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17《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部编版 (4)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17《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部编版(4)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2.掌握描述风景的词语。
3.了解赏识风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赏识美的意识和方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情节。
2.理解赏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描述风景的词语。
2.运用所学词语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双龙洞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学习与探究1.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进行朗读。
–教师导读,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2.词语学习–教授新词汇,解释词义。
–学生跟读,联系课文进行练习。
3.分段理解–分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3. 拓展与实践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对风景的描写。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赏景写作–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风景,并用课文中所学词语进行描述。
4.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一篇游记,描述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动的实景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双龙洞的兴趣,但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还需加强。
下次课堂可以适当增加写作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加丰富的写作实践。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
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
(游记的基本特点)(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
(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2、列提纲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二)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性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课文深入感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描绘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字词,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2.课文的描绘之美:课文的描绘细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描绘之美。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描绘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双龙洞的奇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生词、长句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节奏和语气。
3.理解课文描述的双龙洞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指导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适合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领略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提高学生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2.进行角色扮演,表达个人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新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山水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课文理解(15分钟)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深入地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
第四步:角色扮演(20分钟)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小小话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步:讨论交流(15分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金华双龙洞的想象和感受,可以展开热烈的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碰撞,丰富了解。
第六步:课文回顾(10分钟)对整堂课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巩固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对金华双龙洞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展示汇报形式呈现。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金华双龙洞的兴趣很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交流,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观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理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进行点评,确保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
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
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
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
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
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
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
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
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