治疗上,导师针刘不同程度的病情采用楣应的治疗措 施,对提高疗效拿关重要.,①发病早期:开始发病至1()天m 内,病情尚未稳定,临时症状会逐渐加重,宜双侧救穴,患侧敬 穴宜步。以浅刺为主,手法宜轻,留针5—20rain,患侧面部经穴
2001年第笠卷第4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管遵惠老师针灸治疗面瘫学术经验述要
昆明市中医医院(6500i1)郭翠萍丁丽玲指导:管遵惠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面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面瘫就是俗称的嘴斜眼歪,西医则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则认为面瘫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面瘫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很容易会留下后遗症。
面瘫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而夏天则是面瘫的高发季节,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妈妈的叮嘱:不要睡觉开窗户、开风扇!其实这样叮嘱的目的就是避免受风而出现面瘫,所以听妈妈的话非常有必要。
面瘫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部分面瘫患者来说,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也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对于针灸如何治疗面瘫并没有很多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针灸如何治疗面瘫来进行简要的分析!1、什么是面瘫?面瘫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学名为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作为面瘫、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等,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的面部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嘴斜眼歪。
这种疾病的发作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一旦出现面瘫,日常的基本的比如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
面瘫有哪些危害呢?首先,面瘫会影响人的美观。
外貌对于一个人的交际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面瘫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面瘫还会影响到自身的语言工程,导致出现语言吐字不清、说话漏气、饮食速度慢等情况。
其次,功能受损。
出现面瘫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眼裂不能完全闭合、角膜炎、眼睛干涩疼痛等情况,甚至很容易引起迎风流泪的后遗症。
最后,面瘫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面瘫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长期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到睡眠,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情况。
2、穴位的选择针灸治疗面瘫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我国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涉及到的穴位有81个穴位,其中最常取的穴位为受阻阳明经穴,并辅以足太阳经穴。
局部选穴一般主要有地仓、颊车、水沟、四白、听会、风池等,这些穴位位于面神经及主要分支的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水肿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作者:倪丽伟卞金玲石学敏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6期关键词:经筋刺法;顽固性面瘫;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3-02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经筋刺法配合刺络、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来自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4~64岁,平均(36.25±12.46)岁;面瘫左侧23例,右侧20例,病程在2月以上,最长达13个月;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其余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
1.2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病程2个月以上;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2]面神经功能评分2 治疗方法2.1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白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
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
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2.2 刺络拔罐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颊、颧、额部的2~3个穴位进行刺络拔罐,出血2~3 mL。
2.3 艾条隔姜灸取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泪加阳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风穴。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

针灸治疗面瘫有奇效我们对面瘫都十分熟悉,甚至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周围的人出现面瘫的情况。
往往面瘫的发生十分突然,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和闭目不全的现象。
在对面瘫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对面瘫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越早治疗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好,且后遗症出现的几率也比较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
“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頷,上结于鼽”。
“手少阳之筋,其直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2.详问病史,注重寸口脉诊;须了解病人此次发病前有无诱因,外因如有无外感受凉,有无情志抑郁,有无熬夜劳作,气血耗伤等等;内因如肝肾不足,风阳上扰,酒浆无度,痰热生风所谓类中风症,也往往有面瘫的症状。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摘要】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顽固性面瘫患者恢复面部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探讨了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以及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对策。
疗效评估表明,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对顽固性面瘫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展望了该治疗方法的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其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灸, 刺络, 闪罐, 面瘫, 顽固性, 治疗, 疗效, 临床病例, 方法, 过程, 评估, 并发症, 针灸结合治疗, 展望, 建议.1. 引言1.1 疾病背景面瘫是一种因面神经发生功能障碍而导致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面瘫的症状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自主收缩,导致面部表情不自然,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面瘫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种,其中外周性面瘫是指由于面神经本身受损而导致肌肉瘫痪,常见于面神经受压或受损的情况下。
1.2 治疗目的治疗目的是通过针灸结合刺络闪罐的综合疗法,有效地治疗顽固性面瘫病例,恢复患者面部肌肉功能,改善面部表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麻痹导致的表情不自然、面部功能受损等问题,通过针灸结合刺络闪罐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功能,加速局部代谢,促进肌肉收缩,从而改善面部肌肉功能,使患者面部表情更为自然,重塑面部神经肌肉连接,达到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目的。
通过本疗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治疗患者当前面瘫症状,还可以对疾病的原因进行根本性的调理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复发、减少并发症、全面康复的目的。
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新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恢复面部表情,提高生活质量,重拾信心,重获健康。
2. 正文2.1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原理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原理是将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疗法相结合,综合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以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顽固性面瘫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对针法的调整运用。
因为面瘫初起,发病突然,患者面部形象受到影响,加之对本病没有认识,顿感难堪、茫然,后因失治、误治而发展成顽固性面瘫,遂感烦闷,甚或抑郁,自尊心受损,以致自暴自弃,对治疗失去信心。
所以,重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满意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心理疏导配合隔日巨刺法。
首先遵循一切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心理调整为原则。
每位患者初诊,必定热情接待,与之交流,仔细询问病史及诊治经过,并告知本病的大概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等,经辨证分析后,拟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放弃以前的所有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新的治疗方案。
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治疗时播放一些既轻松,又悦耳的音乐,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
使局部气血通畅,并可刺激兴奋处于失功能状态的神经末梢,加速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尽快使其恢复功能,额纹复见。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须强调一定要“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满意疗效,正如《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因此,操作时应注意守神,心不二用,聚精会神,并嘱患者常嚼口香糖,达到遗留诸症消除,面肌运动恢复正常的目的。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
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
照海等,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供应,加之应用了通司眼睑开合的跷脉之申脉、照海,从而使疾病不日而瘥。
所谓顽固性面瘫,主要是指高位(损害平面在面神经管及以上部位)的面神经损害,及严重的面神经损害(同一面神经节段,面神经的损害也有轻重的不同)。
从临床症状来判断,患侧面神经完全瘫痪,伴有严重的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患眼干涩、听觉异常及眩晕的患者,可能是难治的面瘫,以上伴发症状越多越难治。
从中医辨证来判断,风寒型面瘫易治,风热型面瘫次之,肝胆湿热、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瘀血阻络等型均较难治。
此外,面瘫早期的失治、误治、调养失当也可造成顽固性面瘫。
年龄较大、体弱多病并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的面瘫患者,治疗难度将加大,疗程会较长。
对于难治性面瘫,除了中药、针灸整体辨证调治外,笔者多采用以下方法(1)穴位注射法,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混合后注射,畏痛者仅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也可,用弥可保注射液更好。
局部和远端穴结合运用,远端穴多用足三里、阳陵泉,各穴轮换使用,每周治疗3次,少则2次此法适宜工作较忙的中、青年人。
(2)患部浅针多刺,面部所有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用2个穴位温针灸,此法适宜偏虚、偏寒的患者,每周治疗3~5次。
(3)火针治疗,用细火针广泛点刺患部腧穴,然后再用浅针多刺法,此法贺普仁教授多用,适宜治疗顽固性面瘫,每周治疗3次。
(4)适当针刺健侧面部腕穴,以调动健侧的经气来促进患侧的恢复以上各法可综合运用。
对于睑裂较大、眼睑开合困难的患者,均采用三阴交温针灸。
此法源于《眼科锦囊》,书中曰:“上睑低垂,轻症者灸三阴交”。
对于鼻唇沟浅者,可针或温针灸后溪。
此外要嘱患者进行瘫痪面肌的功能锻炼。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的病人,要积极控制原发病。
经上述处理,只要坚持治疗,发病半年以内开始来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大都能逐步恢复正常。
对于难治性面瘫,要实事求是地交代患者,疗程可能会很长,必须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四处乱治,否则欲速则不达。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古典医籍,从《灵枢·寒热病》《素问·骨空论》《奇经八脉考》《难经·二十八难》《针灸大全·八脉八穴治症歌》中找到了阴阳跷和任督脉的循行都上头面部,且与手足太阳、阳明等多条经脉交会于目内眦、目锐眦、颊、唇等。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所以选择八脉中阴阳跷和任督脉之交会穴来治疗头面部疾患。
运用“灵龟八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当在特定的时辰、八脉交会穴中某个穴
位开穴时,其经脉所过之处,如目内眦、面颊部等也正是气血最旺盛之时,这时留针候气,就可使“气至病所”,则能更有效地驱除邪气,使面部经络得以疏通和濡养,使顽固性面瘫能获得较佳的疗效。
A组:君穴取申脉,臣穴取照海,配穴取睛明、承浆透地仓(患侧)。
B组:君穴取后溪,臣穴取外关,配穴取瞳子透承泣(患侧)、水沟透地仓(患侧)。
操作:按灵龟八法选好君穴的开阖时辰,如2003年5月20日13-15点(癸巳日、未时)开穴申脉,则先针A组君臣二穴,得气后留针15分钟,不起针,再取A组配穴留针45分钟;第2天甲午日午时开穴后溪,即取B组穴位。
如此两组穴位交替针灸,20次为一疗程。
针面部穴位时手法宜轻,不作提插捻转。
随症加减:体弱脾虚痰多者加足三里、丰隆;舌麻舌歪者加廉泉;耳后痛者加翳风20多年来,笔者采用多种方法治疗面瘫,如针刺、刺血、温针、灸法、穴位注射、电针、He-Ne激光、火针、敷贴等方法,相比较而言,效果最好者当数烧针。
烧针治面瘫取穴少,见效快,多数病人在10天以内治愈(其他方法治愈本病需30天左右)。
即使是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即所谓的顽固性面瘫患者,本法亦可取得良效。
具体方法是:选取患侧的下关、地仓透颊车,用75mm毫针刺入得气后,用酒精灯烧针尾,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先取下关,后取地仓透颊车,每穴烧针10分钟,每日1次。
小儿及怕针者只取下关,10次为一疗程,一般10次内即可治愈,不愈者或恢复不彻底者,休息5天后再治1个疗程。
一般取效最快者5天即可治愈,慢者3个疗程。
针治及时与否是烧针取效快慢的关键。
面瘫病程在6个月以上,邪气久留,经络失养,治疗较困难,可配用列缺、悬钟、陷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采用轻刺、浅刺,多用灸法,适当加用调补气血强壮全身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肝俞、脾俞以旺盛阳明气机。
另外背部走罐调整阴阳,督脉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每经4分钟共12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少数病例仅留有人中沟偏歪很不易纠正,可加刺厉兑,此为足阳明之“ 井”穴,往往可以收效。
对于患侧肌肉无力者,可加用中频电脑治疗仪进行功能性电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总之,顽固性面瘫应该整体调理,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有耐心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