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幸福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他的幸福观不仅对古代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进行浅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而一切其他的目标和价值都是为了获得幸福。
他认为幸福不是靠外部物质条件的丰富来获得的,而是依靠个人的品德和智慧来实现的。
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因此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通过实现自身潜力和发挥自身优点来达到的。
他认为,人应该在道德和智慧上获得成长,通过不断地追求真理和善的道德品质,实现自己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真理和善,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告诉我们,幸福是通过实现自身的潜力和发挥自身的优点来获得的。
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智慧品质,追求真理和善,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提醒我们,幸福不是通过物质的丰富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来实现的。
大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应该盲目地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类整个思想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思想很有价值。
这种幸福观通过对人生目的和最终目标的深度反思和探究,提出了一种全面、理性、现实、自然和高贵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人类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独立于其他一切目的之上的最终目标。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幸福不局限于快乐、享乐和精神愉悦,而是指一种深度文化、熟练技能和内在品质的有机统一。
它需要人们实现良好的身体健康、知识技能、优秀品格,调适自己和周围环境,实际创造和尊严地实现和体验“完美的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幸福感受相对长时间稳定,而非短暂。
因此,它需要连续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同时,亚里士多德将幸福与个人生活中重要的道德规律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虽然幸福指向个人合理的目标,但它在物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是通过生命中的道德实践,尤其是仁慈、公正、贞节等美德的实现,才得以实现。
这个观点与当代社会中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的理念密切相关。
它引导人们在尽可能的实现自身追求和实现社会道德价值观之间,保持均衡,并为文明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与道德标准指导着人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人,在个人、职业和道德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的幸福观通过在教育中更加注重道德规范,以及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提高,创造更加友好和高效的教育环境,培育更具全面素质和高尚品质的人才,具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育鼓励学生以一种积极和全面的人生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未来,加强身体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断扩大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实现自我实现和尊严。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告诉他们如何在成为一个良好的人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观念。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 前322年)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哲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等诸多领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包括对幸福、美德、友谊、正义等主题的讨论,其中对幸福的思考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最终目的,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他认为,幸福并非是靠财富、名誉或享乐获得的,而是通过实现完美的人类本性和达到心灵境界的平静与安定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人的品德修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应发展自己的美德和理性,并通过实践积累智慧和经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影响了后世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想,其对幸福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幸福。
1.2 幸福观的重要性幸福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还涉及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幸福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幸福观指引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达到幸福。
这种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明确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向,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幸福观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满足和生活的充实。
这种看法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去选择生活的方向,而不是被外部的物质享受所束缚。
幸福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善,幸福和德性进行了阐释。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
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是向善的。
”“善”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也是从“善”开始的。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的前两章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是:“善”-----“幸福”----“德性”。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存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论”的设定是“德性”提出的基础。
先从“善”说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的“善”,这种具体的“善”表现出来就是有具体的“目的”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那么健康就是一种具体的善,理财的目的是发财,那么发财就是一种具体的善;另一种是最终的善,这种善有总体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帮助人们获得这种最高“善”的一门科学,政治学考察高尚和公正。
他认为青年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青年人缺乏生活经验,而政治学理论有来自生活经验,并且说明生活经验。
那么对于人的最高“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接着提出了幸福这个概念。
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但对于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快乐”“金钱”是幸福,有人认为“荣誉”是幸福。
但在这些幸福之外有另外一种善,即“理念善”存在着,它是这些善存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一种是政治生活,认为荣誉就是幸福。
但是荣誉是取决于授予荣誉的人,而不是自身,而善确实善良者自身所固有的。
而德性似乎比荣誉更好些。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
最后一种生活就是静观,思辨的生活。
回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最高的善―――幸福,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的活动,而且一生都要合乎德性。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人类幸福的思考与研究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一种终极的、完整的和自给自足的境界,如果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每个人都会优先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一种持久且稳定的精神状态,它不可能是短暂的快乐或者感官享受的简单累积。
他强调,幸福必须在整个人生中实现,它是人生最终目标的结束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个幸福形式:生存形式的幸福、社会形式的幸福和感性形式的幸福。
生存形式的幸福是指通过自身特长和技能赚钱来维持生计,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社会形式的幸福是指在与社会其他人的正常互动中获得幸福,如完成职责、得到别人的认可等。
感性形式的幸福是指通过文化活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对智力和感性活动的发展获得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中最高级的幸福形式是感性形式的幸福,因为它能够带来更长期和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喜悦。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在美国大学教育的传统下,大学课程可以分为“实用性”和“人文性”两种类型。
实用性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也就是能够赚钱。
而人文性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自己的修养。
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幸福形式是包含了生存、社会和感性幸福三个层面的,而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人生中实现这三个维度的平衡。
因此,大学的课程应该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性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和修养。
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看法还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启示。
他认为,幸福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种自发的特质,而是一种可以在过程中培养的能力。
因此,教育应该成为培养幸福基本素质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们所 做 的一切 活动 的 目的就 是幸 福 。在追 求 幸福 的 过程 中 , 快乐 、 财富、 荣 誉不 能 与幸福 本 身相 比较 , 人 们可 以通 过 它们 获得 幸 福 , 但 它们 不 是 最 终 追 求 的 目的 , 只有 幸 福 本 身 才 是 终 极 追 求 。“ 幸 福 是 我 们
、
亚 里士 多德 幸福 观 的基本 内涵
1 .幸 福 是 至 高 的 善 。 《 尼 各 马 可 伦 理 学 》以 “ 善” 章 作 为开 头 , 引 出幸 福 是最 高 的善 。亚 里 士 多 德认为, 一 切社 会 活动 都是 有其 目的的 , 人 们 所做 的 事 情 都是 为 了 “ 善” , 也就是说 , 善 指 的 是 目的 , “ 所 有 的技艺 与研 究 , 包括 人 的每种 行 为与选 择 , 都是 以 某 种 善为 目的 的 , 所 以 善 被认 为是 所 有 事 物 追 求 的 目的 。 ” 但 是善 不是 单 一 的 , 根 据人 类 行 为活 动 的多 样性 , 在 不 同的情 况 下 , 善也就是不 同的, 每一 种 行
追 寻 的最 好 的东 西 和最 完 美 的 目的 。 ” 所 以说 , 幸 福
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正确 的幸福观的建立对其 日后 的发展 十分 有利 , 亚 里 士 多 德 幸 福 观 的 精髓 为 如何
引 导大 学 生建 立正 确 的幸福 的 、 最 完美 的善 。
幸福观 中的积极 因素对 当代社会 可产 生正面的影响 , 对 于建构现代人 正确的幸福观起到 了重要 的指 导作 用 , 要达到 这种 幸福观 的改变 , 需要激发 大学生拼搏进取 的精神 , 增强 大学生对思考 的重视程 度 , 引导 当代 大学生主动提 高 自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并非局 限于 一点 , 而是一个 和谐 的结 构 , 理性 与欲望 的关 系
在贯彻 中道 原则 中得 到调 和 , 因而 是一种 和谐 的幸福 观 , 从 而克服 了快 乐主义和德性幸福观 的极端 性和 片面性 , 因而其 思想 比前 人更深刻 、 更系统 、 更合理 。
杨 彦 菲
( 南京 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摘
要]
在 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 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 , 亚里 士多德提 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 。亚 里士 多德认 为, 幸福 是
最高的善 , 是灵魂合乎德性 的现 实活动 , 思辨是最 高的幸福 。幸福的 实现 需要 以外在 的善 为补 充, 贯彻 中道 原则 , 以及将个 人
第一 , 幸福是最高 的善 。《 尼各 马克伦理学》 第一卷第 一 章开始就说 : 一切技艺 , 一切规划 以及一 切实践 和抉 择 , 都 以 某种善 为 目标 。因此 各 事 物 的 目的 即 各事 物 的“ 善” , “ 例
想, 认 为精神快乐高于身体快乐 , 相 比身体 的快 乐更持久 、 更
的刺激 当成是人生 的最大幸福 。“ 即使是从最不光 彩的行为
种极端 , 即感 官快乐和德性至上。而亚 里士多德正 是在上述
理论背景下 提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在亚 里士多德那里 , 幸福
中产生 的快乐也是 善 的 , 因为虽然 行为 不合 理 , 但是它 所产 生韵快乐却 是人们 所希求 的 , 因而 是善 的。 ” ¨ 在 他们看 来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他整个伦理学体系的核心。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感受,而是一个理性而完善的生活方式,是通过道德和品德的实践获得的终极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最终的目的。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追求德行、实现品德、发展智力和潜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个人的内在优点和潜力的发掘,认为幸福是一种状态,是对自己的完善和实现。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精英和领袖的培养对象,他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获得道德品质、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指导方向,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促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智力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幸福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1.2 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可以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在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的也面临着着重成绩至上、应试教育盛行等问题。
教育体制的僵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学校对品格和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压力重重,他们缺乏真正的幸福感和成长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真正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
示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善,幸福和德性进行了阐释。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
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是向善的。
”
“善”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也是从“善”开始的。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的前两章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是:“善”-----“幸福”----“德性”。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存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论”的设定是“德性”提出的基础。
先从“善”说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的“善”,这种具体的“善”表现出来就是有具体的“目的”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那么健康就是一种具体的善,理财的目的是发财,那么发财就是一种
具体的善;另一种是最终的善,这种善有总体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帮助人们获得这种最高“善”的一门科学,政治学考察高尚和公正。
他认为青年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青年人缺乏生活经验,而政治学理论有来自生活经验,并且说明生活经验。
那么对于人的最高“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接着提出了幸福这个概念。
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但对于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快乐”“金钱”是幸福,有人认为“荣誉”是幸福。
但在这些幸福之外有另外一种善,即“理念善”存在着,它是这些善存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一种是政治生活,认为荣誉就是幸福。
但是荣誉是取决于授予荣誉的人,而不是自身,而善确实善良者自身所固有的。
而德性似乎比荣誉更好些。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
最后一种生活就是静观,思辨的生活。
回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最高的善―――幸福,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的活动,而且一生都要合乎德性。
人们追求的目的各种各样,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就多种多样,但最终的善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对于幸福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即幸福不是神的馈赠,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
和培养得到的,这表明努力是幸福获得的方式。
既然幸福是终其一生的活动,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人永远不能获得幸福,因为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的机遇,有好的,有坏的机遇。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听机遇的摆布,机遇是生活的伴随物,真正善良和明智的人,他们对一切给予都能很好地利用。
上面讲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善”和“幸福”的理解,这些都为亚士的“德性”理论做了铺垫。
“善”和“幸福”是德性的外在结构,在了解了“善”和“幸福”之后,既然幸福是灵魂合乎德行的现实的活动,那么对于德性的研究就刻不容缓。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灵魂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那么对灵魂的知识就很重要。
灵魂分为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那么德性也按照灵魂的区分来规定,一是理智德性,如智慧和理解,一是伦理德性,如大度与节制。
理智德性大多是由教导而生成的需要经验和时间。
伦理德性则是有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讲的是伦理德性而不是理智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既不出自自然,也不反乎自然,它是在灵魂中生成的,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就是情感,潜能和品质,德性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潜能而是一种品质,这是从种类上讲德性,它是一种品质。
快乐和痛苦是品质的表征。
伦理德性就是关涉到快乐和痛苦的德性。
那么德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
事物有过度,不及和中间,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间即一种中道。
一种中道的品质。
举例子来说明,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健康,适度才是最好。
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是德性的标志。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
那么对中间的命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是一种需要技巧和熟练的事业,这需要知识才能找到。
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现代人幸福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
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要中道,这和我们中国儒学的中庸之道有些相似,凡事不偏不倚,取其中。
不论是感情还是事业,不大喜大悲,以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品性达到至善。
尽管人们对幸福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总括起来可分三类:一是感觉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认为幸福就是感官的快乐;二是禁欲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完全排斥感觉快乐的精神境界;三是理性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受理性宰制的持久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幸福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模式。
?现
代人的幸福观深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在世俗文化中,享乐主义又常常表现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至认为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就是幸福。
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幸福的吗?实际上,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的东西,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境界的超越。
当我们嘲笑原始人的野蛮和古人的愚昧时,殊不知原始人和古人也有比我们幸福的时候,也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
中国古代哲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宏旨和情趣,能洞见自然物之“生意”,能感受鱼鸟虫兽之“自得意”。
而现代人往往处于紧张的竞争之中,忙于赚钱,忙于完成一个又一个“并不一定有多少意义”的任务,反而无暇反思和体味当下生活本身的旨趣。
?????
个人幸福应该建立在理性和社会基础之上。
真正的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主要的是劳动的创造,劳动创造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个人幸福应当和集体幸福结合起来,离开了集体幸福,个人幸福便失去了可靠的保证。
只有保证了国家和社会、集体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如此,得到的幸福才是永久的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