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家风好家训小故事
家风小故事中华大美德

家风小故事中华大美德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关于家风的小故事,它们体现了中华大美德的精神内涵。
故事一: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少年。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长大。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小明非常孝顺,不仅在家中分担家务,还在学校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让母亲高兴。
有一天,小明的母亲生病了,需要卧床休息。
小明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为母亲熬药、做饭,不离不弃。
他的孝心感动了邻居们,纷纷称赞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敬长辈,关爱家人。
故事二: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名叫小华的男孩。
他性格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有一天,小华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大笔钱。
他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站在原地等待失主。
不久,失主焦急地找了过来,小华核实了失主身份后,毫不犹豫地把钱包归还给了他。
失主感激不已,连声感谢小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为人正直,做到心中有信仰,行为有准则。
故事三: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在一个山村里,有一位名叫小丽的女孩。
她的家庭条件不好,但一家人勤劳节俭,生活倒也过得去。
小丽从小就热爱劳动,跟着父母下地干活,不怕苦不怕累。
长大后,她更是把勤劳节俭的美德发扬光大,不仅自己勤劳工作,还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大家的生活水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总结:家风小故事体现了中华大美德的精神内涵,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等。
家风家教小故事

家风家教小故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风和家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个家庭的风气和教育方式,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些家风家教小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故事一,尊老爱幼。
有一位叫小明的孩子,他的爷爷奶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他们依然非常健康和活跃。
小明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尊敬长辈,照顾老人。
每次回家,小明都会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事情,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倒水等等。
在小明的身上,父母教导的家风和家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故事二,诚实守信。
小红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孩子。
有一次,她在学校捡到了一部手机,她主动交给了老师。
老师找到了手机的主人,主人非常感激小红的诚实。
小红的父母非常为她感到骄傲,他们从小就教育小红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种家风和家教在小红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故事三,孝敬父母。
小华的父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奶奶对他非常好,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小华从小就懂得孝敬爷爷奶奶,每天都会给他们倒水、买菜、洗衣服。
他的爷爷奶奶对他非常满意,他们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小华也因此成长得非常健康快乐。
故事四,勤俭节约。
小李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勤俭节约。
小李知道父母的辛苦,他从小就不乱花钱,不乱要求。
他知道家里的条件有限,所以他会珍惜每一分钱,不会乱花。
他的勤俭节约的家风和家教,让他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
以上就是几个家风家教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家风和家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注重家风家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

关于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关于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篇1大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吧,作为高级工程师的老爸会把“学习第一”作为口头禅,作为教师的老娘会时常念叨“应该文质彬彬”。
这两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茧的“圣诏”也可以说成是我的家风。
从记事起,每逢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
于是,不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便是一场“之乎者也”类的高谈阔论。
我和哥哥那么不问不开口,有问必答,大人说话不插言,大人吃饭不上桌,于是博得了客人的夸奖:“你家的孩子真懂事。
”“不愧是知识分子,就是与众不同。
”但是平时,淘气的我和哥哥会时不时“犯上”的。
例如给睡觉的老爸别上一只发卡,再梳两个标致的小辫,于是老娘手执笤帚将我们统统赶到厕所或阳台上,还能听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头上动土。
”虽说是90年代了,但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父亲总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来管制我们。
但正是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贱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学习上总是名列前茅。
每当夜晚;家中从无哗啦啦的搓麻将声,也无地动山摇的音响声,只有我和哥哥写作业的沙沙声和父母翻书报的声音。
有时,全家人也会为了一道数学题而争得面红耳赤。
但毕竟是封建的教育,于是出现了一切的封闭政策!收音机不让听,假日不许出去玩耍,似乎想让我和哥哥成为书呆子。
不,连课外书也只能在厕所或被窝里偷看。
我真想对父亲说:“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该改改了。
”但怯于父亲的威严,话到嘴边总是又咽了回去。
这就是我的家风,有利有弊。
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
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妙!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篇2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妙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
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如今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
好家风好家训故事

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家,是每个人心中的港湾,好的家风和家训是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石。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好家风好家训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是家风的起点。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的家风非常好,全家人都十分团结和睦。
小明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但小明总是很孝顺地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
每天放学回家后,小明都会主动去爷爷奶奶的房间问候他们,并且主动帮他们拿东西、倒水等。
小明的父母看在眼里,非常欣慰,也都在家里践行着孝顺的家风。
渐渐地,这种孝顺的家风也影响到了小明的同学和邻居,他们也都开始更加关心和孝顺自己的家人。
故事二,诚信是家训的基石。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叫小芳的女孩,她的家庭非常贫困,但是她的父母一直教育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次,小芳在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钱和证件,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送到了失主手中。
失主非常感动,感谢小芳的诚信,还送给她一笔酬劳。
小芳回到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对她非常骄傲,他们说,诚信是家训的基石,小芳做得非常好。
从那以后,小芳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信念,也深受周围人的尊敬和信任。
故事三,和睦是家风的体现。
有一户人家,父母经常吵架,家里充满了负能量,孩子们也经常感到压抑和不安。
后来,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进行沟通和调解,慢慢地,家里的气氛变得和睦起来。
父母也学会了互相尊重和包容,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些家规家训,让家庭更加和谐。
孩子们看到父母的变化,也开始更加关心和体谅父母,家庭氛围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最终,这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的气息。
好家风好家训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好的家风和家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无论是孝顺、诚信还是和睦,都是我们每个家庭需要传承和培养的美德。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好家风好家训传承下去,让每个家庭都充满爱与温馨。
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

家风家训的小故事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小故事,欢迎阅读!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不刻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成长过来的。
从小听父母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
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
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们三兄妹,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
从小到大,我家就像专门聚会的地方,一闲下来大家都跑我家来聊天。
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不仅会治病,还会干各种活。
在我小时,家里比较贫困,父母的勤劳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
在父母的年代,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父亲是家里的老大,整个家里的重担就落在父母亲身上。
繁重的劳动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里的兄弟姐妹结婚都是父母亲操办的,爷爷奶奶的重担就少了。
最后在爷爷腿摔断了的时候,父辈们就轮流照顾着,这段时间父辈们就更忙了,白天奶奶照顾着爷爷,我们有时间就过去帮忙照看,父辈们白天工作回来,做完饭第一时间送到爷爷奶奶房间里,晚上又轮流照顾着。
邻居都很羡慕爷爷奶奶,都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很孝顺懂事,爷爷奶奶也觉得很欣慰慰,父辈们用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家侍奉公婆、赡养父母我都很用心。
好家风好家训故事

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家,是每个人心中的港湾,好的家风和家训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在一个家庭中,好的家风和家训能够让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好家风和好家训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爱与尊重。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要有爱和尊重。
有一位父亲,他每天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听他们讲述一天的所见所闻。
在他们的交谈中,父亲总是尊重孩子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也因此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和尊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一个家庭中,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家风。
有一位母亲,她教育孩子们要讲真话,做到言而有信。
有一次,她的儿子在学校丢了一本书,他很害怕告诉妈妈。
但是在母亲的教育下,他最终还是告诉了妈妈实情。
母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诚实面对错误,并帮助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故事三,孝敬父母。
在一个家庭中,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一位年迈的父母,他们的儿女虽然都已成年,但每逢节日和周末,都会回家陪伴父母。
他们给父母做饭、打扫卫生、陪伴聊天,让父母感受到了儿女们的关爱和孝顺。
父母也因此感到幸福满足,他们在家庭中树立了榜样,让孩子们也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家风和家训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爱与尊重、诚实守信、孝敬父母,这些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从小培养,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传承好的家风和家训,让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让社会充满爱与和谐。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5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5篇篇一】家训不是警句,而是嘱托,一代代流传下来,烙在心里就是信念,靠着这信念就能做有意义的事。
题记很小的时候,听祖母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站在树上撒尿。
XXX从树下路过,回头笑了笑。
XXX从树下路过,抓住小孩收拾了一顿。
祖母总结后嘱托我:凡事莫任性,任性逞强必遭灾,凡事须忍让,恶人自有天来收。
从史实角度看,这个故事站不住脚,但很有教育意义。
祖母没有文化,但心底的那份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一个信念印在我的心里。
那就是:做人得管住自己,不能由着性子来;遇事不能发火,总有办法来解决。
读书的时候,自己是个孤僻内敛的人,但能秉持这个信念,与朋友相处能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遇事总能放一放,捋一捋。
岁月洗礼,善良的朋友们伴我度过美好的时光,自己也因为他们而接触到一个个缤纷世界,他们的性格和见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帮助我一天天成熟起来。
父亲的话也影响着我。
他是个普通农民,但很有见识,在生产队管过事,不贪不占,记录结算都很认真,谁有事他都会热忱帮忙。
他也教我遇事不要由着性子,与人相处要懂得忍让,处处要为别人着想。
前多年父亲卖菜时,买菜的人还不怎么挑拣,他倒可着劲儿挑出大的好的给大家,也不怕剩下小的不好的难卖。
时间久了,邻村都知道我家菜好,我家卖菜人是个好人,我家的菜也因此卖的快。
父亲的嘱托和祖母的嘱托有相似之处,我记着他们的话,按他们的话去做人,尽管自己不爱说话,也不富有,但还是交了不少重情义的好朋友。
在我做事的原则中,有一条深受父亲影响,那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对同伙要虔诚,对国家更要虔诚。
父亲爱看戏,对忠臣良将的故事尤其喜爱,常把报效国家当做XXX的事,也把希望依靠在儿女身上。
大学快毕业时,经过深思熟虑,我自动找到辅导员,申请援助西藏教育,也和家里达成了同等,希望以此作为理论的开始。
当时,学校里没有援藏的工程,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辅导员也不知如何申报,后来这件事情就没有办成。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精选45篇)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精选45篇)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1说起家训,我也不知道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但我总听妈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或许它就是我们家的家训吧!有一次,学校在每个班里选择几名美术作业画的好的人去画一副主题是“防止环境污染”的画,还让用4k的素描纸画,我当时就傻了眼,心里默念着:没有我,没有我,没有我。
可是老师偏偏把我选上了,当时我真是又傲慢又发愁,心里想着:哎呀,这幅画该怎么画呀?多会儿才能画完呢?我中午回到家,脸上露出不兴奋的表情,妈妈似乎一眼就可以看穿我的心思,就问:“怎么啦?谁又惹我们家珍宝生气了呀?”我把这件事情告知了妈妈,妈妈就说:“没事儿!一点一点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幸亏离交稿的时间还有一个星期,我就先起了一个稿子,后来我每天画一点,休息日多画一点,不知不觉就到了交稿的日期,我一鼓作气把画儿画完了。
原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在我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英语我学的一塌糊涂,那些单词我都不会念,怎么背都不会,直到把二十六个字母都学完,我却只背会几个单词,直到考试,模模糊糊的进了考场,结果考试成果一塌糊涂,分数让我特别失落。
心想这成果回家肯定会被重重的责骂,但却只听到妈妈这样一句话:“我们给你报一个英语班吧!这样,你就可以多学英语语法,提高英语成果。
”之后我每天回到家里听录音,课间背单词,一点一点,课文里的单词我都认得了,后来我的英语成果就一点一点的提高了,最终我不仅驾驭了课上的内容,还学了不少课外的单词短语。
后来我考得很好,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呀!我特别感谢我们家的家训,是它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困难;是它让我在失落的时候振作起来;是它让我的学习成果名列前茅。
我特别感谢我们家的家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2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好家风好家训小故事
我出生在教师世家,从祖父吕瑞往下排,老少四代有十人当过教师。
爷爷在庄河“昌隆义”大户人家教私塾,家训自然离不开“四书五经”。
爷爷过世太早,伯父和父亲继承了儒家思想,在教学之余,便用孔子和《论语》的思想来教育儿女子孙。
孔子宗尚仁、义、礼、知、信和温、良、恭、俭、让,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有封建糟粕,应当批判剔除;但他在做人,为学,从政等方面的论说,精华的格言、警句,仍不乏有益于社会的内涵。
我的兄弟姐妹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童年时,因为家贫,常穿带补丁的衣裳上学,冬天还要穿“乌拉”鞋(猪皮缝的,里边楦草的鞋子)。
在同学中间显得格外寒碜。
回家就哭着、闹着向妈妈要好衣服、好鞋子穿。
父亲就把我拉过来说:“孔夫子讲,读书人追求的是做人的道理,总是认为破衣糙食是可耻的事儿,不足以和他谈论大道理”(论语《里仁》第四:“土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又讲孔子学生颜回苦学的故事来教育我:颜回居在贫民窟中,用竹筒盛饭,用瓢饮水(没有水碗),别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不改其乐。
(《雍也》第六:“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后来想想,是这么个理儿,穿小“乌拉”上学也不以为耻,就发愤读书,在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14岁那年,哥哥参加人民解放军,爹爹行医,家里地没人种,我只好辍学在家种地,铲地、扶犁都会。
闲暇时,总爱和农家小朋友下“五福棋”玩,爹爹看我学业荒疏,又引孔子的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子罕》第九)来开导我,爹爹说:“做人要向圣人学,你种地是暂时的,你要立志学习,不能再贪玩了。
听村上人说军属可以享受代耕,那时你就可以上学了,不能再贪玩。
咱家有的是书,你要抓住古人诗文、数学两门,不懂就问我。
《礼记》上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人的愿望,你应该怀抱这样的理想。
”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爹爹年青时,曾做教师,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先生,口碑极佳。
日本鬼子侵占东三省,爹爹反对教日语而弃教学中医,但他对子女的教育依然是那样认真仔细,不厌其烦。
爹爹时常叫几个孩子和他一起干农活,一般是拔草间菜。
这时他的兴致,就出小账让我们算。
什么“鸡兔同笼”,“蜗牛上树”、“行程问题”等等。
他对家庭教学喜形于色,不是等你去问他,总是带启发式先来问你。
譬如“树高一丈,蜗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问几天可以上到树顶?”这自然是小儿科,但需脑筋急转弯。
妹妹抢着答:“九天。
”爹爹说:“你的脑筋还没转过弯来,最后一天,蜗牛已经上到树顶了,上了三尺等于一天,你让它退回二尺干什么?所以多算了一天。
又让我列个公式,我想:蜗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等于一天只上一尺;最后上三尺,等于一天。
我列出公式:10-3+1=8,爹爹会心地笑了。
爹爹这种“诲人不倦”地教学方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点点滴滴,潜易默化影响了我,我后来在庄河高中教书,我对学生的辅导也能见缝插针,诲人不倦。
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前夕,几年前的(庄河)高中毕业生,一帮一帮地,前来找我辅导语文,白天上课,晚上专场给他们补课,批改作文。
有一天,我患病实在不能起身,就躺在土炕上为全宝武(当年考在“东财大”)辅导古文,全宝武半蹲半跪在地上记着笔记,倾心谛听,36年过去了,那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我是从来不收辅导费的。
“劝君莫打枝头鸟” 14岁以前,我也淘气,夏天里,好到粳池坝边摸青蛙,有一次,用柳条串了十几只青蛙拿到爹爹面前显摆,自以为摸给鸭子吃,爹爹会表扬我,谁知,却遭到爹爹的严厉斥责:“你臭美呀,是不是?把你也串起来,好不好?”稍顷,父亲消了消气说:“青
蛙有益于人类呀,它吃害虫,保护庄稼。
一只青蛙每年可吃掉一万多只害虫,青蛙一般可活五年,能消灭五~六万只害虫呢!白居易诗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鸟儿也是益禽,青蛙和它一样,都是人们消灭害虫的好帮手。
住了一会儿,爹爹讲故事给我听:孔子周游列国,与弟子过一道山梁,见到雌野鸡在飞就说:“时哉,时哉!”孔子是赞叹野鸡得其时的,反衬自己生不逢时,子路(孔子弟子)理解错了,以为老师要尝时鲜,就打来一只野鸡烧成菜,端给孔子吃,孔子不高兴,只是闻了几闻,就起身走了[《乡党》第十: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共,通供;作,起身)]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能爱护鸟,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爱护青蛙一类小动物呢?这年冬天,屯里猎户用网捕到一对小狐狸,战战兢兢地,爹爹不忍见其被残杀,用钱买下来放到狐狸洞里。
哥哥和我放晚学去狐狸洞为其送食喂养。
也真怪,我们到达洞口,只要敲敲瓢缽,狐狸就会到洞口把瓢缽叨到洞里去吃,吃完再把瓢缽送回来。
想起来,这些都是6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在父亲长期的儒教过程中渐次长大,慢慢地接受了孔子,他的做人之道、为学之道、从政之道,论述得相当精辟、具体,切实可行,许多都是有益的教诲。
他的学说,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
这也成为“孔子学院”凤靡全球的缘由,成语词典里,像见贤思齐、温故知新、当仁不让、杀身成仁、发愤忘食、温良恭俭让等上百条成语皆出自《论语》,《论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