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能够理解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培养人文精神。
(2)认识善恶报应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正义和道德观念,并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小说《警察和赞美诗》的文本。
2. 关于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的资料。
3. 分析小说象征和讽刺手法的参考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警察和赞美诗》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一:创设情景、学会质疑2分钟首先请同学们仔细听段歌,大家看是否能从歌声中听出这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生活?(点击音乐) 其中第一句“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给我的印象最深,但是,也有例外,有人却想方设法进入监狱,你们相信吗?出示幻灯片二要想破译这个怪圈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二、首先一起来认识作者简介,请曾帅为大家朗读,其余同学识记。
2分钟出示幻灯片三师述:他的小说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
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而又不悖情理,被誉为“尾巴的大师”。
也叫欧•亨利笔法三、请同学带着下列问题,初读全文。
8分钟出示幻灯片四(1、刘海南2、李东辉曾乐阳) 读五分钟,回答问题三分钟47结束四、细读课文,领悟要点。
(根据问题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合作探究一、读1-6节讨论思考(1)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2)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二、读7-38节讨论思考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根据练习册P52第二题的1、2小题完成表格)苏比七件事中折射出当时美国是个怎样的社会?三、齐读第48节苏比最后的命运结局如何?与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的结尾相似?你对课文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何评价?第一题补充4:希望能被警察抓住,到岛上的监狱里过冬。
读找二分钟,解答二分钟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莫过如此了。
(指导齐读和理解含义,反语)点击幻灯片七第二题补充:故事情节线索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先后来安排的,请你也按顺序一一予以叙述。
(李谭) 读找五分钟,解答问题三分钟第三题补充:结尾是惊人的相似法国的莫泊桑……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曾鹏琳郑美霞)玛蒂尔德一夜风流换来十年艰辛,最终才知道所借项链是赝品,达到了一种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2. 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文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点拨。
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贫穷,认识其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深入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体味“含泪的微笑” 的艺术风格。
三、解决方案通过对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分析,深入文本,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小说人物及其主旨的理解;通过分析经典句子,深入品味小说语言特色,学习这种语言特色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
以欣赏赞美诗音乐片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梳理情节。
请学生简要概述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1. 情节分析(通过设置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问题1: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苏比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而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进监狱过冬苏比可真是煞费苦心,他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明确:问题3:在苏比“做坏事”的时候,警察有怎样的表现?明确:(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3)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4)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老盯着”,苏比“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警察不管(5)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不暇讨论4:通过苏比的六次努力和警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思考5:警察是在什么情况下抓苏比的?请从文中找出苏比被抓时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欣赏“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
2.学以致用,试着用欧亨利手法写作。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2.阅读品味;3.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2.掌握“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后,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突破自我,创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人生。
一、导入:一块八毛七分钱确实做不了什么,所以《麦琪的礼物》中这对恩爱的夫妇为了送对方最好的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心爱之物便在情理之中,但结局又在意料之外德拉卖掉了长发,吉姆卖掉了怀表,而他们收到的礼物分别是发夹和怀表链。
欧亨利的小说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见长,最终小说中男女主角含着眼泪甜蜜地相拥而笑,这便是欧亨利手法所实现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经典幽默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同去看看那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二、教学目标:学会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三、艺术特色欧·亨利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手法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
五、人物赏析苏贝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1.总想进监狱过冬。
2.对监狱的描述(区别于人们对于监狱的认知)。
3.努力进监狱。
六、思考与探究苏贝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找出课文中这部分(5—38节)描写苏贝和警察思想、行为、心理的语句,体会其幽默的特点。
他采用的是何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又怎样?当时警察反应如何(在哪里?在干什么?)(5-38节)警察的行为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高中语文_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以翻转课堂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教学内容生活化、组织形式活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部分: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
3.探究小说人物形象,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4.品味小说带给你的人生感悟。
【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4为重难点。
【教学流程:】导入——预习检测——整体感知——研读文本——拓展延伸(一)【导入语】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部风靡全中国的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
电视剧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那纽约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呢?或者说纽约是什么人的天堂又是什么人的地狱呢?今天啊,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一篇反映纽约人在纽约的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跟着作者欧亨利,一起走近他笔下的纽约人苏比,一起走进美国社会。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欧·亨利,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与法国的()、俄国的()并称为()。
他的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进行了深刻揭露和讽刺,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特别是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
曾被评论界誉为()以及()。
代表作品有《》、《》、《》等。
2、解释成语意思不名一钱素昧平生醍醐灌顶熙熙攘攘潜移默化烜赫一时3、用简短的话复述故事情节(简洁、全面)(出示课件)荒唐——为非作歹无人问,有心从善进牢门(三)【赏析文本,合作探究】1、学习小说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而我们之所以很喜欢阅读小说,主要就是被其中曲折跌宕的情节所吸引。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张渚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陈佳 上课
班级:11商务一、设计思想
《警察与赞美诗》是一篇传统教材,过去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它的思想性,而在肯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同时要看到它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的艺术上,让学生从这篇小说去了解传统小说的情节艺术,如矛盾冲突,偶然性的运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对比等,特别是小说结尾的艺术,含泪的笑,只要学生掌握这些,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是现代小说单元,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要对短篇小说的功能和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学习作家在刻画人物、设计情节、描写环境上的技巧。
《警察与赞美诗》代表了现代短篇小说描写社会、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是现代文学讽刺幽默的代表性作品,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文学史上非常有名,因此,这篇课文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小说艺术都值得学习。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苏比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不过学生阅读小说,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激疑质疑的方法,部分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能有所知解,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思考,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最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结合本文特点和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大纲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风格”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背后的贫富悬殊和社会黑暗。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欧·亨利手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对“欧•亨利风格”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设疑启发法:通过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推动课堂每一个环节。
讨论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讨论并分析,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吸取集体的智慧,在分析中总结,在总结中突破学习重点。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七、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成了如下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后的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与感知
情节艺术是这篇作品的特色,教学时先由此入手,设计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
2、小组合作找出苏比为进监狱而做的六次努力,结果如何?
第一次:进高档酒店 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 被认为连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小饭馆白吃一顿饭 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街上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妓女缠住
第五次: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被错当作狂欢的大学生
第六次:店中偷伞 反遇上偷伞的小偷
3、当苏比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又发生了什么?
设计意图:先将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一下,这样能够方便地把握整个作品。
本环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一般模式设计了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把握情节结构。
三、揣摩与品味
分组讨论后回答:
1、即使在人间天堂里,监狱也是个最差的去处。
为什么苏比不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苏比的生活环境恶劣程度比监狱还厉害。
)
2、苏比的这些违法行为可以反映出当时小说什么样的主题?
主人公虽只有苏比一个人,但其他人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格,有形象意义的,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3、作者写苏比做坏事,一共写了6次。
是不是太多了,太烦琐。
如果写2—3次后就写结局,不也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吗?
作者6次的写作角度各不一样,比如调戏女子却被缠住可以反映出美国社会色情泛滥的一面,偷伞却发现对方也是贼,而对方却衣冠楚楚,一开始还道貌岸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世风日下的一面,上流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的一面。
如果只写2-3次,既削弱了苏比执着追求荒唐目标的力度,也不能对美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全景式的展现,对美国社会做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就缺少强有力的感性材料,从而削弱小说揭示主题的讽刺性和深刻性。
4、人们常说欧·亨利的小说是“含泪的笑”,请学生相互讨论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中的苏比为了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做出了不可思议的尝试,更为可笑的警察对这些巨举动并没有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当他与改邪归正时,宽容的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什么都没干的他,作者用轻快的语言描写了苏比的遭遇,但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小人物痛苦挣扎的惨状,辛辣的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
含泪是指描绘的生活令人心酸。
笑指作者用幽默讽刺夸张的笔法描写,我们可从中了解社会真相。
)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探究小说的情节艺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辨析能力,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四、拓展与感悟
分组辩论:苏比的转变有没有可能?
在学生充分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些点评:应该说苏比还是有可能转变的,首先苏比的本质并不坏,他的堕落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同时,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对一般人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一个性本善的青年动情后有心向善是不值得奇怪的。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本篇小说的巧合合理吗?是否背离生活的真实?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运用想象,写一篇短文评价。
八、板书设计
警察 与 赞美诗
(法律) (宗教)
苏比
违法时置之法外 (穷人) 只能慰藉其心灵
守法时绳之以“法” 不能改变其厄运
是非颠倒 悲剧命运灵魂扭曲 作用甚微
设计意图:主要为了突出本文的情节发展中苏比人物性格的展现,并且结合这个板书可以使学生认识美国社会的当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