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马原第二章第三节 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 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的内涵 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
绝对 原子 物 理学 原子 原子 原 子核 相对 绝对 核物理学 原子核 中子 质 子 相对 绝对 基本粒子 物理学 中子 质子 基本 粒 子 相对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 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 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 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 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 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 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 向前延伸的过程。
知觉 苹果=红+甜+硬+…… 表象 再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硬!红!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水果
(共性) (个性)
判断:
水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推理:
(共性)
(个性)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直接性、生动性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部的、本质的 间接性、单纯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PPT课件

7
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 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8
2、实践、认识主体
(1)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 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特点。
(2)主体的特点
社会性
狼孩卡玛拉
10
认 识 主 一个 体 残废! 的 特 点
历 史 性
有伤 风化!
真 美 !
客观 世界
客体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16
自然客体
精神客体
社会客体
4、中介
(1)工具: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 中介系统。
(2)工具的类型
物质工具 观念工具 语言工具
18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 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19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34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离开了社会实践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离开了辩证法
把认识过程简单化、 片面化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正确地指出了 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3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 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邓小平
27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 尝。
28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
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 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8
2、实践、认识主体
(1)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 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特点。
(2)主体的特点
社会性
狼孩卡玛拉
10
认 识 主 一个 体 残废! 的 特 点
历 史 性
有伤 风化!
真 美 !
客观 世界
客体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16
自然客体
精神客体
社会客体
4、中介
(1)工具: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 中介系统。
(2)工具的类型
物质工具 观念工具 语言工具
18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 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19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34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离开了社会实践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离开了辩证法
把认识过程简单化、 片面化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正确地指出了 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3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 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邓小平
27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 尝。
28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
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 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 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 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成为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 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 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
实, 从事实出发。
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 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认识论的具体体现。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始终坚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
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人们只有在认识必然,即 规律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 自由是有条件的: 1、认识条件,即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2、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创新 是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发 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原第二章ppt课件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 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 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 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 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
假如我能比别人 望得更远些,那 是因为我站在巨 荀子 人的肩膀上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战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天文学 数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和发展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 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 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 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 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 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 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在认 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实践 是社会的 历史的活动
4.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的 基本形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 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 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 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 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
假如我能比别人 望得更远些,那 是因为我站在巨 荀子 人的肩膀上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战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天文学 数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和发展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 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 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 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 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 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 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在认 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实践 是社会的 历史的活动
4.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的 基本形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客
观
实践手段
现
(工具)
实
性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自
觉
能
动
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构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观
成
念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价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构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观
成
念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价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 自由的过程。
认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反对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宿命论:消极地顺应自然、抹杀人类自由可能性。 唯意志论:强调人的意志或某种精神力量绝对自由。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 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 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 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和具体体现。
世 界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存在和 社会存在两部分。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 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的知识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立: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 式,二者发展也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统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 意义上具有同构性。
放是 思才
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前提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基础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前提;同时,人们只有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 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 关系。”
——毛泽东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
从古至今,涌现了许许多 多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生物 学家,他们用自己的天赋和努 力一步步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 纱。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 世界和生活方式。
2.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 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 自由的过程。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所表现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只有利用必然性改造世界,达到预想的目的,自由才能 真正实现。因此,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即必然 (规律);二是实践条件,即将获得的必然性认识运用于指 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能真正自由。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也是辩证统一的。 只有认真的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 界。
方法论意义:1)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2)
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3)在改造外部世 界的同时,高度重视人自身的改造。
•18马原第二章第三节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 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 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 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想:
是指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 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我们讲解放思想, 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 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相互依存 互为前提 有机联系 辩证统一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
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
缚,使思想符合实际,主
能只 做有 到解 实放 事思 求想 是才
观符合客观。
是只
真有
正实
想的事
解求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跟上 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