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

一、桂枝汤

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

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

调和作用。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

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 一、桂枝汤 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 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

调和作用。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 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用温胆汤(刘渡舟)

广用温胆汤(刘渡舟) 广用温胆汤作者:刘渡舟 温胆汤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张名方,主要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精神症状,焦虑状态)。原方由竹茹、炒枳实、姜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药组成。到了宋代,在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又在温胆汤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枣二味,但目前临床上一般不用大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本方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焦虑状态),并在《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中以歌诀形式概括其主证为“口苦呕涎烦惊悸”(精神症状)。但现在临床上运用本方可以治疗许多病证,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1)方名考识 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热、和肝胆、除虚烦(抗焦虑)、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 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

气比作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欲复其性,必去困遏之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2)病因病机 温胆汤证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情志因素:凡七情所伤,如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都能影响肝胆而使气机不利,不能顺其生长发陈之性,于是木气郁而土气不达,土气不达则易生痰湿;气郁日久则化热,痰与热因气郁而交阻,则内扰肝胆为患。 2)饮食内伤: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以致素体痰湿壅盛,日久蕴而化热,内犯肝胆而成疾。 3)外邪所伤: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后痰饮未消,余热未尽,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总之,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气、火、痰”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3)主治病证 温胆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脉证是:眩晕、头痛、失眠,心烦,焦虑、恶心,呕吐,心悸,胸胁胀满或疼痛,胆怯易惊。舌质红绛,舌体胖大,舌苔黄白腻,脉弦滑数。 其主证分析如下:肝胆风火相煽,挟痰热上扰,壅闭清阳之

中药学-方剂歌诀

中药学-方剂歌诀 转藏这篇文章是老师要我背诵的第五版教材《中药学》里第236页方剂歌诀,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术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银翘汤】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发表汤】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桔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柴葛解肌汤】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二母一并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葱豉汤】葱豉汤是肘后方,解表发汗又通畅;恶寒发热头闷痛,服后邪散津不伤。 【活人葱豉汤】类证活人葱豉汤,更加葛根与麻黄;恶寒腰背头项痛,得汗表解保安康。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 ?? ? 白虎汤/ 小建中汤(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血虚营弱汗多伤。 勋。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中医】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版

【中医】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版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13.小建中汤F129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14.小青龙汤F80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15.小柴胡汤F80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当归四逆汤加减主治与合方(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阿胶附子散治妇科疑难杂病@通草汤

当归四逆汤加减主治与合方(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阿胶附 子散治妇科疑难杂病@通草汤 良方:三制《麻附当归四逆汤及散》 《奇效良方》当归四逆汤【处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二钱半;通草、甘草,各一钱半。【功能与主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唐三制常用剂量:当归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细辛5克、炙甘草5克、通草8克、红枣4枚。 适应情况:血虚受寒,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者。分析:平时血虚,外感寒邪,导致气血被寒邪阻滞,流行不畅。 三制《麻附当归四逆汤及散》 即:四逆散合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微信医案实录:女广西河池人,36岁。初诊日期:2018年3月19日自述腰腿疼痛1年余)。 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腰腿疼痛,受寒及劳累后加重,因疼痛未能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未予重视。近日患者渐出现腰腿疼痛加重,平时休息时亦疼痛,于是经人介绍前来诊治。刻下症见:腰痛,双下肢疼痛,时左时右,并有窜痛,口中和,平素手脚凉、恶寒,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双侧脉沉细无力。合方思维:患者腰腿疼痛、恶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考虑为少阴病,又患者四逆(手脚凉),故用当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治疗少阴病;患者苔白考虑里有寒湿,亦阻滞气机,会加重四逆,同时患者时有双下肢窜痛,故气滞证确凿,故上方合用四逆散以理气化湿。因患者腰痛疼痛明显,加一味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替代大枣。(后改成散巩固仍用大枣) 综合辨证为:少阴病,处方:生麻黄8,附子10,细辛6,当归15,白芍20,桂枝10,通草10,柴胡15,(赤芍15),枳实10,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 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刘渡舟: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刘渡舟: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方证,是方的主治,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的核心思想。 方证相应的思想可见于《伤寒论》。宋本第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并有“桂枝证”(166)、“柴胡证”(101)等提法,其中“桂枝不中与之”(16)、“柴胡汤不中与之”(98)的说法,映射出方证相应的思维方式。 隋唐名医孙思邈也认识到方证相应的重要性,《千金翼方》对《伤寒论》的整理采取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他说:“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对,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宋代伤寒家朱肱对方证相应思想做了更明确的阐述,他将方证简称为“药证”,他说:“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并指出:“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 清代以后,方证相应思想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如喻嘉言将方证相应思想通俗地解释为“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并针对明代医学的偏弊,提出“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的口号,在当时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喻氏之后,伤寒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高度评价方证相应的思想,认为“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论翼·阳明病解第二》),其《伤寒来苏集》的编集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揭示了《伤寒论》方证相应的思维方式,这种编辑方式是开创性的。 清代名医徐灵胎对方证相应说的阐述则更为深刻。他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这里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证相应。徐灵胎还说《伤寒论》“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盖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现症之理”。 根据这个认识,《伤寒论类方》的编辑忽略六经分类,“不类经

刘渡舟讲小柴胡汤与临证应用

刘渡舟讲小柴胡汤与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北柴胡24、半夏(洗)9、人参9、炙甘草6、黄芩9、生姜9、大枣4枚。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功用:和解少阳,解表退热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zytl365(可复制粘贴) 配伍特点: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临证运用:本方用于伤寒少阳证,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条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语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七个兼证:胸中烦而不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咳; 妙析天人临证医案 2019.10.1,王某,女40岁,主诉:乏力,口苦,兼症:劳累后口苦加重并感觉身热,其描述为低烧,口干喜喝水,喝水后口干缓解,却喝得不多,小便黄。 舌淡红边略红,苔薄,中凹陷,脉弦虚 处方:北柴胡20,法半夏15,党参20,炙甘草12,黄芩12,生姜12,大枣4枚,金钱草20,炒白术15,,,7剂。 2019.10.8二诊,7剂服完乏力,口苦,口干,小便黄好转,唯劳累后感觉身热,舌中部还凹陷。 与补中益气丸两瓶巩固治疗。 按:一诊为肝胆郁热伴中气亏虚,故以小柴胡汤为底方疏利肝胆,加金钱草清肝胆湿热,炒白术补中气。 二诊肝胆郁热已除还有中气未复,故以补中益气丸补中气以治本。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必备熟读《黄帝内经》并背诵经典条文段落 背诵:《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 《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甩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 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恃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第33条诸家解说(附:葛根加半夏汤用法)

伤寒论第33条诸家解说(附:葛根加半夏汤用法)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他说个“不下利”,所以上面那个“必自下利”,那就是不对头了,不是吗?他是个倒装句,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这才能用葛根汤。 所以下一段(33条)他这个就又说了(不下利),这个葛根汤呀他还可以加味,也是表、里同时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而是“但呕”,呕就是呕吐。那么这个用葛根汤呢,就得加半夏,半夏治呕。 当然这个呕也是以表证出现,以太阳病出现,也就是和我们解释上一段一个意思,就是这个病呀打算从表解。 古人把这个“呕”也看作里边,属阳明,所以也说是太阳阳明合病 那么我们通过临床的实践证明,这个葛根汤加半夏不止治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如果也下利、也呕怎么办呢?也用这个,也行的。因为这个葛根汤呀,他就治下利而现太阳(病),同时如果有“呕”,加半夏就行了,根据这个加减的规律,也可以这么样子理解,事实呢也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呢,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个葛根汤不是治下利嘛,不过葛根这个药呀,他这个方剂是用他(葛根)为主呀,量也大。这个葛根呀是一个寒性的(药),它是甘寒,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治身大热,消渴。”,它起这个作用的。 这个药(葛根)于胃不这么合适,我们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这个半夏能够去水,这个胃虚爱停水的,同时它是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的时候就要这一点。 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这个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这个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知道的这种问题。((仲景)书上没说。)

伤寒论第27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7条诸家解说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一节,一般的讲的也都是错的多。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把这个发热恶寒,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较比多而寒较比少,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证候啊。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啊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 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 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这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 “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那么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原文】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组成配方】 茯苓10g 白术6g 附子10g 白芍10g 生姜10g 【方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方解】 此温阳利水之方,临床使用以畏寒,小便不利,水肿,心下悸,头眩为目标。 肾为水脏,主气化,司开合。水之所以行,之所以化,皆靠肾阳作用以完成。若肾阳虚弱,气化失职,主水无权,则水饮内停,泛滥成灾,所谓阴盛则水动是也。张景岳云:“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水气不化,可横溢上下,流注表里。犯胃则恶心呕吐;注肠则腹痛下利;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咳嗽喘息;溢蔽清窍则头重眩晕;浸渍四肢肌肤则身重水肿,肢节疼痛;下蓄膀胱则小便不利。多伴有面色晄白或黧黑,精神萎靡,头闷嗜睡,喜温畏寒,食欲不振,溲清便溏,舌胖大淡润或青紫,苔白滑或无苔多津,脉象沉细或沉迟。临床运用,李培生先生说:“不管是消化系统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便秘,胃切除后的倾倒症候群等;还是循环系统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还是泌尿系统病,如慢性肾炎,高度浮肿,低热;还是呼吸系统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妇人虚

寒白带等,只要符合心肾阳虚,水气泛溢的病机,用之皆有良效。”忆1968年随李映淮老师临床时,一感冒患者汗后发热持续不退,神昏谵语,不欲衣被,有似阳明之热,继据小便不利,不渴,足冷,舌苔润滑,脉沉而弱,腹诊有振水音,辨为阳虚阴盛、真寒假热,用本方一剂便热退神安。关键在抓住阳虚、水气不化。 高血压,临床以肝阳上亢者为多,然亦有阳虚挟水饮者,其特点为舒张压高,症见头痛眩晕,心悸多寐,四末不温,腰背恶寒,身体沉重,足跗水肿,眼睑、口唇瞤动,手足震颤,不能自已,站立不稳,欲仆倒地,口不渴,不思冷,脉或沉细、或沉迟,总呈不足。服本方,血压可随畏寒、水肿等阳虚饮盛症状减轻而下降。水饮化后,阳虚未复者,或阴阳俱不足者,据证选用四逆汤、金匮肾气丸善后,以杜绝水饮再生。 本方与附子汤,同中有异,真武汤用生姜不用人参,旨在温阳利水散饮。附子汤不用生姜,倍术附加人参,意在温补阳气以祛寒湿。故宜于阳虚寒湿内盛,身体骨节疼痛之证。理论上如此区分,临床中,脉象不足者,用附子汤。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方中附子用量,应据阳虚程度而定,轻者10克,重者30克。 【煎服】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服。 【主治】 少阴病,阳虚水饮不化。症见水肿,小便不利,或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立不稳,咳嗽,喘息,呕吐,下利者。 【加减】 1.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2.小便利者去茯苓。 3. 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 4.呕者,加生姜。 5.气虚者,加人参。 6.阳虚甚者,倍附子加甘草。 7.兼瘀血症者,加桃仁、红花。

伤寒论第38条诸家解说(附: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诸家解说(附:大青龙汤)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一节很不好理解。他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方才咱们讲过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伤寒啊,那么它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它这里头主要的关键在一个“不汗出”,他不说是无汗,他说这个病啊应该汗出。怎么应该汗出?中风应该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发烦躁,那么这是就文字上来分析了,实际他是个合方。你们看大青龙汤,它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啊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 那么这个(麻黄汤、越婢汤)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开头是“太阳中风”)?由于这个越婢汤啊,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就是浮肿啊,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那么这个越婢汤的主治呢,是身热、不断汗出。它这一段(条文)啊,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是从越婢汤这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啊,由于他这个病啊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但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这段条文)它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大青龙汤证啊,(条文之首)所以搁个“太阳中风”的“中风”这两个字啊。 那么他这个证候呢,确实(又)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呢他又不说“无汗”,而是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主要区别

每日一方:11、12、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

每日一方:11、12、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歌诀】桂枝甘草龙牡汤证治相似救逆汤 躁烦惊悸痰饮轻因此不用漆枣姜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救逆汤证痰饮轻者,本方证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烦,呈现外寒内饮证。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牡蛎、龙骨各三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诀】桂枝龙骨牡蛎敛惊悸梦遗不得眠 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脉经》:桂枝后有“加”字) 【按】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医案:

一、自汗 岳美中医案:李某某,男,40岁,1972年6月11日就诊。患项部自汗,竞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分析病情: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 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岳美中医案集》1978:148)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案项汗淋漓,心阳虚弱,阳不外固,故以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治本,加龙骨、牡蛎固涩止汗以治标。 二、心悸 刘渡舟医案: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 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凡3剂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肥984:29) 按语:舌谈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虚象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三、眼肌痉挛 郝文轩医案:李某,女,30岁,1986年2月15日诊。左眼睑跳动,三月不愈,西医诊为眼肌痉挛,治而乏效。舌质正常,无苔,脉细而数,神情烦躁,唇淡口和,溲清便润。自云病后服蚂蚁、全蝎等药反益剧,此虚风妄动也。宜静以制动,施以龙牡,今反以虫类搜之,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 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 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近日买了一本名师经方讲录第二辑里面很多中医老师都强调了背 诵的重要性而且举出了他们当初求学时他们的导师诸如刘渡舟李克绍等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那都是要求要背诵伤寒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回忆说:我读研究生是1978年,那时我第一次比较认真系统地 学习《伤寒论》当时徐国仟老师是我的老师,李克绍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两个老师一共 带了四个研究生。李克绍老师对我们四个人的要求就是把《伤寒论》背下来,398条,用45 分钟,不停顿。我背了3个月才背下来,背得很辛苦啊,李克绍老师就眯着眼听你背,你一 打梗他就给你提词,他提多了就说:你回去再学学吧,他也不听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回忆跟师刘渡舟抄方时,刘老师也是直接说出条文数让他们背出来 说到背诵伤寒论,到现在我背诵到109条,苔苔背诵到112条,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背了就 忘而是烂熟,能达到顺背倒背,任意抽背,任意抽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现在我们都 还看不到背诵原文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提高,但我们坚信背诵伤寒

论这一经典看似一个非常 笨非常死的方法,但总有从死到活的飞跃,学中医贵在沉潜。我们就用背诵把自己沉潜下去 。 背诵很容易忘记,所以我们不停地反复反复再反复。王新陆回忆说他3个月把伤寒论398条 背诵完,背的很辛苦,我看啊王新陆教授当时可以说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背诵,而且一天 不断不断向前背还不停地反复,否则3个月不可能把伤寒论拿下来。 我给苔苔说了把127条背完了给她录个背诵的视频纪念一下。算下时间就背这么些都花了 快一年了当然她考研考试还有我单位考试中间有停顿没背诵没复习的时候。 现在回想一下背倒100多条也是个成绩了,晃一晃时间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就是打地基,伤 寒论背了背金匮金匮背了背温病条辩背诵经典一定要发心哦,否则很难坚持的,我和 苔苔呢现在走路上要背坐公交车要背,一次在公交车上背诵,开始一些人以为我们在背佛 经,后来才有一个人听出我们是在背中医。 背诵用处有多大呢?实话说现在看不出来,反正我们觉得既然老前辈是这样走过来的,那我 们也这样走一下。 转载: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历代名医莫 不是扎实的背诵基本功开始学起。这是最快最好最稳妥进入中医之门的办法。

伤寒论学习法汇总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节录) 学习《伤寒沦》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候,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论》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而

黄连类方,黄芩类方,痰病证治,痰证聚方,治痰类聚方

黄连类方,黄芩类方,痰病证治,痰证聚方,治痰类聚方 黄连类方,黄芩类方,痰病证治,痰证聚方,治痰类聚方 黄连类方 一、清热泻火解毒 1、泻心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要点】面赤心烦、口渴饮冷、便秘溲赤、舌红苔燥、脉数洪大。 【刘渡舟教授总结泻心汤用法】 一治涌疝:涌疝热证也,热结而大小便不通,下无出路而上涌。(火热内结,大小便不通) 二治心下热痞。 三治心之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之吐衄。 四治三焦积热,按上中下分部所出现的各种火热之证。 五治“火中”动风动痰之证。 附: 火中: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 或日嗜肥甘,纵情酒色,阴气先伤,阳气独盛。阳气化火,上冲头目,使人昏倒,肢体不用,或半身不遂。 症见面色潮红,头目眩晕,神烦体躁,难以入寐,血压升高,卒倒无知,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小便赤短,大便秘结。脉来洪大,舌质红绛,苔黄而干。 治法:泻火清热坚阴,逐瘀活血熄风。

方药: 泻心汤:大便秘结不通。 黄连解毒汤:大便不燥,小便赤涩不利。 黄连阿胶汤:烦躁难眠,舌红少津。 动痰:合指迷茯苓丸加竹沥、姜汁、天竺黄。 动风:合羚羊钩藤汤(羚羊角、钩藤) 痰火攻心(痰迷心窍):神昏、言蹇、脉滑数、舌苔厚腻。加用安宫牛黄丸。 2、黄连解毒汤 【出处】《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 【趣记】黄连解毒,志连百禽。志(栀子),连(黄连),百(黄柏),禽(黄芩)。 黄连解毒汤.栀子和三黄.(黄芩.黄连.黄柏)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要点】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临证运用以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3、栀子金花汤 栀子金花汤于黄连解毒汤中加人大黄一味,不仅泻火解毒之力得到增强,并有引热下行之功,方剂结构更趋完善,用治热毒更甚且兼大便秘结者。 4、普济消毒饮 【出处】《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

茯苓泽泻汤方:经方五苓散

茯苓泽泻汤方:经方五苓散 【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上五味药以3:5:3:3:2合捣为散,每服1克。酌增各药量,亦可作煎剂。) 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