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离骚》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3.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入与概述1. 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2. 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分析1. 逐句解读《离骚》开头部分,理解其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艺术特色探讨1. 探讨《离骚》的韵律美和语言艺术。
2. 分析《离骚》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第四课时:情感与价值观的探讨1. 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
2. 探讨《离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1. 分析《离骚》中的矛盾和争议之处。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离骚》。
三、教学资源1. 教材:《离骚》原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离骚》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讲座、解读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培养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离骚》原文,了解作者屈原及作品背景。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一等奖 优秀教案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 一等奖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766fbf1eb91a37f0115c02.png)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一等奖优秀教案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令人叹服!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离骚简介1.1 离骚的背景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对楚国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1.2 离骚的文学特色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如诗歌、赋、颂等。
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第二章:离骚的篇制结构2.1 离骚的整体结构解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包括序言、和尾声。
强调离骚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意义。
2.2 离骚的部分分析离骚的章节划分,如“大序”、“小序”和“乱”。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和内容变化。
第三章:离骚的思想内涵3.1 离骚的政治思想解读离骚中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探讨。
分析离骚中对于忠诚、正直和反腐倡廉的表达。
3.2 离骚的哲学思想探讨离骚中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解读离骚中的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影响。
第四章:离骚的艺术表现4.1 离骚的语言艺术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和用词。
强调离骚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表达。
4.2 离骚的图像艺术探讨离骚中的图像描写和象征意义。
分析离骚中的图案、图腾和意象。
第五章:离骚的传承与影响5.1 离骚的文化传承介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离骚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5.2 离骚的现代价值分析离骚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离骚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离骚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湖、山、树等。
探讨自然景观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6.2 神话传说的融入解读离骚中融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宗教信仰。
分析神话传说在离骚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离骚中的人物形象7.1 屈原自我形象的塑造探讨屈原在离骚中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忠诚、正直、高洁等。
分析自我形象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7.2 他人形象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他人的描绘,如君王、小人、忠臣等。
探讨不同形象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第八章:离骚中的情感表达8.1 抒情手法的运用解读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本教案共10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及作者。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3. 诗文中的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离骚》的深入研究。
2. 与《离骚》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其他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离骚》。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 案例分析:分析《离骚》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文的表达方法。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每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程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骚》和古代文学,可以组织相关的课程拓展活动,如古代文化讲座、古代文学研讨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八、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测验、课程拓展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1.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
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
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具体见参52页)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
作于被放逐以后。
含义:遭受忧愤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第二课时(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
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
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
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他,;”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又如:高贵高洁忧国忧民孤独唯美理想执着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1-2节: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7-12 节: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②君王不察--荃不察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3. 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还使用对比手法。
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
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
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
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三) 总结:1.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