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了解故事,丰满屈原形象。

梳理文路,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了解诗歌浪漫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和鉴赏《离骚》中的诗句,了解屈原形象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难点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濮阳市将要举办的西湖龙舟赛事引出——屈原二、感知屈原形象1、谈谈你印象中的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以年谱的形式讲述屈原故事,让学生感知血肉丰满的屈大夫形象,避免知识碎片化概念化。

(课前准备,课上简要展示)早年经历:勤读书,恤百姓,心怀大志公元前340年,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居乐平里。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

他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18岁:抗秦军,作《桔颂》、展露才华。

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24岁:任高位,施美政,富国强兵。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28岁:遭诋毁、被疏远,左徒遇贬“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离骚》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一.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积累关于楚辞、《楚辞》、《离骚》及屈原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二.结合课下注释,师生探讨掌握比兴手法的使用。

三.通过反复诵读,对关键句的理解,认识诗人洁身自好、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兴手法理解关键诗句,感受高尚节操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1课时一.课堂导入,目标再现二.积累文学文化常识1.关于《楚辞》及楚辞《楚辞》,作品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楚辞体”“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关于《离骚》评价: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则当作于放逐以后。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学设计及反思

5《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中的名句;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通过鉴赏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抒情名言,导入新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二、感知作家,披文入情1.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二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屈原及《离骚》的创作背景介绍(1课时)- 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诗作的兴趣和理解。

2. 《离骚》的主题和意境分析(2课时)- 通过课文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离骚》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的主题,以及其所营造的豪放悲壮的意境。

3. 《离骚》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2课时)- 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掌握其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诗歌鉴赏和表达(2课时)-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3. 分析法: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4. 实践法:通过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参与度等;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包括课文理解、诗歌鉴赏等;3. 课后测验:通过课后测验检查学生对《离骚》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离骚教案课堂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离骚教案课堂设计
[思考探究释疑]
方法点拨
一、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和远大理想。其中的“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这些异花香草来装饰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高尚的品行,用“鸷鸟”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离骚》的创作,既根植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作家作品
1.屈原(约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技巧拾零
“移情”技法
屈原在《离骚》中充分运用了“移情”技法。“移情”技法也就是说作者将其思想感情移注于景物描写,在诗中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诗人对那些美好事物“秋兰”“木兰”“宿莽”“辟芷”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上,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融入里面。诗人的内心就活跃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诗人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也运用这种移情的技法,他把浓浓的“乡愁”转移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杜甫的“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内容与情感表达;2. 熟悉《离骚》中的修辞技巧和文学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离骚》中的隐喻、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2. 理解《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解读法:通过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探讨和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4. 归纳法:总结和概括《离骚》中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演示一段《离骚》的朗诵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阅读《离骚》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3)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的?3. 文本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点拨。

4. 思想感悟(15分钟)学生就《离骚》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共同探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就《离骚》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展开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一同探寻《离骚》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离骚》的影响和地位,扩大学生对诗歌创作和文学艺术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离骚》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用自己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2-3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屈原这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它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汨罗江)的万古名声,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纵然,屈原已经离开我们2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屈原就站在身边,他似乎不曾远去,他已经永远定格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1、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 小结: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

让我们一起伸出虔诚而尊敬的双手去触摸一颗高洁而伟大的灵魂。

,去聆听一段屈子真情的告白。

三、读《离骚》1、听范读: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2、教师带读:让学生轻声跟读3、交替读:教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朗读提示: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四、说《离骚》1、朗读后,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2、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朗读、比较:大声朗读,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看效果有何不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提示:“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它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3、再齐读全文4、“离骚”是什么意思呢?提示: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诗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为节选。

五、研读第一自然段:(一)梳理探究1、字词梳理2、内容梳理:阅读并说说屈原忧愁的原因是什么?为国家:民生多艰,国运艰难为君主:贤愚不分,听信群小为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根源:屈原的“美政”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美政:“举贤授能”,反对世袭;用人为贤,反对用人为亲)3、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如何应对?请找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这些诗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态度及情操?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虽然小人诬陷、君王不察,但他却表明了自己誓死决不退缩、决不与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4、小结面对皇帝昏庸,小人离间,奸佞当道得黑暗现实,痛苦而执着的诗人虽誓死不妥协,但将怎样重新寻求人生的定位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百姓:民生多艰,国运艰难皇帝:贤愚不分,听信群小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根源:美政态度: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六、研读第二段1、朗读(带读、交替读、齐读)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诗人叙述了自己遭排挤而忧愤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君王昏庸,听信群小,一方面因为群臣嫉妒贤才,对他造谣中伤,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屈原推行“美政”思想,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眼前的利益,更可恨者,楚怀王昏庸浅薄,禁不起群小的挑拨,不但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反而疏远了他。

对此,屈原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满心忧愤之情,这种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而引起的忧愤,而非个人情绪的忧愤。

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即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立场。

然而,现实无法改变,理想无法实现,苦闷的诗人如何去寻找他的人生出路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隐退修身:“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3、介绍孔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补充:但是,对于一个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者来说,要退隐从此不问天下事,谈何容易?思考:“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从中看出怎样的诗人形象?——内心苦苦挣扎。

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4、但无奈的诗人还是决定退隐了。

退下来之后,他决定做什么事情呢?——修吾初服。

他要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他要戴着高高的帽子,佩戴长长的佩带和缤纷多彩的服饰,让自己芳菲菲其弥章。

一句话,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既漂亮且芬芳。

这难道就是诗人的追求吗?就是孔子所说的“独善其身”吗?你怎么看?——这些诗句使抒情主人公幻化为一个美人。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尤其香草修饰自己,她既美丽又芬芳,因为美丽,她遭人嫉妒,遭到排斥和贬黜。

但她却表明了自己爱美、为了美,“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心志。

这是《离骚》首创的“香草美人”意象。

5、香草美人“香草美人”在楚辞中频繁出现,是具有骚体诗特色的一种比兴手法。

美人:①比喻贤明的君主。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②比喻贤臣(或自喻)如课文中美丽芬芳的女子。

③美好的理想香草:。

高洁的品德和人格。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开创的,但它与《诗经》是有渊源的。

它其实是一种比兴手法。

屈原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试找出相关例子。

板书设计:蕙纕、揽茝比喻品行高洁蛾眉比喻美德退将复修吾初服比喻隐退修身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比喻修养品德芳菲菲比喻品德更加高洁小结;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6、无奈的诗人最终选择了退隐修身,这是否就是一种妥协,是否意味着他讲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