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设误类型

设误方法 3、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 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 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 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 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二、常 见 错 误 类 型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
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 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 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 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1.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 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几点补充:
1、冷静答题切忌先入为主
2、巧用信息(作者、时间、注释等
3、逐题解答圈划题干对应原文的重 点区域(注意题干要求、答题区域及 暗示方向)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 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 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 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 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 合语境判断。
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 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 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 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 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 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 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 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01以偏概全设误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对比分析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02混淆时态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2020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专题06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错误类型分析

划读原文找“关键”,关注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 重要概念等;审读题干找方向,明确题目要求选正确项还 是错误项;理解提示语,分清是 “解释”“理解”“推 测”“分析”,还是“原因”“证据”。在此基础上,锁 定寻找答案的区间,将选项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较分析。 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 还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 旨的理解。
18.未然已然混淆:将未来可能出现与现在已经存在弄 混淆,从而导致错误,如果文章和选项中有“目 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了”之 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 的错误。
19.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 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 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
7.断章取义: 阐释某些句子意思的时候,将有关句子与其语境割
裂,从而出现错误,要发现此类错误,必须始终遵循 “整体理解”的词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 8.主次混淆: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选项在表述时有时会将这些“主 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或弄错,从而与原文 意思不一致,精读文章,特别注意表达主次意思的词语, 就能发现此类错误。
9.先后倒置:弄错了有关内容的先后顺序,只要认真阅读文章这种 错误就不能发现。 10.指代有误:对文中指代词的理解出现错误,指代有误也是一种 比较隐蔽的错误,只有将该指代词(它、这、这些等)置于上下 文的语境中,便倾向关句子的语义和句间关系,才能准确理解该 词的含义,切忌断章取义,浅尝辄止。 11.扩大范围:扩大了符合某种情况的对象的范围,比如将“有些 (对象)”说成了“所有(对象)”,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修饰,限 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 为止”“绝大多数”等,因为选项在表述这些地方的内容时易出 现范围扩大的错误。当选项中出现“凡是”“所有”“全 部”“一切”“通通”等表示涵盖一切之意的词语的时候,则要 注意原文意思是否如此。
【备战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设误方式及训练对策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设误方式及训练对策一、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而言,“理解”层级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把握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而言,“分析综合”层级的四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筛选”和“整合”绝非简单的对原文作文摘抄或拼接,而是对“文中的信息”作提炼处理的过程。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概括。
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某一段落,也可以是某几个段落甚至全篇。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侧重手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
因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并不是直接表达的。
二、命题特点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以及答题思路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设误方法
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 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例3【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 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 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 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 ,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 ,日销量是7080万份。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 未然两种错误。
未然说成已然
——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 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说成未然
——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 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常见错误类型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
凭空捏造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 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设误方法
4、因果混乱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 地平 线上消一失般,有取两而种代情之况的:是一“是边因茶果贸颠易倒”,制就度是。把藏“族因对”茶错叶断的为需 求“有果增”无,减“,果对”其错他断产为品“如因丝”绸,、颠布倒料了、两铁者器的等关的系需;求二也是开强始加 增加;而因内果地,对就藏是区把马没匹有的因需果求关虽系然的减说少成,是却因对果藏关区系皮。革、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十大设错方式及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十大设错方式及解题技巧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涉及学科门类齐全,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往往反映某一社会领域的最新指向,有时甚至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可谓与时俱进。
尽管论述类文本在某些术语和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而不会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设置难点。
那么今天,小编就帮大家梳理论述类阅读最常见的十种设错方式,再也不用担心你的论述类阅读啦!~设错方式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0年天津卷)选项: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试题第5题C 项)解析:选项将“生态道德”范畴扩大为“道德”。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错方式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2010年全国I卷)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碰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就缘故原由而言有主要缘故原由和主要缘故原由,就表现而言1有主要方面和主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主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要……才充裕条件:只要……就9、混淆程度深浅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XXX):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观点,或转述文意时,有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观点的内在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窜改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观点。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神文中的代词的指代。
“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联合语境判别。
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着:题干中有“根据”、“证据”、“缘故原由”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组成因果关系;3)记着: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经典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记着大唐乱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昌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毗连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步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XXX。
”这是唐代诗人XXX《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XXX 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丝绸之路,“门路梗绝,往来不通”。
XXX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XXX。
”美国学者XXX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换史的名著,他写道:“在XXX时期,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XXX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早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期、进口时期、融合时期和黄金时期,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关于逾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别致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
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
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XXX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缘故原由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3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XXX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引用XXX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XXX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申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紧张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代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代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缘故原由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厥后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紧张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军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代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式彻底发展了,可见开放、交换非常紧张。
答案】1.C。
2.A。
3.C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尽人皆知,在XXX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紧张的实际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每每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实际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XXX此说与XXX“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4点,有必要重新商量XXX“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露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实际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前者可以XXX“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XXX“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XXX“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XXX“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
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一般认为,XXX的万物一体论源自XXX。
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XXX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
然而,与XXX偏重于境界的论述不同,XXX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XXX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万物一体论的重构。
摘编自XXX《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XXX心学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命题并非紧张的实际组成部分。
B.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其他的万物一体论之间有着清晰的理论界线,不易被混淆。
C.“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特质。
D.XXX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他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全新的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意在澄清关于XXX的错误观点,商量其“一体之仁”的思想意蕴,揭露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实际特质和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