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中国传媒报告》2012年第1期。
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引言2011年7月16日杭州骄阳似火,对于旅行者们而言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出行时节,但是对于数十名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们来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学术交流的氛围比杭州酷暑要更加热烈,学术上的收获比旅行的体验更加丰厚。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邵培仁教授主持,论坛开幕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致辞,吴飞教授回顾了论坛举办四年来传播学者们对于传播学研究不懈追求和此前几次论坛中所取得丰硕成果,以及对于本次论坛取得成功的殷切期望。
主持和评议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四川大学的欧阳宏生教授、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许正林教授、浙江大学李杰教授和范志忠教授。
如果说2008年浙江大学“亚洲主张: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视界”博士论坛和2009年浙江大学“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径路”博士论坛是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尺度关系中寻找本土研究路径,2010年浙江大学“走向未来: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博士论坛是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经度上圈定本土研究径路,那么2011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则是在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原创的基础上1提出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视维。
这几种本土传播学研究的路径,虽然不同于人们通常认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整体的历史回溯式路数,但它们也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学术领域作了基于本土的既有历史、现实、未来又有社会、文化的“去西方化的”综合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历史内涵,大力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积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2,“希望以此来终结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统治”,“争取获得与西方传播学界平等的学术话语权。
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力强大的传播方式。
自媒体以其简便、低成本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
然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自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普及,青少年对于名利、外貌和物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许多自媒体以虚假的生活方式和奢华的消费为卖点,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他们容易被虚假的美好和所谓成功的表面所迷惑,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扭曲。
其次,自媒体传播也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往往以简短的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内容,信息呈现形式简单直接。
这种短时记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深度思考能力。
他们习惯了迅速浏览和阅读大量琐碎的信息,缺乏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此外,自媒体过度追求点击量和流量,常常通过制造噱头和低俗内容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信息的浅尝辄止和质量的下降,不利于青少年的深入思考和学习。
然而,自媒体不仅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通过自媒体平台,青少年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文化艺术、时事新闻等等。
这些内容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此外,一些有价值的自媒体也致力于信息的真实、有深度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为了减少自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
通过培养青少年对自媒体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信息,不被虚假和低俗内容所迷惑。
其次,自媒体平台也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减少低俗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规范其发展和运营。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
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曾过度强调个体的脑力记忆,其实两人间的结构性交互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以及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记忆似乎注定要为记忆带来革命性变化。
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媒介记忆共同构成的交互记忆系统,不仅影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影响大众媒介传播。
记忆即存在。
没有媒介记忆,再伟大的新闻事件也将烟消云散。
于是,了解、掌握交互记忆系统背景下媒介记忆的独特性以及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交互关系可能所产生的利弊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媒介记忆,个人记忆,人机记忆,交互记忆,交互记忆系统英国电视连续剧《黑镜》(Black Mirror)第3集《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向观众展示了一枚植入体内却又在脑外的一种记忆存储芯片,它可以存储人从出生到死前的一切信息,所有的记忆可以被回访、暂停、仔细揣摩……,所有记忆通过这枚芯片变得一览无余,清晰而透明。
也许这仅仅是英国科幻迷你剧对于人类与科技产品之间交互记忆的一种无限畅想。
然而,对于个人记忆拓展和交互记忆的研究却正在日益深化,需要引起足够关注。
一、从个人记忆到媒介记忆人类记忆在实践中的演化过程为:个体的脑力记忆→两人间的结构性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人机间的交互性记忆(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交互记忆),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一次记忆革命,并直接影响人类的工作与生活。
个人记忆力通常受限于自己的大脑记忆存储空间,也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通道容量”(the channel capacity),亦即我们的大脑在接受和存贮信息时具有的空间容量1。
著名心理学家George ler在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The Magical Number Seven)中曾生动地描述过个人记忆的局限性:或许是因为后天学来的,或许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使得我们的通道容量只能保持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现代化的数字化媒介。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用这些数字化媒介来获取信息和娱乐。
这种变化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对青少年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
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时,经常需要快速阅读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倾向于表面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导致青少年更加注重个人形象和社交关系,这也可能影响他们模仿他人或者迎合社交圈子的行为。
其次,新媒体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形象和评价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自卑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过度依赖手机和互联网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沉迷和成瘾,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时,往往更加注重个性化、自由化和多元化的体验,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新奇和创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忽视。
总之,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青少年对新媒体的使用,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新媒体,同时也需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
- 1 -。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
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
”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
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
邵鹏,挖掘一条顺流而下的河

挖掘一条属于你自己的沟通之河——评李茂政教授的《人际沟通新论》邵鹏好的人际关系让你仿佛置身于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波澜不惊、日行千里;坏的人际关系,仿佛是前行路上的石头、拦在面前的山。
面对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关系,人们表现的常常是无所适从。
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自己家人朋友相处,甚至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矛盾与不安,面对这样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少有人能够泰然处之,而更多的是让他们本已因忙碌而憔悴不堪的生活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宁。
人生存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常常面临种种艰难的抉择。
盲目的顺应这个时代,到头来发现自己在碌碌无为中失去了自我;选择对抗就是选择了一世的孤独,成功了你是一个彻头彻尾被敬而远之的英雄,失败了你是一个为众人所不齿所唾骂的离经叛道者;而大多数人选择一种中庸、适时的跟随,适时的寻找自己的路前行。
人生就是这样在选择中行进、在行进中选择,每一次的触碰、摩擦与撞击都将决定你的人生之路去往何方。
这样的触碰、摩擦、撞击就来源于迥然各异的人际关系,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会推动你,像一页顺流的舟,日行千里而畅快淋漓。
而坏的人际关系常常不只是一块横于路上的石头,有时它是一座山,一座任凭你如何试图翻越、如何试图化解,却始终矗立的山。
无论山抑或是河都源于点点滴滴人际间交流与沟通的积累。
台湾世新大学李茂政教授曾经撰写出版《大众传播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当代新闻学》(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人类传播行为大系通论》(台北美国教育出版社1991年)、《传播学:再见!宣伟伯》(台北美国教育出版社1992年)等专著,翻译出版《传播问题大辩论》(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影响态度与改变行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1987年)等书籍,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李茂政教授的新作《人际沟通新论——原理与技巧》是一本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如何挖掘一条适合你自身发展的“人际之河”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南书。
人际传播是属于传播的一种基础形式,是形成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关系的纽带。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1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拓展从传媒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在每一次有效的传播活动中都会逐步改变自身的心理性格和价值取向。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传播范围和监督功能对大学生的认知感官、认知取向、认知范畴等心理机制的要素正产生着显而易见的改变作用。
1.1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并运用,使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这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克服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主观臆断的失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镜头反映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用自己的尺度评判世界,形成独创与共享的有机结合,从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释放自己的精神潜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自我。
1.2 新媒体的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大学生借助身边的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搭建交流的平台,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话语权、声音话语权和视频话语权,培养和营造了自我表达、交流和分享的习惯与氛围,而心灵与精神平等自由的表达、沟通和交流,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系中“精神健全、心理健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育”的基本条件。
1.3 新媒体的监督机制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新媒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一起,会不断地把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等等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频繁地暴露在舆论和评论的监督之下,这有助于营造出大学校园公正、公平、透明的和谐氛围和科学风气,激发大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公平感、正义感等良好心态。
2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人格的消极扭曲相对在新媒体时代积极衍生的心理机制,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则是作为从稚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心理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的有机结合。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经典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论述到:“媒介不只是传递信息,还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媒介是人的延伸”。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新闻记者》2008年第12期。
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在对网络脚注研究的引申分析中,我们看到,媒介失忆作为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正在吞噬甚至终结着人类的文化与历史。
媒介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就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了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惊人的速度忘记依然鲜活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
造成媒介失忆的原因,不仅有存贮介质多样化、存贮信息抽象化和存贮技术不稳定等传播科技的问题,还有人、媒介、企业、商业和制度层面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解决,以赢得时间和主动权,避免因为我们太晚察觉和行动而无法挽救。
【关键词】媒介失忆,网络脚注,信息黑洞,数字化存储,传播危机,文化断裂Amnesia of Media: Be Alert to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Shao PengAbstract: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mankind is based on the media memory. As the opposite of media memory, the "Amnesia of Media" seems to devour our culture and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internet citations. The medium dissemination,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dissemination looks like a forgetful giant. On the one hand it clouds the colorful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forgets amount of fresh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a brief time, and thus causes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the Communication Crisis and the Cultural discontinuity. The causes of the amnesia of media are not only the diversity of storage medium, the abstract of storage forma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storage technique, but also the factors relevant to human being, media itself,business,etc. Therefore, we have to begin to study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soon and try to win time and initiative.Key Word: Amnesia of Media, Internet citation,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Digital Storage, Communication Crisis, Cultural Discontinuity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
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
”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
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
受众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三个关键性流程——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也类似于超级市场购物过程中的到达、停下和完成三个关键性阶段,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商品销售过程的曝光(exposures)、印象(impressions)和销售(sales)三个“关键瞬间”1。
于是,在新媒体时代,不仅媒介生产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块状的形态,信息传播也由特色鲜明的传统媒体演变成了个性模糊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超市中的商品展示,个人的信息接受和记忆也正在进入快速的块状的采购和消费时代。
二、媒介信息进入快速消费时代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机制既包括了对不同类型媒介的主动选择,也包括了对于不同媒介所提供信息的选择与过滤机制。
如果我们可以将不同媒介不同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更像是一种信息加工后的打包集中销售:印刷媒体将地方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报道、甚至广告信息、求职信息、征婚启事都打包进入一份报纸或杂志,定期的一次性的销售给受众:广播电视媒介则是将编排好的信息置于固定的时段向特定的受众进行放送和播出: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信息消费则更像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自助选购过程。
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家超市,我们常常迷失于那些近万平米空间摆放的十多万种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之中。
同样,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产品的爆炸性增长与过剩,更让受众迷失于巨量信息的选择性焦虑之中。
1、“购物”式浏览。
眼动跟踪(eye tracking)是一种不会太唐突的观察受众选择信息的方法,通过跟踪受众的眼球活动,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他们在关注什么,有着怎样的习惯,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背后的意义及原因。
早在2006年资深的网页设计师Jakob Nielsen就开始利用这种眼球跟踪的方式来分析受众是如何在新媒体空间中阅读和观看的。
而他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实验对象会像阅读印在纸上的文章那样有系统地、一行一行地阅读网页上的文章。
绝大部分实验对象都是对文本内容迅速地匆匆扫视一下,他们的目光在页面上跳跃所形成的热图与字母F极为相似。
受试者大多只留意网页前两行的内容,随后目光就沿着屏幕左侧下移,越过几行内容,停留在半路上。
最后,他们的目光会继续下1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p14.移,主要停留在页面的左下方1。
这与传统“线性阅读”所形成的Z型眼动轨迹不同,F型的眼动轨迹以及沿屏幕左侧的下行路线与消费者浏览超市货架选购商品时的眼动轨迹极为相似。
一份来自于伦敦大学2008年的调查报告,将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草草浏览称之为一种有别于传统阅读的“强力浏览”(power browse)方式2。
那么,这种“购物”式的“强力浏览”是否是一种更为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呢?早在1975年McConkie和Rayner就通过实验得出,在眼睛接收报纸信息时,读者的每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20个字母,虽然我们的大脑可以制造出一种全幕文字的幻想,但是只有目光注视处左侧3~4个以及右侧的7~8个字母的信息会被输入大脑进行处理3。
那么网络读者的F型阅读曲线所代表的又是怎样一种阅读形态和处理方式呢?Jakob Nielsen的答案非常简洁,那就是“他们不阅读”。
4受众选择性机制的链条在网格新媒体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就被打破了,那就是他们虽然也有选择性注意,但是这种注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不阅读”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进一步的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更无从谈起。
2、“跳跃”式阅读。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传统印刷媒体上所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减少,而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在网络新媒体上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增加。
随着各种便携式信息设备的诞生,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然而,研究者发现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忍耐限度出奇的短。
这就是所谓的“3秒钟原则”,顾名思义,新媒体的受众3秒钟打不开网页就会选择放弃;3秒钟没有喜欢上网站的设计风格也会选择放弃;而3秒钟没有直观的了解的网站内容同样也是放弃。
换句话说,3秒钟对于网络新媒体而言就是一种“秒杀”,要么被快速消费,要么被快速抛弃。
英国邓迪大学发育心理学家Emese Nagy 说:“我们非常广泛的研究表明,人类在用这些3秒钟的时间框架体验着这个世界。
”其实人类许多基本生理活动都是3秒钟,热情的拥抱、再见的挥手,平均时间均为3秒。
5但问题是新媒体时代的“3秒钟原则”给信息的传播效果带来的1Jakob Nielsen, “F--‐Shaped Pac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 17, 2006,/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2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form 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January 11, 2008,/slais/research/ciber/downloads/ggexecubve.pdf.3McConkie,G.W.,&Rayner,K.(1975).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7: p578-586.4Jakob Nielsen, “F--‐Shaped Pac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 17, 2006,/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5群芳:《爱就抱我3秒钟》,2011年2月15日《科学时报》。
是致命的影响。
以色列Click Tale公司曾在2008年对网民浏览网页的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国家的网民浏览网页的平均时间在19~27秒之间,德国和加拿大网民在每个网页上花费的时间大约是20秒,美国和英国网民花费时间约为21秒,印度和澳大利亚约24秒,法国人25秒1。
那么如果按照每秒钟可以阅读4个单词或5个汉字的速度来计算的话,微博的长度其实已经超出了新媒体受众的阅读上限。
新媒体占用了传统媒体的大量阅读时间,但是受众却没有利用这些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那他们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他们在忙于从一个网页跳转到另一个网页,从一则信息跳跃到另一则信息。
这就如同零售市场中的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似乎也一刻不停的在选择,目光从一个商品跳跃到另一个商品,但研究表明顾客在店里实际只花了20%的时间挑选他们真正需要购买的商品,80%的时间从经济上讲是非生产性的——大部分时间被白白浪费了2。
新媒体受众其实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他们最初带着对于不同媒介的期望和选择的焦虑来寻求一种满足,而最终他们自身需求的满足被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所混淆了。
这种类似快速消费式的F型强力浏览和近乎“秒杀”式的跳跃式阅读,无疑成了受众与媒介之间记忆交互作用的一场极为低效的噩梦。
三、幕后的“推手”是新媒体本身自古以来,媒介史一直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惠顾,媒介的生存竞争是达尔文一望而知的。
人们作出“自然选择”,决定哪些媒介生存3。
好在新媒体诞生之初就不曾否认过自己的经营属性,而媒介企业也一直在社会组织与盈利机构之间相互切换着角色;媒介信息也同时背负着精神产品与消费产品的双重属性;而对媒介经营者们而言,受众更是“读者”与“消费者”两“者”永恒的统一体。
对新媒体盈利能力的评价标准也是异乎寻常的简单,那就是用户规模、用户使用、信息内容、使用服务与技术支持。
最终显而易见的量化指标则是流量、访问量、接触时长、单次浏览时长与频次。
再具体到用户操作层面,那就是越能吸引受众长时间不停点击的媒介就越容易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
在传统媒介时代,1“Puzzling Web Habits across the Globe,” ClickTale blog, July 31, 2008,/2008/07/31/puzzling--‐web--‐habits--‐across--‐the--‐globe--‐part--‐1/.2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p48.3Levinson, Paul (1979)"Human Replay: 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媒介的美誉度、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则因为难于精确测量,而被媒介经营者们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