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讲义-概括文章内容(8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讲义-概括文章内容(8页)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文章的主要情节。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文章的记叙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时间顺序(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和活动。

(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顺叙)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按逻辑关系(1)总——分——总(2)总——分(3)分——总三、解题方法1.要素归纳法(1)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2)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2.题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在认真阅读文章后,给文章分段,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取主舍次法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主要内容。

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5.摘录句段法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等。

阅读理解,完成第(1)—(4)题。

独享“体罚”的秘密弗洛斯特女士是全镇男女老少心中的严师。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大家心里的。

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

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划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

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

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消磨我的时间,下面就开始考试。

”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专题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一、提问方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5字以内)二、答题思路1.要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可以提取一些关键信息。

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就是“要素串联法”。

有的文章会写不止一件事,但它一定是围绕一个主线写的,那么我们把每件事分开,分别找要素,最后紧紧围绕主线串联即可。

★备注:如果时间、地点不重要可以省略,但是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要有。

2.段意串联法首先分段,然后把每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段意的方法:①关键语句法:筛选语段中的关键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②结构层次法:任何语段都有一定的思路层次。

♥并列式语段,关键词常散布在各层次中。

♥递进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最后层次中。

♥转折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转折句中。

♥总分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总起句中。

③核心话题法:即抓取语段中表现核心话题的词语。

♥以记叙为主的语段——叙述的对象(人、事)♥以描写为主的语段——描写对象(景、物)♥以抒情为主的语段——情感倾向的词★注意:1.在各段段意之间,要适当加上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注意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详略得当。

3.文题扩展法(适用于以人物、事件、地点作为标题的文章)如:《尼尔斯骑鹅旅行》《汤姆索亚历险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4.摘句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要点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写人记事类文章: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写景状物类文章: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寓言童话类文章:什么事+揭示什么道理。

(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内容: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日期:姓名:一.鲁迅爱书的故事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之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才会捧阅读,以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

碰到稀有的好书,他还会亲自动手翻印,转订成册。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丝、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

鲁迅就是用这些及其平常的东西,保证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始终历久常新的。

他留下的书中,没有一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

但是归还时,如果被他发现书面上个有破边、卷角等损坏之处,他就会很不高兴。

对于那种不爱护数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被“蹂躏”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

每一次把书送出去,他总是要非常仔细的把书包扎妥帖。

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为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

珍藏.()损.坏()书籍.()寄赠.()2.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吗?历久常新:蹂躏:3.文章围绕着的主题,一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第二件是第三件是第四件是4.对文中“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理,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二.吐鲁番盆地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小学阅读——01概括文章内容(含答案)

小学阅读——01概括文章内容(含答案)

第1讲:概括文章内容深山藏古寺从前,有一位先生给四位画家出题作画,画题是“深山藏古寺”。

姓赵的画家画了深山又画了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和古寺”;姓钱的画家只画了深山,没有画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无古寺”;姓孙的画家画了深山,并画了古寺的一角,这叫“深山露古寺”;只有姓李的画家通过认真审题经过苦思冥想,终于画了一幅符合题意的画;画面上有深山,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小溪边一个和尚在挑水,一条石阶路由溪边通往深山中……李画家赢了!概括文章中心是小学阶段阅读理解中的重要考点,也是难点,需要同学们掌握以下方法。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文章的特点用法剖析要素串联法叙事性文章找出文中六要素,并合理组织。

段意合并法从几个方面描述,层次清晰的文章。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进行修改、删减、整合。

句子摘录法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录关键的概括性语句,可稍加改动。

趣味引入知识梳理题目分析法通过题目可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的篇章。

根据文章内容,将题目扩展成完整的话,并加以完善。

问题引领法课文中按流程或顺序埋伏笔,铺设较多问题的文章。

对文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归纳。

取主舍次法文章的重点部分突出,主要内容隐在其中。

读课文,找出重点段落,了解作者意图,结合他段落做补充。

考点一:要素串联法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天气冷得可怕。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打着许多补丁,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她还是又冷又饿,风吹得她瑟瑟发抖。

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又有谁会理她呢?快到中午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哪个好心人给过她一个钱。

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学阅读常见问题一: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不够精炼,准确1.文章缩不短,怎么写都很长2.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3.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概括内容八字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段主要写什么。

“完整”是指该概括的要点不能遗漏。

“简要”是指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明。

“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

概括内容的方法: 1.题目扩展法2.段意归并法3.要素串联法(重点)4.借助关键句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②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⑥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六年级下册语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姓名:【方法技巧】提问⽅式:请概括某⽅段(或全⽅)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第⽅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典型例题】例: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周海亮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

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

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

“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

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

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2024小升初衔接资料:概括文章内容(讲解+练习)(含答案)

2024小升初衔接资料:概括文章内容(讲解+练习)(含答案)

01概括文章内容学习目标1. 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技巧2. 学会梳理并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知识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就是抓住主要人物与事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全文或指定语段的内容。

题型:1.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3.请概括本文所讲的几件事。

4. 本文共讲了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5. 请按照表格,梳理文中的几个事件。

一般概括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间:1948年5月25日地点:隆化人物:董存瑞起因: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

经过:董存瑞在队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

结果: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主要内容概括: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一般概括题 高度概括题概括一件事 分段/层,概括多件事董存瑞在队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回顾练习:二、合并段意法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如:《金色的鱼钩》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跟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我们走过草地边缘,老班长却牺牲了。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35年秋天,炊事老班长带了三个病号在草地上艰难的走着。

后来青稞吃完了,老班长就钓鱼给病号,自己却连一口鱼汤也没喝,最后牺牲在草地。

三、课题扩充法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在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补上借箭的原因,周瑜最后的态度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第01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解)-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

第01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解)-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

第01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解)【技法说明】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是要通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常考题型】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技巧点拨】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例文分析:《孩子与老人》成长的路上,我们收获了经验,丢失了梦想。

因为一只兔子,老人与孩子吵了起来。

孩子是在草丛里发现那只的。

那只灰色的兔子半藏在草丛中,孩子想抓住它的耳朵,却发现它不知被谁下的夹子给夹住了,被夹断了的右腿仅有一丝皮毛连着,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望着孩子,看得出,它已经被夹了好几天了。

孩子想扳开夹子,却发现自己的力气实在是太小了。

于是,他便向一旁的爷爷求助。

爷爷说:“就算放了这只兔子,它也活不下去的。

”爷爷的眼扫了扫兔子。

孩子急了,说道:“你凭什么说它活不了呢?如果不救,它只有一种结局,但如果我们救了它,它就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很小,”爷爷意味深长地说,“它在野外已经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如果伤口感染的话,它就必死无疑了。

”孩子彻底生气了,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为这只兔子辩护了,而是为这个抽象的、幼稚的世界辩护。

他涨红了脸说:“怎么能用可能性来衡量一件事呢?没有人能完全地预知未来!”爷爷诧异地望着孩子,一会儿他笑道:“没有什么不对,你现在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知道的。

”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认真在爷爷的面前是多么可笑,在年龄和经验面前,他无力回击。

这些有“经验”的人,总是在善意地提醒年轻人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是那个满怀希望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日期:姓名:
一.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之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才会捧阅读,以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

碰到稀有的好书,他还会亲自动手翻印,转订成册。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丝、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

鲁迅就是用这些及其平常的东西,保证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始终历久常新的。

他留下的书中,没有一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

但是归还时,如果被他发现书面上个有破边、卷角等损坏之处,他就会很不高兴。

对于那种不爱护数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被“蹂躏”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

每一次把书送出去,他总是要非常仔细的把书包扎妥帖。

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为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

珍藏.()损.坏()书籍.()寄赠.()
2.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历久常新:
蹂躏:
3.文章围绕着的主题,一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
第二件是
第三件是
第四件是
4.对文中“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理,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二.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在盛夏(猛烈、强烈)的阳光(照射、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

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

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

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

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

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

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

他想让后人()有遮阳蔽日之处,()有解热止渴的桃梨。

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

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人们把吐鲁番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理由有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的特点。

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